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終於等到這一天,這是我對《菊花夜行軍》15周年雙CD豪華版的第一句評論!
雙CD,上碟為利用現代錄音工程技術重新remix經典版本,旨在15年後賦予作品新的面貌;下碟為bonus CD,而恰恰是這個所謂的bonus,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傳說中的交工三部分曲目加上2001年中山大學逸仙館演出部分實況錄音!舊經典的新生與一度塵封神秘之聲的官方正式出土,從企劃上,這是一份厚禮。舊的經典無論再怎麼經典,對於創作者本來來說已經是過去式,每一個有著高度創作自覺的人都會嘗試新的突破,哪怕是remix;而當初相傳有11首曲目的交工三胎死腹中,儘管流傳於少數死忠樂迷和網路上,但是真正等到官方決定出土它們的時候,我想每個人還是多了非常大的期待,這是我聆聽之前的心理預期。
五二零菊花夜行軍15周年演唱會現場,我買了一批《菊花夜行軍》,給自己給朋友,之後回到上海,才有空把這張雙CD給完整聽了五遍,懷舊對於前交工核心林生祥本人是一種煎熬,這張專輯給我的感覺,早已經不再那個時間與空間的林生祥站在回首與跨越的分水嶺,新舊的衝突瀰漫在那些早已為死忠交工粉耳熟能詳的旋律之中,他完成了一個任務,評價交由每一雙聆聽的耳朵。
《菊花夜行軍》上碟的remix,來自與生祥合作多年的德國人Wolfgang,相比老版冠宇混音,新版儼然剝去了「皇帝的外衣」,現代的錄音工程技術讓那些細節放大,好的和不好的,統統放大,人聲變得更為靠前。類似的情景在搖滾樂歷史上並非罕見,滾石樂隊經典名盤《Exile On Main St.》的REMASTERED版本當年也一度因為泯滅掉了地下室的味道而廣為樂迷詬病,而對於《菊花夜行軍》同樣,那套外衣和它的菸樓神話一併被扒光,當年的手工作坊野戰錄音的場景感變得可以捉摸,菸樓浪漫神話之後的殘酷現實,那種種分軌錄音的痛苦過程,變得骨感起來。
而這一切的差異來自技術的變化與混音者本人的美學差異。原版混音是陳冠宇在當時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儘可能經濟地因地制宜做出來的聲音,從他本人的網路博客可以看到,他本人對錄音空間感和重現真實場所感的痴迷,而對所謂發燒音質有著一絲警惕。在美妙的音樂中失去我們真摯的感情合適嗎?
顯然新版remix是對場所感的一種破壞,但是這種破壞背後,樂迷依稀可見的是更為真實的當時面貌,技術提升看似冷酷無情地摧毀根深蒂固經典混音版本的另一面告訴你或許你不得不接受的另一種「真」,這一點不浪漫,生祥本人採訪中多次表示很不願意回首那段歲月,多少也有他自己不為外人所道的話,「希望15年後還可以唱風神125少些煎熬」,這是專輯內頁的一句話,可見一斑。
下碟由交工三和現場經典live構成,關於現場經典live我沒有什麼好值得補充,我希望他們能多出些,如果沒有,YouTube那些也彌足珍貴,音質不是關鍵,關鍵是從那些聲音中洞悉那已經過去的歲月中交工的狀態和臨場感。而關於交工三,之前「路過一顆榕樹下」那篇博文基本把個中事實交待的很清楚,11首曲子這次官方從找到的5首曲子裡面選擇了四首,《非核家園進行曲》和《工人囤仔歌》是兩首有歌詞的歌,前者創作的背景是反對核四建設的民進黨上臺後繼續建設核四,曾收錄在《美麗之島.人之島》合輯以及水晶唱片發行的《崩代紀事》合輯,以上為淡水動物園版本,而這次收錄為菸樓錄音版本,兩個版本的差異最大之處在編曲,菸樓版本掉進了編曲刻意複雜的陷阱,胡琴的加入純屬畫蛇添足,作為一首進行曲,應該簡單幹脆些,胡琴營造的哀傷氛圍與歌曲本身氛圍顯得突兀,郭進財的嗩吶讓我少有的感到審美疲勞;後者《工人囤仔歌》如果重新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可以多少看做下一張《臨暗》專輯的先聲,生祥唱出了堪稱職業生涯最悲苦的聲音,另一首是《古錐仔》,像搖籃曲的溫柔,對弱勢群體的憐愛;像換位思考,作為下層工人的內心悽苦獨白,胡琴在這裡有了一個很妙的角色充當,與歌曲本身融為一體;另外兩首則是純器樂演奏曲《鄉下倫巴》和《掙扎》,前者寫給媽媽跳舞,可以看作另一首《嗷》,而未寫的歌詞留到《阿姆,涯等來跳舞》;《掙扎》是最初寫給2003年臺北羊年燈會的曲子,開頭的吉他同樣在《後生打幫》中再次出現,而這首曲子最值得稱道的中間情緒的轉折,悲哀中的力量,生祥後來自言他自己綿裡藏針。這倆首曲子中胡琴和嗩吶的運用是讓人耳目一新的,胡琴營造悲哀氣氛而嗩吶的獨奏呈現的力量感,讓一種複雜的情緒浮現在音樂中。相互矛盾,相互抗爭,最後和解,但留給聽眾的依舊是力量,帶有悲傷的力量或許比意氣風發的力量更有力量吧。《掙扎》前半段管子和胡琴的聲音讓人心碎,那是一個焦灼掙扎的低谷,漸漸鑼鼓響起,嗩吶進來轉而高亢,此處的掙扎變成前進與消沉的抗衡,最終還是守得雲開見月明,林生祥自言自己是個對世界很悲觀的人,但是生活還是要積極面對,那麼這首歌某種程度是他當時或者某一段時間最真實的內心寫照,或許這樣解讀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一種過度詮釋,但是有時候作品比作者本人的解讀本身更有說服力,很大程度上創作者無法逃脫自己去創作真誠作品,誠然如是,這或許不夠堪稱如《菊花夜行軍》偉大的作品但是這是足夠值得每一個交工樂迷或者生祥樂迷去好好聆聽的曲子!
《菊花夜行軍》15周年演出加上這份雙CD的發行,我想是徹底給交工時代劃了休止符,當然你可以說10多年前交工已經不在了!雖然《風神125》依舊在不同的社運場合被年輕人演唱,但那一頁早已翻過去了,翻過去的東西可以回顧,但永遠不會再回來,或許也不必再回來。
有時候我問自己,《菊花夜行軍》乃至交工樂隊的東西之所以為這麼多人銘記,我想最關鍵的因素是創作伊始賦予專輯的對話性,儘管創作者本人對專輯的思想有著自己的詮釋,但是這種對話性輔以每個聆聽者讓專輯與自己的生命歷程對話,而這種對話之後帶來的覺醒抑或是反思,讓這張專輯對於聆聽者本人時刻鮮活,讓這張專輯和交工樂隊永遠立於臺灣音樂的殿堂之上,儘管比起榮譽的殿堂,他們更希望走在泥土中,作為農民和工人的話筒,永遠處在最前線。
「希望十五年後還可以唱歌答數菊花夜行軍!」這是林生祥寫的倒數第二句話,寫給樂迷;「希望十五年後還能夠唱風神125少些煎熬」,這是倒數第一句話,林生祥寫給自己,而最後的二字感嘆,是一種禮節性的結束語,「握手」!日期的落款是2017.5.20,是《菊花夜行軍》15周年演出日子!
短評寫這麼多了,我還是停住吧,要不顯得那麼言不由衷!
附錄: 一張走焦的菊花夜行軍15周年演出現場照片,現在好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