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踢貓效應」,這個效應指的是我們人際關係中的一種情緒傳染,這樣的傳染往往更傾向於一種壞情緒的傳遞,開始的前端是強勢群體,依次朝著弱勢群體傳遞,那些社會最底層則會成為最終受害者,因為他們無處發洩。這樣的「踢貓效應」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常見,程度低的只是會簡單的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嚴重的則會讓你後悔一生。
這個效應來源於一個小故事, 公司老闆因為在家因為和太太吵架了,到公司就把主管罵了一頓,之後這個主管越想越氣,憑什麼無緣無故來罵我,於是乎又對自己的下級發了一次火,這個下級肯定也是滿臉的不願意,果然帶著脾氣下班後到家又跟妻子吵了一頓,妻子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鬱悶的又把在認真做作業的兒子罵了一頓,兒子本來上了一天的課就很累了,又被媽媽這樣無緣無故的罵了一頓,又不敢和媽媽吵起來,看到正在好好休息的貓,毫無預兆的就往貓身上踢了一腳,這個故事就很好的解釋了「踢貓效應」。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中就出現的情緒的傳遞,從一開始老闆那一端開始,自動的一級一級的往下傳遞,要是沒有那隻貓,那個孩子就是最終的受害者,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只要他們中間的某一環節出現斷裂,之後所有的傳遞都會消失,最弱勢的孩子也不會成為受害者。當我們都能意識到這樣情況的時候,也許一個集體的關係就會因為你的出現而改變。
情緒傳遞的導火線和內在原因
同樣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發現,所有情緒的傳遞中都不能缺少一個細節,那就是某件小事,往往那件小事就成為了導火線,所以在自己情緒變得異常敏感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的人格特質,心理學家在對人們的情緒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人們的神經質,意志力,內外向性格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波動。
由「踢貓效應」引起的極端事件
這是我看到的一個事件,母親因為兒子不小心把手機弄丟掉了,在打罵中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這是多麼恐怖的一個事情。這個孩子的家庭比較困苦,父親長期在外,很少回家看望母子倆,母親一個人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周圍的鄰居都覺得她脾氣很好的,原因就是那天在和丈夫通話的時候吵了起來,加上自己孩子把手機弄丟了,母親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了,於是乎就把孩子綁起來連續打了好幾個小時,後來等她氣消了,來看望兒子的時候,兒子已經去世了。看到這裡我就不經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
就是「踢貓效應」的極端形式,那麼我相信我們肯定有辦法來避免它,讓自己的情緒的情緒得到合理的控制。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避免「踢貓效應」的方法。
第一:在情緒面臨崩潰的時候,合理化疏通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就像水壩裡的水,當水積滿到水壩不能承受的限度時,就可能會崩潰,這樣的水流能量是巨大的,可以隨隨便便摧毀一個村莊,而我們的情緒也一樣,一時毫無控制的爆發,往往會發生讓你後悔一生的事情。而治理洪水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疏通和洩洪,我們的情緒也是一樣的,要採取方法「疏通」,疏通的方法有很多,像跑步,或者找個沒有人的地方放聲喊出去,這些方法都是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出去。
第二:大腦負責情緒的區域並沒有思考能力
有一句話說的很有趣,「你生氣的樣子和猴子差不了多少」,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人的大腦負責情緒的區域是沒有思考能力的,我們往往會因為被情緒衝昏了頭腦,而犯很多的傻事,文中說的那個母親就是一個例子,要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做的只有冷靜下來,讓整個事情的內容往大腦思考的那個方向發展。當你冷靜下來後,情緒也會隨之消失,事後想想好像沒啥不了的。
第三:對於對方而言我們應以鼓勵和激勵為主,而不是批評
其實很多時候引起我們生氣的是自己的朋友和親人所犯的錯誤,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首先做的不應該是批評和責罵,這樣會間接帶動我們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一鼓勵和激勵的方式去為之,像文中的那個母親,要是能夠改一種教育方法我相信結果也不會這樣。
編者曰:我們生活當中會經常遇到「踢貓效應」,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當一個情緒的傳遞者,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切斷他的傳遞,可能你會說那你不就成了受氣包了,但是當你不接受別人對你的情緒傳遞的時候,這樣的傳遞就是沒有用的,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拼盡全力去罵一個人的時候,別人對你說了一句謝謝,你會發現好像所有情緒又重新回到自己身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