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沒有說完的踢貓故事

2020-12-28 思路漫漫

一位公司的老闆為了以自作則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在一次趕往公司的途中因超速接到罰單。老闆到公司後找部門經理的麻煩,經理接著找秘書小姐的麻煩,秘書小姐再接著找總機小姐的麻煩。總機小姐將沖天怨氣忍著回到了家,看到12歲的兒子的褲子破了,太好了,怨氣有去處了,罵了兒子一頓並罰兒子不能吃晚飯。剛好家中的貓從他面前走過,他狠狠地踢了貓一腳,說:「滾出去。沒事擋什麼路!」。原版的踢貓故事到此結束。

被踢的貓

有人說,整個事件中只有貓無法把怨氣發洩到別人身上。並且假設:如果被壞情緒困擾的老闆直接到總機小姐家踢那貓一腳,事情不就簡單多了嗎?別急,待我把故事續完。貓咪受了無妄之災後,將滿腔的怒火都發洩在大肆捕殺老鼠的行動上。老鼠調查了解到自己的災難的始作蛹者是那個公司老闆後笑了。以後的每一天,老闆的車都會出一個小問題,老闆每天都會接到罰單。於是,踢貓故事變成了永遠不會完結的故事。看到這裡,大家也許不再把踢貓故事當笑話看了,而是想到了心理學上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骨牌倒了,蛋也毀了

多米諾效應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起著作用。很多人對此效應的感覺,只限於平面上的骨牌全部倒塌之時。卻不知道隨著骨牌倒塌之後的毀滅更加嚴重。人們對於心理學效應大多也都是直接地認為,這種效應一定是會發生的。然後人們就只是去分析效應的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告誡人們取積極,棄消極。總是絕少的人去想:當消極和失敗不可避免或已經發生時,能否讓消極和失敗改道呢?如果我們身體的某一個器官發生了病變,並且危及身命,我們肯定是選擇手術摘除。手術是成功的,但本質是失敗的,因為不能保存住器官。但卻是成功地讓失敗改道,保存了生命。

獨自冥想

每一個人都會有煩惱等負面情緒,但卻不必每一次都選擇衝動地發洩、轉嫁或內化。這時候,如果能讓自己獨自冥想一會兒,失敗或許就改道了。在踢貓故事的任何一個環節,只要有一個人管理好了自己的情緒,故事將不再繼續惡化。在多米諾效應中,只要有任何一張牌不倒,或者改變倒塌的方向,效應將不再持續。

THE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踢貓效應:為什麼我們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有本事的人不是沒脾氣,而是懂得「踢貓效應」。換句話說,不是頭等人沒脾氣,而是沒脾氣才讓他們成為頭等人。心理學的踢貓效應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 控制我們的情緒,避免「踢貓效應」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踢貓效應」,這個效應指的是我們人際關係中的一種情緒傳染,這樣的傳染往往更傾向於一種壞情緒的傳遞,開始的前端是強勢群體,依次朝著弱勢群體傳遞,那些社會最底層則會成為最終受害者,因為他們無處發洩。
  • 不要傳染你的壞情緒——踢貓效應
    別計較太多勿遷怒於他人要做情緒的主人心理學原理——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東子解析——踢貓效應源於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在單位受到領導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就狠狠地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一個孩子撞了。路邊被撞的孩子與那個男人本不相干,但卻形成了直接的因果關係。那麼,是什麼讓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人,成了直接關係的加害人和受害者呢?
  • 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類社會現象,叫踢貓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惡劣情緒會沿著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情緒傳遞過程中,如果沒有人主動隔離,控制欲望,那麼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最無辜、最弱小的人受傷最深,因為他處在情緒鏈的末端。在社會中,這個人通常是窮困者,而在家庭中,這個人往往就是孩子。
  • 心理學著名的「踢貓效應」,你是否懂得控制自己的壞情緒
    一名男子在公司裡被領導劈頭蓋臉地批評了一頓,他心中不忿但卻不能反抗,好不容易挨到下班,回到家中,發現妻子竟然沒有將飯菜做好,心中更添煩悶,於是他對著妻子狠狠地發了一頓火,隨後甩門回了臥室。而這些被發洩的下屬或者「弱者」自然會選擇相比他們更無力還擊的弱者發洩,這就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而最終的承受者,也就是「貓」。隨著現代社會中不斷升級的壓力和競爭,產生的緊張很容易導致人情緒的不穩定,尤其是不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一個不小心沒有控制好往往就會成為了踢貓效應中傳遞的一環,作為了「被踢」或「踢貓」的人。
  • 貓不是用來踢的
    貓不是用來踢的文/楊川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本是人的正常情緒,然而情緒過於激烈,就會造成氣血陰陽失調,成為「七害」,變為乖戾之氣,也叫戾氣,這是一種致病因素,中醫稱為七情致病。我以為,「怒」為「七害」之首。
  • 踢貓效應:請收好你的壞情緒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 「踢貓效應」為何成為普遍性?如何避免職場中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源於一個故事,指一個父親在公司時受到領導的批評,心懷憤恨,在回到家中時,把在沙發上玩耍的孩子臭罵一頓,並且將身邊的貓狠狠地踢走,貓急慌跑到路上,恰巧有一輛卡車駛來,司機為了避讓貓,卻把周邊的孩子撞傷。
  • 工作中你被「踢貓」了嗎?踢貓效應:別把壞情緒傳染給團隊
    這個有趣的故事其實講的是一個管理學的道理,著名的踢貓效應,也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需要首先從自身做起的一項工作。踢貓效應的實質,是強者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負面情緒,因此而產生的系列連鎖反應。 簡單來講,就是壞情緒在人群中的傳染。踢貓效應是很明顯的負面效應,身為管理者必須要加以警惕。踢貓效應的來源,很大程度上與快速的工作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有關。
  • 別人擼貓,你踢貓,能不雞飛狗跳嗎?
    就像擼貓一樣,給喵星人按摩,只有順著毛髮的生長方向,她才會開心,如果逆著來的話,喵星人很可能會「一摸不樂就發狂」。 到底怎樣才能在親密關係中「擼貓」而不「踢貓」呢? 以下幾條建議與大家分享。 一是積極的暫停。
  • 永遠永遠,都不要踢那隻「貓」!職場中,一定要避免情緒汙染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叫作「踢貓效應」。它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有點複雜?男朋友這個抑鬱啊,直到下班回到家都是不開心的,剛好家裡的貓咪過來親暱,他二話不說抬腿就是一腳,將貓給踢飛了出去,落地成盒,一臉懵逼。01、別作那個踢貓的人踢貓的人,指的不僅僅是那個男朋友,還包括整個鏈條上的所有人——自王總往下的所有人。
  • 讓你們見識下什麼叫踢貓效應,特麼笑死我了
    心理學上「踢貓效應」可以通過這個小故事來理解。壞脾氣,是傳染病,最先被傳染的就是家人。單位的領導批評了員工小王;小王很生氣,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覺得莫名其妙,很窩火,正好兒子回家晚了,「啪」給了兒子一耳光;兒子捂著臉,無處發洩,看見自家的貓就狠狠給了它一腳;那貓受到驚嚇,衝到外面街上,正遇上開過來一輛車,司機為了避讓貓,卻意外而不幸地撞死了路邊的一個小孩子。
  • 爸爸要當心,警惕「踢貓效應」,才不會給寶寶成長路上留陰影
    就像前天,孩子只是玩了玩具後沒有及時整理,寶爸看到後就非常生氣,自己也因為想護著孩子和老公吵了好幾次架了。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家庭並不在少數,心理學上把它稱為「踢貓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情緒變壞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會產生對弱者發洩自己情緒的想法。而弱者也會去尋找比自己更弱的人去發洩情緒,最終受害的可能就是一隻不會反抗,也不懂發洩的「貓」。
  • 不用講「道理」,先帶娃認識一下「踢貓效應」
    面對孩子亂發洩的壞毛病,家長首先要了解「踢貓效應」,擁有理論作指導,會比說教和暴力更管用。何為「踢貓效應」?關於「踢貓效應」的由來,有一個小故事,故事的梗概大致是這樣:一位公司的老闆在上班路上被警察開了罰單且上班還遲到了,憤怒的老闆衝著公司的銷售經理一頓怒吼,銷售經理莫名其妙被罵了一通後心中也很不爽,就對自己的秘書一頓數落。
  • 《以家人之名》:面對「踢貓效應」和「情緒黑洞」,我們怎麼辦?
    最近,《以家人之名》熱播,三娃兩爸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觀眾。兩個爸爸帶著沒有血緣的3兄妹生活,呈現出來的是歡快的生活日常,溫馨的人間煙火。可是,劇中的兩位媽媽卻把觀眾氣的不輕。「踢貓效應」籠罩下的凌霄凌霄的媽媽陳婷出去打牌,把兩個孩子反鎖家中,讓6歲的凌霄獨自帶著3歲的妹妹。凌霄在餵妹妹吃核桃的時候,不幸發生了,妹妹被噎住了,任憑凌霄喊破喉嚨,敲破窗戶,仍然沒有喊來人及時施救,妹妹不幸離世了。
  • 你的領導被罵,你也跟著倒黴,踢貓效應告訴你為什麼
    想問一下大家在職場中有沒有莫名其妙被領導訓斥的情況。其實這可能是工作裡常出現的一種狀況,也就是領導被訓了,找你出氣,這種情況我們叫它踢貓效應。要理解踢貓效應,那就讓我們從一個例子來說明吧。老王是公司的董事長,這天他來公司的時候由於駕車超速,被交警開了罰單,而且還因為和交警爭執而遲到了,老王到達公司後心情極度不爽。
  • 媽媽在家長群詢問老師,話還沒說完就被踢出群
    但沒想到話還沒說完就被踢出群。劉女士家的孩子今年13歲,上小學六年級,孩子的課業壓力很大,每天晚上做作業都要做到十點多鐘,不僅僅要完成學校裡面老師布置的任務,還要完成補習班老師的額外功課。而且說到補習班的事情,劉女士就氣不打一處來,本來她並不想讓孩子有這麼大的課業壓力,更不想讓孩子參加課外補習班。因為每天晚上學校老師留的作業已經夠多的了。
  • 兒童故事【穿靴子的貓】
    這時貓開口說話了,主人別擔心只要你給我一個口袋在給我做一雙能在荊棘叢裡行走的靴子,我就能讓你過上好日子。小兒子雖然不太相信,但還是給了貓它想要的東西。貓穿上靴子來到養兔林,它在口袋裡放上麩皮和兔兒草,然後躺在地上裝死。不一會兒一隻兔子鑽進口袋裡吃東西,貓立刻跳起來一下子收緊了袋口的繩子捉住了兔子。
  • 睡前故事【穿靴子的貓】
    這時貓開口說話了,主人別擔心只要你給我一個口袋在給我做一雙能在荊棘叢裡行走的靴子,我就能讓你過上好日子。小兒子雖然不太相信,但還是給了貓它想要的東西。貓穿上靴子來到養兔林,它在口袋裡放上麩皮和兔兒草,然後躺在地上裝死。不一會兒一隻兔子鑽進口袋裡吃東西,貓立刻跳起來一下子收緊了袋口的繩子捉住了兔子。
  • 這部電視劇看完,居然可以學到心理學的技能
    受虐長大踢貓效應去殘害他人也沒什麼可免罪的,但是法律社會都各種聖母啦。學心理學的人自己心理都有問題這一點已經好好的黑夠了。汪海澄的反殺真的猝不及防,她說她不會令哥哥失望,她做到了哥哥口中最優秀的人,哈哈哈笑死了。接著汪海澄去警察局自首時候的眼神,絕了,看到毛骨悚然。總體挺好看的,不過後半部分有點拖拉,而看到最後幾集入侵心理,甚是可怕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