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叫作「踢貓效應」。
它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有點複雜?
那咱就直白點兒,上例子——
這天,王總起床晚了,為了不遲到,他把車開得很快,被交警給攔下來教育了一通,不由得有些鬱悶和氣結。
到了公司後,這股不爽的情緒無處發洩,於是就把經理叫了過來,隨便找了個藉口就開罵,罵完後頓時覺得神清氣爽。
可是經理不爽了啊,但又不能硬懟上司,只能忍氣吞聲,剛好碰見助理在旁邊說笑,氣不打一處來,劈啦啪啦就是一頓訓斥,心裡瞬間感覺舒服多了。
助理當然不舒服,但又不敢欺負那些老員工,無奈之下瞅見了前臺新來的小姑娘,頤氣指使,霸氣外露,弄得人家小姑娘都快哭了。
小姑娘鬱悶了一整天都無處發洩,剛好男朋友打電話來,準確無比的撞在了槍口上,當即被罵了個狗血淋頭,差點兒莫名其妙地被分手,好在及時發了個大紅包穩住了女友。
男朋友這個抑鬱啊,直到下班回到家都是不開心的,剛好家裡的貓咪過來親暱,他二話不說抬腿就是一腳,將貓給踢飛了出去,落地成盒,一臉懵逼。
01、別作那個踢貓的人
踢貓的人,指的不僅僅是那個男朋友,還包括整個鏈條上的所有人——自王總往下的所有人。
這些人,雖然看起來都情有可原,但其實都是無理所鬧,完全就是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他們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發洩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和處理情緒。
如果你是公司的最高領導或者老闆,而且你根本不在乎公司會不會被你這樣喜怒皆形於色的情緒給整黃倒閉,那麼你當然可以隨便「踢貓」,想踢誰就踢誰,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但是,如果你不是這種「老大」,那麼你就需要注意情緒控制了,否則的話,你除了會招來下屬的怨恨和排斥之外,還會被上面的大領導認定為「毛躁」、低情商。
職場中,儘量別做那個踢貓的人,別隨意發洩情緒。
02、也別作那隻挨「踢」的貓
為什麼那些人會成為那隻被踢的「貓」?
可能有人會說是因為他們的職位比上一個人要低!
嗯,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倒也成立。
但是,換個思路來看,為什麼被踢的是他們而不是與他們同職位的某個其他同事?
原因很簡單,就兩個——
一是他們好欺負,踢起來毫無負擔;
二是他們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俗稱「撞槍口上了」。
如果可能的話,儘量別成為這兩種人,別做那隻挨踢的「貓」。
03、踢貓人的救贖
職場中,一旦你陷入了「踢貓效應」,那麼你的情緒控制也就失敗了,必然會得罪一些人或者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這個利益為上的職場環境中,情緒和情商有時候比能力起著更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警惕「踢貓效應」的發生。
作為踢貓人,我們要自我救贖,可以試試這兩種方法:
1、避開壞情緒的源頭
職場中,很多壞情緒的降臨是毫無徵兆的,就比如上面的王總因為上班路上的不順利而發火,這簡直就是無妄之災,根本無跡可循。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一定要學會去觀察身邊同事和領導的情緒和異常,但凡感覺形勢不對,一定要及時避開,千萬別傻傻地往槍口上撞。
就說個最簡單的原則吧,如果工作沒做好,很多人都害怕向領導匯報工作;但如果工作出成績了,這些人又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訴領導。但是,不管是壞消息還是好消息,當你要去向領導匯報時,一定要先搞清楚領導的心情如何,是否有精力去聽你匯報。否則的話,一旦你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那麼就算你有一萬個好消息,領導也不會待見你,好點兒的可能會將你的成績不當回事兒,狠點兒的則有可能故意找茬,將你全盤否定。
2、遏制壞情緒的終點
職場中,我們經常會遷怒於人,尤其是自己剛剛被遷怒的情況下。
我們一定要警惕這種現象的發生,在壞情緒從他人身上延續過來時,我們一定要及時遏止。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要忍氣吞聲,而是要暫時的退後一步。這樣做,很難,但卻很有必要。
畢竟,當對方正在火頭上時,你與之對著幹,你的情緒也會失控,你就會成為對方的樣子,而且無法解決問題,只會愈演愈烈。同時,你又無法與之講道理,因為根本講不清,對方已經被怒火侵蝕了理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暫時的隱忍。
不過,等到對方情緒穩定之後,我們一定要做「事後諸葛亮」,去跟對方好好掰扯掰扯,最重要是讓對方知道自己並不是好欺負的。如有必要,我們可以嘗試著去爆發一次壞情緒,以做到震懾作用。
只有這樣,未來再有「踢貓效應」產生時,對方才不敢把你當成那隻貓來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