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我們的情緒,避免「踢貓效應」

2021-01-07 心理學小小咖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踢貓效應」,這個效應指的是我們人際關係中的一種情緒傳染,這樣的傳染往往更傾向於一種壞情緒的傳遞,開始的前端是強勢群體,依次朝著弱勢群體傳遞,那些社會最底層則會成為最終受害者,因為他們無處發洩。這樣的「踢貓效應」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常見,程度低的只是會簡單的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嚴重的則會讓你後悔一生。

這個效應來源於一個小故事, 公司老闆因為在家因為和太太吵架了,到公司就把主管罵了一頓,之後這個主管越想越氣,憑什麼無緣無故來罵我,於是乎又對自己的下級發了一次火,這個下級肯定也是滿臉的不願意,果然帶著脾氣下班後到家又跟妻子吵了一頓,妻子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鬱悶的又把在認真做作業的兒子罵了一頓,兒子本來上了一天的課就很累了,又被媽媽這樣無緣無故的罵了一頓,又不敢和媽媽吵起來,看到正在好好休息的貓,毫無預兆的就往貓身上踢了一腳,這個故事就很好的解釋了「踢貓效應」。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中就出現的情緒的傳遞,從一開始老闆那一端開始,自動的一級一級的往下傳遞,要是沒有那隻貓,那個孩子就是最終的受害者,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只要他們中間的某一環節出現斷裂,之後所有的傳遞都會消失,最弱勢的孩子也不會成為受害者。當我們都能意識到這樣情況的時候,也許一個集體的關係就會因為你的出現而改變。

情緒傳遞的導火線和內在原因

同樣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發現,所有情緒的傳遞中都不能缺少一個細節,那就是某件小事,往往那件小事就成為了導火線,所以在自己情緒變得異常敏感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的人格特質,心理學家在對人們的情緒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人們的神經質,意志力,內外向性格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波動。

由「踢貓效應」引起的極端事件

這是我看到的一個事件,母親因為兒子不小心把手機弄丟掉了,在打罵中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這是多麼恐怖的一個事情。這個孩子的家庭比較困苦,父親長期在外,很少回家看望母子倆,母親一個人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周圍的鄰居都覺得她脾氣很好的,原因就是那天在和丈夫通話的時候吵了起來,加上自己孩子把手機弄丟了,母親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了,於是乎就把孩子綁起來連續打了好幾個小時,後來等她氣消了,來看望兒子的時候,兒子已經去世了。看到這裡我就不經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

就是「踢貓效應」的極端形式,那麼我相信我們肯定有辦法來避免它,讓自己的情緒的情緒得到合理的控制。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避免「踢貓效應」的方法。

第一:在情緒面臨崩潰的時候,合理化疏通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就像水壩裡的水,當水積滿到水壩不能承受的限度時,就可能會崩潰,這樣的水流能量是巨大的,可以隨隨便便摧毀一個村莊,而我們的情緒也一樣,一時毫無控制的爆發,往往會發生讓你後悔一生的事情。而治理洪水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疏通和洩洪,我們的情緒也是一樣的,要採取方法「疏通」,疏通的方法有很多,像跑步,或者找個沒有人的地方放聲喊出去,這些方法都是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出去。

第二:大腦負責情緒的區域並沒有思考能力

有一句話說的很有趣,「你生氣的樣子和猴子差不了多少」,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人的大腦負責情緒的區域是沒有思考能力的,我們往往會因為被情緒衝昏了頭腦,而犯很多的傻事,文中說的那個母親就是一個例子,要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做的只有冷靜下來,讓整個事情的內容往大腦思考的那個方向發展。當你冷靜下來後,情緒也會隨之消失,事後想想好像沒啥不了的。

第三:對於對方而言我們應以鼓勵和激勵為主,而不是批評

其實很多時候引起我們生氣的是自己的朋友和親人所犯的錯誤,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首先做的不應該是批評和責罵,這樣會間接帶動我們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一鼓勵和激勵的方式去為之,像文中的那個母親,要是能夠改一種教育方法我相信結果也不會這樣。

編者曰:我們生活當中會經常遇到「踢貓效應」,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當一個情緒的傳遞者,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切斷他的傳遞,可能你會說那你不就成了受氣包了,但是當你不接受別人對你的情緒傳遞的時候,這樣的傳遞就是沒有用的,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拼盡全力去罵一個人的時候,別人對你說了一句謝謝,你會發現好像所有情緒又重新回到自己身上一樣。

相關焦點

  • 「踢貓效應」為何成為普遍性?如何避免職場中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源於一個故事,指一個父親在公司時受到領導的批評,心懷憤恨,在回到家中時,把在沙發上玩耍的孩子臭罵一頓,並且將身邊的貓狠狠地踢走,貓急慌跑到路上,恰巧有一輛卡車駛來,司機為了避讓貓,卻把周邊的孩子撞傷。
  • 心理學著名的「踢貓效應」,你是否懂得控制自己的壞情緒
    而這些被發洩的下屬或者「弱者」自然會選擇相比他們更無力還擊的弱者發洩,這就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而最終的承受者,也就是「貓」。隨著現代社會中不斷升級的壓力和競爭,產生的緊張很容易導致人情緒的不穩定,尤其是不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一個不小心沒有控制好往往就會成為了踢貓效應中傳遞的一環,作為了「被踢」或「踢貓」的人。
  • 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類社會現象,叫踢貓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惡劣情緒會沿著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情緒傳遞過程中,如果沒有人主動隔離,控制欲望,那麼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最無辜、最弱小的人受傷最深,因為他處在情緒鏈的末端。在社會中,這個人通常是窮困者,而在家庭中,這個人往往就是孩子。
  • 踢貓效應:請收好你的壞情緒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 不要傳染你的壞情緒——踢貓效應
    別計較太多勿遷怒於他人要做情緒的主人心理學原理——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東子解析——踢貓效應源於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在單位受到領導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就狠狠地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一個孩子撞了。
  • 永遠永遠,都不要踢那隻「貓」!職場中,一定要避免情緒汙染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叫作「踢貓效應」。它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有點複雜?這些人,雖然看起來都情有可原,但其實都是無理所鬧,完全就是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他們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發洩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和處理情緒。如果你是公司的最高領導或者老闆,而且你根本不在乎公司會不會被你這樣喜怒皆形於色的情緒給整黃倒閉,那麼你當然可以隨便「踢貓」,想踢誰就踢誰,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 工作中你被「踢貓」了嗎?踢貓效應:別把壞情緒傳染給團隊
    在一個團隊當中,情緒的好壞會給整體帶來很大的影響。關於這一論述,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位董事長由於晚起了幾分鐘,導致這一天趕到單位以後,比平時規定好的時間整整晚了兩分鐘。一向在員工面前強調要守時的董事長十分惱怒,於是找了個理由,把辦公室的主任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 心理學踢貓效應:為什麼我們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有本事的人不是沒脾氣,而是懂得「踢貓效應」。換句話說,不是頭等人沒脾氣,而是沒脾氣才讓他們成為頭等人。心理學的踢貓效應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 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在小莉的孩子遭受小莉的咆哮和洗禮後,她將自己的情緒轉移給了貓,這實際上表明孩子受到了貓踢腳的影響。貓踢效果的含義很容易理解,實際上,它是情緒之間轉移的一種效果,但他的優勢是不良情緒。當人們產生情感情緒時,他們會習慣性地將自己的情緒傳達給低於自己水平的人們,並且會發生一系列連鎖反應。這稱為貓踢效果。
  • 《以家人之名》:面對「踢貓效應」和「情緒黑洞」,我們怎麼辦?
    「踢貓效應」籠罩下的凌霄凌霄的媽媽陳婷出去打牌,把兩個孩子反鎖家中,讓6歲的凌霄獨自帶著3歲的妹妹。凌霄在餵妹妹吃核桃的時候,不幸發生了,妹妹被噎住了,任憑凌霄喊破喉嚨,敲破窗戶,仍然沒有喊來人及時施救,妹妹不幸離世了。
  • 不用講「道理」,先帶娃認識一下「踢貓效應」
    因此,如何控制孩子一生氣就「亂發洩」的行為,如何引導孩子調節不良的情緒,成了家長之間熱議的話題。面對孩子亂發洩的壞毛病,家長首先要了解「踢貓效應」,擁有理論作指導,會比說教和暴力更管用。何為「踢貓效應」?
  • 讓你們見識下什麼叫踢貓效應,特麼笑死我了
    為什麼我們會遷怒,會踢貓呢?心理學上「踢貓效應」可以通過這個小故事來理解。壞脾氣,是傳染病,最先被傳染的就是家人。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其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洩,而受到上司或者強者情緒攻擊的人又會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這樣就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貓」,即為最弱小、受氣最多的群體。踢貓效應強調,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緒應從自身做起。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只有遇事從容、理智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以飽滿的工作狀態感染和帶動身邊的工作人員。
  • 你的領導被罵,你也跟著倒黴,踢貓效應告訴你為什麼
    其實這可能是工作裡常出現的一種狀況,也就是領導被訓了,找你出氣,這種情況我們叫它踢貓效應。要理解踢貓效應,那就讓我們從一個例子來說明吧。老王是公司的董事長,這天他來公司的時候由於駕車超速,被交警開了罰單,而且還因為和交警爭執而遲到了,老王到達公司後心情極度不爽。為了轉移注意力他把部門經理老張叫到自己辦公室,就著一些業務問題,把老張狠狠訓斥了一頓。
  • 爸爸要當心,警惕「踢貓效應」,才不會給寶寶成長路上留陰影
    原因就是老公的情緒實在是太不穩定了,有時候孩子根本沒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他都會大發脾氣。就像前天,孩子只是玩了玩具後沒有及時整理,寶爸看到後就非常生氣,自己也因為想護著孩子和老公吵了好幾次架了。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家庭並不在少數,心理學上把它稱為「踢貓效應」,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情緒變壞的時候,他的潛意識裡會產生對弱者發洩自己情緒的想法。
  • 心理學:沒有說完的踢貓故事
    剛好家中的貓從他面前走過,他狠狠地踢了貓一腳,說:「滾出去。沒事擋什麼路!」。原版的踢貓故事到此結束。被踢的貓 有人說,整個事件中只有貓無法把怨氣發洩到別人身上。並且假設:如果被壞情緒困擾的老闆直接到總機小姐家踢那貓一腳,事情不就簡單多了嗎?
  • 別人擼貓,你踢貓,能不雞飛狗跳嗎?
    切忌不要火上澆油,越吵越來勁,否則踢出去的不僅僅是貓,踢傷的是你們的心和愛。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Robert S. Feldman)也提出了一種類似於「積極的暫停」的情緒調控方法,稱為「數顏色法」。
  • 「你再吼我一遍試試」,面對孩子怒吼,父母該自省防「踢貓效應」
    但我們否想過孩子情緒爆發的原因?是一時的情緒衝動,還是成長中的必經之路?寶寶為什麼突然變「兇」了在嘟嘟媽的敘述中,孩子原來並不是這樣的,之前如果媽媽控制不住情緒開始吼他,他只會嚇得不敢出聲。然而這段時間,乖寶寶嘟嘟開始頂嘴和發脾氣了。
  • 一個人控制不住情緒有多可怕?一場口角5死1傷,成魔只在一念之間
    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悲劇發生。如果黃某能多想想自己的問題,控制情緒;而妻子不要動不動上來就提離婚,說出自己的想法呢?但人生卻是沒有重來的,沒有如果,生死亦是。03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情緒由來」的「踢貓效應」。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一頓。
  • 貓不是用來踢的
    貓不是用來踢的文/楊川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本是人的正常情緒,然而情緒過於激烈,就會造成氣血陰陽失調,成為「七害」,變為乖戾之氣,也叫戾氣,這是一種致病因素,中醫稱為七情致病。我以為,「怒」為「七害」之首。
  • 家愛心坊|如何轉化我們的憤怒情緒
    家愛心坊|如何轉化我們的憤怒情緒 2020-04-18 15: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