今天來寫一個我經常需要去澄清的話題,因為我常會被剛認識的大陸朋友問到:「你們臺灣的女孩子講話是不是都像林志玲一樣好聽?」
做為一個經常在微信群裡和大陸朋友交流的臺灣女生,總會遇到別人提出讓我覺得很哭笑不得的要求:「臺灣姑娘說話都好好聽,妳能不能發語音讓我們聽聽?」
我一臉懵圈:「??哪裡好聽了??」
「像林志玲那樣啊!」
我:……
我只好認真解釋並且據實已告:「恐怕你是誤會了,臺灣女生講話不都是林志玲,也有我這樣的糙老爺們…」(用打字的方式在群裡和大家簡單科普)
「怎麼可能!臺灣女生講話都超好聽,軟萌軟萌的,你說幾句嘛!」群友們依然好奇又熱情。
無奈之下,我只好在群裡發了語音:「大家好!我是祖籍河北的臺灣糙老爺們…」
然後,群裡安靜了……
為何臺灣口音和大陸口音這麼不同?
追溯一下原因,還是得從1949年說起。
現在大陸人聽到的所謂『臺灣腔』它並不是最初臺灣本土居民的口音。而是國民黨撤退到臺灣以後,所推行的「國語運動」而形成的「國語」 。也可以理解成:它是帶著閩南語基礎的臺灣本土居民努力學習國語的結果。
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彙》,它是臺灣「國語運動」中的標準。
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可能被天衣無縫地平移進另一個文化土壤裡。在國民黨的推行下,臺灣本地人努力模仿外省人(1949年從大陸到臺灣的人)的「 臺北國語 」,從此逐步形成了現在臺灣腔的風格。
國語在紮根臺灣的過程中,不斷糅合了閩南話的字音與腔調,最後形成了一種頗具臺灣特色的、語音語調相對普通話都更柔和的「國語」。
從媒體到民間,在臺灣日常生活中所演化,再透過人們口中習慣性的連音、拖長的尾音、每句話的語助詞,以及閩南語的發語詞,交融在一起,逐漸的衍生出了和大陸不同的臺灣腔。
可能對於現在80後、90後這兩代人來說,他們都曾經經歷過臺灣偶像劇最流行的那些年,潛移默化地在自己的語言系統裡,留下了對臺灣腔的印象。
2001年,臺灣偶像劇鼻祖《流星花園》正式引入內地,開啟了臺灣偶像劇霸屏的序幕。
霸道總裁和都市甜美女孩的愛情套路故事,深深的影響了大陸人對臺灣腔的感知,讓許多大陸觀眾想當然的覺得那就是臺灣年輕人的樣子。
即使近年來大陸也把那些紅極一時的臺灣偶像劇挨個翻拍一遍,但把臺版女主角換成大陸妹子之後,味道就完全變了。
聽臺灣女生講話,與其說她們「嗲」的讓男生覺得酥麻,不如說它代表了一種和大陸截然不同的社會脈絡。
特別是林志玲的出現,更是帶給大陸人軟萌可愛、耳目一新的舒適感。
林志玲這3個字在大陸不僅僅只是林志玲,而是代表了臺灣女性以及她們說話的方式。
不知不覺中,林志玲早已經進化成了大陸民眾對臺灣女性和「臺灣腔」的想像。
儘管近年兩岸民間交往增多,不少臺灣女性前往大陸工作、生活,增加兩地民眾實際接觸機會,但許多大陸男人對臺女的臺灣腔仍然有許多奇異和匪夷所思的幻想空間。
曾在網絡上看到一則讓人噴飯的貼文,有個和大陸男交往的臺灣妹子忍不住在社交網絡上吐槽自己的大陸男友對所謂的「臺灣腔」執念很深。
求那位臺灣姑娘的心理陰影面積
經常會看到類似「找個臺灣女生談戀愛吧」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流傳,下面的留言儘是一片嚮往。
有些大陸朋友會跟我說無法想像臺灣人吵架會是什麼樣子?因為無論男女,吵架時對罵的內容,聽起來都感覺都是在撒嬌。
比如:「你很煩欸」、「你很討厭欸」、「你很機車欸」「你不要太過分喔!」…等等。
可能切換到大陸語境,都會被認為是在撒嬌,但其實他們真的在生氣。
北方口語的普通話都習慣用很直接簡潔的方式去表達關心。比如東北姑娘會說:「你今天咋了?」但從臺灣妹子嘴裡說出來卻是:「你今天怎麼了嘛?」
其實是一樣的意思,但給人的觀感卻是天差地別啊!
如果有跟臺灣人聊過天,你會發現他們很習慣在每句話的結尾都加上尾音,譬如「啊」、「喔」、「噢」、「嘛」之類。而且音調上通常都偏高,從而製造出一種酥麻感,讓人根本無法拒絕她們的要求。
很遺憾,我和溫柔的娃娃音志玲姐姐差距甚遠。也許熟悉我的人會推翻掉:「臺灣妹子都像林志玲那樣」的刻板印象。
娃娃音這種東西,就像基因彩票,不是人人都有。
我覺得我更像是一個被出生地(臺北)耽誤的北方女漢子,河北才是我正兒八經的靈魂。
千萬別因為我的出生地就把我想像成軟萌聲甜的志玲姐姐。因為你若和我接觸後就會知道,我就是個直來直去的耿直boy。
如果不是如此耿直,我會單身到現在嗎?
哎,不說了…
想到今晚的年夜飯就瑟瑟發抖,過年對於單身狗來說就是一年一度的上刑日。
無論如何,我還是要
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陽光滿路,溫暖如初!
願我們的期待都值得,願我們的希望都實現!新年快樂,謝謝鼓勵。
過年了,品嘗臺灣好茶也是極好的!送禮和自用都和合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