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綠道網」打造生態道、健康道、經濟道——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2020-12-23 鹹寧新聞網

「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託和構成基礎,串聯城鄉綠色開敞空間,以遊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是一座城市生機活力的象徵。綠道的不斷延伸,是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的縮影,如同一面鏡子,從細微處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和文明高度。

一、鹹寧綠道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鹹寧綠道建設的基礎。一是自然生態優良。全市森林覆蓋率52.53%,建成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17個、森林公園9個、溼地公園9個;先後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全國最適宜人居的城市」等殊榮,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二是區位優勢明顯。鹹寧位居武漢、長沙、南昌「中三角」交匯的中心,嘉魚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赤壁長江大橋加快建設,京廣高鐵、武鹹城鐵、京九鐵路「三鐵」合聚,鹹寧機場正在籌建,鐵公水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益完善。三是人文底蘊深厚。鹹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商代銅鼓的出土地、萬裡茶道的發源地、三國赤壁大戰的發生地。四是政策有力支撐。黨中央、國務院對綠道建設作出明確部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構建綠道系統,實現城市內外綠地連接貫通,將生態要素引入市區。《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提出,結合城鄉環境整治、城中村改造、棄置地生態修復等,加大綠道綠廊等規劃建設力度。

(二)鹹寧綠道建設的現狀。自2013年啟動綠道建設以來,我市先後編制《鹹寧市城市綠道系統專項規劃》《鹹寧風景道建設實施方案》,規劃建設綠道846.6公裡,目前已建成128.23公裡。其中主城區規劃建設綠道309公裡,目前已建成20條,總長度66.07公裡,實施率21.38%。

(三)鹹寧綠道建設的短板。我市綠道網建設取得一定的成效,提升了城市形象、旅遊品質、宜居環境、生態質量,但距離規劃目標及人民期盼還有很大差距。一是實施效果不佳。目前鹹寧中心城區綠道密度0.38,低於成都中心城區0.41的綠道密度,未能達到中期建設規劃預期目標。部分綠道還存在碎片化、孤島化問題,綠道系統網絡未形成,城市綠地各景點、山系、水系、公園等綠地間聯繫不夠緊密,不少綠道只算得上是環城路、沿河路和環山路,社區綠道建設相對滯後。二是建設標準不高。部分綠道建設僅為路面改造,材料不符合標準,寬度達不到要求,樹種搭配考慮不足,景觀綠化豎向視覺缺乏衝擊力。驛站、商業服務設施、安全保障設施、自行車租賃站點、公共廁所等服務設施配套不完善,市民遊客體驗感較差。三是產業賦能不足。「綠道+」文章做得不夠,綠道與文化、健康和產業等方面的融合尚在探索之中,需深入挖掘綠道在消費場景、生態保育、商業增值等方面的價值,在促進多要素功能疊加和多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四是缺乏長效維護機制。部分綠道建成後未及時移交,後期管理缺失,設施維護不及時,綠化養護不規範,缺少隔離樁等保護設施,導致遊憩路面破損。

二、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啟示

調研組考察了成都市天府綠道和武漢市東湖綠道,成都市、武漢市探索城市現代化、生態化、宜居化發展的道路開展綠道建設,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道」的生動實踐,為鹹寧提供了參考。

(一)成都天府綠道調研考察啟示:一是景觀道路公園化。天府大道將沿線道路綠化與臨街建築退讓空間整體打造,改造為帶狀公園,將川西的「田、水、林、宅」元素,轉化為「綠地、水系、喬木組團、建築物」,充分展現大氣磅礴又富有新區特徵的全新城市生態景觀形象。二是注重利用現狀生態資源建公園。充分利用現狀地形地貌,保留內部山水資源,並打造公園綠道連接各景點,市民可圍繞大片綠地和水景漫步,充分體現了天府新區「生態為肌理、綠色做本底」的規劃理念。三是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鹿溪智谷綠道依山傍水,全面保護現有自然山體、鹿溪古河、楓楊林帶、苗圃院落、農田鄉道等生態本底;綠道兩岸引水入園、屯蓄雨洪,形成上千畝林下溼地和「城市海綿」,既美化環境又淨化水質;保留了數千棵喬木及眾多竹林、花灌、溝渠、田塘等,打造野趣盎然的林下生態綠道,形成「山水林田路湖」的生態格局。四是做足「綠道+產業」文章。鹿溪智谷依託鹿溪河打造鹿溪智谷創新帶,沿線布置中科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國家農業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海康威視等項目,形成115公裡智谷綠道,實現產業項目與智谷綠道的無縫連接、產業與自然完美融合。

(二)武漢東湖綠道調研考察啟示:一是設計人性化。湖中道實現步行與自行車分流,自行車道寬5-6米,步行道寬1.5-2.5米,兩側配有休息座椅。在東湖漁場設置遊船碼頭、打造趣味棧道,市民可近距離與東湖水接觸。綠道沿線設置有遊客服務站、休憩設施、停車(泊船)設施、衛生設施以及標識系統等,並將荊楚文化搬進景觀小品、配套設施及建築物之中。二是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為保護東湖漁場一帶溼地景觀,通過耐陰野花、溼地綠化和水生植物的配置,將此處打造成生物多樣性的「種子庫」;在「不填湖、不汙染、不破壞」的原則下,增加水生植物,打造湖心生態島。三是城市文化得以展示。特色文化景觀的塑造、文化主題園區的建設,將濃鬱的楚風漢韻融於大美的湖光山色中,實現了荊楚風採、武漢特色、東湖神韻的全面融合。

三、思考與建議

綠道網是全域大景區、大花園的「毛細血管」,是整合活化資源的「綠色之道」,是反映慢行生活方式的「回歸之道」,是鋪築美麗城鄉轉化為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綠道建設意義重大。一是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現實要求。綠道建設既有利於完善鹹寧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維護全域生態環境,符合鹹寧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定位;又有利於保護和發掘鹹寧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形成鮮明的城市特色;還有利於改善鹹寧人居環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提升鹹寧城市品味。二是加快城鄉統籌的有效途徑。把綠道建設與沿線村莊的改造升級結合,可以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的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的傳播。三是發展旅遊產業的重要支撐。鹹寧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但各旅遊景點分布較遠,部分景點尚未很好開發,自然景點與人文景點之間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如果用綠道網將其串成整體、「一線穿珠」,旅遊價值和品位將會大幅度提升。四是市民休閒健身的迫切需求。綠道體系能夠為民眾提供更多戶外活動空間和散步、騎行、郊遊等休閒生活方式,老少皆宜、貧富均享。綠道建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導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綠色消費等生活新風尚。現就加強鹹寧綠道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一)堅持全域謀劃。堅持規劃先行,把綠道建設規劃與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結合起來,通過建設綠道將全市9861平方公裡內星羅棋布的「景區」「公園」串聯起來,系統考慮,整體謀劃。堅持全域縱深推進綠道體系建設,既實現市域內成環成網,又與市域外有機銜接,並在充分考慮鄉村的資源稟賦,廣泛運用現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把綠道體系建設引向景區、園區和特色村落,從而形成網絡健全、功能完備的綠道經濟體系。一要高起點。鹹寧生態優勢、資源優勢不可複製,「中三角」中心的區位優勢、客源優勢也無可替代,所以必須立足「世界級最美綠道」目標,高標準規劃、高起點設計、高水平建設。二要廣覆蓋。全市域一次規劃,在不同的區域,體現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強度和不同的等級。三要更精準。通過綠道建設,引導城市人口、生產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合理布局,不斷配齊文化、體育、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突出歷史文脈傳承,以綠道為載體,串聯風景名勝、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凸顯鹹寧地域特色,形成獨具韻味的「香城綠道」品牌。四要更開放。以「世界級最美綠道」為統領,徵集、提煉富有內涵且朗朗上口的對外宣傳口號。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網站等載體,積極為更多的「騎行迷」「綠道迷」提供交流交友平臺。通過搭建綠道智慧平臺,製作綠道地圖、綠道手冊等,進一步提升鹹寧綠道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堅持生態優先。遵循「生態優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地域特色」的原則,遇樹繞路、遇水搭橋,古樹名木、珍稀植物應全部原地保留並妥善保護。城區綠道綠化要以提高遊徑和節點系統的遮陰程度為出發點,以喬、灌木為主體,杜絕「以草代樹」。不僅要「面子」,也要重「裡子」,遵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路面材質選用透水材料,綠道兩側綠化推廣引入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海綿措施,採用微地形建設等工藝做法,增加雨水資源利用率,與水環境治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三)堅持分層推動。按照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總體要求,統籌謀劃出臺《鹹寧市綠道網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從市域、主城區、社區三個層面著手打造覆蓋全域、立體網絡化的綜合綠道體系。分年度推進市域綠道建設,市域綠道主框架、城區綠道示範區的各項配套設施全面完善。一是構建市域綠道網。按照「臨江、環湖、沿河、靠山、連道」思路,重點打造六類綠道示範線:串聯斧頭湖、西涼湖、三湖連江水庫、珍湖、黃蓋湖等沿江湖泊和水庫岸線綠道,打造以濱江水生態功能為主體的長江濱江綠道示範線;串聯向陽湖、大洲湖溼地公園,雙龍山、孝子山、潛山森林公園、太乙洞地質公園及鳴水泉、金桂湖景區綠道,打造以都市健身、休閒、娛樂、旅遊功能為主體的淦河濱水綠道示範線;串聯陸水湖風景區、葛仙山、洪下十裡畫廊、青山水庫、大溪溼地公園等重要自然生態景觀,打造以鄉村旅遊功能為主體的陸水河濱水綠道示範線;串聯星星竹海風景區、大幕山東源花谷、大幕山森林公園等重要山林生態景觀節點,打造以森林生態旅遊功能為主體的大幕山森林綠道示範線;依託幕阜山旅遊公路沿線特色農業、綠色加工業及生態旅遊業等產業發展,打造以綠色產業示範功能為主體的幕阜山綠色產業綠道示範線;以107國道、106國道、351國道、208省道、209省道等重要國道、省道等為系帶,打造交通主幹道綠道建設示範線。二是突出主城區綠道建設。北部空間作為鹹寧主城區對接武漢的橋頭堡,對外交通便利,區域生態資源豐富,要以綠道建設為抓手,激發區域發展活力。近期重點打造梓山湖環湖綠道、恆大養生谷濱湖綠道、梓山湖未來城濱水綠道和大洲湖綠道。結合官埠大道延伸段建設和桂鄉大道改造工程,同步建設綠道。主城區重點打造環潛山、雙龍山和孝子山森林康養綠道系統和環淦河、龍潭河濱水綠道系統。通過綠道建設,統籌推進區域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是補齊社區綠道短板。社區綠道建設一頭連著生態環境,一頭連著民生福祉,契合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目前鹹寧社區綠道建設沒有專門規劃和相關技術指引,必須補齊短板。努力克服城區土地緊張等不足,以城市居民出行5分鐘可達為標準,因地制宜設置,串聯城區內主要河岸、林蔭道、公園、廣場、街頭綠地、文物古蹟、城市標誌性節點、商業步行街、公共服務設施等公共空間。

(四)堅持產業引領。綠道網絡建設和綠道產業發展,兩者相輔相成、有機融合、互為一體。要統籌推進文體旅商農融合發展,強化綠道複合功能,營造更具吸引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生活、消費新場景。按照「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統籌推進」的原則,以道營城、以道興業、以道怡人,實現從「綠道」到「綠道+」的高水平跨越。通過綠道建設,將城市、鄉村有機聯繫起來,促進城鄉交流、交融,將沿線的農業、體育、文創、研學等相關業態串聯起來,挖掘培育一批生態農業、健康療養、溫泉養生、文創旅遊等相關產業,不僅需要開發觀光、遊憩、度假等項目,還要開發康體保健、戶外娛樂、體育休閒、農村採摘、農田耕作、農事體驗、野營郊遊、水上遊樂等參與度廣、體驗性強的項目,切實滿足遊客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推動綠道體系轉化為綠色經濟增長動力。既能招徠遊客,更能留住遊客,「讓遊客住下來,把農產品帶出去,使農民兄弟富起來」,讓農民兄弟也都能從「綠水青山」中收穫「金山銀山」。

(五)堅持多元投入。堅持政府投資與社會投資相結合,理順市、縣、鄉鎮之間、政府與經營主體之間、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的關係。綠道經營主體可以是社會機構、公司,也可以是村委會或農戶,關鍵是要通過建立政策扶持機制和競爭性財政投入機制,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性,讓資源變成資本,實現合作共羸。各級政府加大綠道幹線、安全設施、標識標牌、智慧平臺等必要的設施建設。同時,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積極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如騎行驛站、服務網點、產業發展等等。

(六)堅持規範管理。明確專門的機構作為綠道體系建設和運營的監管主體,具體負責綠道體系的日常管理和綠道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定、檢查指導、評價考核等工作。一是要加強維護。加強包括綠道系統、標識系統、環境衛生等日常維護,以及優化通訊、諮詢、救護、安保等方面的服務。二是要強化保障。借鑑先進地區經驗,按《綠道規劃設計導則》,組織編制《鹹寧市綠道規劃設計技術導則》《鹹寧市綠道與交通銜接系統建設要求》《鹹寧市綠道養護管理技術規程》等技術規範,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提高全市綠道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來源:鹹寧網

作者:市政府副市長 吳 剛

編輯:石麗麗

監製:洪 偉

出品:鹹寧日報網絡傳媒中心

1 下月起,鹹寧城區這些地方限時禁行

2最新!鹹寧中小學寒假時間確定!

3 中共鹹寧市委五屆九次全體會議決議

4 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相關焦點

  • 【六大學習專欄】織密「綠道網」 打造生態道、健康道、經濟道...
    「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託和構成基礎,串聯城鄉綠色開敞空間,以遊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是一座城市生機活力的象徵。綠道的不斷延伸,是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的縮影,如同一面鏡子,從細微處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和文明高度。
  • 城市綠道 | 廣州綠道:萬民共享的千裡綠脈(一)
    一、廣州市綠道相關規劃 1廣州市綠道網建設規劃廣州市綠道網包含區域(省立)、城市、社區綠道三級,以區域(省立)綠道為骨幹,串聯市域內的主要自然及人文景觀資源,並銜接周邊城市;以城市綠道為支撐,連接重要功能組團;以社區綠道為補充,連接社區與公園。
  • 成都發布「雙百」新場景新產品 以綠道串起公園城市美好新生活
    4月29日,場景匯「天府綠道 蓉繪未來」——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舉行。發布會以「現場路演+雲直播+雲連結」的方式,將位於成都市江灘公園的主會場和青龍湖溼地公園等3個分會場有機連結,線上線下同步發布100個新場景和100個新產品,其中場景釋放投資需求達612億元。
  • 深圳坪山:生態和經濟同頻共振 打造山水城林共融的森林城市
    日前,深圳相繼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和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各區(新區)功不可沒。生態資源豐富的坪山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推進森林城市建設,致力綠色生態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打造與深圳東部中心相匹配的城市人居環境。坪山區山水林田生態要素齊備,享有「半邊山水半邊城」的美譽。
  • 「公園裡的深圳」展現城市新樣態
    蓮花山公園、荔枝公園、中心公園等原有公園,拆除了原來老舊的圍欄和綠籬,梳理了生長過密的植物,營造了層次分明、舒朗通透、律動起伏的疏林草地景觀,讓公園與城市公共空間自然地融為一體,拉近了市民與公園的距離。在公園服務管理上,深圳堅持精益求精,不斷完善提升公園內服務設施,高標準建設了各類兒童遊樂、體育鍛鍊、輕餐飲、母嬰室、果汁機、直飲水、垃圾分類點和書吧等設施,滿足不同市民的多元需求。
  • 《光明日報》點讚嘉興:1307公裡綠道串起市民健康生活
    從2010年起,嘉興率先在全省開始謀劃生態綠道建設,利用濱水或林蔭空間,打造市民能進入、可休閒的場地。今年是綠道建設的第10個年頭,嘉興市開展了廣泛的「綠道十年,五彩嘉興」系列活動。10年來,嘉興市整合要素資源、優化城市內涵、統籌城鄉發展、創新生活理念,把綠道變成了市民身邊的觀光道、健身道、幸福道,串聯起心靈與美景,見證了城鄉面貌的變遷,織就了全民健康的生活理念。
  • 日照陽光海岸綠道,刷屏了!
    整條綠道有機串聯了萬平口景區、夢幻海灘公園、張家臺遊艇碼頭、李家臺礁石公園、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兩城河口溼地等日照旅遊景區景點,還市民、遊客親海、休閒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煥然一新的28公裡陽光海岸綠道於7月1日建成啟用,這是日照市委市政府為全市人民送上的又一個民生實事大禮包,聽陣陣濤聲,享自然親海空間,感受體育之魅,享受運動之美。人民網新華社7月7日,新華社以《日照」綠絲帶「扮靚城市陽光海岸線》為題,用圖片記錄了日照陽光海岸綠道啟用後受到市民的普遍歡迎。
  • 天府新區鹿溪智谷綠道 天府麓營國際房車露營公園開營啦
    探索公園城市的形態 營造多元價值場景   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從公園城市首提地,到公園城市示範區,兩年多來,天府新區一直在努力探索公園城市的形態,將公園城市作為生態價值向人文價值、經濟價值、生活價值轉化的重要載體
  • 使出「繡花」功夫 織密城市管理細網
    4月12日,新都區在芳華微馬公園召開「實施香城細管助力公園城市建設大會」,啟動實施香城細管行動,加快推進新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 織密城市管理細網 成都市新都區啟動香城細管行動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陳昊 攝影報導)4月12日,記者從成都市新都區「實施香城細管助力公園城市建設大會」上獲悉,該區啟動香城細管行動,加快推進新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 5分鐘達綠道 杭州2020年新建提升綠道501.73公裡!
    全國率先實現 「建成區5分鐘步行可達綠道網」拱墅區康橋街道的新開河生態綠道近日全線開通。河道全長約1.5公裡,河面寬約10米,兩側綠化帶寬度約15米,園路寬2米。這次新增綠化面積1640平方米,結合景觀地形、常綠和落葉設計。
  • 借智借力賦能河岸開發,長安將打造茅洲河生態經濟長廊
    生態賦能,智造長安。7月7日下午,長安鎮組織開展茅洲河生態經濟長廊建設調研活動,向社會各界集中介紹茅洲河生態經濟長廊、九大主題公園和「綠道之城」的建設理念,並廣泛問計於企於專家於媒體,借智借力賦能茅洲河河岸開放,引入社會力量共創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 長沙今年將重點打造「湘江洲島中央生態公園帶」和五大公園片群
    同時將加強綠道系統、歷史步道建設,重點打造「湘江洲島中央生態公園帶」和五大公園片群。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馮意剛介紹,長沙正按照科學規劃、精美建設、精緻管理的要求,突出城市設計引導作用,優化城市天際輪廓線和空間尺度,提升長沙顏值、氣質、內涵和格調,打造山水洲城的美麗城市風貌。
  • 成都釋放綠道新機遇
    來自日本、美國、法國、紐西蘭、中國重慶的企業和機構,將與公園城市建設有關的成都新經濟企業一道,在文創、體育、景觀設計、生態修復等領域,促進有效投資、增加有效需求,創新綠道價值多維轉化,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的綠道新經濟發展。「成都是公園城市的首提地,圍繞『場景營城、產品賦能』率先向全球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對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彰顯公園城市生活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 ...網·視聽四川」成都青龍湖溼地公園現在什麼樣?智慧綠道 看得見...
    月月花不斷 四季景不同 二期保留大量生態林地寬闊的湖面上盤旋著各種各樣的水鳥,大片的綠地綿延起伏至遠處,綠道蜿蜒向前看不到盡頭……這是去年10月才開園的青龍湖二期。青龍湖二期佔地面積約6080畝,其中水體面積1648.5畝,是成都市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青龍湖二期保留大量生態林地和自然水域,旨在保護珍稀鳥類,為野生動物、植物提供相對獨立的生態空間。
  • 2020成都最有排面的綠道潮玩地,周末去看看
    自然之道,四時運行。綠色之道,不僅是有生態價值之「綠」,更是有人文價值之「道」。安住於每一道綠色的褶皺中,人們灑掃進退,勤勉如春蠶,閒逸似神仙。作為成都境內最大的人造湖,興隆湖以最自然的姿態嵌入了成都人的生活軌跡,它收納著公園城市的風光和氣質,書寫著人們的詩意棲居,在一個個清晨或黃昏,讓無數成都人一讀再讀。興隆湖用生態點亮城市,講述著城與湖相生相長的故事。在成都,全長1.69萬公裡的「天府綠道」正在編織成網,一條條生長蔓延的綠道如同跳躍的脈搏,為這座公園城市注入運動的活力與自然的氧氣。
  • 顏值爆表,餘杭這些風光旖旎的綠道即將「新裝」上線
    2020年,餘杭出臺「百路千裡美鄉村」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打造完善通達公路網、整潔優美村道網、風光旖旎綠道網、景致怡人水道網、曲徑通幽林道網五張網絡,總體構築「百路千裡」的美麗鄉村大格局。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風光旖旎綠道網」將如何建設吧!
  • |成昆鐵路|江安河|綠道|錦城公園|五岔子大橋|天府綠道
    在咱成都最不缺的就是各種凹造型的網紅橋!啥?拍膩了?莫慌又一座「新寵」網紅橋安排上了隨著一段長15米,寬6.5米,高1.5米,重約30噸的鋼箱吊裝成功,在網紅五岔子大橋橫空出世之後,今天另一座高顏值空中綠道橋——錦城公園跨江安河大橋也在天府綠道錦城公園二期完成首吊。
  • 簡陽以人為本 加快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
    簡陽先後培育了沱江兩岸綠道型示範區、平泉街道荷橋村郊野型示範區、葫蘆壩產業型示範區等4個示範區。目前,荷橋村示範區核心區基本完成建設,沱江兩岸示範區和葫蘆壩示範區正在加快建設。 以示範區建設帶動全域公園城市打造,綠道、公園和林盤項目的建設多點成線、連片成網,正成為公園城市簡陽表達的濃墨重彩之筆。
  • 綠色"資源"變現"資產"​ 成都江家菜地"逆襲"生態公園
    鬆軟平坦的草坪沿綠道延展,秋天裡依舊盛放的繁花星星點點,肆意鋪灑如打翻的色盤,裝點了大地的景色……剛過去不久的國慶中秋假期,位於錦江區的江家藝苑二期完美呈現,再次刷新了江家藝苑城市生態公園的顏值,為市民和遊客獻上一處秋遊出行的好去處。「『五朵金花』還是成都人心中的『金花』,而『江家菜地』早已不是城郊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