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唐代詩人王維在寫給裴迪的詩作《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野趣天成的春日圖景,表達了自己對春天美好的嚮往和同好友結伴出遊的欣喜,也成就了千百年來後世之人綠野覓仙蹤的雅趣。
那麼,王維邀好友同遊之山是哪座?王維又為何自稱「山中人」呢?小編這就帶你跟隨王維的詩、畫和禪悟之心走進秦嶺,領略秦嶺之美及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感受中國脊梁錚錚鐵骨之下的脈脈柔情。
夢裡故園今何在
青山依舊笑春風
在位於西安城東南的藍田,秦嶺北麓蜿蜒著一片美麗的川道,溪谷松瀑,曲徑通幽。清澈的溪流潺潺而出,流入灞河;山澗綠草青青,彩蝶飛舞;小瀑布傾瀉而下,潭水碧波粼粼。每當陰雲密布,山風吹起,煙雨濛濛,猶如人間仙境。這裡便是輞川。
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與輞川有著不解之緣——尚在朝中為官時,王維就寄身輞川半隱半官;晚年時,王維隱居於輞川別業,吟詩作畫;王維在這裡創作出眾多優美的詩作和讓後世覓而不得的畫作《輞川圖》。至今,流傳下來的400多首王維的詩歌,其中描寫秦嶺和輞川的就佔據了相當的數量。
《讀史方輿紀要》中說,「輞谷水在縣南八裡,谷口乃驪山、藍田山相接處。山峽險隘」「商嶺之水由藍橋伏流至此,有千聖洞、細水洞、錫水洞諸水會焉,如車輞環輳」,輞川因此而得名。醉心山水的王維買下了原先屬於宋之問的別墅——輞川別業,略加改建之後,便成了他的世外桃源。這處桃源仙境成就了王維的詩歌畫作,成為後世美談。至今,仍時常有人於此處訪古尋幽。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自然主義的描寫,產生了浪漫主義的畫面:一陣好雨蕩去灰塵,山川靜美,明月高懸,清泉潺潺。竹叢笑語聲喧,農家少女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蓮花亭亭,蓮葉田田,漁船上打魚人要拋錨下船了。任憑春天的芳華消逝吧,眼前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楚辭中詩人勸王孫說「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我王維卻要留下來,享受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一首《山居秋暝》將輞川山澗黃昏雨後的山色美景、清流溪瀑刻畫得生動傳神,傳遞出一種迥異於繁華都城的寧靜幽遠。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山居秋暝》
另一首描寫輞川鄉村生活的《鹿柴》更是膾炙人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鹿柴》是王維五絕組詩《輞川集》20首中的第5首,也是輞川20景中的一處。王維在《輞川集序》裡詳細地介紹了輞川的美景和寫作這組詩歌的緣由。細品《輞川集》便不難發現,這些景觀很多其實只是一些小丘小溪,但作者卻給了它們最極致的關懷,成為他山水詩歌中自然與人融為一體的優美寧靜的世界。如清末詩歌評論家俞陛雲所評:「此景無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詩筆復能寫出。」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送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
王維與輞川的相遇當是偶然中的必然。輞川實踐了王維「跡崆峒而身拖朱紱,朝承明而暮宿青靄」的理想,王維對於輞川更有著一種情結、一種內在的生命訴求。
高山流水暢詩情
萬裡江山入捲來
王維不僅是詩人還是畫家。後人認為他創造了水墨渲淡之法,是山水畫的開山之祖。而王維的詩與畫的巔峰之作,都集中出現在秦嶺山中這個叫輞川的地方。王維在對秦嶺的吟誦中將整個身心與山水融為一體。他的詩寧靜、淡雅、內斂,他的畫呈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氣質,以及對山水的另一番感悟。
王維一生有不少繪畫作品,他曾繪有一幅《輞川圖》,被歷代中國山水畫家視為神品。可惜早已失傳。如今流傳的《輞川圖》有多個版本,都是歷代文人所繪製,年代最早的是宋代摹本。在這些臨摹本中,可以看見王維山水畫的基本精神和美學追求,畫中巖山疊嶂,綠樹遒勁,樓臺亭閣,屋舍儼然,遠山近水,意境遼闊。蘇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唐代人對王維的畫很是推重,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裡說:「其畫山水松石,蹤似吳生,而風致標格特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工畫山水,體涉古今。」
王維的山水畫,清幽淡遠而又充溢著對景物的真情實感,在技法上,他能兼取古今諸家之長,而突出的創造則是水墨的運用。這些對王維山水畫的盛讚,除過肯定王維畫作的題材取捨得當、善於運用筆墨之外,更是秦嶺的山水,尤其是輞川的美麗景物給了王維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和審美對象。王維的山水畫,對唐代以後的我國古代山水畫,乃至我國現代著名的「長安畫派」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隋唐時期,我國的山水畫真正出現了比較完全意義的審美特徵。展子虔的青綠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相繼推進了山水畫的進一步發展。五代時期,身為長安人的山水畫大師關仝,用畫作表現了關中、陝西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的氣勢。宋代繪畫大師範寬則如王維一般,移居終南、太華山中,創作出許多今人難以企及其美學高度的作品。這些以秦嶺為原型的藝術作品為我國繪畫史留下了非常珍貴的藝術遺產,是探索不盡的美學礦藏。
一花一葉一世界
花開花落皆有時
與歷代才子的人生際遇相仿,王維在學業上順風順水,在仕途中卻命運坎坷。這讓原本就有禪宗思想的王維充滿矛盾。而輞川的生活讓王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輞川的美景使他有了深刻體悟佛性的契機,深化了他對宇宙萬物的理解。而他最終也藉助對輞川景色的描寫,藉助詩歌創作表達出了他感悟大自然的思想成果。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在王維眼中,秦嶺的綠色是那麼空明而濃鬱,連空氣中都充滿了綠色,甚至到了沒有下雨都會打溼衣服的地步。另一首《積雨輞川莊作》則把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這樣超脫飄逸、生動傳神的佳作,只有身處此時此景並深諳禪理的詩人才能寫得出吧。
漠淡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 《積雨川莊作》
王維非常喜歡《維摩詰經》,甚至乾脆把自己的字直接改為摩詰,號摩詰居士。由於王維熟悉佛教文化,精通佛教理義,在他的文學創作裡自然流露出佛教文化的濃厚色彩,寫出了大量的佛理詩。例如《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人》,其中就有這樣的話:「生滅幻夢受,即病即實相」——用佛教的理念來解釋病患的真相。「詩佛」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
王維以禪入詩,在強調人的自然、法的自然的思想影響下,他寫了大量的山水詩,以此來探詢生命的本源,呈現生命的自在無礙。他《輞川集》中的20首詩,通過對輞川20處景物的描寫,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反映出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自然物態之間的和諧等內容,將禪與詩完美結合。應該說,秦嶺成就了王維的詩,王維的詩也將秦嶺之美提升到了禪的高度。
自古以來,秦嶺就有著無窮魅力。這座山,布滿了皇家園林和離宮別館,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大臣顯貴,一踏上這座山就流連忘返;一本《全唐詩》,吟詠秦嶺的絕唱竟不下數千首,無數詩壇巨匠無不留下了傳世之作;這裡是古今寺廟最多的地方,也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高僧大德雲集之地……
一千多年後,溯灞河之源而上,取輞河前行,穿峽谷逆上,再訪輞川。摩詰早已不在,唯餘一棵千年銀杏矗立在鹿苑寺遺址的緩坡旁,於山谷清風中搖曳,領略著萬丈紅塵之外的亙古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