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開心心選盲盒,哭哭啼啼回家,盲盒隨機性中暗藏育兒錦囊

2021-01-19 凌晨媽媽育兒

文|全文共221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你拆過盲盒嗎?那種不知道裡面是啥的不安感和打開之後的滿足感,是否讓你久久不能忘懷呢?

這不,帶妹妹在商場溜達的時候,看到滿滿兩排的盲盒機,就想讓孩子也體驗一下這種「刺激」,誰知道竟然引發了一陣不小的「戰爭」。

妹妹新手上陣,顯然有點懵,但抽了幾個之後,她就開始明確地表達自己想要一個芭比娃娃。我解釋說:「這個機器是隨機的,抽出來什麼就是什麼。」

妹妹點點頭,結果出來的不是芭比娃娃,她突然就開始嚎啕大哭,周圍的人都側目看過來。這一下把我搞得措手不及,勉強安撫好後,趕忙離開了商場。

回家和先生一陣抱怨,妹妹又開始大哭,說就要芭比娃娃。無論怎麼解釋,她都聽不進去。一下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就在閨蜜群尋求幫助。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閨蜜們紛紛表示自家娃被盲盒「坑」得不淺,現在都不敢帶孩子幹這種未知的事情。

可是我卻在思考,盲盒之於孩子,真的是洪水猛獸一樣的存在嗎?

「盲盒」對娃誘惑力<期待值

朋友小可也遇到了「盲盒」問題,她帶孩子在商場遊戲廳玩,看到一個類似扭蛋機的機器。裡面恰巧是寶寶喜歡的海底小縱隊手辦,孩子嘴裡嘟囔著要巴克隊長,結果出來了一個呱唧,一連刷了幾次,都沒有成功得到巴克隊長。孩子的期待化為泡影,就開始嚎啕大哭。

小可委屈地說:「本想讓孩子開心一下,誰知道還給整哭了。」

盲盒對於大人而言,有不確定性,又有驚喜感。但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卻只想要自己心有所屬的玩具。什麼收集的快樂,什麼隨機性,他們都無法理解並感受。

這是大人和孩子的認知差異所產生的結果,也是孩子成長階段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其實玩盲盒並不是這些年才有的新項目,仔細想來,我們小時候的很多遊戲,都是利用了盲盒的原理。印象最深的就是乾脆麵裡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卡片,你能知道你買的哪袋幹吃麵裡能得到你想要的那張卡嗎?而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盲盒帶有鮮明的IP形象,吸引大小朋友的注意力。

據CBN Data與天貓聯合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具有IP加持的盲盒更受歡迎。

這樣帶娃接受盲盒隨機性

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就不讓孩子接觸盲盒類的遊戲,並非正確之舉。孩子未來一定會遇到更多的不確定性,也會經歷很多的「盲盒」事件。盲盒,看似是個遊戲,得到是個玩具,但它背後的生活奧義,也值得我們深究。

對於孩子而言,想要更好地接受盲盒,建議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試試這麼做。

A. 讓孩子先明白收集的樂趣

盲盒裡面的玩具都不同,不少孩子也是拿來收集,想要獲得全部的形象。那麼就需要先給孩子灌輸收集的概念。

孩子可能突然就會開始喜歡「撿垃圾」,當面對寶寶的這種行為時,我們總是會大驚小怪「好髒啊!」「別撿,那不能碰!」但也許孩子只是撿起來地上落灰的一片樹葉,撿了幾塊看起來髒兮兮的石頭。這些微小的事物會引起孩子們的注意,並想要帶回家珍藏。

因此,非常建議父母們在給孩子做好清潔的情況下,鼓勵孩子多發現,多收集,明白事物的多面性,即使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也有千變萬化。

B. 讓孩子理解什麼是隨機性

和孩子解釋隨機性時,我們往往會用「買彩票」來形容。殊不知,你用了一個孩子不明白的事物來解釋另一個不明白的東西,他自然無法理解。

還記得小時候玩過的搓卡機嗎?五毛錢能搓出五張卡,也許會搓出一樣的,也許會獲得新卡。但最期待的就是那張磨砂卡,這裡的磨砂卡等同於現在盲盒中的隱藏款。

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孩子講解這種隨機性,產生共情,他也能更好地接受。

多拆「盲盒」,有益於孩子成長

據調查顯示,我國Z世代(出生於1995年以後,2009年以前)人口總數約為1.49億人,他們是盲盒消費的主力軍。在ACG(動畫、漫畫、遊戲)影響下長大的這代人,盲盒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來說,自然而然受到影響。

魯迅先生在散文集《風箏》中寫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而生活中的「盲盒」事件數不勝數,能讓孩子做到接受拆盲盒的不確定性,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1、 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像妹妹這種五六歲的孩子,不明白隨機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也無法強求她明白其中的玄機。但通過日常交流和經歷,逐漸讓孩子接受盲盒的事實,也並非難事。可以接受生活中的變化和得失,是一個人心理強大的標誌,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2、 有助於孩子進行社交

每當我家哥哥擁有一張新的奧特曼卡片之後,就會在同學群裡展示一番。我接他放學的時候,也能經常聽到他在和班裡的同學討論奧特曼的事情。有一次發現他們班比較內向的一個男生,也加入了他們的聊天大隊。

盲盒中能打開什麼東西,誰也不確定,而孩子們之間則可以因為這個不確定,進行有效社交。

3、 教會孩子懂得珍惜和分享

也許有人打開盲盒以後發現是自己已經擁有一個,也許有人打開以後會驚喜地發現已湊齊了所有。

湊齊所有的孩子,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此時我們可以適時地告訴孩子,湊齊所有不易,要學會珍惜,不要隨意丟棄。而面對別人的失落,也可以落落大方地分享自己的成果,共同欣賞。

凌晨媽媽來叨叨: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玩具是孩子的天使,任何一種玩具的存在都有它的意義。別用大人的視角去審視孩子的行為,盲盒是順應時代的產物,孩子早晚會接觸,即使沒有盲盒玩具,也有盲盒生活在等著他們。教會孩子成長,方為父母之責。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孩子必須要上幼兒園嗎?不上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有差距

相關連結二:家長眼裡的乖孩子,未必很聰明,淘氣娃反超你的想像

相關連結三:「不要媽媽,要抱抱!」孩子讓你走還是留?四種依戀關係一文講清

相關焦點

  • 文具盲盒在小學生圈流行
    最近,記者發現,一種「文具盲盒」開始在不少小學生中流行。這種盲盒內的商品包括中性筆、橡皮擦、文具盲袋等。平均價格都在五元至數十元不等,一些可愛的設計和與動漫聯名的盲盒深受小學生喜歡。  有專家提醒,盲盒雖然有趣,但小學生消費盲盒產品,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 「泡泡瑪特」盲盒上市,下一個中國迪士尼要誕生?
    12月11日,被譽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赴港上市,首日市值就近千億。在自己的腦海裡嘗試一下,讓毛利率70%和市值千億結合一下,會有種比農夫山泉更水的感覺。買盲盒最大的樂趣,就在於拆開盒子的那一瞬間,對於未知的期待得到了極大地滿足。網上有這樣一句梗「明天就像是盒子裡的泡泡瑪特,什麼款式,充滿期待」。一般一個系列的盲盒,有普通款和隱藏款組成。當然每一個隱藏款的背後都有無數個重複的普通款被扔在一邊。
  • 盲盒玩出考古的快樂
    傳統文化的搭載「盲盒」模式讓普通人體驗考古的樂趣。當然,上述寶物都是仿製品,還有可能,盲盒挖到底,結果就是一把黃土……就問你刺不刺激,驚不驚喜?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盲盒已經深入到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可為啥年輕人都這麼喜歡盲盒?社交軟體越來越多,想說的話卻越來越少,不想社交不想出門,只想一個人靜靜的呆著。慢慢地盲盒便成為了成年人的收集需求、陪伴需求、對「小確幸」的需求。
  • 盲盒出圈,品牌再造流量變現新模式
    (8月4日,消費者正在名創優品店內選購盲盒。 記者 黃亞蘋 攝)三湘都市報記者注意到,如今,盲盒這種極富趣味性的營銷模式並未止步於做一個簡單的玩具。近段時間來,旺仔牛奶推出56個名族盲盒飲品、晨光文具推出海賊王系列盲盒文具……京東數據顯示,「6·18」當天,以盲盒為代表的潮流玩具成交額較去年同期上漲12倍。
  • 有聲中日雙語 丨「盲盒」用日語怎麼說?
    扭蛋,又稱為轉蛋或膠囊玩具,是把多個相同主題的玩具模型歸置成一個系列,分別放入蛋狀的半透明塑料殼裡,並添加相應的說明書然後放到對應主題的扭蛋機中,通過投幣或插卡隨機抽取的方式進行售賣的商品。
  • 盲盒當道,韭菜橫行
    以小博大,30塊也不貴,說不定就中了。但往往大家開出來的都是一些爛便宜的東西,什麼一個鑰匙扣,一包肉鬆餅,幾根水彩筆,或者其他雜七雜八,單價不會超過十塊錢的禮物。這麼多搞盲盒的,我就服賣莆田鞋的後來玩的人多了,大家就開始吐槽,啥幸運盒子,全是坑。
  • 「一入盲盒深似海」,讓人上癮的盲盒究竟賣的是什麼?
    但是,一鳴驚人的背後卻暗藏隱憂——一些買家目前也正在走向動漫收藏界裡流傳甚廣的這句話「少年一面牆,北京一套房」,更有買家的無奈「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那麼,讓年輕人「買不停」的盲盒究竟賣的是什麼?
  • 迷戀盲盒的年輕人
    來源:受訪者提供一個月時間內,大熊為了抽中這一隻隱藏款 「豆豆眼」,花費近萬元。他說自己抽「豆豆眼」的感覺「上了頭」,停不下來。最瘋狂的一次,大熊一次性將盲盒抽盒機裡的拉布布全部清空。「賭徒心態 」玩家們默認只有1/144的機率能夠抽中盲盒裡的隱藏款。 林曉猜測,一整盒裡有12個單盒,一整箱裡有12個整盒,一整箱中必有一個隱藏,因此抽到盲盒隱藏款的概率是1/144。
  • 這種盲盒千萬別買!
    近幾年,暗藏驚喜的「盲盒」非常火爆,不知道有沒有吸引到你呢?不僅滿足了一些人的收藏愛好,還吸引了部分人參與買賣投資。有這樣的商機,詐騙分子又怎能忍得住不伸手呢!大學生小王在群聊裡接觸了一個叫「水滸盲盒」的平臺,得知該平臺近期就要發布新系列的盲盒,根據群聊中說的,只要在平臺上參與活動就有機會「中籤」盲盒購買機會,而群裡很多人都在高價回收這些盲盒產品。
  • 被盲盒經濟醞釀的球鞋市場,誰來為他護航?
    但在去年年底,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某位Nike員工,從內購悶包(由於單品隨機性,悶包、福袋也被認定為盲盒)中開出一雙未發售的CLOT x AF1粉絲綢。 這無疑將炒鞋經濟和盲盒經濟本就起飛的勢頭增添了一把助燃物。
  • 這些盲盒腦洞大開,連鑽石都玩上了!
    美妝文物蔬菜盲盒…只有想不到沒有抽不到! 現在我們就來見識一下這些新奇盲盒。「美妝盲盒」——口紅,化妝刷,潔面乳,香氛不知道怎麼選?盲挑一瓶飲料,說不定就很合你的口味;「蛋糕盲盒」——給親朋好友慶賀的時候,盲抽一款蛋糕,無論圖案還是口味都是一份驚喜;「麵包盲盒」——幾款熱賣麵包口味隨機抽,雖然不知道下一口的麵包是什麼味道,但絕對好吃;「插畫巧克力盲盒」——巧克力包裝上的每一幅插畫對應一種口味,挑選出最符合你當時心境的插畫,也就選出了最適合你的巧克力口味。
  • 萌寵也要拆盲盒!考拉海購推出會員定製寵物盲盒,9.9元專享
    萌寵也要拆盲盒!考拉海購推出會員定製寵物盲盒,9.9元專享 iwangshang / 網商君 / 2020-05-19 摘要:盲盒既是現象級消費,也是青春哲學。
  • 那些在泡泡瑪特買盲盒的人,究竟在買什麼?
    也會根據送的人的特點來選擇,然後就看外包裝的完整程度和整潔性去挑選。自從第一次買完,後面去商場見到有新品基本上都會買,差不多一個月買4次,每次花費超過150元。我在實體店裡和機器上都購買過,線下店的體驗會更好一些。
  • 盲盒營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火?
    盲盒過去還是流行於二次元世界,主要以抽一些熱門ip的玩具模型來運營,隨著盲盒的發展,如今越來越的行業,也開始利用盲盒營銷來做品牌,做推廣,那麼盲盒營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火?盲盒營銷是什麼意思?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就推出了一個類似盲盒的東西,扭蛋機。也就是一個機器,投幣後轉動下搖杆,然後你就可以獲得一個隨機的玩具,和今天的盲盒玩法基本一樣。從百度指數上來看,在過去的一年中,盲盒的百度指數和年輕人喜歡玩的密室逃脫、KTV、網咖都處在同一個數量級。也即是說,盲盒雖然對中國人是個新事物,但它在整個社會的討論程度,一點都不比舊事物低。
  • 沒想到,盲盒也成了頂流
    家住廣州的嘉怡說,自從有一次在商超裡看到盲盒自動售賣機,花了69元買了一個盲盒後,她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每個星期都會定期買一兩個盲盒「犒勞」自己,「打開盒子撕開塑料包裝的那瞬間,這種充滿神秘感和隨機性的體驗,太爽了。」
  • 萬物皆可盲盒?對寵物「活體盲盒」說不.淺析盲盒經濟合規性
    在商品詳情頁上可以看到「不能退換」「不接受指定品種、不接受退換與中差評,評論中不能寫是虧還是賺,不能說出是什麼品種」等標註。有快遞員表示,按規定活的動物是不能寄的,被發現的話一單要罰好幾百。然而,寵物「活體盲盒」顛覆了消費模式,使得寵物信息變成「黑箱」,消費者無從知曉具體情況,只能通過押注運氣的方式,賭自己能花小錢買到貴重品種。
  • 盲盒經濟興起!「未知的喜悅」引年輕人追捧(組圖)
    那麼,買盲盒買的是什麼?為什麼盲盒會受眾多年輕人追捧?小小盲盒 引來眾人「癮」性消費所謂盲盒,物如其名,就是看不見內容的盒子,裡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買來後打開才知道裡面具體是什麼。
  • 「盲盒」為什麼讓人上癮?
    扭蛋與福袋兩類商品營銷思路大致相同,區別在於扭蛋可以從外觀看到裡面的商品,主打「隨機性」;而福袋無法看到商品,主打「神秘感」。在中國,盲盒營銷概念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集卡式營銷,還記得當年的小浣熊乾脆麵嗎?在乾脆麵包裝內會放入各種水滸英雄卡,集齊卡片可以兌換禮品,很多人買了乾脆麵不吃只為集卡,而集卡也成為80、90後們的童年回憶之一。
  • 文化觀察丨掀起盲盒的「蓋頭」來
    天貓2019年發布《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盲盒收藏的人數呈幾何倍數猛增,這些玩家每年平均花費2萬餘元人民幣購買盲盒,最硬核的玩家一年能「燒」到上百萬元。據媒體報導,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為了置辦盲盒潮玩4個月裡花了20萬元;還有一位60歲的玩家,一年花了70多萬元購買盲盒;更有一些年輕人為盲盒「一擲千金」,甚至不惜套現多張信用卡。
  • 盲盒為什麼會讓年輕人上癮?
    在大眾印象中,潮玩是一項小眾的亞文化文化,作為潮玩中的一員,較低的價格無疑使得盲盒最容易入門的一款。跟潮玩玩家一向以男生為主不同,泡泡瑪特將消費目標投向了女生,設計的娃娃更可愛,顏色造型更加豐富,可以說盲盒緊緊抓住了可愛和萌經濟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