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 二,13~15,19~23
賢士們離去後,看,上主的天使託夢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他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裡,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他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他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留在那裡,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
黑落德死後,看,上主的天使在埃及託夢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孩子和他的母親,往以色列地去,因為那些謀殺孩子性命的人死了。」他便起來,帶了孩子和他的母親,進了以色列地域;但是一聽說阿爾赫勞繼他父親黑落德作了猶太王,就害怕到那裡去;夢中得到了指示後,便退避到加裡肋亞境內,去住在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中,如此應驗了先知們所說的話:「他將稱為納匝肋人。」
教友家庭是教會的最小單位,或者說每一個教友家庭都是一個小型的教會,「教會」一詞在希臘文中意為「聚會」,很明顯的,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聚會」。
那麼,理想的基督徒家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一九六四年真福教宗保祿六世在納匝肋朝聖時曾說過:「納匝肋的聖家是一所學校,在那裡我們開始了解基督的生活,這是我們學習福音的學校。」
基督徒首先是在家庭中成聖的,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充滿聖德的成聖氛圍,如果我們的家庭是一個缺乏靈修聖德的俗化家庭,我們又如何在生活中修德成聖?
於普羅大眾而言,宮殿靈修與修院靈修都是不接地氣的,而聖家靈修則近於「量身定做」。
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貧賤夫妻百事哀」。我們習慣於放大自己的難處與不幸,為自己缺少精進精神自辯和安慰,當談到聖家之時,理所當然地以為這個處在天主恩寵重重包裹之中的家庭順理成章地走向成全是毫無疑義的。是的,如果從天主全知的角度來講,聖家三口的成聖是絕對的確定,但從現實過程的角度而言,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成聖同樣地是人的自由與天主恩寵完美配合的結果,在這個配合過程中,他們同樣需要絕頂的謙遜、服從、忍耐、犧牲、向天主開放,各按自己的家庭角色盡力盡職。
就以今天彌撒選讀的福音內容來說,其中提及兩個事件,一個是逃難埃及,一個是其後的從埃及回鄉。我們注意到這兩起事件的天使託夢對象都是若瑟而不是瑪利亞,論恩寵地位,瑪利亞始胎無染原罪,若瑟則只是一個凡夫俗子;論血緣,瑪利亞是耶穌的親生母親,若瑟只是養父。瑪利亞的地位明顯遠遠地高於若瑟,為什麼天使託夢給若瑟而不是瑪利亞?只因為按法律及家庭觀念來說,若瑟是一家之長,我們今天同樣稱他為「聖家之長」,如果瑪利亞缺乏足夠的謙遜,她是不是可以質疑:你這夢到底是真是假呀?就算是真,她是不是也可以抱怨天主:憑什麼老是先通知他?在現實中,哪怕是從事一件光榮天主的工作之時,我們附加地在意自己的地位、作用、榮耀的例子還少嗎?我們總希望高舉自己在眾人之上,總希望自己成為人際關係的中心。
面對天使傳達的天主旨意,若非有絕頂的服從精神,若瑟和瑪利亞可以同樣抱怨天主:你不是全能的嗎?耶穌不是降生的天主聖子嗎?黑落德想要殺害這孩子,你就束手無策到要我們連夜逃命的地步?你可知道我們很窮,缺少交通工具,連夜逃往埃及有多困難有多危險?一旦出了事,誰負責?難道你無力改變黑落德的想法與決定?難道你沒有辦法讓他找不到我們?……試想想,在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對天主是不是有著太多太多類似的不解與怨言?但面對天主的旨意,若瑟與瑪利亞似乎除了服從還是服從,而沒有其它任何的想法。
基督徒的成聖方式只可借鑑不可複製,每個人按著自己的身份、職務善盡職責而成聖,正如聖撒肋爵所說的,主教不可以像傳教士一樣地東奔西走,世俗教友不可不顧家庭的需要像會士一樣的不顧儲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成聖方式。作為在俗的平信徒,若瑟和瑪利亞是夫妻的模範,小耶穌是孩子的標杆,教會慶祝聖家節,除了紀念聖家三口之外,當然是希望教友把自己的家庭託付給聖家,以聖家為模範,向聖家學習家庭靈修,讓自己的家庭成為一個小聖家。
結合今天的社會情況,我們不得不特別強調家庭對培育孩子的重要性。道成人身的天主聖子因受肉身所限,同樣有著人性的軟弱,他需要父母的照顧與教育。他從不以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桀驁不馴,相反地,卻非常服從若瑟與瑪利亞的權威:「他就同他們下去,來到納匝肋,屬他們管轄。他的母親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耶穌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增長」(路二,51,52)
今天我們的教友父母對孩子的培育重點在哪裡?吃好、穿好、找家教、上重點學校之外,對孩子的信仰培育上花了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孩子是天主賜給夫妻的禮物,為人父母者同時領受了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把天主所託付的孩子培養成為將來天國的聖人。完不成這個任務,便是瀆職,不配為人父母!我們的教友夫婦在家裡有教孩子最基本的信仰知識嗎?有陪伴孩子一起祈禱嗎?主日有帶著孩子一起進堂嗎?有給孩子提供基督化的價值觀嗎?孩子對父母有受教與服從的精神嗎?
納匝肋的聖家是一所福音學校,這所學校不授予學位,也不傳授自然科學知識,但卻是我們學習靈修,修成全聖德的第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