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一天,CDM也會成為一群人的信仰

2020-12-27 車訊精選

JDM (Japanese Domestic Market),根據字面直譯,即日本國內市場。一般泛指僅在日本本土生產、銷售的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在改裝圈中,也有不少車友將其理解為,由日本本土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開發生產的,僅指針對日本本土發售的車型以及日本原裝車型所生產的零部件或耗材等。

但是,只要稍稍換個角度,JDM或許又有不同的解釋與定義,對於一個改裝愛好者來說,JDM可以是一種改裝風格,也可以一種文化體現,或者是一種態度,甚至可以升華到成為信仰。

無論怎樣定義,似乎其理論支持者們也都能自圓其說,但無論怎樣去詮釋JDM真正定義,似乎最終都離不開兩個關鍵要素,日系車、改裝。

雖然日系車型在中國市場有著相當不錯的市場佔有率,但那些好玩有趣的車型卻因為種種原因漸漸離我們遠去,儘管有些JDM的代表車型近些年又回到了中國市場,但高昂的售價,終究只能讓一小部分有足夠實力的JDM真愛粉情懷落地。

在國內品牌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不妨大膽的設想,既然JDM在漸漸離我們遠去,我們為何不試試CDM(Chinsese Domestic Market)?

和JDM一樣,我們也無需給CDM下過多的定義,就從最本質的兩要素,國產車、改裝,來聊聊CDM。

車型豐富種類多,當下是CDM發展的黃金階段

放眼十年前,此時大多數的國產品牌還是處於技術上吃引進「老本」,設計上「照貓畫虎」的階段。無論在技術實力和外觀設計上,都拿不出太亮眼的作品,車型種類也相對單一。

經過10年的發展,國內品牌的實力早已不能和當初同日而語。無論在硬體技術層面,還是在外觀設計方面,國產品牌都有長足的進步,而這些長足的進步,帶來的是國產品牌車型種類上極大的豐富。

從微型到大型,從轎車到SUV、MPV,從最初單一的家用取向,發展到豪華取向,甚至性能取向。豐富的車型種類無疑為CDM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讓我們能有更多的選擇,用國產車型去實現不同的改裝風格。

倘若在十年前,這將是難以實現的。

先驅者的嘗試,意義重大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少不了先驅者們邁出的第一步,隨著國內車企技術上的不斷進步,車型種類的不斷豐富,一些先驅者們,開始了在國內車型上的大膽改裝嘗試。

從廠商與改裝車技術團隊的合作,到民間車友的自發行為,都給我們拿出了不少亮眼的改裝案例。

而部分廠商則選擇另闢蹊徑,直接推出官方「改裝」版本,同樣也取得了廣大車友的一致好評,而這些大膽的嘗試,對CDM的發展,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造車「新勢力」,CDM中的「另一股」力量

在新能源發展的「大潮」下,造車「新勢力」們,作為中國汽車市場中的「新鮮血液」,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全新動力」。

而造車「新勢力」車型前衛的造型設計與創新技術的運用所帶來獨特的視覺觀感,強悍的性能表現,智能的駕乘體驗,無疑是對CDM的另一種詮釋,也是CDM發展的「另一股」力量。

政策向好,文化的發展,CDM的市場潛力

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在解決了最基本的「有與沒有」的問題之後,更加多元化的用車需求開始凸顯,從而帶來了更多的市場機遇。多元化的用車需求,不僅刺激了國產車型種類的豐富,也同樣影響到其他領域市場的發展,而汽車改裝正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政策的「鬆綁」,汽車改裝市場也得到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在逐步遞增。伴隨著國內汽車文化的萌芽,未來汽車改裝市場的潛力,將不可小覷。儘管部分政策與法規,相對於快速發展的市場節奏,還稍顯滯後,但中國汽車改裝市場的前景,依舊值得期待。

寫在最後

和JDM一樣,CDM同樣無法以統一的標準去「量化」與「定義」,但不可否認的是,CDM將是中國汽車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

或許不遠的將來,CDM也能像JDM一樣,可以是一種改裝風格,也可以一種文化體現,更是一種態度,甚至成為一些人的信仰。

相關焦點

  • 《偽君子》:偽善的人,總有一天會被拆穿
    真正的善良不是表現在人面前的,而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堅持善良的為人處事。千人千面總會露馬腳的。對於能使自己飛黃騰達的人阿諛奉承,對於地位與自己相平或不如自己的人吹鬍子瞪眼,這樣的人的真面目總有一天會被揭穿,這樣的人總會被人鄙視的。
  • 【見證】 總有一天,我會成為基督徒
    儘管家裡是排斥基督教的,但我本身並不排斥;每次基督教被批評,心裡就會興起小小的叛逆想幫忙說話,並且常跟自己說總有一天我會成為基督徒。因為小時候常常被同學嘲笑,只有「信教」的同學不會這樣。我常常觀察到這一些現象,在心底幫這個信仰加分不少。然而長大之後,一些長期累積的心理創傷需要被醫治,不管是看書自療或是看醫生都試過,於是也就逐漸趨向無神論。
  • 擁抱夢想的一群人 從無限筋鬥golden 8到我們的滑翔傘信仰
    在尾田大神構築的《海賊王》的世界裡有一群人——他們相信夢想,他們相互信任,他們樂觀開朗,他們熱情洋溢,他們嚮往明天,他們從不放棄,他們團結在一起,朝著自己的夢想一步一步堅定地航行下去。視頻中的這群人也讓我看到了對夢想的熱情。
  • 白巖松談信仰:有信仰的人不都幸福,但無信仰一定不幸福
    當人到40年以後你可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人生是一條單行線,終點是不可逆轉的,你已經隱約地看到終點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個時候你思考人生究竟是怎麼回事,我究竟做的是不是有意義,財富積累的太多,如果無從消化的話,我積累的意義又在哪裡。出現的困惑太多,人必須要解決自己與內心之間的挑戰······他的這段話幾乎有點像教堂裡的布道詞,凡是基督徒都會認同和共鳴。
  • 《驅魔人》:信仰、惡魔與工具理性
    詭異的景象讓人浮想聯翩,暈紅的落日漸漸成為謝幕的最後光源。數月之後,美國某城市裡。,以無比真實的鏡頭呈現了一場人與魔的較量,而在這慘烈的較量背後,則引起了人們對於宗教信仰和現代理性的思考。《驅魔人前傳》是講述墨林神父與遺蹟中的惡魔做鬥爭的故事,靠著對信仰的堅定,墨林神父戰勝了惡魔,經歷了洗禮後的墨林更加堅定自己的信仰。三位主人公對於信仰有著不同的態度,可上帝究竟在哪?這是影片裡值得探討的問題。
  • 最好的關係,但願有一天你會懂
    這一次他說《但願有一天你會懂》,細緻地描繪在家庭場域中,孩子如何對大人失望、受傷到無可奈何;親子間的溝通難題與情感隔閡也浮現而出。探討大人與小孩之間的角力拔河,反映出親子之間的愛其實「超難懂」,大談關係中那些說不出來、不吐不快的處境。在《但願有一天你會懂》故事中,有一個叫小光的男孩,他活潑好動、古靈精怪,每件事在他心中都充滿新鮮感,想要一探究竟。
  • 青春純愛,《八分鐘溫暖》,總有一天,一切都將會成為過往!
    大家好,小編今天又來給您推薦優質文章了,今天給大家推薦青春純愛,《八分鐘溫暖》,總有一天,一切都將會成為過往!最近鬧書荒的小夥伴們,現在跟您們送驚喜了,以下小說都是小編個人的看法,今天就來看看小編推薦給您們的這幾本小說,保證讓您們看完之後還想看!
  • 如果有一天,你倦了,累了,你會懷疑當初的選擇嗎?
    如果有一天,你說你累了,你是否會自我懷疑,懷疑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你現在是否要堅持走下去?曾經的信心滿滿,變成了現在的自我否定。是什麼造成了你現在的局面?年輕的時候總是激情滿滿,懷揣著巨大的理想,昂首闊步地向前衝。
  • 早期基督徒為什麼會成為希臘人和羅馬人眼裡「無神論者」
    我們許多人都是伴隨一幅常見的、具有懺悔般感召力的畫面長大成人的,畫面上,一群屢遭迫害但越挫越勇的信徒被上帝的話語激勵,奔走在帝國各地,傳播福音,並且不顧殘酷迫害去清除讓人厭倦的陳舊禮俗,直到民間對他們的支持強大到皇帝本人也阻擋不住的地步。古代基督徒喜歡自稱為十分獨特的群體,然而究其實,他們並非多麼與眾不同。
  • 古天樂的信仰價值觀
    他應臺灣出版社之邀,曾寫作了自傳式的寫真書《尋樂記》,在書中談到生活與信仰。小時候,他和弟弟最愛遊泳,只要聽說要去玩水,前一天就開始就和弟弟祈禱,希望天公造美, 求隔日千萬別下雨。他在書中還坦誠地披露了二十歲時坐牢的前因後果和獄中的生活點滴。當時的我二十歲,年輕、有大好的未來,但是身邊卻圍繞一群不務正業的朋友,沒多久即惹禍上身。
  • 沒有上帝的社會:缺乏宗教信仰的北歐何以成為最幸福的社會
    歷史地來看,教會為孩子創辦學校,為病人創立醫院,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所,在反對壓迫、完善法制、維護秩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正是這一切使得宗教信仰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公然抨擊宗教世俗化傾向也成為一些公眾人物和保守派人士高調的政治姿態。比如美國基督教聯盟的創建者帕特·羅伯遜(Pat Robertson),對世俗主義持強烈批判態度。
  • 丹麥電影《總有一天》:自由需要抗爭
    「如果不成為施暴者,你們也會被懲罰」強權統治扭曲了人性丹麥電影《總有一天》延續了北歐電影常有的壓抑和冷峻,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寄宿學校的故事。影片的敘事中規中矩,人物塑造卻細膩真實。這類題材的片子往往會觸及很多社會問題,例如家庭、教育、法律等。《總有一天》所尋求的切入點更加的具象化,它儘量減去了不必要的枝蔓,帶領觀眾用兒童的視角來觀察整個成人社會,用勇敢、充滿力量的心去貼近冷酷的現實。在影片的最後,寄宿學校的其他孩子受到艾爾瑪和艾瑞克的影響,終於勇敢地舉起了雙手,為自己謀求正當的生存權利。
  • 「有一天我不玩LOL了,我會這麼做!」選個蓋倫,打一場人機……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讓我想到了曾經朋友的一句話:「穿越火線是青春、英雄聯盟是信仰、絕地求生是潮流、王者榮耀是笑話……」隨著穿越火線的凋零和絕地求生外掛的勸退,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英雄聯盟、熱愛英雄聯盟。
  • 電影《岡仁波齊》,信仰與聖潔
    西藏,可能每個人都有一個西藏夢,只是有的人勇敢地走了。說實話,我也很嚮往那片天地,但我從沒有走出自己的恐懼,只是看著別人進出那片天地心生嚮往,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也會抵達那片神地。但或許那些我們看重的東西對他們真的不重要,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信仰是最重要的,那份執著與堅定,沒有什麼事可以撼動。
  • 信仰最終當成為能湧流出活水的江河
    因此水就成為重要的資源和人們賴以生存的保障。取之不竭的水源,就成為人們生活希望的基礎。那麼什麼水才能取之不盡?顯然一潭死水是不可能的,因為終有一天會枯竭,此外死水容易腐敗發臭,也並不適用飲用和生活。那麼在猶太人的生活中,活水就變成十分重要,也成為關鍵的生命和信仰的異象。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丁元英把芮小丹帶到耶路撒冷,讓她覺悟,得道和得救之道的差異,信仰和信徒的命運,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唯一自己成為真正的強者,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騰飛。芮小丹是心無掛礙,不執著信仰、道、以及追求本身,她自己是一個「體修」,她自己在塑造自己的追求、人生、命運。從來不會活在別人的世界中,也同樣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和想法。
  • 影片安利:總有一天(The day will come)
    「總有一天」在不同的時候往往有著不同的意義,有時候是充滿了希望與期待,可更多時候卻是慢慢滲出來的絕望與無奈。一部好的電影給人的啟迪是多方面的,給不同的人帶來的感想也是不同的。丹麥電影《總有一天》給了觀眾很多可以思考的維度,同時也傳達出一種欲言又止的絕望與哀傷。
  • 流行音樂|顏人中《總有一天你會知道》
    人中的這首《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從歌名來看,就已經帶有有苦難言的感覺了,曲調更是讓人容易沉默的,換個詞語來說,應該就是感同身受了,在戀愛中,我們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無法訴說的事,而這種感情往往會被自己消磨掉,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等,就算你後來再請求解釋,也沒用的,因為絕大部分人的觀念都是為什麼你當時不解釋而要等到現在?
  • 找到並恪守,屬於自己的信仰
    片子是探討信仰和人生的,摩根費曼扮演一個睿智謙和卻充滿內心力量的老人,傑克尼克爾森扮演的是一個性格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巨賈傷人,兩人都因為患了肺炎而住進了同一家醫院,成為了好朋友。 彌留之際,兩個經歷世態炎涼的老人開始探討他們的人生,並寫下了一份遺願清單,這份清單上面列出了他們這一生尚未完成的理想。
  • 基督教是怎樣迅速興起,成為西方主導信仰的?
    基督教原來只是一個古羅馬帝國邊緣小城微不足道的宗教,是什麼讓它迅速地驅逐了當時諸多異教,迅速興起,成為西方主導信仰的?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有許多答案,因為不可能是由單一因素導致,在一篇文章裡全部給予解答也不現實,但是,我們可以揭開歷史的一角,從基督教的增長速度來簡單地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