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著名的「踢貓效應」,你是否懂得控制自己的壞情緒

2021-01-07 喬歌資訊

一名男子在公司裡被領導劈頭蓋臉地批評了一頓,他心中不忿但卻不能反抗,好不容易挨到下班,回到家中,發現妻子竟然沒有將飯菜做好,心中更添煩悶,於是他對著妻子狠狠地發了一頓火,隨後甩門回了臥室。妻子只覺得飯菜沒有做好是件小事,丈夫竟然如此不留情面的罵自己,莫名委屈,轉頭卻看見兒子還在沙發邊跳來跳去的玩著,更是無名火頓起,於是把兒子臭罵了一頓。兒子心裡也窩火,看到小貓還在無憂無慮的打滾,於是一腳踹了上去。貓咪嚇得亂竄,逃到了街上,正巧一輛貨車開過來,司機為了避讓小貓,連忙轉頭,卻不小心撞傷了路邊的孩子。

圖源網絡,侵刪

生活中,這種壞情緒也在大家的身邊遊走,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當人們受到環境或者其他偶然因素的影響情緒變壞的時候,潛意識就會驅使人向下屬或者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洩。而這些被發洩的下屬或者「弱者」自然會選擇相比他們更無力還擊的弱者發洩,這就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而最終的承受者,也就是「貓」。隨著現代社會中不斷升級的壓力和競爭,產生的緊張很容易導致人情緒的不穩定,尤其是不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一個不小心沒有控制好往往就會成為了踢貓效應中傳遞的一環,作為了「被踢」或「踢貓」的人。

如果能用你的機智和情商來化解這一場面,不僅避免了自己心生怒火對自己身體不好,還能避免傳遞踢貓效應使無辜的人受到傷害。

圖源網絡,侵刪

所以踢貓效應還有另一個鏡像的故事:

一位顧客指著自己面前的杯子,對服務員大喊:"小姐!你過來!你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的一杯紅茶都糟蹋了!"服務員則趕緊一邊賠著不是一邊說:"真對不起!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服務員再把這些輕輕放在顧客面前之後,又輕聲地對顧客說:"我能不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匆匆喝完茶就走了。這時在旁邊的一個顧客看到這一場景,笑問服務員:"明明是他的錯,你為什麼不直說呢?" 這個服務員卻笑著說:"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法去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卻用和氣來交朋友!"

如上面的例子,如果男子被領導批評之後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過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把這股氣放在自己心裡,回到家後就不會因為沒有看到妻子做好飯而直接發火,而是好好跟妻子說說話聊聊天,說明情況,妻子體諒丈夫在公司受了批評不免會為了讓丈夫開心,決定快速做幾個丈夫愛吃的菜或者一家人出去吃飯,大家在吃飯談笑間消除了一場戰爭,不是很好嗎? 又假如說就算這個男子回家沒有忍住衝著妻子發了脾氣,妻子只覺得莫名其妙,沒有把突如其來的無名火發給孩子,而是做好飯菜,溫柔的叫丈夫兒子吃飯,丈夫出來看到一桌子自己愛吃的菜,心中火氣消散了大半,這時候妻子再問清楚丈夫是不是有人惹他生氣了,丈夫自然也不會一直繃著,而是會說清楚是領導說了自己幾句,一時沒有控制住所以發了火而向妻子道歉,妻子順勢安慰幾句,用一桌丈夫愛吃的菜化解了這場矛盾,這樣一頓和諧的晚餐還是戰勝了壞情緒。

圖源網絡,侵刪

所以說這條壞情緒的傳遞鏈,只要其中一條斷了自然不會再傳遞下去,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一定要先思考,這個事情本身是不是你的錯,如果不是你的錯,為什麼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和無辜的人呢。如果本身是你錯了,那麼就不要急著發火和惱羞成怒,及時認識到錯誤而改之才是最應該做的,尤其是面對領導的批評,如果你秉持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你是一定不會把壞情緒帶回家裡的。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發展迅速卻相對浮躁的社會,大家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事情不要過於糾結和執著,學會放下不重要的事情。

最後希望大家每天開心,煩惱都走開!

相關焦點

  • 控制我們的情緒,避免「踢貓效應」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踢貓效應」,這個效應指的是我們人際關係中的一種情緒傳染,這樣的傳染往往更傾向於一種壞情緒的傳遞,開始的前端是強勢群體,依次朝著弱勢群體傳遞,那些社會最底層則會成為最終受害者,因為他們無處發洩。
  • 不要傳染你的壞情緒——踢貓效應
    別計較太多勿遷怒於他人要做情緒的主人心理學原理——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東子解析——踢貓效應源於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在單位受到領導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就狠狠地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一個孩子撞了。
  • 踢貓效應:請收好你的壞情緒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 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類社會現象,叫踢貓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惡劣情緒會沿著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情緒傳遞過程中,如果沒有人主動隔離,控制欲望,那麼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最無辜、最弱小的人受傷最深,因為他處在情緒鏈的末端。在社會中,這個人通常是窮困者,而在家庭中,這個人往往就是孩子。
  • 心理學踢貓效應:為什麼我們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有本事的人不是沒脾氣,而是懂得「踢貓效應」。換句話說,不是頭等人沒脾氣,而是沒脾氣才讓他們成為頭等人。心理學的踢貓效應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 工作中你被「踢貓」了嗎?踢貓效應:別把壞情緒傳染給團隊
    正在氣頭上,正好行政主管過來請示意見,主任當即將自己的不滿發洩到了主管的身上。被訓斥的主管也感到十分不服氣,返回自己的辦公室,發現秘書還在修理印表機,當即氣不打一處來,衝著秘書就發了一通脾氣。可憐秘書明剛焦頭爛額地處理完突發情況,就莫名其妙被指責,一肚子的委屈。等滿腹牢騷的秘書加班結束,返回家裡之後卻發現,自己的兒子在沙發上蹦韃得十分開心。
  • 「踢貓效應」為何成為普遍性?如何避免職場中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源於一個故事,指一個父親在公司時受到領導的批評,心懷憤恨,在回到家中時,把在沙發上玩耍的孩子臭罵一頓,並且將身邊的貓狠狠地踢走,貓急慌跑到路上,恰巧有一輛卡車駛來,司機為了避讓貓,卻把周邊的孩子撞傷。
  • 心理學:沒有說完的踢貓故事
    剛好家中的貓從他面前走過,他狠狠地踢了貓一腳,說:「滾出去。沒事擋什麼路!」。原版的踢貓故事到此結束。被踢的貓 有人說,整個事件中只有貓無法把怨氣發洩到別人身上。並且假設:如果被壞情緒困擾的老闆直接到總機小姐家踢那貓一腳,事情不就簡單多了嗎?
  • 永遠永遠,都不要踢那隻「貓」!職場中,一定要避免情緒汙染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叫作「踢貓效應」。它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有點複雜?這些人,雖然看起來都情有可原,但其實都是無理所鬧,完全就是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他們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發洩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和處理情緒。如果你是公司的最高領導或者老闆,而且你根本不在乎公司會不會被你這樣喜怒皆形於色的情緒給整黃倒閉,那麼你當然可以隨便「踢貓」,想踢誰就踢誰,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 讓你們見識下什麼叫踢貓效應,特麼笑死我了
    本事大了眼界就高,不是一點小吵小鬧就能影響情緒,脾氣自然小了。懂得提高本事,控制脾氣,才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01 「踢貓效應」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過,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俄國著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說過,憤怒對別人有害,但憤怒時受害最深者乃是本人。孔子曾經讚美顏回不遷怒的美德,但是,正因為不遷怒很難,所以它才會是一種美德。為什麼我們會遷怒,會踢貓呢?心理學上「踢貓效應」可以通過這個小故事來理解。壞脾氣,是傳染病,最先被傳染的就是家人。
  • 《以家人之名》:面對「踢貓效應」和「情緒黑洞」,我們怎麼辦?
    「踢貓效應」籠罩下的凌霄凌霄的媽媽陳婷出去打牌,把兩個孩子反鎖家中,讓6歲的凌霄獨自帶著3歲的妹妹。凌霄在餵妹妹吃核桃的時候,不幸發生了,妹妹被噎住了,任憑凌霄喊破喉嚨,敲破窗戶,仍然沒有喊來人及時施救,妹妹不幸離世了。
  • 請不要被壞情緒打敗,你得在快樂中生活
    希望,今天我從此以後可以長記性,下一次陰雨天,要學會放「輕鬆」,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記得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壞情緒像「病毒」一樣具有傳染性,而且它的傳播速度之快難以想像。被傳染的人,一觸即發,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嚴重的損害。
  • 你的領導被罵,你也跟著倒黴,踢貓效應告訴你為什麼
    為了轉移注意力他把部門經理老張叫到自己辦公室,就著一些業務問題,把老張狠狠訓斥了一頓。老張從董事長辦公室出來後也是一肚子的火,就拿自己的手下小明開刀,訓斥一頓。而小明回家後垂頭喪氣,看到自己兒子調皮,就大發雷霆。兒子莫名其妙挨訓了,難受至極,便將自家的貓踢了一腳。這也就是踢貓效應的由來。
  • 不用講「道理」,先帶娃認識一下「踢貓效應」
    面對孩子亂發洩的壞毛病,家長首先要了解「踢貓效應」,擁有理論作指導,會比說教和暴力更管用。何為「踢貓效應」?關於「踢貓效應」的由來,有一個小故事,故事的梗概大致是這樣:一位公司的老闆在上班路上被警察開了罰單且上班還遲到了,憤怒的老闆衝著公司的銷售經理一頓怒吼,銷售經理莫名其妙被罵了一通後心中也很不爽,就對自己的秘書一頓數落。
  • 爸爸要當心,警惕「踢貓效應」,才不會給寶寶成長路上留陰影
    原因就是老公的情緒實在是太不穩定了,有時候孩子根本沒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他都會大發脾氣。就像前天,孩子只是玩了玩具後沒有及時整理,寶爸看到後就非常生氣,自己也因為想護著孩子和老公吵了好幾次架了。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家庭並不在少數,心理學上把它稱為「踢貓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情緒變壞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會產生對弱者發洩自己情緒的想法。
  • 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在小莉的孩子遭受小莉的咆哮和洗禮後,她將自己的情緒轉移給了貓,這實際上表明孩子受到了貓踢腳的影響。貓踢效果的含義很容易理解,實際上,它是情緒之間轉移的一種效果,但他的優勢是不良情緒。當人們產生情感情緒時,他們會習慣性地將自己的情緒傳達給低於自己水平的人們,並且會發生一系列連鎖反應。這稱為貓踢效果。
  • 「最壞的情緒給最親的人」,這才是對自己莫大的傷害
    自我認識中,總覺得自己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因為曾經有一次,因為說話大聲了一點兒,同學很詫異的說過一句話:「你也有脾氣啊,我一直以為,你是一個沒脾氣的人。」確實,在生活中我的好脾氣是大家公認的,聽過最多評價的詞就是「性格溫柔」,諸如此類的語言。可是,在家裡先生卻經常無比委屈的說:「你能不能收斂一下自己的壞脾氣,我特別害怕你發脾氣的時候。」
  • 「情商高的人,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控制情緒。 所謂的情商高,就是面對狂風暴雨時,仍能保持情緒穩定。既回答了是否認識王嘉爾的問題,又破解了湖南衛視一哥的傳聞,還在王嘉爾不認識自己的問題上幫他圓了場。汪涵沒有陷在質疑中,任憑情緒掌控頭腦,反而用穩定的情緒,四兩撥千斤,化解了尷尬。 英格索爾說:「惱怒已經將理智的燈火吹熄,所以在考慮解決問題時,要心平氣和,頭腦冷靜。」
  • 女子全裸大鬧健身房30分鐘:你被情緒吞噬的模樣真醜
    不管事後該女子是否會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但是一個成年人,情緒管理失敗如斯,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辣眼睛行為,這種奇特的腦迴路,令人可氣可嘆! 由此可見,一個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一旦瘋狂起來,會造成多麼可怕的後果。 平時遇見這類人,一定要遠離,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突然瘋癲。
  • 郭敬明李誠儒「互撕」上熱搜:不懂得控制情緒,誰為你的錯誤買單
    ,就要看他會不會控制情緒。這些惡性事件的發生,皆是因為孩子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緒造成的。當過度憤怒或者傷心,卻又不能發洩出來時,孩子們就採取另一種發洩方式,採用傷害自己的動作,來緩解情緒上的不適。人在情緒激動時,就會產生心理和身體反應,比如在精神高度緊張時,放鬆下來就會感覺累,大悲大喜往往伴隨著大病一場,情緒往往最消耗人的精力。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懂得控制,只能放任情緒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