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自然,105mm F2.8 DG DN MACRO | Art 再現物種演進

2021-02-15 今日信和俱樂部

深受頂級動物肖像攝影師Joel Sartore聯名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所啟動的影像方舟(The Photo Ark)計劃影響,其高解析度影像始終影響著我的拍攝產出。自從研學兩棲與爬行動物肖像照以來,我慣用的拍攝思路意在發揮器材成像中的極限解析度,從而貼近「科學服務影像」這一概念。在對傳統人造光源的調控與理解上,雖曾請教職業棚拍攝影師,但由於我未曾收到專業訓練,許多概念仍處在架空階段,遂不了了之。而在結束了2020年夏天的野外拍攝任務後,我對緊湊型補光拍攝興趣盎然。發覺在野外拍攝時,緊湊型補光方案能讓我作為初學者擁有對於光線調控更多更實際的理解,便決定在攝影棚中嘗試運用緊湊型補光方案。我相對善於拍攝兩棲與爬行動物肖像照,在大部分情況下被攝物種往往小巧好動,所以一支自動對焦響應迅速穩定,高解像力, 成像紮實的微距鏡頭將會是我在拍攝過程中重度依賴的元素之一。

(100%放大)

 

適馬於2020年9月30日發布的 105mm F2.8 DG DN Marco | Art 中長焦微距鏡頭,引起了我的高度關注。其發布於2017年的同門師兄 70mm F2.8 DG DN Macro | Art 與EOS 5Ds R 的配合堪稱精彩,截止目前依然是我最為尊重的野外微距拍攝設備組合之一。因此對於 105mm F2.8 DG DN Marco | Art 這款鏡頭,我抱有較高的期待,並有幸能夠參與適馬中國對該產品展開的實戰測試。

在實際兩棲與爬行動物肖像拍攝中,我常用較小的光圈進行拍攝,這將難免出現由光波動導致的衍射效應,然而在 105mm F2.8 DG DN Marco | Art 的波動光學MTF測試結果中,可以看到這支鏡頭表現優異。

在像場半徑15mm內的10線對/毫米解像力曲線基本無波動,使得在全畫幅機身上,畫面中心絕大部分的受光區域均能獲得穩定且優秀的解像力表現。在成像介質的使用上,我選用了實際有效像素輸出約6100萬像素的A7R4機身,在全畫幅範圍內以最大程度發揮鏡頭解像力。

在實際測試中,我選用了一雄性Trimeresurus gumprechti岡氏/竹葉青蛇作為拍攝對象,以對鱗片的表現強度測試該鏡頭的實際解像力,並對個體進行影像記錄。

蛇類鱗片形態各異,或表面光滑或起稜,一些岡氏竹葉青蛇個體的鱗片表面時常出現天藍色色斑,而這類細小的色斑則需要極高的輸出解析度才得以表現。

岡氏竹葉青蛇是中型蝮亞科毒蛇,該種形態特徵之一為其體側接腹鱗的第1-2枚背鱗往往覆有白色色斑,在閃光曝光拍攝過程中,這些白色的色斑容易成為畫面中的高光區域,並且在CMOS傳感器時代,高光區域的邊緣容易出現軸向色差,大大增加後期處理難度。

105mm F2.8 DG DN Marco | Art 設計團隊將該鏡頭的第11組鏡片設計為搭載SLD(Special Low Dispersion)低色散鏡片的色差消除鏡組,同時運用浮動對焦機構,消除高光區域邊緣可能出現的軸向色差。而在我的測試中,尚未發現在拍攝過程中出現明顯的高光邊緣色差。

配合輸出像素高達6100萬像素的A7R4,在以上影像中,可見 105mm F2.8 DG DN Marco | Art 在實際解像力方面成像紮實,並具備在售全畫幅自動微距鏡頭中較高的解像力,在輸出影像上表現極佳,無論是眼部細節特寫,還是焦平面內的鱗式形態表現,均滿足了對該物種的高解析度形態記錄。

ISO100  F16  1/200s

在兩棲與爬行動物肖像拍攝過程中,動物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驚嚇與打擾,一些好動的物種會持續運動,而這種運動對於拍攝者來說往往是困難的。

Goniurosaurus bawanglingensis/霸王嶺瞼虎,是中國特有的瞼虎科瞼虎屬成員。夜行性的霸王嶺瞼虎在夜間十分好動,對於拍攝者來說以105mm微距鏡頭拍攝這類物種極具挑戰。

105mm F2.8 DG DN Marco | Art 搭載環形HSM(Hyper-Sonic Motor)對焦馬達,在自動對焦與焦點調整過程中響應迅速,合焦準確。

即便我選取了夜間好動的瞼虎類動物對該鏡頭的對焦馬達性能進行測試,高扭矩線性校調的環形超聲波馬達在對焦時依然表現出色,在焦點調整的過程中響應靈敏迅速,並在焦點合焦時驟停準確。

在100%放大檢驗合焦情況時,可見 105mm F2.8 DG DN Marco | Art 在配合A7R4時表現出極高的自動對焦準確度,而單就我主觀感受而言,該組合的自動對焦速度同樣非常可觀。

(上圖100%放大)

A7R4

105mm F2.8 DG DN Marco | Art

在有幸參與了 105mm F2.8 DG DN Marco | Art 的鏡頭測試之後,我將該鏡頭的優點作簡單總結:

距離適馬發布 70mm F2.8 DG DN Macro | Art 一段時間,每每想起上一次與 Art 系列自動微距鏡頭合作拍攝使人感嘆歲月神偷,層層疊加光影與無法觸及的深入淺出,適馬給予微距拍攝者一定時間反思,並用 105mm F2.8 DG DN Marco | Art 的發布將我打回原形,如此純粹於高解像力表達的自動微距鏡頭,堪稱「激發拍攝者創作欲望」。我一直以為物種鱗片也好細節也罷,總是早於影像存在的,而在不斷追求高解析度的拍攝過程中,不是人們打造了超越時代的自動微距鏡頭,而是在這一片 SLD 鏡片之後,拍攝者與原本的細節,更為接近了罷。

而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表述這支鏡頭給人帶來的真正感受,我以為:「演化雕刻物種,Art撰寫藝術。」

/  Orcinus orca /

今日信和

佳能籤約經銷商、金牌店、EOS金牌顧問值守店、佳能官方EOS俱樂部、佳能官方指定售後服務站

尼康籤約經銷商、尼康尼克爾銘家俱樂部店、尼康官方指定售後服務站

富士籤約經銷商、適馬籤約經銷商、Sony籤約經銷商

政府採購指定供貨單位

做您身邊的攝影專家!

相關焦點

  • 「經典」的長焦微距 適馬105mm F2.8 DG DN MACRO | Art評測
    適馬105mm F2.8 DG DN MACRO包裝清單  適馬105mm F2.8 DG DN MACRO | Art在包裝上延續了Art系列簡潔的設計風格,和此前發布的適馬85mm適馬105mm F2.8 DG DN MACR鏡頭光圈環鎖開關  適馬105mm F2.8 DG DN MACRO | Art擁有光圈鎖定撥杆。
  • 景明器材II淬火重生 光學奇蹟105mm F2.8 DG DN MACRO丨Art
    >MACRO 105mm F2.8 EX DG OS HSM ;APO Macro 150mm f/2.8 EX DG OS HSM;AF 70mm F2.8 EX Macro DG;APO Macro 180mm f/2.8 EX DG OS
  • SIGMA適馬 | 淬火重生 光學奇蹟 105mm F2.8 DG DN MACRO丨Art使用有感
    目前適馬曾經發布過的微距產品包括:70mm F2.8 DG MACRO | Art;MACRO 105mm F2.8 EX DG OS HSM ;APO Macro 150mm f/2.8 EX DG OS HSM;
  • 適馬105mm F1.4 Art和70mm f/2.8 MACRO Art鏡頭上手體驗
    CP+開幕前適馬Art黑科技系列再添新軍,新款105mm F1.4 Art和70mm f/2.8 MACRO Art鏡頭首次攜索尼
  • 適馬105mm F1.4 Art和70mm f/2.8 MACRO Art鏡頭上手初體驗
    【適馬105mm F1.4 Art和70mm f/2.8 MACRO Art鏡頭上手初體驗】適馬終於發FE鏡頭了!
  • 適馬105mm F2.8 DG DN MACRO全畫幅微單鏡頭正式發布!
    【適馬105mm F2.8 DG DN MACRO全畫幅微單鏡頭正式發布】目前國行價格尚未公布,大家還需要耐心等等,新鏡有L和E卡口兩個版本
  • 探尋爆款微距鏡頭的魅力——70mm F2.8 DG MACRO | Art
    而今天,我為大家分享一下我新入手的這支 SIGMA 70mm F2.8 DG MACRO | Art 的使用感受。70mm 微距並不是一支開天闢地的新規格,適馬在十好幾年前就有了。正常來講微距鏡頭在膠片相機年代,根據工作距離(從被攝體到鏡頭前端的距離)的要求通常分成 50(60)mm、100(105)mm、180(200)mm 三大規格。
  • SIGMA 105mm F1.4 DG HSM | Art 上手速評
    新的 SIGMA 105mm F1.4 DG HSM | Art 是 F1.4 大光圈 Art 系列中最長的焦段。像其他一些SIGMA鏡頭一樣,這個鏡頭看起來非常漂亮。當 SIGMA 135mm F1.8 DG HSM |Art 在去年三月發布時,我問廠家有沒有 F1.4 的可能性。他們說:「我們試圖按照 F1.4 進行設計,但是發現設計出來的體積會變得不可控,太大了。」
  • 【器材】人像空間切割機:Sigma 105mm f/1.4 ART挑戰Nikon 105mm f/1.4E
    說到100mm左右的人像鏡,其實Nikon在1990年代有推出兩顆非常特別的鏡頭,分別是1990年的135mm f/2DC,以及1993年的105mm f/2DC,這兩顆鏡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散景控制(Defocus Control
  • 單評 | 適馬24-70mm F2.8 DG DN | Art
    此次影像狗有幸拿到了適馬24-70mm F2.8 DG DN | Art的E卡口版本。資訊 | 適馬上海影像空間開業,新24-70試鏡樣片狗哥熱評 | L卡口大/小三元齊備,松下固件更新適馬24-70mm F2.8 DG DN | Art的包裝箱延續了適馬的一貫設計,具有相當高的辨識度。
  • 鏡頭 | 70mm F2.8 DG MACRO Art——美食攝影必備
    適馬推出首支 Art 系列的微距鏡頭 70mm F2.8 DG MACRO Art
  • 輕盈的高光-SIGMA 85mm F1.4 DG DN Art
    如Art 14-24mm F2.8 DG HSM。C系列(Contemporary,時尚):強調輕巧,可用於大多數拍攝需要。會用於標準、長焦及超長焦變焦鏡頭。如Contemporary 17-70mm F2.8-4 DC MACRO OS HSM。S系列(Sports,運動):強調捕捉高速移動的能力,用於運動等高速動態拍攝。會用於望遠及超望遠的變焦及定焦鏡頭。
  • 佳能推出EF 16-35mm f/2.8L III USM及EF 24-105mm f/4L IS II USM鏡頭
    f/2.8L III USM鏡頭和EF 24-105mm f/4L IS II USM鏡頭。不過,在這兩枚新鏡中,相信大家更為關注的還是滿載榮譽的新款EF 16-35mm f/2.8L III UMS鏡頭。本次發布的第三代產品顯得誠意十足,鏡頭不僅採用了16片11組光學結構,內含3片非球面鏡片和2片UD鏡片,而且還使用了包括SWC亞波長鍍膜、ASC空氣球形鍍膜以及氟鍍膜在內的眾多「黑科技」。此外,該鏡頭也同樣為防塵、防滴濺的鏡身設計。
  • 神明之眼,虛化大師——SIGMA 105mm F1.4 DG HSM | Art
    135mm F1.8 Art 這支鏡頭,布光攝影也是我經常使用的拍攝手法,我非常享受控制光線的感覺。135mm F1.8 Art 對我來說距離還是比較遠,每次我需要提前布光,然後讓模特走進我的「布光陷阱」。距離遠還導致了我很難及時調整閃燈的位置,只能指導模特調整站位來迎合我的布光。不過 105mm F1.4 Art 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窘境,適合的拍攝距離使得我的布光變得更加快捷,溝通起來也尤為順暢。
  • 適馬28-70mm F2.8 DG DN | Contemporary鏡頭外觀曝光
    據外媒爆料,適馬將於2月24日左右發布28-70mm F2.8 DG DN | Contemporary全畫幅無反鏡頭,該款鏡頭將提供索尼
  • SIGMA 24-70mm F2.8 DG DN 私房體驗記
    提起私房之眼,我想大家都會想起24mmf1.4這樣的鏡頭,但是經過長期以來的拍攝,我認為24-70f2.8才是真正的私房之眼。
  • 2015年Ocean Art水攝比賽獲獎照片欣賞-超多美圖
    f/2.8L II USM lens, Seacam housing, dual Nikonos SB-105 strobes設置: 未給出器材: Nikon D7000, Nikon 105mm lens, Ikelite housing, 2x Ikelite DS160 strobes設置: 1/250 sec at f/18
  • 【鏡頭推薦】105mm F1.4 DG HSM | Art - 虛化大師的馴服手冊
    SIGMA 105mm F1.4 DG HSM | ArtF2 | 1/640s | ISO使用 F1.4 以及 F2 的光圈進行拍攝都能得到一張周邊明亮且畫質優秀的照片。SIGMA 105mm F1.4 DG HSM | ArtF1.4 | 1/125s | ISO 3200這張照片我使用 F2.8 的光圈來控制我想要的景深範圍,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船上的每一個鉚釘雖然被油漆覆蓋,但是紋理部分還是能夠清晰的被記錄下來
  • 入冬前的最後一次浴衣105mm F1.4 DG HSM | Art空氣切割體驗
    △ ISO200  F2.8  1/160s排除105mm焦段獨有的空間壓縮效果,更令我震撼的是適馬這款105mm F1.4 DG HSM | Art鏡頭無與倫比的虛化柔焦能力。12組17片的鏡頭結構、2片特殊低色散SLD鏡片、3片螢石級FLD鏡片成就了這款「空氣切割機」,使它具備比105mm F1.4 DG HSM | Art更強的虛化能力,讓光斑更加自然柔美。當然在色散控制和成像銳度方面,這款鏡頭的性能也跟體積成正比,即使在光圈全開的狀態下,色散控制和銳度也有令人滿意的體現。
  • 鏡頭 | 掛機智選 24-70mm F2.8 DN丨Art
    我的回答從來都沒有猶豫過——SIGMA 24-70 F2.8 DG DN | Art(以下簡稱為24-70mm F2.8 DN)。也不知道當年是哪位天才想到的用這組焦段來設計鏡頭,對於我而言它真的是太必要了,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它幾乎可以應付95%以上的拍攝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