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出自《康震品讀古詩詞》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超級簡單的一首詩,只有20個字,但我可以告訴你,越簡單越不好講,三言兩語真講不清楚?這首詩呈現出來的是簡單,但裡頭包含的內容卻並不簡單。
王維同李白同歲,但不同於李白終生不變的追求理想的飽滿熱情,王維從他中年開始就過著半官半隱,或者說亦官亦隱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和政治、宗教都有很大的關係。
從個人經歷上來看,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36年,張九齡罷相,口蜜腹劍的奸臣李林甫上臺,對王維等一大批正直士人的心態產生了重大的打擊,王維從此漸漸萌生了退隱之心。
從宗教思想的角度來講,王維的家庭有著很濃厚的奉佛的氛圍,王維和他的母親以及他的弟弟王縉都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王維本人其實在當時的佛教界還是很有影響的,譬如說,他給當時非常著名的慧能禪師就寫過墓志銘、寫過碑文。可以說,王維作為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的生活方式和這種生活狀態下創作出的山水田園詩裡邊自然而然的就浸透著一種禪意,或者說浸透著某種禪悅的心情,禪是禪宗的禪,悅是喜悅的悅。
具體來講這首詩。我們先看看《鹿柴》這個題目,所謂「鹿柴」其實就是柵欄的意思,也就是籬笆的意思。我們前面說過王維在終南山的輞川修建他的別業,我們還說過這個別業的規模並不大。我估計它的主體建築也就是幾座小小的茅屋,但是王維是一個非常有心的詩人,也是個非常有心的畫家,他在這輞川別業的附近尋山覓水,找到了20處非常有魅力的景點,也可能對這些景色略加修葺,就形成了很著名的輞川20景,譬如說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有柳浪,有白石灘,有鹿柴,有斤竹嶺,有竹裡館,還有辛夷塢。
我跟你解釋一下,這些名字都是跟這個地方的景象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鹿柴,可能這個地方插了很多的籬笆,扎了很多的離洛,扎了很多的柵欄,所以就把它叫鹿柴。再譬如說竹裡館,我們想像這裡頭可能蓋了一所小小的茅棚,而周圍種了很多的竹子;文杏館,屋前屋後有很多杏樹;有柳浪,周圍有很多柳樹;白石灘,可能這裡有一方泉水,然後在泉水之下散落著很多白色的鵝卵石;再比如說辛夷塢,塢是四面很高中間比較低的谷底,辛夷就是紫木蘭、木蘭花。
這些景點完全是詩人和他的好友裴迪往來其間,泛舟遊覽所欣賞的景點。他們在20個景點往來唱和,形成了40首五言絕句,結成了著名的輞川集。所以我們這樣一想,你就明白《鹿柴》這首詩就是輞川集當中的其中一首。什麼叫鹿柴,就是柵欄籬笆,可能景點周圍,作者扎了很多柵欄籬笆,所以就叫鹿柴。
第一句詩云:「空山不見人」,這一句一出來,大家就不由得一驚,看似很平常,其實很奇崛,為什麼呢?因為但凡山林當中不可能沒有人,但是王維一上來就說「空山不見人」,這座山是一座空山,怎麼可能是空的呢,沒有樹葉子嗎?沒有樹林嗎?沒有松鼠嗎?應該都有。終南山是一座鬱鬱蔥蔥、草木豐茂的山,山中的山民、隱士也不少,不會不見人,不會是一座空山。那麼王維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你就要了解,王維寫詩有他自己的特點,他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意向。譬如說「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譬如說「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在我來看,其實這山從來就沒有空過,空的恐怕是詩人的心。
禪宗裡邊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是說,一個弟子請教師傅,說我內心裡邊充滿了煩惱,我怎麼樣子才能夠解脫這些煩惱呢?這老師傅站起身來給他倒茶,舉起這茶壺給這茶杯裡倒啊倒啊,倒滿了還在倒水,都溢出來了還在倒著,弟子說您不能再倒了,水都溢出來了。師傅跟他說,你要不把你心智的杯子空出來,我怎麼才能把我的東西交給你呢?這樣我們就知道了,「空山」和「空」,這本來就是佛教當中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命題。作者這麼喜歡使用「空山」,其實不僅是要表達實景地理上的空,更重要的是表達內心的空。為什麼要表達內心的空呢?因為只有心空了,才能夠把這滿滿的景象裝入心中。
可是「空山不見人」,就是一個人都沒有,大家想想,如果就是這樣寫空,那也也太安靜了,太空寂了,也太寂寞了,簡直太死寂了。這絕對不是王維的目的。所以他馬上跟上一句說:「但聞人語響」,雖然我看不到一個人,但是偶爾地我感覺在林子的那邊傳來了人說話的聲音。這就叫做以動襯靜,他本來是要寫空的,但是以空寫空,那不就成了佛教說的空空了嗎?所以這是很難寫的。為了要把這空落到實處,就必須要用響、要用動來襯託他。於是王維說「但聞人語響」,一會兒我們還能聽得到人的聲音,正因為人的聲音不是喧譁,不是喧鬧,而只是一星半點的人語響,就更加襯託出這山的空,就更加襯託出心的靜。
第三句詩人說:「返景入深林」。什麼叫「返景」呢?是影子返回來了嗎?當然不是。這裡所說的「返景」,以我們的理解應該是說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突然一縷斜暉照進了山林當中。這個我們大家都應該有很切身的體會。經常出門旅行的朋友,去到山裡邊旅遊的時候,如果天色慢慢地暗下來,山色也慢慢的暗下來,我們在行走的過程當中,突然看到有一縷陽光照射進了密密的叢林當中,那個感覺是非常好的,很多攝影家都很喜歡拍攝這種「返景入深林」的景象。可是這樣來看,「返景入深林」也不過是比較美的一句寫景詩句,有什麼深意在呢?
於是作者緊接著來了第四句,兩句相對而出深意就體現出來了。「復照青苔上」這個陽光不僅照射進了叢林,穿越了密密麻麻的樹葉和樹林,照射進了這片密林,而且陽光照射在了地上的一處青苔上,青苔的蒼翠的顏色映照在我們的面前。這蒼翠的顏色是什麼顏色呢?就是陽光的顏色。在這一刻,詩人的心還是空的嗎?在詩人的安安靜靜的空心當中,多了一縷陽光,也多了一處青苔,更多了青苔的蒼翠之色。正是因為心靜、心空而能捕捉一切細微的景色,一縷陽光灑在嫩嫩的青苔上或許並不起眼,但卻暗喻著岑寂的空山裡,只要有陽光灑進來,就能看到不尋常的綠意,這種可能性正是空山背後隱藏的無窮無盡的生機。
這首詩看似要寫靜,實則在寫動;看似要寫動,實際上的目的還是為了襯託靜,而寫靜也不是他的最終的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寫這山的空。可是雖則是空山,其中也必有內容,這個內容是什麼呢?就是這復照青苔上的蒼翠之色。這一縷蒼翠、這一縷陽光,這一縷領悟就代表著詩人在山林間、行走在輞川別業上、泛舟湖上,與朋友有往來吟嘯、贈答詩篇的全部的用意。
大家要知道,王維為什麼在終南山的輞川構築別業?就是為了能夠過上這種半官半隱的生活,為什麼做了官還要想隱居呢?無非是想有自己一方內心的天地。在做官的時候是要遵循朝廷的規矩,回到了輞川別業遵守的就是自己內心的規矩,內心的規矩是什麼?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不受外界約束,順從自己的本心,走到山林裡,看到青苔之上陽光照耀泛出蒼翠的顏色!這種直接面對自然,直接針對自然的內心的領悟和感受,是在喧鬧的城市中和在繁複的官場當中根本得不到的。
王維的這首詩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他讓我們看到,在盛唐這樣一個蓬勃興起的王朝裡,依然有這樣一群詩人在固守著他們內心的一份安寧和平靜,他們是如此地關注自己內心、如此地執著於對生活和自然的領悟。正是這種領悟使他們的詩保持著純淨,使他們的人格也保持著獨立。因此盛唐的詩人既能「仰天大笑出門去」,同時也能回到這空山不見人的深林當中,來體察和體悟自己生命的真諦。
王維是盛唐的大詩人、大畫家。蘇軾曾評價王維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不正是一幅動態的構圖嗎?陽光落下,青苔顯現,與周圍幽黯、寂靜的深林構成一種強烈的對比,不正是一幅絕妙的中國畫嗎?我們要知道王維可是當時的大師,他被尊為南宗文人畫的鼻祖,特別擅長擅長畫水墨畫,他自己也常說,「當代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餘習,偶被世人知。」什麼意思?我這個人真是被大家所謬講了,說我是個詩人,可我的前身我想應該是個畫家,我始終不能放棄我這愛好。所以我偶爾所作也被時人所知。這是詩人謙虛說的話,說明他在當時啊影響非常大。
事實上王維的書畫當時頗為王公貴族所器重,大家紛紛邀請他們到自己的府宅裡邊去做畫。王維自己也曾描繪輞川圖,這個輞川圖到了宋代,秦觀看到之後居然治好了自己的病,所以你可見王維的畫在當時是多麼的傳神。遺憾的是現在這些畫的真跡可能我們看不到了,但是今天當我們讀到了這首《鹿柴》,依然可以看得到作者是怎樣以一個畫家的眼光來描繪眼前的景象,又怎麼樣一個詩人的眼光來襯託出這樣美好的意境,更如何以一顆禪心來體味自己的生活。不管怎麼講,這首詩都代表了王維在那個時代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的一種美好的嚮往和描繪,我想這就是這首詩的真正的真諦所在。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