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草書的成敗因素及草書的表現力簡述:
草書的結束貴生動自然而有餘味,在諸多決定其成敗的因素中,怎樣進行調理舍取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認為,草書結束:「寧纏綿勿獨立,寧虛曠勿重實,寧不足勿有餘,寧蒼茫勿細膩。」它不但適合於狂草書法結束,其它書體同樣與之相通,不過在度上有所伸縮而已。明此,對於完善書法結束,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在的草書書寫形式以掛軸為多,很多人將王鐸之書作為範本來加以借鑑,但只有加以分析吸取才能獲得真諦。書法為藝術,創作時它要受作者情緒環境條件等諸多方面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心境下,其作品有成敗高下之分。
草書之所以最長於表現力,最足以表情達意,其最重要的原因實在於筆法的豐富多變。各種書體中,筆法最豐富者當屬草書。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今草是繼篆、隸、楷、章草之後的最後一種書體,今草以前的各種書體的筆法、結體積澱在今草當中是必然的。當代草書大師林散之,是公認的[帖派],但是他對篆書筆法的深入理解與化用,大大地豐富了他的草書的內涵。
王羲之《草訣歌》品鑑:
草書是書法家個性展現的最佳形式, 是擺脫了實用功利的純藝術作品形態。 真書原本就是官方通行的實用文字,它的根本的意義在於實用,只有當書法作為一門學科、一個藝術門類的時候,才使這種均衡、對稱、穩重的官方文字因為與建築、工藝等具有相通之處,而帶上了藝術特質。而在書法藝術中,又只有草書,才真正擺脫了實用的藩籬,以資觀賞的唯一性堂而皇之跨入藝術的殿堂。它可以不需要鑑賞者對文字的卒讀,只需要鑑賞者的眼睛和他的人生體驗。
草訣歌》又名《右軍草法至寶》。傳為王羲之所書,其祖本已無可考,陳元靚《事林廣紀》記載的北宋署名「採真子」的本子,是作者就當時流行的「一百二十韻,凡四百一十字」的底本加以修訂而成「一百韻」的,但其書已不傳。元刻《草書百韻訣》是現存較早的刻本,共計七十六韻七百六十字。明神宗朱翊鈞在萬曆十二年(1584)曾將三種有關草訣的本子匯刻,分別名《草訣百韻歌》(共一百零六韻一千零六十字)、《後韻草訣歌》(共三十七韻三百七十字)、《草訣續韻歌》(共四十二韻四百二十字),且親自寫序、跋。
書者介紹: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王羲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書法的形成及中鋒用筆的特點簡述:
中國書法,歷經了漫長的歷史。自從文祖倉頡造字以來,古聖先賢前僕後繼,為我們編著了博大精深的書法經典。但是,多年來,中國書界對書法的認識眾說紛紜,在寫字的層面上爭論醜書俗書無休無止。由於書界遠離古聖書法經典,致使大眾對書法的優劣、美醜難以辨別,也使書法難以創新和發展。儘管有些書法理論家研究了一些古人經典,並寫了一些書法感悟,然而終因沒有真正理解書法經典的真諦致使無法道出真正意義上的書法是什麼,更無法書出古聖先賢所想像所要求的書法!
中鋒只是筆法的一種,它適合創造出沉穩、凝重、厚實的線條效果。但是,犀利的、殘破的、飄逸的效果,中鋒就很難了。也就是說,中鋒只是工具的一種,一件好的家具,不僅需要斧頭,還需要刨子、鋸子、鑿子等等。中鋒是相對的,絕對中鋒不可能。在練習隸書、楷書的時候,絕大部分筆畫需要中鋒來表達,否則就不端莊穩重,而且感覺不到筆的力量。除了中鋒,還有側鋒(偏鋒)、倒鋒(幾乎不用筆鋒而用筆肚甚至筆根),散鋒(墨盡時筆鋒完全散開),這些都是為了不同效果而使用的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