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面對「踢貓效應」和「情緒黑洞」,我們怎麼辦?

2020-09-03 飛簷非語

最近,《以家人之名》熱播,三娃兩爸的故事,深深吸引了觀眾。兩個爸爸帶著沒有血緣的3兄妹生活,呈現出來的是歡快的生活日常,溫馨的人間煙火。可是,劇中的兩位媽媽卻把觀眾氣的不輕。



劇中李尖尖(譚松韻飾)、凌霄(宋威龍飾)、賀子秋(張新成飾)三個孩子,都因不同的原因失去了母親的關懷。李尖尖的媽媽在懷二胎時,引發肺動脈高壓不幸去世,而凌霄媽媽與子秋媽媽的做法引發了觀眾的熱議。


01. 「踢貓效應」籠罩下的凌霄

凌霄的媽媽陳婷出去打牌,把兩個孩子反鎖家中,讓6歲的凌霄獨自帶著3歲的妹妹。凌霄在餵妹妹吃核桃的時候,不幸發生了,妹妹被噎住了,任憑凌霄喊破喉嚨,敲破窗戶,仍然沒有喊來人及時施救,妹妹不幸離世了。


被絕望籠罩的陳婷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和自憐中不能自拔。她把這場意外怪罪在小小的凌霄身上,她冷落孩子,不給他做飯,懂事的凌霄常常用方便麵果腹,在媽媽發洩怒火時默默承受,在父母吵架時悄悄躲避,以前那個開朗快樂的凌霄隨著妹妹的離開也消失了。

這就是典型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陳婷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無法排解,就向幼小的凌霄傳遞不滿、發洩怒火。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疾病。這種情緒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比如說父母發洩給孩子,孩子發洩給貓狗,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幸運的是,凌霄遇到了李尖尖父女兩個。開麵館的李海潮有著一顆溫暖的胸懷,給了他妥帖的關懷,尖尖這個「妹妹」給了他深切的療愈,使得他沒有把這種壞情緒傳遞下去。


解決不了自己的情緒的陳婷,選擇與凌霄的爸爸離婚,一走了之。

然而十年後,再婚生女的陳婷,又回來找凌霄,打亂了凌霄的生活。


對於十年前陳婷的離開,很多觀眾表示能夠理解,如果當初不選擇離開,也許會給凌霄帶來更大的傷害。但觀眾不能接受的是,十年來從沒有關心過凌霄父子的陳婷,十年後從陰影中走了出來,再次不請自來,這種行為就很自私,因為她完全沒有意識到,雖然過了十年,凌霄卻並沒有從傷害中走出來。


這樣的媽媽完全是自私的,而且表面上看她走出了過去的陰影,但是她的心理問題實際上並沒有解決。她現在情緒穩定,完全是因為嫁了個新加坡富商,生了新的孩子。而不是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解決它。


02. 被遺棄的子秋,心中有個黑洞

賀子秋,可能是最讓人心疼的一個孩子:爸爸不知所蹤,媽媽原本與尖尖的爸爸李海潮相親,沒想到她借了李海潮的錢之後遠走高飛,把孩子扔下不管,於是子秋被好心的李海潮收養。

來餐館吃麵的街坊跟子秋玩笑,說他如果不好好表現,「你爸就把你送走。」

本來就敏感的子秋,一下子就紅了眼眶。


李海潮蹲下來溫柔地告訴他:「爸不會給你送走的,哪都不去,就在爸身邊。你跟小尖一樣,都是爸的孩子,爸怎麼捨得送走呢?」

看到這裡我哭了,這段真的又戳心,又溫暖。


子秋一直活在媽媽遺棄他的陰影中,小小年紀學會了察言觀色,在李海潮的餐館幫忙打下手,夜晚在衛生間偷偷給家人洗衣服。事事讓著妹妹,是最懂事的那個孩子,也是最讓人心疼的孩子。


《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也是如此。父母沒有給他太多的關愛,雖然是學霸,但在學校沒有朋友。表面上看他很懂事,不需要媽媽操心,獨立生活能力強,但心裡一直是孤獨而陰暗的。正因如此,他逐漸走上了隱秘的深淵,成了全劇最深的那個「黑手」。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每一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缺失的愛的黑洞。


原生家庭留給子秋的是傷害,幸運的是,他同樣遇到了沒有血緣關係的尖尖妹妹和海潮爸爸,最終,他們以家人之名,治癒了他的創傷。


一位觀眾留言「到底有多少的愛,才能成長得這麼好。」

愛,才能消弭恐懼,填補安全感缺失的黑洞。


03. 作為成年人,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尖尖的爸爸李海潮,是這部劇最溫暖的存在。雖然妻子不幸離世,他也有痛苦和惋惜,但他做的最好的一點是情緒控制良好,對孩子溫和且有耐心,這對孩子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沒有誰是完美父母,但孩子的成長之路,就是做父母的修行之路。

情緒穩定,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作為成年人,不能把自己的不滿與負面情緒發洩在無辜的孩子身上,而應該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否則孩子也會被折磨得遍體鱗傷。幸運的,有能力走出來;不幸的,一生被折磨。


如果無法控制自己,可以請求他人或者心理醫生的幫助,而不是像劇中的陳婷那樣,為了擺脫內心的罪惡感,把女兒的意外歸咎於丈夫和兒子,把自己當成了受害者,不斷地向家人施加負面情緒。這樣家庭的孩子長大後,父母再多的反思與道歉,都無法彌補和孩子之間的裂縫。


心理學家說過:善於控制情緒的父母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心理上的安全地帶,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愛、對自己有信心。心理的安全地帶還是一個人去探索世界、追求自己的愛好、完善自己的心理根基。


《三十而已》中的顧佳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且行且珍惜。


04. 作為孩子,用自己的力量與傷痛和解。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那麼,真的沒有任何辦法減少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嗎?

當然有。劇中的凌霄與子秋,幸運地遇見了李海潮這個溫暖的家庭,可以在他人的愛中治癒傷痛,但僅僅治癒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中徹底走出來,就要用自己的力量與這些傷痛和解。


原生家庭不能選擇,那麼就要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強大,讓自己的信念足夠支撐自己,畢竟以後的生活還是你自己的,與其以受害者的姿勢埋怨原生家庭,還不如以強者的姿勢走出那些陰霾。否則傷害「生生不息」,甚至延續到自己的下一代。


那些打不倒我的,終將使我變得更強大。

相關焦點

  • 控制我們的情緒,避免「踢貓效應」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踢貓效應」,這個效應指的是我們人際關係中的一種情緒傳染,這樣的傳染往往更傾向於一種壞情緒的傳遞,開始的前端是強勢群體,依次朝著弱勢群體傳遞,那些社會最底層則會成為最終受害者,因為他們無處發洩。
  • 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踢貓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同的是,我們有時候是「踢貓」的那個人,有時候則是被踢的那個人。記起前幾天同事跟我說過一件發生在公車上的事:有個媽媽和兒子不知為何事起了爭執,媽媽手持兒子的一輛自行車硬要拖上公車,司機不讓,媽媽便和司機大吵,最後司機只能報警。
  • 不要傳染你的壞情緒——踢貓效應
    別計較太多勿遷怒於他人要做情緒的主人心理學原理——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東子解析——踢貓效應源於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在單位受到領導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就狠狠地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一個孩子撞了。
  • 工作中你被「踢貓」了嗎?踢貓效應:別把壞情緒傳染給團隊
    在一個團隊當中,情緒的好壞會給整體帶來很大的影響。關於這一論述,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位董事長由於晚起了幾分鐘,導致這一天趕到單位以後,比平時規定好的時間整整晚了兩分鐘。一向在員工面前強調要守時的董事長十分惱怒,於是找了個理由,把辦公室的主任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 踢貓效應:請收好你的壞情緒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 「踢貓效應」為何成為普遍性?如何避免職場中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源於一個故事,指一個父親在公司時受到領導的批評,心懷憤恨,在回到家中時,把在沙發上玩耍的孩子臭罵一頓,並且將身邊的貓狠狠地踢走,貓急慌跑到路上,恰巧有一輛卡車駛來,司機為了避讓貓,卻把周邊的孩子撞傷。
  • 心理學踢貓效應:為什麼我們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有本事的人不是沒脾氣,而是懂得「踢貓效應」。換句話說,不是頭等人沒脾氣,而是沒脾氣才讓他們成為頭等人。心理學的踢貓效應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 不用講「道理」,先帶娃認識一下「踢貓效應」
    因此,如何控制孩子一生氣就「亂發洩」的行為,如何引導孩子調節不良的情緒,成了家長之間熱議的話題。面對孩子亂發洩的壞毛病,家長首先要了解「踢貓效應」,擁有理論作指導,會比說教和暴力更管用。何為「踢貓效應」?
  • 心理學著名的「踢貓效應」,你是否懂得控制自己的壞情緒
    而這些被發洩的下屬或者「弱者」自然會選擇相比他們更無力還擊的弱者發洩,這就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而最終的承受者,也就是「貓」。隨著現代社會中不斷升級的壓力和競爭,產生的緊張很容易導致人情緒的不穩定,尤其是不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一個不小心沒有控制好往往就會成為了踢貓效應中傳遞的一環,作為了「被踢」或「踢貓」的人。
  • 讓你們見識下什麼叫踢貓效應,特麼笑死我了
    為什麼我們會遷怒,會踢貓呢?心理學上「踢貓效應」可以通過這個小故事來理解。壞脾氣,是傳染病,最先被傳染的就是家人。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其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洩,而受到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會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這樣就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貓」,即為最弱小、受氣最多的群體。踢貓效應強調,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緒應從自身做起。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只有遇事從容、理智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以飽滿的工作狀態感染和帶動身邊的工作人員。
  • 你的領導被罵,你也跟著倒黴,踢貓效應告訴你為什麼
    其實這可能是工作裡常出現的一種狀況,也就是領導被訓了,找你出氣,這種情況我們叫它踢貓效應。要理解踢貓效應,那就讓我們從一個例子來說明吧。老王是公司的董事長,這天他來公司的時候由於駕車超速,被交警開了罰單,而且還因為和交警爭執而遲到了,老王到達公司後心情極度不爽。為了轉移注意力他把部門經理老張叫到自己辦公室,就著一些業務問題,把老張狠狠訓斥了一頓。
  • 「你再吼我一遍試試」,面對孩子怒吼,父母該自省防「踢貓效應」
    很多父母可能會在孩子成長某個階段,突然發現,孩子不但不聽話,還要和父母頂嘴、甚至大聲吼叫。但我們否想過孩子情緒爆發的原因?是一時的情緒衝動,還是成長中的必經之路?寶寶為什麼突然變「兇」了在嘟嘟媽的敘述中,孩子原來並不是這樣的,之前如果媽媽控制不住情緒開始吼他,他只會嚇得不敢出聲。然而這段時間,乖寶寶嘟嘟開始頂嘴和發脾氣了。我們覺得孩子沒有以前聽話,可能只是發脾氣的時間沒到而已。
  • 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在小莉的孩子遭受小莉的咆哮和洗禮後,她將自己的情緒轉移給了貓,這實際上表明孩子受到了貓踢腳的影響。貓踢效果的含義很容易理解,實際上,它是情緒之間轉移的一種效果,但他的優勢是不良情緒。當人們產生情感情緒時,他們會習慣性地將自己的情緒傳達給低於自己水平的人們,並且會發生一系列連鎖反應。這稱為貓踢效果。
  • 爸爸要當心,警惕「踢貓效應」,才不會給寶寶成長路上留陰影
    原因就是老公的情緒實在是太不穩定了,有時候孩子根本沒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他都會大發脾氣。就像前天,孩子只是玩了玩具後沒有及時整理,寶爸看到後就非常生氣,自己也因為想護著孩子和老公吵了好幾次架了。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家庭並不在少數,心理學上把它稱為「踢貓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情緒變壞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會產生對弱者發洩自己情緒的想法。
  • 永遠永遠,都不要踢那隻「貓」!職場中,一定要避免情緒汙染
    這些人,雖然看起來都情有可原,但其實都是無理所鬧,完全就是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他們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發洩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和處理情緒。如果你是公司的最高領導或者老闆,而且你根本不在乎公司會不會被你這樣喜怒皆形於色的情緒給整黃倒閉,那麼你當然可以隨便「踢貓」,想踢誰就踢誰,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 心理學:沒有說完的踢貓故事
    剛好家中的貓從他面前走過,他狠狠地踢了貓一腳,說:「滾出去。沒事擋什麼路!」。原版的踢貓故事到此結束。被踢的貓 有人說,整個事件中只有貓無法把怨氣發洩到別人身上。並且假設:如果被壞情緒困擾的老闆直接到總機小姐家踢那貓一腳,事情不就簡單多了嗎?
  • 別人擼貓,你踢貓,能不雞飛狗跳嗎?
    當你和愛人因為某件事而氣憤之時,可以明確地跟愛人說,「我此時此刻非常生氣,我需要去房間安靜地待會兒」,或是「我現在非常狂躁,我需要去外面一個人走走,一會兒就回來」,立刻中止當前的爭吵,待到心情好轉之後再回來正常溝通。 切忌不要火上澆油,越吵越來勁,否則踢出去的不僅僅是貓,踢傷的是你們的心和愛。
  • 貓不是用來踢的
    貓不是用來踢的文/楊川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本是人的正常情緒,然而情緒過於激烈,就會造成氣血陰陽失調,成為「七害」,變為乖戾之氣,也叫戾氣,這是一種致病因素,中醫稱為七情致病。我以為,「怒」為「七害」之首。
  •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黑洞媽媽陳婷應該被洗白嗎?
    01黑洞媽媽陳婷猝不及防被洗白。《以家人之名》終於大結局了,不出意料的是,陳婷終於還是被洗白了。陳婷是怎樣一個媽媽呢?試想一下,如果凌霄不是遇見了李尖尖和李海潮,沒有得到他們給予的家人般的愛,我想他估計也早就成了第二個黑洞了吧。
  • 面對壓垮你的情緒勞動,我們該怎麼辦?
    工作不多還感覺很累、提不起精神,或者白天上班激情滿滿地幹完工作,回家只想靜靜躺著,誰也不想搭理,在公司的那個笑臉常在的人一回家就變成了冷漠臉 ……此時,可能你沒有意識到,你付出的情緒勞動已經在慢慢壓垮你。什麼是 「情緒勞動」 ,陷入情緒勞動怎麼辦?快和本期的《 0 時差心理快報》一起探究 「什麼都沒做也累」 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