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做為啟蒙書籍,很多人都只是當作一個認字的工具,其實認真研究起來,是蘊含著很深的道理和傳統文化的。在古代做為啟蒙課本的書籍,私塾老師在講解中,不但要求學生識字斷文;同時也會對字裡行間的文化知識給予灌輸。與現代那些以教授國學為噱頭的老師,自己本身就不知甚解,也只是在課堂要求熟讀,或者一言以蔽之,不做過深講解,於是就都剩個囫圇吞棗了;而只是熟讀過這些書籍的學生呢,也會常言學過此書,其真學過了嗎?其真教了嗎……
通過對「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夏收冬藏」的了解,我們知道了由時空到空間,再到生存的地球環境的遞進。既然因為寒來暑往、暑往寒來一個循環為一個年歲,並因此劃分了四季,使得人類對時間有了節點的定義。然而依據日月交替的規律和寒暑感受分割的年歲四季,肯定還會有所偏差,比如太陰曆(月亮繞地球一周)經過測算月亮的盈虧朔晦(朔,月初;晦,月末)一個周期約為29天多一點,以12個月來算,就是354天;而太陽曆(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計算每年的總天數為365天,這樣一來,每年就相差了11天。這樣的話,對於每個季度三個月的固定,在經過大約19年,那時候夏天的季節就便成了歲末,冬天便成夏天的日期,顯然這樣是不行的。那麼就有了接下來的「閏餘成歲,律呂的調陽」的問題了。
所謂「閏餘成歲」,語出《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積累數年的閏餘,並成一個月,放到閏年裡」,這樣的結果就避免了上面說到的「冬夏對換日期」的情況。於是古人結合經驗,找到了「十九年7閏」和「五年三閏」的方法,因此冬夏都很好的控制在一定日期範圍內了,這樣就把年歲差給填補了,從而使寒暑相交替形成固定的年歲。
年歲給固定了,結合寒暑變換的規律,制定出四季,這樣就使人們有曆法可依了,從而合理安排農業耕種的生產生活。關於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指導,光是有四季寒暑分還不行,地生萬物,除了氣候寒暑,還有物候的問題。什麼是物候呢?簡單的講就是「萬物隨氣候而成的生長條件」,也可以說就是適應天地陰陽的問題,這樣就要求尋找到氣候和物候吻合的節點。現在我們知道,這就是所謂的「二十四節氣」並直接利用,但在古代,當初又是如何設計出平衡陰陽的節點呢?這就是我們要接著講的「律呂調陽」。
「律呂」是個什麼東西呢,直白的說就是「空竹管」,關於如何用律呂來「調陽」,其實還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在黃帝時代有一個叫伶倫(泠倫)的人,用竹管削成一邊斜,一邊齊的12根長短不一的空竹管,據說其中最長的9寸,最短的4寸6;然後把12根空竹管裡都裝滿暇莩(xiá fú,蘆葦薄膜燒成的灰,是特別輕的);之後拿到西北的陰山,把竹管並排排列,使斜的一端插入土裡,竹管周圍蒙上布帳,再加蓋屋室,目的是使竹管接觸不到一絲風。到了一定時間,最長的這根9寸的空竹管裡的灰,就會自己飛出來,並有「嗡」的聲音;因為沒有外界的影響,這灰飛出來就是地氣在作用——陰陽交替物候動。這根竹管就被伶倫命名為「黃鐘」,而這個時間就是冬至,因為陽氣開始動了;同時灰飛出的那一瞬間就是子時。
我們再來說說這12根空竹管的事,把這些空竹管按由長到短的並排排列,就有1到12個位置,這樣屬於單數的有六根,屬於偶數的也有六根。在傳統文化裡,講究「奇陽偶陰」,因此六根單數就屬陽,稱為「六律」,六根偶數的屬陰,稱為「六呂」。通過上述「律呂調陽」的記載和傳說,這個冬至灰飛的竹管是最長的「黃鐘」,是單數屬陽,是為律;六根偶數以「六呂」命名,就叫第一為「大呂」了。因為「律呂」在平衡測算陰陽生的時候,會發出固定的音,所以在後世的聲律中,以此為標準,就把「律呂」當作了天然的「調音器」了。而關於「律呂」具體的相關文化,其實還更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