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這是一部由張猛自編自導,王千源、秦海璐主演的悲喜劇電影。豆瓣評分8.4分,高於94%的喜劇片;張猛憑藉該片入圍金雞獎、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主演王千源更是憑藉該片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但,這部電影的票房卻只有662萬。
電影劇情可以簡單到用一句話來概述:一個普通工人為爭奪離婚後對女兒的撫養權而和工友們用鋼鐵做出一架鋼琴的故事。
是的,這是一個關於鋼琴的故事。在上個世紀90時代的遼寧鐵嶺,鋼琴還是一種奢侈品,對影片的主角陳桂林來說更是如此,但為了留住女兒,也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他要為女兒打造一架鋼琴。
如果只是把《鋼的琴》看成一部關於「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的勵誌喜劇電影,卻未免太低估它的立意。落魄的下崗工人,走到末路的婚姻,純粹的工人友誼,小人物的掙扎、尊嚴與堅守,構成了那個時代背景下城市底層百姓的物質世界和精神狀態的投影,生動地濃縮在了這部119分鐘的膠片電影裡。
01 一部鋼的琴,挽不回女兒,但卻是父親對女兒愛的證明。
「家裡冰箱彩電洗衣機,你看著搬吧。」
「你是不把我當成收廢品的了?我什麼都不要。」
「好,跟我想的一樣。」
「但是,小元我要帶走。」
陳桂林與妻子的對話,撕開了電影的序幕,故事最原始的出發點都是基於陳桂林對女兒的撫養權。
那是一個工人下崗的年代,工人們被成群地趕出工廠,生活舉步維艱。陳桂林下崗後,組了一個小樂隊,靠著紅白喜事的吹拉彈唱養家餬口。
為了孩子的音樂夢想,這樣一位父親,顧不上自己的面子,在大街上吹吹唱唱。生活再艱難,這個父親也沒有向現實卑躬屈膝,唯一的一次是對孩子的老師,只為能讓孩子好好地學一下鋼琴。
買不起鋼琴,就用紙板做了一個紙鋼琴,並用「貝多芬大爺」的故事鼓勵女兒;後來女兒實在受不了這個假鋼琴之後,陳桂林決定做一件大事,還喝了一頓酒壯膽,夥同朋友偷鋼琴;沒有得手之後,憑著圖書館的一本俄語文獻,決定要做一架鋼琴,木質鋼琴失敗,後又轉做鋼質鋼琴。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一切,都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
可在物慾萌動的時代,想都不用想,造出一架鋼琴,孩子就不會離開嗎?當然會離開。陳桂林早就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他留不住女兒,但他還是要為女兒做一個父親能做的所有事情。
最後鋼的琴做好,沿著鋼索滑道嘎吱嘎吱地出場,刺耳摩擦聲中,是這一路而來的父愛。
這個父親,不就是我們大家的父親嗎?這恐怕也是為什麼好多人看這部電影,都記起了自己的童年,甚至理解了自己的父親的原因吧。
02 物質,再一次成了夫妻這對同林鳥分飛的幌子
「離婚就是相互成全,你放我一馬,我放你一馬的事。」
「離婚就是離婚,別扯那些沒用的。我同意。」
看上去是物質貧富差距的影響,而觀其本質卻是妻子小菊的觀念已然變化,她再也無法做到對過去的堅守。小菊外出務工之前也是鋼廠工人,也有著樸實的性情,但因為工廠關閉,她南下闖蕩,跟了一個賣假藥的,從此過上了夢寐以求而又不勞而獲的日子,而這也就讓她回不到從前。
不是放誰一馬的事,是不愛了。
而淑嫻,精通俄語,會音樂,會鋼琴,宛若那個黑白時代的一抹彩色,淑嫻對陳桂林的愛也滿足了愛情的想像。
在一個物質貧瘠的時代,陪著一個窮困潦倒的男人,按她的說法是「各取所需」,但其實她的付出遠遠超出需求。紅白喜事上,陳桂林拉手風琴她唱歌;買鋼琴借不到錢,她主動把錢塞到陳桂林褲兜裡;晚上趁著酒勁偷鋼琴,她負責放風;大傢伙一起造鋼琴,她負責煮飯。
「也就我唄,二了吧唧,你幹啥我跟著你幹啥。」
「你二嗎?」
「就你看我不二唄。」
沒有一句怨言,也沒有考慮物質,因為在精神上她是愛了這個男人的。這個男人,雖然窮,但坦蕩,真實,也有才華。她沒有像小菊一樣對他避之不及,這也給了這部影片一絲溫情。
不需要誰放誰一馬,這是愛了。
03 鋼的琴背後,是一群落魄工友的純粹友誼
一群把技術視為全部身家的工人,一夜之間,被毫無準備地放逐在社會上,在底層以最無尊嚴的方式苟活。他們有的倒賣廢鋼爛鐵,有的殺豬,有的路邊隨便開了理髮店的,有的搭個門臉配鑰匙,還有的天天在街頭打麻將混日子。
為了幫朋友,王抗美利用給學校看大門的便利,讓小元晚上偷偷學鋼琴,以至於女老師以為鬧鬼嚇得不敢上廁所了,結果被抓到後,直接被辭退不讓來上班了。
快手看不慣胖頭,甚至之前用四五個啤酒瓶子敲過他腦袋,但得知胖頭女兒被欺負時,第一個站出來跟他一起出頭。
就是這麼一群人,在窮苦潦倒之際,還能有一搭沒一搭地一起坐坐,喝喝啤酒,吹吹牛皮,互相調侃。
也是這麼一群人,為了朋友,兩肋插刀,竟然組團偷鋼琴,沒有人退出,都是心甘情願。
還是這麼一群人,為了朋友,只是憑著一本俄文書籍,都激情滿滿地加入了這個造鋼琴的隊伍。
這個年代,說友誼二字,可能有點酸牙;但在當時,沒有這份純粹的友誼,沒有這個團隊,也就不可能有鋼的琴。
01 面對時代不輕易間落下的這粒塵埃,他們掙扎無力。
工廠的煙囪要被炸掉,很多人都聯名上書,連陳桂林的父親都被弄去籤了字,但就不會被炸掉嗎?他們清楚,不會的。
「你要是想要這兩根煙囪不被炸,你就得讓人看到這不是兩根煙囪。這是兩根金條,對不對。你有價值,它就不能被炸」,陳桂林的這番言論連留過學的汪工都極為認同。那他們就放手不管了嗎?
沒有,即便知道沒有可能,工人們還是策劃了保住煙囪的方案,並以「成功了成為風景,失敗了成為記憶」的信心和意志做了努力,當然,最後一切還是淪為記憶。
就像當今疫情影響下幾近陷入絕地的一些行業,據官方統計數據,僅影視行業一季度就有超過5000家公司註銷。這些公司就是影片中的鋼鐵廠,而這些職員就是李桂林這夥鋼鐵工人。
歷史總會前進,在這個滾滾車輪面前,任何人都無法阻擋,只能任其碾壓過去。
02 明明很生氣最後卻只能說一個「滾」,是生活的無力。
胖頭得知自己的女兒被一個男孩搞大肚子的時候,拎著鋼筋就要去拼命,可一群人把小男孩堵在死巷子裡的時候,他大可以把男孩揍一頓,讓自己出氣,可是他沒有,他只說了一句「滾蛋」。
他沒有辦法,他知道,他沒法為自己的衝動買單。而且,他也明白,即便把小男孩抓回來和女兒結婚,生活也不會重歸平靜。無論如何,胖頭手裡那根鋼琴都揮舞不起來。
胖頭懦弱嗎?我覺得那不是懦弱,而是面對現實的權衡,他還有女兒要照顧,更要顧全女兒的幸福,不能一時衝動釀成大錯。
這一幕像極了那些被老闆罵成狗的職員,從情緒上估計恨不得把材料扔在領導臉上摔門而去吧,可最終聽到的大多都是一句「好的」,是無力也是無奈,但更多的是生活。
03 最令人心碎的掙扎,還是關於鋼琴,那是一種愛而不得的心酸。
當小元表達想跟媽媽去之後,陳桂林砸碎自己做的紙鋼琴時的憤怒,是對自己無能的發洩,一個父親的尊嚴連同對女兒的愛,卻是要自己把它砸碎。
陳桂林一行人夜晚偷鋼琴失敗後,不死心的陳桂林依然拽著鋼琴做最後的掙扎,而且在明明能逃走的情況下,他還是折身走向鋼琴,寧願被抓,也不願離開。
因為他不能放棄鋼琴,那是女兒的希望,那是他唯一能留住女兒的辦法。畫面一轉,他們都被帶回了派出所,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劇中他在雪中獨奏鋼琴的場景也只能是一個夢。
對這樣一批鋼鐵工人來說,命運是不公的,賴以生存的工廠關閉了,生活沒了出路。生活無力,掙扎困難,可是他們沒有站在原地抱怨墮落,而是殺豬修鎖吹拉彈唱著把日子繼續過下去。
時代的一粒塵埃,就是個人的一座大山,小人物的掙扎,在時代的洪流裡,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每個人都曾夢想著改變世界,但迫於現實生計不得不放棄自己熱愛的那些人,不都是現實中的陳桂林嗎?面對如此不如意,連陳桂林都自嘲「我父親給我取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結果沒甲了,夾生了」。
01 貧瘠生活之下,他們也沒有放棄原則,放棄道義。
那個賣假藥的,用幾塊爐果壓碎,配一粒撲息痛,弄個破膠囊皮,然後就發家致富。陳桂林和他的工友都知道這些內幕,但他們沒有掉進物質的窠臼,去做那害人的勾當。
挖一塊廢鐵,雙方發生爭執,季哥出面斥責道:「為了這點小事至於嗎?人都廢了,廢鐵還有什麼用!」再難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公平。
為了給商店做促銷,面對沒有人的街道,陳桂林和他的小樂隊在空空的舞臺上,仍然很敬業地唱著,堅守著自己的信仰。
一個個窮困潦倒的人,還在堅守著善良、公平、正義,讓人肅然起敬。這份敬意源於困苦中的那份堅守,它來之不易,我們只看到了劇中人物的嬉笑怒罵,卻永遠也無法知道他們真正經歷了什麼。
正是「窮且益堅不對青雲之志」的這份堅守,綻放著人性中最動人的光輝,讓這個世界充滿希望。
02 面對這份精細活,沒人會質疑做不成,背後的底氣是自己的手藝。
一群下崗工人,一本俄文書籍,一個知識分子,一間廢棄的鋼廠,各個夥伴分工明確,歷經種種困難,最後愣是造出了一架鋼的琴。
當偷琴小分隊被責令把鋼琴搬回學校的時候,幾個人圍著鋼琴,看那鋼琴構造,洋溢著的是對自己專業的欣喜,「櫸木貼面的,活兒不錯」。
汪工說「一架鋼琴有八千多個零件,造鋼琴是一件細活」,沒有人會覺得搞不定。在嘗試木質鋼琴失敗後,憑著「對鋼鐵比對木頭熟悉」的手藝,果斷改做鋼質鋼琴。
汪工利用自己所學,畫出了精細的鋼琴製作圖紙,季哥負責鋼琴骨架,快手負責小巧的鉚釘,胖頭雖然傷了一隻手,但也不服輸。而隨著造鋼琴事業的推進,殺豬的屠夫竟然有一手焊工的手藝,抗美是個漆工,淑嫻會開弔車,八仙過海各顯武藝。
最令人陶醉的當屬季哥,從一個「黑社會老大」搖身一變為精湛的技工,獨自操刀鋼琴外骨架。遭同行舉報後警察要帶走他的時候,他堅持去完成了他負責的部分,看到自己作品時那滿意的一笑,是對自己手藝的認可。
臨走前對陳桂林交代一句「我的活完了」,是對朋友的承諾;隨警察走出大門,他一手插在褲兜的那份坦蕩,是一個工人最後的驕傲。
顯然,這份專業永遠也不可能出自蠅營狗苟的小人,投機倒把的聰明人、網絡上的噴子,而只能是地頭上的農民、車間的工人、抗疫一線的醫生、桌案邊的學者,一個個活生生的躬身入局的平凡人,
他們不爭不搶,不坑不騙,用精湛的手藝認真的態度,為這個時代添磚加瓦,奉獻餘生。一群下崗工人在影片中顯露出來的專業水準和對手藝的態度,讓觀眾真正認識到一個國家的柱石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在構築。
03 鋼琴造出來了,小元還是跟媽媽走了,兩根煙囪也還是倒下了,但生活還在繼續。
海上的鋼琴是不會送來的,天氣不會變好,那艘載著琴的船也不會靠岸。一切都無法阻擋,現實就是這樣的艱難,小人物與現實握手言和的無奈時不時地上演。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即使最終這群人的努力仍然留不住小元,也留不住煙囪,但他們依然對生活做著抗爭,不去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而在種種困境下的造鋼琴也就成了一件極為浪漫的事情,這過程賦予了鋼的琴超越父愛的意義,它讓這群下崗工人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氣,也讓人在這部壓抑的劇情中,找到了積極的力量,平凡世界裡,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是英雄。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發現生命的意義。而當你找到了熱愛的事情,就會發現生命的意義,當你忍受了苦難,也會找尋到生命的意義。」
生活不公,我們就要向命運投降嗎?不!《肖申克的救贖》的安迪,《阿甘正傳》的阿甘,《老人與海》的聖地牙哥,用希望、堅持和勇氣告訴我們怎樣給命運狠狠一擊。哪怕沒有結果,也絕不輕言放棄,認真生活,自然就是命運的主人。
看上去一切都失去了,陳桂林和他的夥伴們輸給命運了嗎?結尾處,鋼的琴沿著索道嘎吱嘎吱地滑下,女兒彈著那架鋼的琴,不就是小人物勝利的神話嗎?
人生的慰藉,心靈的釋然,堅守的勝利,小人物們在最後的樂聲中獲得新生。
這是一部看後久久不能平靜的一部電影,時過多日那些片段依然浮現在眼前。而留在我腦海的已遠遠不止是陳桂林對女兒的愛,更多的是時代洪流下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一群小人物的掙扎與堅守。
拋開電影本身,這部帶著濃濃時代烙印的悲喜劇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思考:命運不公,我們怎樣才能拿捏住生活的要害,逆境突圍?人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堅守本心,博出一片精彩?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有一架還沒開始造的「鋼的琴」,怎樣才能讓它成為生命的指引?
而電影似乎給出了答案,就在陳桂林最後回應女兒的那句:越簡單越好。是的,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簡單了,也就不會被欲望吞噬,也就能堅守自我,也就能認真生活。
「路不迷人,人乃自迷。念系一處,意無旁猿。心性不亂,迷路自清。」
願我們都能造好屬於自己的鋼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