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版的《花木蘭》在國內上映已經過去兩天了,個人感覺這部作品還算不錯,可網評口碑承一邊倒的趨勢,負面評論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這部作品究竟在國內會不會出圈,還是繼續沉淪苦海呢?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至今為止也是唯一保存歷史完整度最高的一個國家。華夏文明悠悠歷史長河中,有太多英雄豪傑,作為一個中國人都不見的對所有人有所了解,更何況是一個外國導演呢。
花木蘭替父從軍巾幗不讓鬚眉,但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在哪個飽受戰爭洗禮的年代,用西方文化來詮釋中國文化,顯然行不通,即便大製作,服裝也不能超脫出中國人的接受範圍。
即便中國導演也一樣,一味地追求高質量的作品,卻忽略了最細微的底層文化,服裝太乾淨,太奢侈太豪華。這嚴重違背了我們的基礎常識,與現實背道而馳,帶來的必定是負面評價。
為什麼《亮劍》可以成為佳作,就是因為它貼合實際,深度還原了當時的戰爭殘酷,服裝的殘破不堪,大家基本都是灰頭土臉,這才符合實際,才讓人更容易接受,而不是嗤之以鼻的一笑而過。
所有外國人都在試圖去理解早期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文化,試圖利用西方哲學來融合中國文化,以女權主義來解釋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不過越是這樣越容易用力過猛。
其實除了幾位主演是中國人外,大部分都是西方元素的影子,這部作品可以說在脫離國人所知的那段歷史。
「忠孝禮義廉恥」在中國人的心裡根深蒂固,這是骨子裡血液裡流淌的東西。西方宣洩的是自由,崇尚自由。兩種風格截然不同,兩者相融會從視覺、聽覺產生矛盾。
我國古代思想被枷鎖束縛,男女接觸不會像如今這樣,花木蘭才能在軍中不被發現,可這種偽裝也會讓她力憔悴,畢竟要讓自己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一旦放鬆自己的身份就會被識破,所以「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句話也不會流傳至今了。
試圖想徹底理解中國文明歷史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部《花木蘭》我們只能從另一個角度去欣賞,要脫離我們的傳統思想才可以提高觀影感。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