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峻
蝦燈舞在洞庭湖區流傳已久,尤其在安鄉縣三岔河、安豐等鄉鎮廣為流傳,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安鄉縣三岔河鎮藝人胡海梅說,他家祖傳的舞蝦燈,已傳好幾代人了。他在當地授徒有十餘人。
安鄉縣緊靠洞庭湖,過去不少人以捕魚為業,農民耕種之餘,多從事漁業捕撈,對魚蝦等水族生活習性特別熟悉,這是安鄉流傳蝦燈舞的基本條件。
蝦燈舞有一人舉著玩的小蝦燈,也有雙人或三人舞的大蝦燈。春節期間,蝦燈與魚燈、蟹燈、牌燈等作為龍隊的儀伏燈隊,與龍隊一道活動,給人們帶來節日的歡樂和吉祥如意的祝願。有些技藝高超的蝦燈也可單獨進行表演活動。舞蹈表現蝦在水中盡情遊弋嬉戲的各種動作,在夜幕的襯託下,蝦燈頭尾亮光閃爍,栩栩如生地展現蝦子的動態,生動可愛,悅目動人。
安鄉蝦燈舞以雙人蝦燈居多,動作幅度大,速度快,因此表演者要有一定的功夫、體力和經驗,才能準確地掌握分寸。如幅度過大,將蝦子繃得僵直,蝦子靈巧之態全無,有時還全將蝦燈扯成兩截;幅度過小,不僅人的舞姿不大方,蝦子蜷成馬蹄形,也會失去蝦的形態美;所以必須熟練地運用道具,準確地掌握動作。「搓杆」是蝦燈舞的基本功夫,表演者持蝦燈杆時,要能用手指搓動木桿,通過「搓杆」牽動蝦身微微顫抖,並使它跳動起來,才能把蝦子舞活。正如藝人們所說的:「蝦子舞得轉,搓杆要苦練。要想練搓杆,十指都起繭。」藝人還有「蝦子舞得活,前後要配合」的藝訣,要求舞者配合默契,相互間距離適度。
安鄉蝦燈舞表演時須用嗩吶吹奏「得勝令」等曲牌,並輔以打擊樂伴奏,有時僅用打擊樂伴奏,所用只有頭鈸、二鈸、小鑼三件,當蝦子表現出精彩的造型或亮相時,配上清脆的小鑼聲,頗能加強舞蹈的感染力。
安鄉蝦燈舞現已列入安鄉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