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我從輞川來 - 西安文旅之聲

2020-12-25 西安文旅之聲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唐代詩人王維在寫給裴迪的詩作《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野趣天成的春日圖景,表達了自己對春天美好的嚮往和同好友結伴出遊的欣喜,也成就了千百年來後世之人綠野覓仙蹤的雅趣。

那麼,王維邀好友同遊之山是哪座?王維又為何自稱「山中人」呢?小編這就帶你跟隨王維的詩、畫和禪悟之心走進秦嶺,領略秦嶺之美及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感受中國脊梁錚錚鐵骨之下的脈脈柔情。

夢裡故園今何在

青山依舊笑春風

在位於西安城東南的藍田,秦嶺北麓蜿蜒著一片美麗的川道,溪谷松瀑,曲徑通幽。清澈的溪流潺潺而出,流入灞河;山澗綠草青青,彩蝶飛舞;小瀑布傾瀉而下,潭水碧波粼粼。每當陰雲密布,山風吹起,煙雨濛濛,猶如人間仙境。這裡便是輞川。

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與輞川有著不解之緣——尚在朝中為官時,王維就寄身輞川半隱半官;晚年時,王維隱居於輞川別業,吟詩作畫;王維在這裡創作出眾多優美的詩作和讓後世覓而不得的畫作《輞川圖》。至今,流傳下來的400多首王維的詩歌,其中描寫秦嶺和輞川的就佔據了相當的數量。

《讀史方輿紀要》中說,「輞谷水在縣南八裡,谷口乃驪山、藍田山相接處。山峽險隘」「商嶺之水由藍橋伏流至此,有千聖洞、細水洞、錫水洞諸水會焉,如車輞環輳」,輞川因此而得名。醉心山水的王維買下了原先屬於宋之問的別墅——輞川別業,略加改建之後,便成了他的世外桃源。這處桃源仙境成就了王維的詩歌畫作,成為後世美談。至今,仍時常有人於此處訪古尋幽。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自然主義的描寫,產生了浪漫主義的畫面:一陣好雨蕩去灰塵,山川靜美,明月高懸,清泉潺潺。竹叢笑語聲喧,農家少女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了。蓮花亭亭,蓮葉田田,漁船上打魚人要拋錨下船了。任憑春天的芳華消逝吧,眼前這秋天的景致多美呵!楚辭中詩人勸王孫說「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我王維卻要留下來,享受這自然的山色野景了。一首《山居秋暝》將輞川山澗黃昏雨後的山色美景、清流溪瀑刻畫得生動傳神,傳遞出一種迥異於繁華都城的寧靜幽遠。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山居秋暝》

另一首描寫輞川鄉村生活的《鹿柴》更是膾炙人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鹿柴》是王維五絕組詩《輞川集》20首中的第5首,也是輞川20景中的一處。王維在《輞川集序》裡詳細地介紹了輞川的美景和寫作這組詩歌的緣由。細品《輞川集》便不難發現,這些景觀很多其實只是一些小丘小溪,但作者卻給了它們最極致的關懷,成為他山水詩歌中自然與人融為一體的優美寧靜的世界。如清末詩歌評論家俞陛雲所評:「此景無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詩筆復能寫出。」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送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

王維與輞川的相遇當是偶然中的必然。輞川實踐了王維「跡崆峒而身拖朱紱,朝承明而暮宿青靄」的理想,王維對於輞川更有著一種情結、一種內在的生命訴求。

高山流水暢詩情

萬裡江山入捲來

王維不僅是詩人還是畫家。後人認為他創造了水墨渲淡之法,是山水畫的開山之祖。而王維的詩與畫的巔峰之作,都集中出現在秦嶺山中這個叫輞川的地方。王維在對秦嶺的吟誦中將整個身心與山水融為一體。他的詩寧靜、淡雅、內斂,他的畫呈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氣質,以及對山水的另一番感悟。

王維一生有不少繪畫作品,他曾繪有一幅《輞川圖》,被歷代中國山水畫家視為神品。可惜早已失傳。如今流傳的《輞川圖》有多個版本,都是歷代文人所繪製,年代最早的是宋代摹本。在這些臨摹本中,可以看見王維山水畫的基本精神和美學追求,畫中巖山疊嶂,綠樹遒勁,樓臺亭閣,屋舍儼然,遠山近水,意境遼闊。蘇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唐代人對王維的畫很是推重,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裡說:「其畫山水松石,蹤似吳生,而風致標格特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工畫山水,體涉古今。」

王維的山水畫,清幽淡遠而又充溢著對景物的真情實感,在技法上,他能兼取古今諸家之長,而突出的創造則是水墨的運用。這些對王維山水畫的盛讚,除過肯定王維畫作的題材取捨得當、善於運用筆墨之外,更是秦嶺的山水,尤其是輞川的美麗景物給了王維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和審美對象。王維的山水畫,對唐代以後的我國古代山水畫,乃至我國現代著名的「長安畫派」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隋唐時期,我國的山水畫真正出現了比較完全意義的審美特徵。展子虔的青綠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相繼推進了山水畫的進一步發展。五代時期,身為長安人的山水畫大師關仝,用畫作表現了關中、陝西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的氣勢。宋代繪畫大師範寬則如王維一般,移居終南、太華山中,創作出許多今人難以企及其美學高度的作品。這些以秦嶺為原型的藝術作品為我國繪畫史留下了非常珍貴的藝術遺產,是探索不盡的美學礦藏。

一花一葉一世界

花開花落皆有時

與歷代才子的人生際遇相仿,王維在學業上順風順水,在仕途中卻命運坎坷。這讓原本就有禪宗思想的王維充滿矛盾。而輞川的生活讓王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輞川的美景使他有了深刻體悟佛性的契機,深化了他對宇宙萬物的理解。而他最終也藉助對輞川景色的描寫,藉助詩歌創作表達出了他感悟大自然的思想成果。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在王維眼中,秦嶺的綠色是那麼空明而濃鬱,連空氣中都充滿了綠色,甚至到了沒有下雨都會打溼衣服的地步。另一首《積雨輞川莊作》則把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這樣超脫飄逸、生動傳神的佳作,只有身處此時此景並深諳禪理的詩人才能寫得出吧。

漠淡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 《積雨川莊作》

王維非常喜歡《維摩詰經》,甚至乾脆把自己的字直接改為摩詰,號摩詰居士。由於王維熟悉佛教文化,精通佛教理義,在他的文學創作裡自然流露出佛教文化的濃厚色彩,寫出了大量的佛理詩。例如《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人》,其中就有這樣的話:「生滅幻夢受,即病即實相」——用佛教的理念來解釋病患的真相。「詩佛」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

王維以禪入詩,在強調人的自然、法的自然的思想影響下,他寫了大量的山水詩,以此來探詢生命的本源,呈現生命的自在無礙。他《輞川集》中的20首詩,通過對輞川20處景物的描寫,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反映出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自然物態之間的和諧等內容,將禪與詩完美結合。應該說,秦嶺成就了王維的詩,王維的詩也將秦嶺之美提升到了禪的高度。

自古以來,秦嶺就有著無窮魅力。這座山,布滿了皇家園林和離宮別館,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大臣顯貴,一踏上這座山就流連忘返;一本《全唐詩》,吟詠秦嶺的絕唱竟不下數千首,無數詩壇巨匠無不留下了傳世之作;這裡是古今寺廟最多的地方,也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高僧大德雲集之地……

一千多年後,溯灞河之源而上,取輞河前行,穿峽谷逆上,再訪輞川。摩詰早已不在,唯餘一棵千年銀杏矗立在鹿苑寺遺址的緩坡旁,於山谷清風中搖曳,領略著萬丈紅塵之外的亙古寧靜。

相關焦點

  • 王維的輞川去哪兒了?
    在唐詩的華山之巔,有三位頂尖高手:李白,杜甫,王維。
  • 王維的生死之交!王維寫他的詩很多,他從王維輞川別業回家作此詩
    輞川圖 局部02、他的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而且他所成存詩就有20首寫得輞川20景。輞川集二十首·竹裡館來過竹裡館,日與道相親。出入唯山鳥,幽深無世人。王維的弟弟當時做刑部侍郎,而且也是平叛功臣,他提出把自己官職削了,為王維贖罪。並將這首《菩提寺禁裴迪》呈給唐肅宗。唐肅宗一看「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這一句,這不正是對大唐表忠心的嗎?於是就找來裴迪來作證,裴迪當然說是啊,說那天我去看王維,他親口吟誦給我聽的。 就這樣,王維被赦免了,免於起訴。
  • 王維輞川別業 最美鄉村民宿!
    王維早年即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中年喪妻後更是半官半隱,將輞川山莊改造為自己喜歡的禪意別業,過上了一種歸隱田園、修養禪心的平靜生活。作為詩人、畫家、音樂家兼設計師,王維親自設計並督造了輞川別業,開闢了自然山水與禪宗詩歌文化相結合的「輞川模式」。此等驚人才華,真可謂文能作詩繪畫彈琵琶、武能設計監工造別業。
  • 「陝西文物探探探」:實地探訪王維輞川隱居及詩歌發生地
    從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王維在輞川隱居了14年。可以說,輞川成就了王維,王維山水詩、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基本上都是在輞川完成的。而王維也成就了輞川,王維身後雖然已一千多年,輞川至今仍是人們心目中的一塊文學聖地。張效東說:「這幾年藍田開展全域旅遊,我們成立了王維文化研究會。
  • 蒙曼: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輞川真是王維的福地。王維在這兒寫春天,是「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寫秋天,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都是千古名句啊!寫夏天最好的就是這首《積雨輞川莊作》。好到什麼程度呢?有評論家就講,唐人七律的壓卷之作不是崔顥的《黃鶴樓》,也不是杜甫的《登高》,而是王維的這首《積雨輞川莊作》。那這首詩到底好在哪兒呢?
  • 【講唐詩】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以「王孟」並稱,「王」是王維,「孟」是孟浩然。但是在我看來,王維的水準遠在孟浩然之上,兩個人最重要的區別是:孟浩然寫得用力,明顯看得出用力的痕跡;而王維寫得極其自然,這種自然而然的佳作,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完全學不來。所以在我的選擇裡,「田園」這個單元的五首詩,全都出自王維之手。王維寫田園,寫的也是人生的不同境界。
  • 積雨輞川莊作 / 秋歸輞川莊作
    廣闊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鷺掠空而飛;田野邊繁茂的樹林中傳來黃鸝宛轉的啼聲。我在山中修身養性,觀賞朝槿晨開晚謝;在松下吃著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葷腥。我已經是一個從追名逐利的官場中退出來的人,而鷗鳥為什麼還要猜疑我呢?韻譯空林久雨,煙火緩升,午飯做完,馬上給在東邊田裡幹活的人。
  • 謁王維墓,誰人不想居輞川?
    韓浩月攝韓浩月今冬又到西安。每次來都行色匆匆,這次待得久了些,有稍充足的時間,可以四處逛逛。住在鹹陽的作家朋友許海濤說,兵馬俑、華清池這樣的地方,起碼看過三遍以上了吧?這次帶你看看一般人尋不見的。他說了幾個地點,說到王維墓的時候,我心裡一動,說:「就去這。」
  • 一天一首古詩詞:《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裡的炊煙一縷縷飄散。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輞川:水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南終南山下。山麓有宋之問的別墅,後歸王維。王維在那裡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詩人,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唱和較多。轉蒼翠:一作「積蒼翠」。轉:轉為,變為。
  • ——解讀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王維四十多歲的時候,在京城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建了輞川別業,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和好友裴迪經常在輞川河上泛舟,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留下了許多相互唱酬之作,這首《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就是其中的名篇。
  • 蒙曼:王維《竹裡館》
    在這處勝境,王維設計出了二十個景點,分別起了文杏館、鹿柴、木蘭柴、辛夷塢,等等動人的名字,竹裡館也是其中之一。每個景點他還賦詩一首, 再由同樣隱居的好朋友裴迪和詩一首,最後四十首詩就編成一部《輞川集》,再畫一幅輞川圖。有了這一集、一圖,輞川也就奠定了唐朝最著名文人園林的地位。同樣,王維也是在這兒修煉成為大名鼎鼎的詩佛。
  • 謁王維墓,誰人不想居輞川?| 草地·走讀
    首發:1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作者:韓浩月今冬又到西安。每次來都行色匆匆,這次待得久了些,有稍充足的時間,可以四處逛逛。住在鹹陽的作家朋友許海濤說,兵馬俑、華清池這樣的地方,起碼看過三遍以上了吧?這次帶你看看一般人尋不見的。他說了幾個地點,說到王維墓的時候,我心裡一動,說:「就去這。」
  • 唐詩三百首| 108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裡的炊煙一縷縷飄散。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輞川:水名,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南終南山下。山麓有宋之問的別墅,後歸王維。王維在那裡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詩人,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唱和較多。轉蒼翠:一作「積蒼翠」。轉:轉為,變為。
  • 王維:輞川集
    >輞川集(二十首) 並序   王維隱居於輞川別業時,常與裴迪「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二人同詠輞川孟城坳等二十景,各成五言詩二十首,由王維輯成《輞川集》,並撰寫序言云:「餘別業在輞川山谷,其遊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
  • 《輞川集》
    王維《鹿柴》詩意圖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輞川集·序】餘別業在輞川山谷,其遊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
  • 路客天下|西安有個馬卡縣
    說到藍田,在西安和關中人眼裡是貧困落後的代表。有很多人一直都不知道藍田是屬於西安的。尤其是在2015年以前,我也是很少來藍田。一是覺得偏僻,二是覺得什麼都沒有,就是有好像也沒有興趣去了解。也是2015年左右吧!白鹿原民俗村忽然橫空出世,微信圈裡各種曬圖,我也是耐不住潮流,就帶著一家老小去湊熱鬧。這是第一次來藍田旅遊,站在白鹿原頂,俯瞰藍田縣城,忽然覺得這真是個好地方啊!
  • 一山一脈,王維遙遠的舊夢從這裡伊始
    從天寶初年到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前沒什麼公務可辦的王維在長安城南郊的終南山下買了塊地皮修了一處別業過著「彈琴賦詩,傲嘯終日」有仰視、有平視、有俯視詩中既寫出了秦嶺雄渾遼廓高聳峻峭的陽剛之美又寫出了它的妙曼輕柔幻化無窮的陰柔之美山中的安寧和靜謐給了落拓的王維
  • 王維的七律壓軸之作,卻被嘲笑是抄襲,宋代粉絲一句話反駁太到位
    一旦在某個領域出了名,就會有粉絲,也會有黑粉,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佛」的美稱,粉絲遍布天下,連宋代大詩人蘇東坡都稱讚他是「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不過,就算是像王維這樣的大詩人,也避免不了有被別人黑的時候,比如王維的名作《積雨輞川莊作》,就被同時代的人諷刺說是抄襲,直到宋代的一個王維粉絲說了一句話,才算是徹底給王維洗刷了冤屈。
  • 王維《鹿柴》: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從個人經歷上來看,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36年,張九齡罷相,口蜜腹劍的奸臣李林甫上臺,對王維等一大批正直士人的心態產生了重大的打擊,王維從此漸漸萌生了退隱之心。我們前面說過王維在終南山的輞川修建他的別業,我們還說過這個別業的規模並不大。我估計它的主體建築也就是幾座小小的茅屋,但是王維是一個非常有心的詩人,也是個非常有心的畫家,他在這輞川別業的附近尋山覓水,找到了20處非常有魅力的景點,也可能對這些景色略加修葺,就形成了很著名的輞川20景,譬如說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有柳浪,有白石灘,有鹿柴,有斤竹嶺,有竹裡館,還有辛夷塢。
  • 王維寫詩開導朋友,只有4句卻看透人間冷暖,最後14字家喻戶曉
    【臨其詩境】 裴迪在我國文學史中也算有名,最主要是和王維遊覽輞川,一人寫了20首短詩描寫輞川的景色,編成了《輞川集》流傳於世。他的事跡並不多,但是因為和王維共同的這一段經歷,應該也受到了王維很大的影響,詩風清淡,或者兩人本來就興趣相投,所以在輞川置竹洲花塢,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過著神仙一樣的日子。 兩人都是看破紅塵的人,而裴迪的徹悟,來的應該比王維晚一些,所以才有了這一首王維勸慰裴迪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