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鋼的琴》:黑色幽默背後,是對命運的抗爭與救贖

2020-09-03 飼養員阿花

電影《鋼的琴》是由張猛導演,秦海璐、王千源主演的一部國產文藝片,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身處國企改革之時的東北老工業區,講述的是下崗工人陳桂林為了留住女兒的撫養權發動一夥兒偷鋼琴、造鋼琴的荒誕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沒有用悲劇的基調來展現這群邊緣人的悲苦人生,而是通過黑色幽默的方式,來彰顯一群人的樂觀與無奈。不管是表現手法,還是視聽語言,通過融入黑色幽默的元素,更添了一份荒誕感,今天我就以黑色幽默的視角來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及其現實意義。

01 通過蒙太奇與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彰顯荒誕本色


1.通過蒙太奇手法,展現喜劇背後的悲與苦


  • 心理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是人物心理的造型表現,電影中心理描寫的重要手段,心理蒙太奇手法在現代電影中被廣泛採用。

在陳桂林一行人夜晚偷鋼琴失敗後,不死心的陳桂林依然拽著鋼琴做了最後的掙扎,此時出現一組心理蒙太奇:在唯美的燈光下伴著悠揚的旋律,陳桂林忘我地彈著鋼琴,雪花緩緩地飄落。這段蒙太奇,其實是隱喻了陳桂林的心理活動:他想像著能夠擁有這架鋼琴,滿足女兒的願望。與之相對應的,是緊接著就出現一伙人被問詢的畫面,以此來形成了強烈的反諷。

通過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的心理幻想對比,彰顯出一種荒誕感,也將小人物的心酸展現地淋漓盡致。

  • 隱喻蒙太奇

煙囪與摩託:

影片中的兩根煙囪是鋼廠的標誌性建築,煙囪代表著東北重工業時代的繁華,代表著這一代人的回憶,煙囪爆破,則象徵著屬於他們的時代已逝去。

摩託車是陳桂林搭載父親的工具,一組幽默的摩託車爆炸鏡頭,隱喻著父親的去世,給陳桂林帶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打擊。

影片通過煙囪、摩託等具有時代象徵意義的物品,來隱喻一代人、一個家庭的離別,荒誕裡更多了一份悽涼。


鋼琴:

影片中的鋼琴有著多重隱喻:第一層隱喻,即用鋼做的琴,表面荒誕,其實象徵著一個父親淳樸的愛;第二層隱喻,是陳桂林這群工人們,將鋼琴賦予了自我救贖的意義,他們通過造鋼琴,緬懷那段光輝的歲月,在不堪的生活中得到心靈的救贖。

從畫鋼琴、偷鋼琴、到造鋼琴,鋼琴這條線貫穿影片始末,多處黑色幽默的鋼琴橋段給整體敘事多了份喜劇色彩。


  • 復現蒙太奇

超級瑪麗:

影片中出現了兩次超級瑪麗的遊戲音樂,第一處是陳桂林給女兒用紙畫鋼琴鍵,此處配樂遊戲闖成功;第二處是前妻送女兒回家,桌上擺著法院的離婚傳票,此處配樂遊戲闖關失敗。超級瑪麗隱喻著工人陳桂林,第一次音樂象徵著陳桂林克服困難為女兒「製造」出鋼琴,第二次音樂象徵著前妻見過女兒後女兒做出了現實的選擇。導演用遊戲人物形象和音樂來隱喻主人公的處境,使原本悲劇的氛圍多了一份喜劇感,在無奈的現實對照下,又顯得頗為荒誕。


遮雨棚:

影片中兩次出現了陳桂林與前妻小菊在遮雨棚前的對話。第一次是在影片開頭,小菊提出離婚且帶走女兒,第二次出現在陳桂林放棄爭取撫養權。兩人身後的遮雨棚非常具有象徵意義,陳桂林身後的的雨棚失去了頂棚顯得破爛不堪,雨棚的一側是廢墟;而小菊身後的雨棚是完整的,雨棚那一側的路和房屋也是精緻的。這組頗具黑色幽默的對比,代表著兩人不同的命運,也代表著一貧一富的身份,最終不管陳桂林多麼努力,女兒也非常現實地選擇了代表富貴的母親這一方,可以說非常具有諷刺性了。

2.通過超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幽默背後的諷刺與浪漫

電影中的超現實主義是指通過非真實、非理性、不協調的畫面與行為,來表達某些特定的寓意。《鋼的琴》中多處使用了超現實主義的手法,來表現幽默背後的諷刺與浪漫。


  • 第一處:化小人物的悲喜為癲狂

陳桂林一伙人在夜晚開車去學校偷琴時,採用了一組超現實主義的鏡頭,在車內大夥唱著《心戀》,車後廂的幾位用掛著的豬肉做話筒邊唱邊跳,如此歡樂的氛圍把觀眾的情緒調到高潮,使得此景與「偷琴」這件事毫無聯繫,結果在歡樂的音樂中他們偷琴事業才剛開始便以失敗告終。這段充滿戲劇張力的超現實主義畫面,給了這群小人物放肆的舞臺,在殘酷的現實對比下,構成了絕妙的諷刺和荒誕。


  • 第二處:與曾經的芳華告別

在汪工對著大夥講述著兩根煙囪的去留問題之後,出現了一組超現實主義的鏡頭:陳桂林和淑嫻在舞臺中央,冷暖對比的頂光打在兩人身上,光柱與人的結合如同兩根煙囪,代表著他們一代人曾經的芳華不再,為不久之後煙囪的爆破做了鋪墊。這組超現實主義鏡頭,唯美中帶著悽涼,荒誕中又帶著浪漫主義色彩,預示著大家與時代的告別。


  • 第三處:給無奈的現實增添希望

造鋼琴的工程即將完成時,穿插著一組異國風情的歌舞表演:陳桂林和樂隊朋友們在鋼廠演奏著一曲《西班牙鬥牛士》,淑嫻身穿紅色長裙表演著剛勁的舞蹈,這組超現實主義的鏡頭非常振奮人心,不僅推動著鋼琴製造,更讓影片的敘事增添了厚重感,用歌舞的喜劇色彩衝淡了悲劇的現實,給底層人民無望又無奈的現實生活增添了希望與浪漫主義的色彩。


通過這幾處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通過黑色幽默中表現小人物的悲與喜,展現他們無能為力卻樂觀地做著抗爭的生活狀態。


02 通過黑色幽默的視聽語言,展現荒誕背後的深層意義

影片的構圖、音樂、臺詞都非常經典,隨處可見東北人的黑色幽默,再與敘事情節相結合,荒誕背後又富有更深層的涵義。


1.視覺語言:將構圖、光線與敘事相結合,凸顯幽默元素


  • 構圖:

電影的構圖往往能夠揭示影片主題、表達人物情緒。《鋼的琴》的構圖堪稱經典,被不少攝影師當做教科書來學習。如果把構圖與劇情相結合,會發現導演在構圖中也蘊含了不少黑色幽默的元素與深層涵義。

陳桂林和夥伴們在吃飯時討論鋼琴材質的問題,這裡的構圖致敬了《最後的晚餐》,湊巧的是,這也是影片中這群人最後一次一起吃飯。在情節上,當陳桂林高談闊論起「有困難要上 ,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之時,大夥都只顧著吃飯,最後陳桂林以「我的勺子呢」結束了這場談話。這樣的情節與臺詞非常戲劇化,配合油畫式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感。

在陳桂林向殺豬的大劉借錢時,兩人的對話非常幽默:陳桂林找大劉借錢,理由是「就數你有&39;了。」大劉嘲諷地回復「殺豬也算產業?」,老劉以「把錢藏在便所的水箱裡被老婆發現」為理由不借錢,陳桂林卻又幽默的說「一般毒品都藏那。」通過兩人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借錢人和被借錢人的幽默。

而與之形成諷刺的是,兩人的站位構圖非常戲劇:在對稱構圖的環境,兩人呈對角線構圖,一個在前景一個在後景,兩人在對話時始終保持這著距離,這種距離感和兩人嘴裡說的「咱倆是朋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通過構圖與臺詞的反差,諷刺了人與人之間在金錢面前脆弱的關係,同時也襯託出了雙方生活的不易。

  • 光影與色彩

電影的光線和彩色,不僅能塑造人物性格,更能給影片的敘事帶來暗示和推動作用。

穿著亮麗的淑嫻大步走在工廠中,陽光照射進來,猶如劇場中舞臺的頂光照著主角,這樣的色彩反差與光線運用,非常幽默的將現實的殘酷與這群積極向上的人形成對比。

陳桂林召集一伙人在廢舊工廠準備造鋼琴時,出現了一組唯美的鏡頭:陽光通過工廠的頂棚灑落到空曠的廢墟中,伴隨著輕快的俄羅斯搖滾,工廠的屋內居然生長出來一棵樹。通過這樣的光影與情節(一群人造造鋼琴)相結合,這棵樹在這裡便象徵著光明與希望。

影片中的整體色調偏暗,但通過多次人物的著裝來凸顯劇情的轉變,結合劇情來彰顯這群底層人物的樂觀與向上,用幽默的手法來化解悲情與傷感,使原本沉重的敘事變得更具戲劇張力。

2.聽覺語言:通過音樂與臺詞,更進一步渲染幽默與荒誕的氛圍


  • 音樂語言展現時代特徵的同時,渲染荒誕的氛圍

《鋼的琴》中的音樂運用堪稱經典,東歐與俄羅斯民歌配樂不僅賦予了時代特徵,同時又渲染了影片的幽默與荒誕氛圍。


首先,音樂彰顯了鋼鐵工人的懷舊情懷:

在造鋼琴時,配樂是Lube樂隊激昂的歌曲,代表著工業時代富有激情的工人們;陳桂林和朋友們KTV唱《懷念戰友》,一群人擺出極具時代性的經典造型,是對舊時代的懷念與致敬。這些歌曲所代表的那個時代,最終隨著兩個大煙囪的爆破一同逝去,在緬懷的同時,更多的是為了展現在時代交替中這代人的迷惘。曾經的工人們在時代變革中被迫下崗,該何去何從,他們尚且不知。


其次,音樂渲染了幽默與荒誕氛圍:

影片開場時,陳桂林的樂隊為喪禮奏著哀樂《三套車》,僱主嫌「老人聽著太沉重步伐太慢」,陳桂林雖知這是俄羅斯葬禮常用的樂曲,卻不得不按照僱主的要求改成《步步高》,這一荒誕的行為頗具諷刺感,一曲歡快的音樂背後,展現的是魔幻主義的現實世界。以這樣的音樂與場景作為開場,奠定了影片荒誕的基調。

一行人為胖頭女兒討回公道時,騎著摩託的畫面配上Lube樂隊澎湃的歌曲,這一出為兄弟打抱不平的幽默插曲,不僅僅是展現彼此之間的情義,更多的是這群人物對於彼此社會命運的高度認同感,一樁樁小事使他們擁抱在一起,荒誕中又增添了一份嚴肅與悽涼。


影片通過音樂的運用,豐富人物形象與帶動敘事節奏的同時,又為整個故事增添了幽默與荒誕,呈現出在時代變革之下底層人物的樂觀與無奈。


  • 臺詞語言彰顯底層人物的幽默與樂觀

《鋼的琴》中的臺詞語言,處處透露著東北人的幽默,不僅生動地刻畫出人物形象,影片更是通過幽默的臺詞語言諷刺了荒誕的現實。


首先,幽默的臺詞刻畫了人物形象:

影片開頭,妻子小菊對陳桂林說「陳桂林我告訴你,孩子跟著你不會幸福的。」,此時陳桂林回復「你少拿幸福來嚇唬我。」

朋友得知陳桂林離婚消息後說:「你要是離了,咱哥倆就一樣了。」陳桂林自嘲道:「咱倆不一樣,我是離異,你是喪偶。」

這些帶有東北幽默風格的臺詞在影片中隨處可見,面對生活的不如意,他們半幽默半自嘲地應對著,倔強中帶著柔情,無力中又帶著樂觀。這群在變革浪潮中受挫的一代人,以他們獨有的幽默生活著。


其次,幽默的臺詞反諷了荒誕的現實:

陳桂林給女兒畫了一架「鋼琴」,女兒質疑鋼琴是否能彈,陳桂林說」爹給你講過貝多芬大爺的故事吧,貝大爺耳朵背,也聽不見,不是照樣彈好了。「這裡看似玩笑的善意謊言背後,更多的是底層人物的心酸,他們試圖讓子女接受好的教育、過上好的生活,卻被冰冷的現實所打敗,唯有通過這樣自嘲的方式進行自我安慰。

當陳桂林告知父親妻子向他提出離婚時,他是這麼形容妻子的:「她跟了一個賣假藥的,她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那種不勞而獲的日子。」這句極具諷刺意味的臺詞,折射出陳桂林內心的氣憤與無奈,更諷刺的是,賣假藥的人賺大錢,踏實幹活的工人被迫下崗組婚喪樂隊,在歷史洪流之下,愛情不得不敗給如此荒誕的現實。


影片中這群被時代遺忘的小人物,沒有頹廢與怨恨,反而用黑色幽默來進行自嘲,用一出出喜劇來演繹悲劇人生的內核。


03 黑色幽默喜劇背後,留給我們的是這3點思考

影片雖然處處充斥著幽默,但其內核卻是對於現實的批判與反思。影片在展現時代轉型之下這群邊緣人困境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具有現實意義是反思。


1.對不勞而獲的批判:即使深陷泥濘,也要仰望星空

影片中陳桂林和前妻小菊,分別代表著在時代轉型之下兩類人,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方式進行自我救贖:以陳桂林為代表的這類人,他們不被生活所屈服,依靠自己的手藝來謀生;前妻小菊和她的新歡,靠著賣假藥這一「投機行為」來謀得橫財。

在時代背景下,不能說這兩選擇誰對誰錯,但通過影片,我們能看到導演給我們展現的價值取向:沒權沒錢的陳桂林,之所以能召集一伙人義務造琴,除了兄弟情義之外,更多的是這群人對於陳桂林前妻和賣假藥的這類群體的反抗,工人們在此刻擁有著高度的社會認同與命運認同,他們通過造鋼琴來重新審視自我,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他們的依然保留著淳樸和踏實,對不勞而獲的投機分子做出著無聲的抗爭。

王爾德說過,「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即使最終這群人的努力仍然留不住小元,也留不住煙囪,但他們依然對生活做著抗爭,不去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即使生活依然糟糕,但仍有理想與堅持。

反觀在面對欲望之時,我們有多少人能夠堅持初心,有多少人動了邪念呢?這是這一出黑色幽默的悲喜劇留給我們所有人的思考。


2.對現實的啟示:面對不確定的「黑天鵝」,個人該如何應對?

影片中,陳桂林這群工人雖然失業了,但他們仍然有一技之長,靠著會樂器的手藝組建了一支婚喪樂隊來維持生計,但如果回溯到過去,會發現歷史遠比電影殘酷地多。

在《中國青年報》的一則報導中寫道,當清華大學郭於華教授去東北調研時,了解到一位退休職工給市長的信中寫道:

下崗職工能夠就業解決生活問題的僅佔其人數的20%,由於生活極為艱難,職工家庭糾紛增多,離婚率不斷上升,嚴重的是自1998年以來因為生活困難而服毒、跳樓、臥軌、自縊、拒醫而亡的不正常死亡事件時有發生。

在時代的洪流下,這群邊緣人無能為力。

拋開這段歷史,再看現在,我們依然面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經濟危機、肆虐全球的傳染病、大裁員,面對不可控的「黑天鵝事件」,我們是否也能自如應對呢?正如在疫情之下人們的反思,認識到擁有一技之長、副業的重要性,認識到曾經對於時間、對於工作、對於生命有了重新的思考。我想,如果我們能像陳桂林一樣,在面對不確定的變化之時,還有一門手藝在身,也會樂觀與從容許多。

影片除了展現這段歷史和歷史洪流之下邊緣人的困境之外,作為觀眾,我們從個人層面出發,更深層次的觀看姿態應該是從這段悲劇中吸取教訓,學會如何應對「鐵飯碗」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3.對困境的反思:找到生命的意義,樂觀戰勝苦難

影片用黑色幽默的基調來完成了一齣悲劇,而在其幽默背後,最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的,是這群底層人物樂觀與向上的心態。

在面對生存困境時,陳桂林和他的夥伴們選擇了不屈服,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他們造琴的初衷雖然是為了留住小元,但到了最後,鋼琴對他們來說更是對過去輝煌的緬懷與對現實的抗爭。他們用幽默化解了生活的苦與悲,用樂觀去應對不堪。

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提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發現生命的意義。而當你找到了熱愛的事情,就會發現生命的意義,當你忍受了苦難,也會找尋到生命的意義。」影片中這群失落的工人用鋼琴賦予了這段時光生命的意義,樂觀的應對艱難的生活,來找尋自己的價值,這樣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尼採說,「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面對困境,選擇反抗、救贖,還是選擇屈服、忍受,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成大事。唯有樂觀地面對苦與樂,才能走得更遠。

結語

《鋼的琴》是一部較為成功的國產黑色喜劇,不管是表現手法、構圖、音樂和臺詞,都是值得稱讚的。而在黑色幽默的背後,導演更想給我們展現的是這群在變革之下小人物的困境與悲情,那段時代已逝去,芳華已不再,但在時代洪流之下,個體該如何尋找救贖這一議題,放到如今仍然值得探討。

尼採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希望我們在於苦難抗爭之時,都能像影片中這群人一樣,擁有樂觀面對的勇氣。

相關焦點

  • 豆瓣8.4《鋼的琴》:時代更迭的背後,是一群小人物最後的瘋狂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秦海璐等主演的喜劇電影,於2011年7月15日在國內上映。影片自上映以來備受影評界青睞,斬獲第28屆邁阿密國際電影節「最佳國際電影獎」,在第28屆電影中國金雞獎、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中也獲得提名,儘管最終票房不過700萬,豆瓣評分卻高達8.4。
  • 豆瓣8.4《鋼的琴》:對逝去的時代告別,一架鋼琴演繹人生態度
    該片豆瓣評分8.4,一上映便收穫了無數好評,雖然500萬的投入,僅僅收穫了650萬的票房,但卻獲得過多個電影節最佳影片的提名,王千源也憑藉此片斬獲了東京影帝的桂冠。整個構圖採用了對稱構圖,兩人並排而立,陳桂林的背後是破敗的廠棚,與自己灰暗破舊的大衣相對應;而妻子身後的廠棚則是完好無損的,與自己的新潮打扮相映成趣。用這樣一個畫面來引出了對立,也暗示著陳桂林背後所代表的工業時代的衰落,以及妻子身後代表的新興產業的崛起。
  • 張猛《陽臺上》即將上映,但你別忘他這部豆瓣8.4分的《鋼的琴》
    影片還未上映,但導演張猛這一次的選題仍然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愛恨情仇,這就讓我想到了8年前他的喜劇劇情片《鋼的琴》,由他自編自導的這部作品成績斐然,拿下了豆瓣8.4的高分。並且一路斬獲獎項無數。這也讓張猛導演名聲大噪,同時這類樸實接地氣、描寫社會底層小人物生活的題材開始俘獲大批觀影者的眼球。今天我們就來回味一下這部《鋼的琴》。
  • 《鋼的琴》:用黑色幽默演繹的悲劇時代,不被理解的文藝影片
    《鋼的琴》一部小成本電影,但是這一部電影卻將男主角王千源送上了那一年東京電影節的影帝,而導演也憑藉這一個片子獲得了獎項。在90年代,東北有很多工人都下崗了,陳桂林也在這其中。為了生活,他組建了一個音樂班子。
  • 《鋼的琴》:以愛之名的背後,是時代洪流中小人物的掙扎與堅守
    《鋼的琴》,這是一部由張猛自編自導,王千源、秦海璐主演的悲喜劇電影。豆瓣評分8.4分,高於94%的喜劇片;張猛憑藉該片入圍金雞獎、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主演王千源更是憑藉該片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但,這部電影的票房卻只有662萬。電影劇情可以簡單到用一句話來概述:一個普通工人為爭奪離婚後對女兒的撫養權而和工友們用鋼鐵做出一架鋼琴的故事。
  • 電影《鋼的琴》影評分析
    影評分析《鋼的琴》  《鋼的琴》由張猛導演,王千源、秦海璐、張申英、周逵主演的一部荒誕寫實主義的黑色幽默風文藝影片
  • 《鋼的琴》:豆瓣8.4,這部喜劇電影雖然現實,卻依然令人感動
    《鋼的琴》講述了王千源飾演的貧窮下崗工人,為了給女兒造一架鋼琴而忙碌奔走的故事。其間加入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造鋼琴,發生了一些趣事。本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來講故事。也正是因為如此,給影片的氛圍帶來一絲暖色調。角色的表演開始流動起來,影片凝滯的氣氛也開始流動起來。秦海璐飾演的女主淑嫻穿著演出服站在牆根邊嗑瓜子邊和陳桂林講話的樣子真是又土又漂亮。
  • 豆瓣8.4分電影《鋼的琴》真的是在造琴?不,他在重塑理想!
    之前,我寫過一篇影評,拆解《耳朵大有福》的電影美學,而今天這部《鋼的琴》,同是張猛導演的代表作之一,比起《耳朵大有福》而言,更有前瞻性,更有寓意。這部《鋼的琴》同樣是將視角聚焦在東北下崗職工的悲歡離合之上,但是通過「造鋼琴」這一意象,卻為我們展示了另外一個新的東北!
  • 《鋼的琴》|從電影到音樂劇,十八個唱段皆為全新的藝術創作
    「中國音樂劇教父」三寶著名編劇關山諸多實力非凡的主創人員……同名電影《鋼的琴》改編國內政府文化最高獎「文華獎」優秀劇目獎電影《鋼的琴》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幽默卻不惡俗地真實再現了生活的本質。全劇共分兩幕六節。陳桂林和前妻、陳桂林和現女友,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間的糾葛,將故事講述得更加真實、曲折。作為音樂劇的重頭戲,十八個唱段皆為全新的藝術創作。
  • 《鋼的琴》——東北老工業基地最後的的輓歌
    豆瓣8.3分,影評人紛紛叫好,但票房卻被一堆垃圾片完爆,虧得血本無歸,今天為大家安利的便是這部放在今天必須過億的兼具文藝和娛樂於一身的電影——《鋼的琴》。《鋼的琴》講述了鋼廠下崗工人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故事背景設定在90年代初的東北,雖然物質條件有限,但是王千源飾演的陳桂林積極樂觀,為了留住女兒的撫養權,他召集了眾工友在廢棄的廠房裡熱火朝天地、用廢棄鋼材鑄造鋼琴。通過這些平凡小人物的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 每周觀影 | 《鋼的琴》影評
    是否也預示著其失敗的命運。舞臺劇的手法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拍攝角度,二是拍攝燈光。攝影機處於人物正前方,低角度拍攝,這樣的機位在《鋼的琴》中常常見,無論是運動鏡頭還是固定機位拍攝。陳桂林抱著手風琴,衣著簡樸,站在破敗的雨棚前,身邊是自己的小破車,身後是灰濛濛的工區房;小菊一手拎包一手插兜,光鮮亮麗,身後是完好無損的黑色雨棚和暢通無阻的通向遠方的路。緊接著切了兩個近景強化了雙方的衝突感,然後再用空景推進突出兩側雨棚的對比。這是非常令人稱道的一個段落,雨棚是對兩人的寓言,陳桂林作為下崗工人前途渺茫,小菊卻跟了富商要和他離婚,它象徵著婚姻的破裂,也預示了二人未來截然不同的命運。
  • 經典案例:《驢得水》,黑色幽默喜劇又一部口碑力作
    除了票房上的成功外,《驢得水》還以8.3的評分創下豆瓣年度華語片最高分的佳績,其紮實工整的劇本和強烈的戲劇張力,凸顯了影片荒誕諷刺的黑色喜劇調性,實現口碑和票房的雙贏。《驢得水》是周申、劉露編劇導演的喜劇電影,由任素汐、大力、劉帥良等主演,於2016年10月2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 電影回顧|《鋼的琴》
    2017年3月31日,人文素質電影講座《鋼的琴》在博學樓C101舉行。
  • 《鋼的琴》丨小人物,大時代
    考點丨《英雄》,中國大片的起點回顧丨《秋菊打官司》,山東2018統考影片之一影史經典丨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肖申克的救贖》丨要麼忙著生,要麼忙著死《阿甘正傳》丨我雖然不大聰明,但我懂得什麼是愛。
  • 【張猛電影在線】《鋼的琴》
    影評:《鋼的琴》是在遼寧鞍山拍的,我的整個青春期也是在一個類似的東北重工業城市度過的,因此我曾親眼看著這些產業工人幾乎是一夜之間褪去了身上的榮光而變成歧路亡羊,他們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陣痛,卻不得不接受被時代拋棄的命運。《鋼的琴》就是為他們拍的電影,與影片導演張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樣,這裡瀰漫著一種頹廢的反勵志主題,但這反而讓我覺得熨帖。
  • 《鋼的琴》:國產小成本電影的口碑佳作,另類父愛的抒情解讀
    《鋼的琴》講述了下崗工人陳桂林在離婚時跟妻子爭奪女兒的撫養權,為了挽留女兒陳桂林召集一幫工友要打造出鋼結構的鋼琴的故事。看似荒誕的喜劇片背後,是一群人的情懷和父愛的深情流露。陳桂林的背後是破敗的房子和垃圾堆,而妻子小菊背後是完整的建築群和整潔的街道,無論是隱喻的環境還是兩人的裝束,我們都能猜想到陳桂林所處的窘境。
  • 工業之子的輓歌,當年票房慘澹《鋼的琴》,終於回到它應得的位置
    若非秦海璐、王千源兩位演員以放棄片酬的形式,幫助劇組渡過最為煎熬的時刻,《鋼的琴》能否順利問世都成為一個問題。但是不得不承認,最後《鋼的琴》獲得的藝術成就讓人稱讚。《鋼的琴》難以被歸類為任何一個門塊的電影,親情、時代這些都是它所討論的熱點。但是拋離出這些點之外來看,風韻和味道卻僅僅只屬於《鋼的琴》自己。影片從元素設計上來看,有張猛作為導演自己獨到的見解。
  • 《鋼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後,是體悟人生至簡的真諦
    然而,每一個成功小品背後除了演員的精彩表演外,一個好的劇本更是功不可沒。相比於小品劇本的短小,電影劇本從故事情節到敘述手法都有著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但卻有這樣一個人,完成了從小品編劇到第六代文藝片電影導演的成功轉型。這個人就是張猛。他曾與趙本山合作的小品《功夫》和《說事》在春晚上獲得了觀眾的好評,然而他卻沒有止步於此,毫不猶豫地扎進了自己的「電影夢」。
  • 《勇敢傳說》:追求自由的背後,是自我成長與命運救贖
    ----冼星海《勇敢傳說》是迪士尼·皮克斯的誠意之作,2012年在中國大陸上映,至今豆瓣評分7.5分,該影片上映後斬獲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的殊榮,獲得第70屆金球獎以及第40屆動畫安妮獎等諸多獎項,深得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