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春,父親作為技術骨幹從杭州制氧機廠被抽調回故鄉參與籌建雲和電機廠。我們一家便隨從杭州調回雲和工作的父親回到故鄉雲和。因為廠還沒有建起來,作為家屬的我們自然也就沒有家屬樓可住。母親就帶著我和弟弟回到了老家赤石。
在古代主要依靠水路交通出行的年代,赤石可謂甌江上遊的繁華古鎮。相傳赤石之名源自江邊一大片紅顏色的巖壁。這一傳說在赤石老碼頭曾保留的一塊刻有「紅巖」兩字的牆碑上也得到了佐證。
我就讀的赤石小學的班主任是武鳳娟老師,她是解放前的師範生,是當時學校裡學歷最高的老師。武老師教我們語文課。記得她曾給我們布置過一個作文題目叫《我家鄉的大溪[ 其實,發源於浙閩交界仙霞嶺的八百裡甌江在流經雲和境內時,其正式的稱謂是龍泉溪,但在赤石當地人卻習慣稱其為大溪。]》。在母親要我另闢蹊徑的啟發下,我以甌江清晨時常泛起的雲霧為描寫對象,寫過一篇被武老師作為範文朗讀的短文。
幾十年過去了,這篇作文的具體文字自然早已淡忘,但主題卻還依稀記得。好像是說這雲霧應該是江水升騰而致,而雲霧又化為春雨,以涓涓細流的方式從四面八方又回到了江水的懷抱。武老師用她那略帶口音的普通話聲情並茂地給全班朗讀了我的作文。朗讀完後還認著地給予了點評。武老師對我的想像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很多年後,我去探望已退休安居在縣城園丁新村的武老師時,她還提起過這篇作文。她不無感慨地說現在身雖然住在城裡,但心卻時常懷戀赤石大溪的雲水景致,尤其是懷戀那木排串串、白帆點點在不時變幻的薄霧縈繞下所呈現出那如詩如畫的美景。
在一霎那間,我覺得我找到了描寫雲和之「和」在人與自然層面上的一個關鍵詞。這個詞就是:雲水佳境!
自此之後,我一直喜歡用「雲水佳境」一詞來描述我的故鄉雲和的自然景觀。因為我覺得相比於「山水家園」這一流行的宣傳語,「雲水佳境」這一概括無疑更彰顯出雲和自然景色的個性。事實上,如果做點資料考據,雲和地名來源之一的浮雲鄉,本就是以浮雲溪得名。我想,這條甌江支流估計在以前應該常有雲霧飄浮於溪水之上,故名浮雲溪。它恰恰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自古以來雲和就有這一份自然天成的雲水佳境。
重要的還在於,就山和水而言,神州大地舉目望去,名山勝水可謂不計其數,以山水為亮點概括城市宣傳口號的也不勝枚舉。但如雲和的山水那般有雲水意境的可謂不多。這固然是受益於特殊的地理緯度和丘陵地區的造化,但也和世世代代雲和人對森林植被和水土的悉心呵護是分不開的。
記得有一年暑假,我陪大姨去石塘鎮下屬的葉村坪。這是一個依山而建的畲族村。大姨在浙江省委黨校文史教研室任教,她一直對畲族文化頗有研究興趣。因此之故,我們有了這次探尋與郊遊兼顧的出行。
令我欣喜的是,此行卻讓我意外地在村子的一處牆上看到了一塊《奉縣示禁》的珍貴石碑。從有些斑駁的碑文看,石碑立於清鹹豐三年(公元1854年)。碑文的示禁內容之一是:如果有人盜砍松樹、杉樹、油茶樹、桐子樹等,不僅要罰款,而且此後不得再犯,否則就得收監問罪。面對著這塊明顯歷經過歲月洗禮的石碑,我不由地對古人敬畏自然的這一做法肅然起敬。
值得欣慰的是,不僅官府有敬畏自然的意識,民間也一樣。比如在雲和的很多村落,一直有讓小孩子認「樟樹親娘」的習俗。有學者考證,這一獨特的民俗文化,在畲漢民族中已延續了近千年。先民們認為鬱鬱蔥蔥的樟樹有靈性,能保孩子健康成長。而為了讓「樟樹親娘」能庇護好孩子,村民們自然就必須善待它。於是,這些先民藉助於對某一自然物的崇拜,傳遞的恰恰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的樸素理念。
更值得欣慰的是,雖然歷經了鬥轉星移的歷史變遷,但這座城的子民卻很好地傳承了這一善待自然的傳統。比如,我曾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看到一個資料記載,說的是大煉鋼鐵的年代裡,赤石鄉下屬的好幾個自然村的村民在村幹部的帶領下為保護森林資源不被外地人砍伐而自發地輪流值守,日夜巡山。我想,2019年赤石能夠入選首批國家森林鄉村示範村,與村民們在敬畏和善待自然方面的久久為功是分不開的。
其實,這些質樸的村民未必知道老莊哲學諸如天人合一之類的命題,也未必有文人墨客那般的閒暇之心去品味江鷗與帆影交相輝映的詩情畫意。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知道:沒有了植被,水土就流失了;沒有了水土的滋養,人和自然界的萬物都會流離失所。
可以肯定地說,現如今的雲和能夠成為了麗水市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縣,其綠色發展指數列全省第一,被譽為「中國天然氧吧」。無疑是一代又一代生活在這一方水土的人們善待自然,堅持不懈、久久為功的結果。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敬畏與善待自然的歷史文化傳承,雲和的山山水水才特別地顯示出與人的親和性。故鄉的這一方水土自古以來便有「洞宮福地」的美譽,我想正是對這親和性的形象印證。而且,雲與水和諧共生的佳境天成,無疑更是給這一親和性平添了幾分「雲水縈迴溪上路,疊疊青山,環繞溪東注」(蘇軾:《蝶戀花》)的美感。
我常常想,能夠生活在雲水佳境中的我們在感覺幸運和自豪的同時,更應該用心傳承好這一敬畏與善待自然的文化傳統。
否則,我們就會愧對先人,就會辜負這一方水土。
[作者簡介] 張應杭,1963年生於雲和赤石古鎮。現為浙江大學教授,兼任國家人文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評審專家組成員,華夏文化促進會(北京)首席專家。
[本文圖片得到攝影者劉海波的授權使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