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如果要讓兩個素昧平生的母親能在短時間內打開話匣子,聊得「熱火朝天」,那多半是在聊孩子的教育。
此話不假。當下,在全民雞娃的時代,孩子們在學校和補習班中輾轉交替,家長們也在減負和掉隊之間憂慮忡忡。
與之相伴的,我們或許會聽到這樣兩種不同的心聲。
「我們要鬆弛下來,要發現孩子的喜愛,要尊重孩子的個姓,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
「我們必須拼了,要不停地刷題!不這麼幹,我的學生就上不了浙大。如果有一個考到了浙大,就看可以考到廈大,川大,武漢大學,北大,都可以上。」
前者,來自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的演講,充滿溫柔的人性教育。而後者,來自華坪女中的校長張桂梅,典型的「填鴨式」打雞血教育。
這兩者沒有對錯。只是在之前,我更推崇第一種教育,畢竟太過勒緊教育的韁繩,苦的是孩子,累的是自己,弄不好還適得其反,兩敗俱傷。
但直到最近,我了解到張桂梅校長的事跡後,我才發現,原來認為的「自由式教育」,對華坪學校的女生而言,就是一種難得的「殊榮」。
我們嘴裡喊苦喊累的日子,或許是別人「拿命相拼」,才能企及的生活。
或許你聽過毛坦廠中學,黃岡中學,可華坪女中,是什麼來頭?
位於雲南滇西的深度貧困山區,華坪女高是為山裡孩子們應運而生的學校。作為全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12年累計讓1800多名大山女孩考入大學,學校本科上線率、一本上線率穩居雲南省麗江市前茅。
這一切,都與校長張桂梅密不可分。半生坎坷半生奉獻的張桂梅,用瘦弱的身體扛起了1800名大山女娃的希望。這到底是一名怎樣的女性?或許,這從學校的校訓就可以看出。
當別的學校的校訓,都類似於「厚德載物」、「格物致知」等溫和的標語,華坪學校的口號,卻是打滿雞血。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乍一聽,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壯志豪情。可當深入了解後,卻發現是這些女生的負隅頑抗。
每天叫醒女生們的,不是夢想,不是陽光,而是張桂梅的喇叭聲。當女生們睡眼惺忪時,張桂梅的奪命連環call又在耳邊響起「傻丫頭,快點!」
而一天的戰場,才剛剛開始。5點半起床晨讀,12點20分自習結束睡覺。除了中午忙裡擠出40分鐘午休,其餘時間都是上課、自習輪番轟炸。就連吃飯時間,也被壓縮在15分鐘內。
除此以外,女生們一律剪齊耳短髮,化身假小子,只為省下洗頭的時間,抓緊時間學習。
曾有人勸說張桂梅,這樣對孩子太嚴苛了,會導致睡眠不足。可張桂梅「一意孤行」。
她忘不了一個帶著女兒來交書本費的父親,走了五六個小時,將賣桃子的錢,裝在一個皺巴巴的塑膠袋裡,塞給了她。一塊錢、一分錢、五分錢……零散的紙幣,湊起來總共不到50元錢。可父親還說,「就這些了,有錢我再給你送來。」
同時,她也見過山裡太多女生,早早嫁人,就被生活禁錮在家中。她也見過太多重男輕女的家長,供著家裡的男生,卻讓到了學齡的女生種地、幹活。
在張桂梅看來,女孩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這絕不是誇誇其談。
女性教育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多數家庭孩子的啟蒙,都是由母親來完成的。因此,改變孩子,改變自己,改變父母,或許就是張桂梅老師口中的三代人。
有人說,她像一束光,照亮了女生們的夢想。她沒有想得那麼崇高,只是想把女生們送出大山,而不是讓家庭,成為女生們畢生唯一的戰場。因此,抹平性別的特質,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變成了學校裡的常態。如果不拼,那未來永遠沒有可能走出這座大山。
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當畢業女生成為全職太太回來捐錢後,張桂梅說了一句「滾。」
偏激麼?偏激。但這點,我支持張桂梅。不是因為全職太太回歸家庭,沒有工作,依靠男人。恰恰相反,全職太太的工作,絲毫不比打工人輕鬆。
但張桂梅身後的孩子,不是城市裡從小衣食無憂,享受著九年制義務,擁有豐富教育資源長大的孩子。她們不是白富美,都是貧困山區裡,靠著改變命運的執念,數年如一日苦出來的。
你說,如果張桂梅滿面春風地收了這筆捐款,她該如何對身後千百個女生說呢?是說「讀書還不如嫁個好人家。還是讀好書,你才能嫁個好人家?」
當初的咬緊牙關,挑燈夜讀,是為了證明女孩子,也可以自強自立,不必依靠任何人。是為了改變山裡人的觀念,讓所有人明白:女生不比男生差,女生也可以大有出息。
如今,如果收了錢,女生的價值,依舊和嫁個好人家掛鈎,一切回到原點。這樣的險,張桂梅冒不起。
你可以說她說「暴君」,是女權主義。可如果不是這樣,她拿什麼去和山裡落後的觀念相拼,她拿什麼,託著山裡的孩子,「殺」出一條血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哪怕在如今多元化的社會中,我仍舊認為,這個觀點永不過時。
這不禁讓我想起最近很火的丁真。同樣來自偏遠地區,匱乏的教育資源,繁重的農活,使他大部分時間在曠野中度過,而非課堂。
憑藉顏值走紅網絡,卻沒有選擇娛樂公司拋來的橄欖枝,而是回歸學習,為家鄉助力。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對於教育而言,底層的殫精竭慮,精英們隨遇而安。
或許富有的人會說,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後就是玩兒,做他們自己喜歡做的事。跳脫競爭是一種殊榮,可卻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幸獲得這份殊榮。
丁真和華坪女中的學生,是眾多普通人中的縮影。而現實中大多數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平凡人家中的一個。
讀書可能不能改變我們的起點,但卻可能獲得更多的尊重,創造更多的價值,不成為一個「全無用處」的人。
幸福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條條大路是康莊大道。
不幸的人卻是相似的,攥緊拳頭,一路打怪,殺出自己的一條羊腸小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