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亂發脾氣?不用講「道理」,先帶娃認識一下「踢貓效應」

2021-01-07 蜀人未晰

前不久去逛商場,看到有一個年齡大概七八歲的小朋友在一家玩具店門口又吵又鬧,因為媽媽沒有買自己心愛的玩具,就開始發飆,在地上撒潑打滾對媽媽是又打又踹。

這位媽媽努力的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卻毫無「束手就擒」的意思,無奈的媽媽只能一遍又一遍安撫兒子的情緒,希望孩子能平靜下來不再無理取鬧。

類似的這種場面一定有很多家長都曾遇見過,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開始情緒大爆發,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面對這種情況。

很多家長覺得以暴制暴也不對,溫柔的給孩子講道理也不起什麼效果,很讓人頭痛。因此,如何控制孩子一生氣就「亂發洩」的行為,如何引導孩子調節不良的情緒,成了家長之間熱議的話題。

面對孩子亂發洩的壞毛病,家長首先要了解「踢貓效應」,擁有理論作指導,會比說教和暴力更管用。

何為「踢貓效應」?

關於「踢貓效應」的由來,有一個小故事,故事的梗概大致是這樣:

一位公司的老闆在上班路上被警察開了罰單且上班還遲到了,憤怒的老闆衝著公司的銷售經理一頓怒吼,銷售經理莫名其妙被罵了一通後心中也很不爽,就對自己的秘書一頓數落。後來秘書又對公司的接線員開始找茬,沒有下屬的接線員鬱悶的回到家中,看著家裡的兒子,就將怒火轉到了兒子身上。面對爸爸莫名其妙的發火,兒子也很委屈,於是就將自己心中的不爽轉移到了家中的貓貓身上,踢了貓一腳。

這個故事一定有很多人聽過,從「踢貓效應」的故事中我們也可看出來,這屬於典型的壞情緒傳染過程。

從百度詞條上我們也能看到「踢貓效應」的定理是: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所以簡單點來講,「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當一個人情緒總是發洩轉接到別人身上時,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現實中發生「踢貓效應」 的情況不再少數,如果孩子總是把控不住自己的情緒,做這種壞情緒的傳播者,也會帶來很多危害。

壞情緒的傳播者的負面影響

1.危害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踢貓效應」宣洩的都是壞情緒,這是人的一種極端情緒,在發生的時候我們會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內經》中就曾指出:

怒傷肝,怒則氣傷。

如果長期情緒容易出現憤怒情況,會引發各類病情,身體免疫機制下降,有害身體健康。並且對於心理上也是一種打擊,調節不好自己的情緒,也容易讓心情低落,長久下來還會變得性格暴躁等情況。

所以不僅是孩子在行為上會受到壞的影響,對內在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有嚴重的影響。

2.容易傷害波及到他人

「踢貓效應」中,人們總愛把自己不良情緒轉移到下一階級的事物身上,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想要用發洩到別人身上的方式來釋放。

但是由於自己的情緒處於憤怒之中,很容易控制不好就傷害到身邊的人,言語上的攻擊甚至是行為上的攻擊。

所以我們看很多孩子如果總愛發洩情緒的話,很容易對家長拳打腳踢,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種情緒中無法調節,很容易就養成靠暴力屋裡解決問題的人,可能會有暴躁暴力傾向。

3.影響孩子的社交

我們都是喜歡跟陽光、開朗的人打交道的,這樣的社交會充滿快樂。但是如果孩子總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養成了發洩情緒的習慣,很可能就在社交中無意識的將情緒牽連到別人身上。

這樣的話周圍的人會開始慢慢的疏遠孩子,所以一生氣就亂發洩的壞毛病很容易就破壞來孩子的交友圈。

我們了解了「踢貓效應」的原理與危害,為了防止孩子被這種錯誤情緒引導,家長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正確的對待情緒情感呢?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情緒呢?

1.家長不要在家庭中出現「踢貓效應」

家長在家庭中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沒有管控好自己的情緒,總是愛將外界的壞情緒帶進家庭中,讓孩子常當受氣包,受到莫名其妙的受到指責與批評,那孩子也很容易被「同化」,也走向「踢貓效應」的鏈條中。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如果孩子非常調皮,就是忍不住怒火了怎麼辦,中曾寫到:

「你的舉止應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度還是要鎮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於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所以,家長先學學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緒,當自己能夠保持態度鎮靜時,孩子反而會變得很乖巧。

2.讓孩子認識到「踢貓效應」的危害

很多孩子在發洩情緒時,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種錯誤的行為,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緒行為,讓孩子意識到隨意發洩情緒是不對的。

我們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踢貓效應」的案例,告誡孩子這種行為的危害性。還可以用一些形象的動畫片和書籍來誘導孩子的思想,告訴孩子這樣會傷害到很多人,總是傷害人是會沒有朋友的。

小朋友本來就處於思想意識不斷學習的年紀,能夠早早的給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他們也容易早早的理解改掉壞習慣。

明美媽咪有話說:

人生本來就有多種情緒,憤怒的情緒也是在生活中無法避免的,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將其合理的化解,正確的發洩,這是家長應該教孩子做的事。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正確的發洩方式,比如去做自己最喜歡的活動,畫畫或者運動,或者看一看快樂的動畫片緩解憤怒的心情。能夠引導孩子正確是梳理自己的情緒,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奧地利布貝爾有言:

「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

如果能夠將孩子亂發洩的壞毛病改正掉,寬厚待人接物,也是幫助孩子樹立了一種美好品德。希望以上的這些方式方法,能夠幫助對家長們教育糾正孩子的情緒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孩子一生氣就亂摔東西?不要總講道理,帶孩子了解一下「踢貓效應」
    不要總講道理,帶孩子了解一下"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情緒突然變得糟糕時,潛意識會選擇比自己弱的弱者發洩,就像是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等到回家之後,就把不聽話的孩子批評一頓,孩子又繼而把委屈發洩在身旁的貓身上。這個道理看似很深奧,但並不代表孩子無法理解。
  • 工作中你被「踢貓」了嗎?踢貓效應:別把壞情緒傳染給團隊
    被訓斥的主管也感到十分不服氣,返回自己的辦公室,發現秘書還在修理印表機,當即氣不打一處來,衝著秘書就發了一通脾氣。可憐秘書明剛焦頭爛額地處理完突發情況,就莫名其妙被指責,一肚子的委屈。等滿腹牢騷的秘書加班結束,返回家裡之後卻發現,自己的兒子在沙發上蹦韃得十分開心。看到這一幕,秘書心中異常氣憤,衝著兒子又是一番吼叫。兒子委屈之下回到屋裡,對著屋裡的花貓就是一腳。
  • 控制我們的情緒,避免「踢貓效應」
    這樣的「踢貓效應」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常見,程度低的只是會簡單的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嚴重的則會讓你後悔一生。,毫無預兆的就往貓身上踢了一腳,這個故事就很好的解釋了「踢貓效應」。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中就出現的情緒的傳遞,從一開始老闆那一端開始,自動的一級一級的往下傳遞,要是沒有那隻貓,那個孩子就是最終的受害者,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只要他們中間的某一環節出現斷裂,之後所有的傳遞都會消失,最弱勢的孩子也不會成為受害者。當我們都能意識到這樣情況的時候,也許一個集體的關係就會因為你的出現而改變。
  • 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在社會中,這個人通常是窮困者,而在家庭中,這個人往往就是孩子。「踢貓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同的是,我們有時候是「踢貓」的那個人,有時候則是被踢的那個人。記起前幾天同事跟我說過一件發生在公車上的事:有個媽媽和兒子不知為何事起了爭執,媽媽手持兒子的一輛自行車硬要拖上公車,司機不讓,媽媽便和司機大吵,最後司機只能報警。
  • 心理學踢貓效應:為什麼我們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每天5分鐘,從零學心理,關注「心理筆記」,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已文 | 壞壞小懶貓 | 文 | 壞壞小懶貓 | 杜月笙曾說過一句話: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有本事的人不是沒脾氣,而是懂得「踢貓效應」。
  • 讓你們見識下什麼叫踢貓效應,特麼笑死我了
    本事大了眼界就高,不是一點小吵小鬧就能影響情緒,脾氣自然小了。懂得提高本事,控制脾氣,才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01 「踢貓效應」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過,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為什麼我們會遷怒,會踢貓呢?心理學上「踢貓效應」可以通過這個小故事來理解。壞脾氣,是傳染病,最先被傳染的就是家人。
  • 心理學著名的「踢貓效應」,你是否懂得控制自己的壞情緒
    而這些被發洩的下屬或者「弱者」自然會選擇相比他們更無力還擊的弱者發洩,這就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而最終的承受者,也就是「貓」。隨著現代社會中不斷升級的壓力和競爭,產生的緊張很容易導致人情緒的不穩定,尤其是不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一個不小心沒有控制好往往就會成為了踢貓效應中傳遞的一環,作為了「被踢」或「踢貓」的人。
  • 面對孩子的倔脾氣,父母可巧用「暗示效應」來溝通,提升帶娃效率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導語孩子的倔脾氣,相信對於家長們來說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一方面是自己的娃,打罵不捨得不說,就算打罵了,效果也不一定好。另一方面也知道,這樣的倔脾氣對於親子溝通和孩子發展來說,總是一個隱患。案例朋友間閒聊的時候,總是會聽到朋友們說到自己家的孩子現在總是會變得十分的愛哭,講道理的時候也變得不願意聽了,真的是完全溝通不了。
  • 踢貓效應:請收好你的壞情緒
    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 「你再吼我一遍試試」,面對孩子怒吼,父母該自省防「踢貓效應」
    我問她事發的經過,她說:「早上起來,我忙著收拾,時間本來就很緊張,嘟嘟一直跟著我,嘴裡念叨著讓我幫他拿一下東西。我沒聽清楚,結果他就開始吼。」「媽媽,你幫我拿一下磁片。」嘟嘟提高了嗓門對媽媽說道。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情緒的投射,所以嘟嘟的脾氣也會變得暴躁。3、人際相處「踢貓效應」孩子情緒不好,會直接影響到與他人的關係。就好像「踢貓效應」:當父母對孩子發洩不滿情緒時,孩子受到傷害,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
  • 「踢貓效應」為何成為普遍性?如何避免職場中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源於一個故事,指一個父親在公司時受到領導的批評,心懷憤恨,在回到家中時,把在沙發上玩耍的孩子臭罵一頓,並且將身邊的貓狠狠地踢走,貓急慌跑到路上,恰巧有一輛卡車駛來,司機為了避讓貓,卻把周邊的孩子撞傷。
  • 孩子喜歡發脾氣?面對娃的負面情緒,家長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網際網路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隨時隨地亂發脾氣的熊孩子,有些熊孩子的家長看到網友們的評論,可能非常希望辯解,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家裡的時候真的非常的乖,但是就是那麼的突然,在逛商場的時候,孩子的脾氣說來就來,在商店門口大哭大鬧,非要媽媽給他買玩具,不買他就不走了。
  • 孩子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可能只因你沒做好這一步
    面對這種情況,寶爸寶媽應仔細觀察找到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寶寶是太疲倦了,還是身體不舒服,偶爾發發脾氣,還是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發脾氣。要分清楚寶寶發脾氣的主要原因,根據原因及時引導將寶寶的壞習慣糾正過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正亂發脾氣的毛病呢?
  • 不要傳染你的壞情緒——踢貓效應
    別計較太多勿遷怒於他人要做情緒的主人心理學原理——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東子解析——踢貓效應源於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在單位受到領導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就狠狠地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一個孩子撞了。路邊被撞的孩子與那個男人本不相干,但卻形成了直接的因果關係。那麼,是什麼讓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人,成了直接關係的加害人和受害者呢?
  • 知道這些大腦運行規則,我再也不跟娃講道理了!
    當了媽媽才知道,帶個娃好難啊,除了要照顧吃喝拉撒睡玩,還要應對各種育兒問題——「孩子老是霸著公共玩具不讓別人玩,怎麼辦」"孩子內向膽小怎麼辦?」「孩子不想看繪本,老是想出去玩,怎麼辦?」「孩子老是亂丟東西怎麼辦」「孩子突然不坐安全座椅了怎麼辦,軟硬兼施都不管用」.
  • 孩子不聽話、亂發脾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用這一套繪本就夠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肯定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孩子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怎麼說就是不聽,稍微喊大聲點就會大哭起來;還是在公共場合大吼大叫,你越是制止,他叫得越歡;每天吃飯都要人喂,睡前讓他刷牙比登天還難;孩子動不動就亂發脾氣
  • 爸爸要當心,警惕「踢貓效應」,才不會給寶寶成長路上留陰影
    原因就是老公的情緒實在是太不穩定了,有時候孩子根本沒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他都會大發脾氣。就像前天,孩子只是玩了玩具後沒有及時整理,寶爸看到後就非常生氣,自己也因為想護著孩子和老公吵了好幾次架了。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家庭並不在少數,心理學上把它稱為「踢貓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情緒變壞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會產生對弱者發洩自己情緒的想法。
  • 跟孩子講道理就輸了!聰明媽媽2招搞定寶寶的臭脾氣
    跟孩子講道理就輸了!聰明媽媽2招搞定寶寶的臭脾氣粉絲群裡寶媽們討論的熱火朝天:「孩子脾氣臭老犯錯,可是不管怎麼跟他講道理都沒用!」寶媽們嘰嘰喳喳地吐槽著自家孩子,我也慢慢皺起了眉頭——原來這麼多家長都不知道該怎么正確與孩子相處。
  • 魚缸法則:愛講道理和不愛講道理的媽媽,帶大的娃是兩種不同人生
    編輯:貝貝豆審核:貝貝豆傳統式的中國媽媽在管教孩子時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喜歡和年幼稚童講道理,甚至是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的道理,可這種「嘮叨」真的有效嗎?按照常規的理解來說:媽媽翻來覆去的講道理,對孩子只會起到反作用力。
  • 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這時,如果孩子碰巧犯了一個錯誤,那麼他的憤怒將直接轉移給孩子。當父母下意識地利用自己的情緒傷害孩子時,孩子也會將這種情緒轉移給他人。身體。小李進入工作部門已經三年了。小莉的性情相對溫柔,不會拒絕別人。因此,如果其他人需要幫助,她應該先尋找小莉。小莉的孩子現在要上小學。小李希望購買一個學區,讓孩子們上重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