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這首詩,禪機畢現,悠遠的意境讓人可望而不可即

2020-12-23 如此品讀

王維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他的政治生涯從來不是風起雲湧的。他的山西大戶的根底讓他受用半生。歷數其人生,竟是不慍不火的,是那種慢慢悠悠地,於在意與不在意之間的。寫詩性靈凸顯,生活上自妻子早亡後,再不續弦,三十歲開始就獨身一人。因信奉佛教,他讀《維摩詰經》,自取號摩詰。安史之亂中,他逃過一劫,雖被安山所逼迫,還好,也弄了個全身而退。因了兄弟王縉的關係,他雖有投敵的經歷,卻未被問罪。從此政治上再無進取之心。他在輞川購了宋之問的別墅,從此亦官亦隱起來。搬家時,他寫下一首《終南別業》留念: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唐 王維《終南別業》

他信仰的建立是與唐代的宗教信仰有關,最直接的影響當來自於他的母親,那是在他父親去世後,母親便開始了齋戒,念起了佛經。等到王維妻子離世後,年輕的王維就已經萬念俱灰,有了出離心,他一生只寫了一首表達愛情的詩《紅豆》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所以他在這詩中便講的是一個人做事的因果,中歲便是早年,一個「頗」字,便講其研究禪理之久。

經歷過,才懂得痛徹心扉的感覺,愛過恨過,才曉得那一切不過是緣法

人生向晚,在風光秀美的輞川,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歸宿,那就是一切自然,回到自然,在自然的生活中找到自然的自我。孔子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王維經歷了安史浩劫後,方回首,萬事皆空。

放下,便是風景,放下,便是自在

興之所至,獨行獨臥獨思獨想,一個獨字在世人看來,是寂寞是憂傷,在他看來,獨卻是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孤獨不是表相,孤獨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夥伴。獨往就是面對自我的最佳方式,獨處就是看清人生看透世界的最理想的選擇。勝事空自知,萬法隨空,勝事又能如何,自知自識,理在其中。興是自我的興,空是自我的空,不羈絆不牽連,是決絕,是放手,是隨緣。

最美的風景莫過於沒有負擔的人生,那才是真正的灑脫。看王維的一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一種胸襟也是一種自在。是無為法。《金剛經》有一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水窮雲起,世事反覆,留得一份精神看庭前花開花落,放下一點雜念,看天上雲捲雲舒。這是王維自我人生的寫照。因為放下慾念,便放下了執著,放下了執著,便放下了自我。一切在自然的觀照下覺悟。是性空是自觀。

偶然見到林中勞動的老人,坐在一處談笑聊天忘了回家。此心安處,即吾鄉。莫道鄉關遠,心有千千結。這聊天是真誠的,是開懷大笑的,語言不需要掩飾,亦不需要雕琢。話語的樸素就像那野地裡的蒲公英,也像那不起眼的薺菜,看那鵝黃的嫩芽,看那秋天枯黃的落葉,都美得讓世間所有的偽裝變了臉色。也許只是在談論鄉間俚俗,或是家常瑣事,但是開心,但是放心。

和諧便是美好,和睦便是態度,和同便是未來,和合便是美滿。

人生如此,性本山空,人本自然,世事如雲,半點不滯。適當的時候為心靈放個假,就是放開牢牢握住的自我。那又何嘗是你自己?你的靈魂一直在漂泊。

記住這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關焦點

  • 這首冷門的宋詩,僅三個字就寫活了江南美景,意境唯美堪比王維!
    提到風景詩詞,我們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詩佛」王維。正如蘇軾在一首詞中專門讚美王維的詩那樣: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山水風景詩在早期的時候唯美至極,讀來猶如在欣賞一幅山水畫一般;到了晚年後他的詩更是以「靜」見長,尤其是在隱居輞川莊後,詩中往往蘊含著深刻、豐富的哲理與禪機。
  • 王維的這首詩很冷門,卻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譬如,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王維的《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都是田園詩中的千古名篇。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春園即事》,便是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一首田園詩。雖然它相較於王維的《山居秋暝》等詩來說要冷門很多,但是依然寫出了絕美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念念不忘。
  • 王維很冷門的一首詩,意境很是壯美,落筆自然而有奇致
    黃河自古文人墨客的最愛,面對著黃河壯麗的景色,寫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雖然王維這首《渡河到清歌作》不是很出名,但其氣勢雄渾意境壯美,也是值得一讀的佳作。這首詩寫出黃河下遊的積水淼浩,波光連天,崔嵬崢嶸,黛色蔥鬱,一派廓大氣勢,顯示出王維前期山水詩歌的明朗風格。
  • 肖戰、那英新歌曝光,歌詞是王維、李白的兩首詩
    說起這首新歌,還是在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的節目現場曝光的,新歌曲調宛轉悠揚,很有古風餘韻,而細看作曲人,竟是劉卓,說這個名字,你我可能所知甚少,但是,如果說綜藝節目《我們的歌》,知道的人應該就多了,眾所周知,在這個綜藝節目中,肖戰、那英合唱了不少經典歌曲,比如《綠光》,比如《完美生活》,再比如《惱人的秋風》等等,而這些歌曲的編曲老師都是同一個人,他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劉卓
  • 當你心煩意燥的時候,讀讀王維的這首詩,便會感覺世界是如此美好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構思新穎、清新雅致,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王維現存的四百多首詩中,山水田園詩,佔據了多數。下面這首經典的《山居秋暝》便是其最為著名的詩作之一。這首五言律詩,雖然只有40字,但是卻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高超的表現技法,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幅美妙的山景圖,交織成了一曲清新、和諧、安靜的音樂,讀之大有出塵之感。
  • 王維一首著名的禪詩,在輕鬆愜意中,讓憂傷孤獨得到慰藉解脫
    在欣賞王維的作品時,既可以感受文字所呈現出的優美風光,同時還能從詩中感悟人生智慧,參悟佛學禪理,得到精神上的解脫和思想上的啟迪。也正因如此,王維還被人們稱為詩佛。今天閒石就和朋友們分享王維的一首代表作,這首作品不但對仗工整,是一首標準的五言律詩,同時也寫得非常優美,確實能讓讀者感受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標題僅一個字全文僅20字,小學生會背卻不懂
    王維的詩基本上都是幾十個字的,裡面的意思都是最簡單不過的了,朗讀起來朗朗上口,背起來也更容易。雖然好懂,但是他的詩首首精彩,給我們刻畫出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王維最受小學生喜愛的一首作品,這首詩的題目只有一個字,整首詩只有20個字,雖然簡單但是這首詩卻能夠年年入選小學課本,可見其意境有多絕。
  • 唐代詩最著名的隱居詩人是王維,但這個詩人、這首詩是王維的榜樣
    但是當這一條路被堵死了之後,他們會轉而走向山林之間,走向山河湖海,在大自然的本真的面貌當中尋求到更加真實的自己。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出色的莫過於王維。王維最讓人欽佩的一點就是,他已經在世俗生活當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還選擇歸隱山林。十幾歲的時候就拿到進士,而後一路升職到右丞相。40歲之後隱居山林,也還是一直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 為什麼我認為王維的《山居秋暝》是最美的詩?
    本人雖然喜歡詩詞,但畢竟精力和時間有限,涉獵不多,而中國的古詩詞又浩如煙海,我只能:就我所知,就我所感,就我所喜好,推薦我認為的一首最美詩詞,這首詩就是唐朝王維的《山居秋暝》。接下來,我們先看看原詩是怎麼樣寫得,再來探討這首詩到底美在何處?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情懷和心境?
  • 王維的這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禪意深厚,空靈雋永,值得拜讀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721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官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的一生篤志奉佛,一直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創作的詩歌題材也十分廣泛,尤其擅長山水田園之作。蘇軾在他的《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悠遠空靈-「詩佛」王維的20首五言詩
    06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19 《田園樂七首·其六 / 閒居》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 王維這首詩,四句四十個字,句句充滿孤寂,卻讓人意猶未盡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以及歌詠隱居生活的作品,他與同時代的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合稱「王孟」。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涼州,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在過居延至蕭關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詩。《使至塞上》唐代: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 王維的這首詩,只有短短4句,卻寫盡了別情,被稱古今第一
    古往今來,鄉土、親人、摯友的離別之情,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弦。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抒發別情自然也就成為了古典詩歌創作的重要題材。從先秦的《詩經》,到兩漢的樂府,再到唐詩、宋詞、元曲,離別之情是唱之不盡,離別之詩是不勝枚舉。而這之中,尤以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渭城曲》為最。
  • 蔡確《夏日登車蓋亭》詩,一種淡泊,一種超然,意境悠遠
    ——宋代:蔡確《夏日登車蓋亭》蔡確不是隱士,也沒有歸隱的念頭,單讀他的這首詩,倒像是出自一位淡泊名利,恬然自適的隱士之手,與蔡確的生平殊不相稱。詩中描述了一位悠然自得的隱士,他以紙做屏風,以石頭為枕,睡的是竹子做的方床。雖然簡陋,但不失雅致。最愛做的事情就是讀書,倦了就拋開書去睡覺。
  • 【畢業季·贈別詩:最禪意的贈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
    今天我們繼續跟著畢業離別季進行咱們的「贈別詩」專題。昨天,那首濃情傷感的贈別詩大家還記得吧,一起來背誦一遍吧。贈  別(唐)杜牧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王維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他尤其擅長山水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但王維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寫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故世人稱其為「詩佛」。「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首詩題目為「山中送別」,卻跳開了離亭餞別相送的內容,別有視角,隱有一種悠遠禪意在其中。我們仔細來品味吧。
  • 明明白白王維的心
    在這篇碑文中,王維提出了一種「他乃教人以忍」的觀點,認為慧能教人家的主要是「忍」字,並且以「忍」作為這一教派的首義。王維對禪宗思想這樣一種「以忍為教首」的闡述,實際上反映出的是他本人當時的一種生活處境和心理機制。我認為,正是這樣一種心理機制,導致了王維的詩風從傳統的注重玄學的意味轉變到注重禪學的意味。
  • 王維:我從輞川來 - 西安文旅之聲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山居秋暝》另一首描寫輞川鄉村生活的《鹿柴》更是膾炙人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鹿柴》是王維五絕組詩《輞川集》20首中的第5首,也是輞川20景中的一處。王維在《輞川集序》裡詳細地介紹了輞川的美景和寫作這組詩歌的緣由。
  • 詩路往事|「浙東唐詩」品王維
    較為有名的是《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內中雲溪即為「五雲溪」省稱,是若耶溪別一稱呼。皇甫嶽是王維的好友,其從祖父皇甫忠曾是開元十年(722年)越州刺史。詩中「採蓮」「弄篙」「鸕鷀」「輕舟」「綠萍」等字眼,描寫了江南山水景色。王維在《送縉雲苗太守》中寫道:「方從會稽邸,更發汝南騎……露冕見三吳,方知百城貴。」
  • 王維的一首詩,讓自己走出了人生的絕境
    這首詩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所寫。這首詩雖然沒有王維其它的詩出名,但是這首詩的功勞可不小,因為有這首詩,王維躲過了一劫,它可以說是王維的救命詩。 王維當時正好在場,看到這個悽慘的情景,內心感到無比的傷痛,但又無可奈何,於是,為了訴說心中的難過,他就寫下了這首詩。
  •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相思》膾炙人口,這首詩裡的「君」究竟是誰
    他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相思》,詩的內容是: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這首五絕寫出了詩人心中的相思之情,隨著《唐詩三百首》流傳之今,幾乎家喻戶曉。很多人認為這是作者思念自己所愛的人而寫得一首詩,其實不然,這首詩還有一個不為人熟知的名字叫《江上逢李龜年》,可見這是眷懷友人之作,所以詩中的「君」應當指的是李龜年,而不是他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