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也好,婚姻也罷,都需要精心去呵護。
就像擼貓一樣,給喵星人按摩,只有順著毛髮的生長方向,她才會開心,如果逆著來的話,喵星人很可能會「一摸不樂就發狂」。
到底怎樣才能在親密關係中「擼貓」而不「踢貓」呢?
以下幾條建議與大家分享。
一是積極的暫停。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裡提出了父母與孩子相處的關鍵點之一,就是要學會「積極的暫停」。
當你和愛人因為某件事而氣憤之時,可以明確地跟愛人說,「我此時此刻非常生氣,我需要去房間安靜地待會兒」,或是「我現在非常狂躁,我需要去外面一個人走走,一會兒就回來」,立刻中止當前的爭吵,待到心情好轉之後再回來正常溝通。
切忌不要火上澆油,越吵越來勁,否則踢出去的不僅僅是貓,踢傷的是你們的心和愛。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Robert S. Feldman)也提出了一種類似於「積極的暫停」的情緒調控方法,稱為「數顏色法」。
當你感到怒不可遏即將大發雷霆之時,可以暫停手邊的事,環顧四周的景物,然後在心中默念這個杯子是粉色的,那條裙子是藍色的,我的襪子是黑色的……
諸如此類,大約花三十秒左右,去辨識自己周遭物體的顏色。
通過「數顏色法」,可以強迫因發怒而導致腎上腺素快速分泌的自己,恢復靈敏的視覺功能,使大腦回歸理性思考。
因此,當你數完顏色後,經過這短暫的緩衝,心情就會平靜一些,以理智的態度去對待人事物。
二是讓你的內心充滿愛。
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家庭主婦在自家房前掛了一塊木牌——進門前,請脫去煩惱;回家時,帶快樂回來。
她的家充滿著和諧和幸福。問及木牌,女主人笑談,「一次我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疲憊的臉,緊鎖的眉頭,憂怨的眼睛……自己都嚇了一跳。
於是,就開始反思,孩子和丈夫看到這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時,會有什麼感覺?
由此想到孩子的沉默、丈夫的冷淡,這些行為我原以為,是他們做得不對,原來背後隱藏的真實原因其實是自己!」
當晚女人便和丈夫長談,第二天就寫了一塊木牌釘在門上提醒自己。
結果,被提醒的不只是她自己,而是一家人……這位睿智的主婦不經意間的一句平白樸實的話,讓原本死氣沉沉的家庭煥發了生機。
家是溫暖的港灣,回到家中,和愛人相處時,就應該將煩心之事拋之腦後。
即使心有不悅,也要用合適的方式向愛人傾訴,用積極樂觀、充滿愛意的心去斬斷「踢貓」的傳遞鏈,不讓「負面情緒」變成惡性「傳染病」。
三是把貓踢進「袋子」裡。
一次,美國總統林肯先生見到陸軍部長,得知陸軍部長因為某位同僚的不屑言語而氣憤不已,總統建議部長給惹他生氣的人寫一封回擊的信,並告訴部長可以在心中肆意痛罵那位同僚。
很快,部長就寫好了一封言辭犀利的信,林肯看完後,給予高度評價,隨後就把信扔進了火爐。
部長先生不知所措,總統卻解釋說,寫完這封信難道你沒有感覺心情舒暢很多了嗎,如果還覺得不解氣,那就再寫第二封吧。
林肯處理情緒的辦法告訴我們,尋找合適的途徑消除心中的憤怒,或者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力量,可能更為合適。
所以,當你想在親密關係中化解負面情緒時,你可以通過寫日記、聽音樂、做運動等方式來轉移視線,冷卻一觸即發的怒火,待情緒穩定後,再與愛人進行友好溝通。
就是解決親密關係「踢貓效應」的辦法,早在兩千年前孔夫子就給出了完美的答案,而且只有簡短的六個字。
這句話,孔子曾對他的弟子顏回說過,就是——「克己復禮為仁」。
如果將這句話放到親密關係中來理解,即努力戰勝自己任性不羈、為所欲為的心魔,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達到戀愛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