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永遠,都不要踢那隻「貓」!職場中,一定要避免情緒汙染

2020-12-25 胡曉閒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叫作「踢貓效應」。

它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有點複雜?

那咱就直白點兒,上例子——

這天,王總起床晚了,為了不遲到,他把車開得很快,被交警給攔下來教育了一通,不由得有些鬱悶和氣結。

到了公司後,這股不爽的情緒無處發洩,於是就把經理叫了過來,隨便找了個藉口就開罵,罵完後頓時覺得神清氣爽。

可是經理不爽了啊,但又不能硬懟上司,只能忍氣吞聲,剛好碰見助理在旁邊說笑,氣不打一處來,劈啦啪啦就是一頓訓斥,心裡瞬間感覺舒服多了。

助理當然不舒服,但又不敢欺負那些老員工,無奈之下瞅見了前臺新來的小姑娘,頤氣指使,霸氣外露,弄得人家小姑娘都快哭了。

小姑娘鬱悶了一整天都無處發洩,剛好男朋友打電話來,準確無比的撞在了槍口上,當即被罵了個狗血淋頭,差點兒莫名其妙地被分手,好在及時發了個大紅包穩住了女友。

男朋友這個抑鬱啊,直到下班回到家都是不開心的,剛好家裡的貓咪過來親暱,他二話不說抬腿就是一腳,將貓給踢飛了出去,落地成盒,一臉懵逼。

01、別作那個踢貓的人

踢貓的人,指的不僅僅是那個男朋友,還包括整個鏈條上的所有人——自王總往下的所有人。

這些人,雖然看起來都情有可原,但其實都是無理所鬧,完全就是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他們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發洩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和處理情緒。

如果你是公司的最高領導或者老闆,而且你根本不在乎公司會不會被你這樣喜怒皆形於色的情緒給整黃倒閉,那麼你當然可以隨便「踢貓」,想踢誰就踢誰,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但是,如果你不是這種「老大」,那麼你就需要注意情緒控制了,否則的話,你除了會招來下屬的怨恨和排斥之外,還會被上面的大領導認定為「毛躁」、低情商。

職場中,儘量別做那個踢貓的人,別隨意發洩情緒。

02、也別作那隻挨「踢」的貓

為什麼那些人會成為那隻被踢的「貓」?

可能有人會說是因為他們的職位比上一個人要低!

嗯,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倒也成立。

但是,換個思路來看,為什麼被踢的是他們而不是與他們同職位的某個其他同事?

原因很簡單,就兩個——

一是他們好欺負,踢起來毫無負擔;

二是他們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俗稱「撞槍口上了」。

如果可能的話,儘量別成為這兩種人,別做那隻挨踢的「貓」。

03、踢貓人的救贖

職場中,一旦你陷入了「踢貓效應」,那麼你的情緒控制也就失敗了,必然會得罪一些人或者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這個利益為上的職場環境中,情緒和情商有時候比能力起著更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警惕「踢貓效應」的發生。

作為踢貓人,我們要自我救贖,可以試試這兩種方法:

1、避開壞情緒的源頭

職場中,很多壞情緒的降臨是毫無徵兆的,就比如上面的王總因為上班路上的不順利而發火,這簡直就是無妄之災,根本無跡可循。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一定要學會去觀察身邊同事和領導的情緒和異常,但凡感覺形勢不對,一定要及時避開,千萬別傻傻地往槍口上撞。

就說個最簡單的原則吧,如果工作沒做好,很多人都害怕向領導匯報工作;但如果工作出成績了,這些人又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訴領導。但是,不管是壞消息還是好消息,當你要去向領導匯報時,一定要先搞清楚領導的心情如何,是否有精力去聽你匯報。否則的話,一旦你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那麼就算你有一萬個好消息,領導也不會待見你,好點兒的可能會將你的成績不當回事兒,狠點兒的則有可能故意找茬,將你全盤否定。

2、遏制壞情緒的終點

職場中,我們經常會遷怒於人,尤其是自己剛剛被遷怒的情況下。

我們一定要警惕這種現象的發生,在壞情緒從他人身上延續過來時,我們一定要及時遏止。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要忍氣吞聲,而是要暫時的退後一步。這樣做,很難,但卻很有必要。

畢竟,當對方正在火頭上時,你與之對著幹,你的情緒也會失控,你就會成為對方的樣子,而且無法解決問題,只會愈演愈烈。同時,你又無法與之講道理,因為根本講不清,對方已經被怒火侵蝕了理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暫時的隱忍。

不過,等到對方情緒穩定之後,我們一定要做「事後諸葛亮」,去跟對方好好掰扯掰扯,最重要是讓對方知道自己並不是好欺負的。如有必要,我們可以嘗試著去爆發一次壞情緒,以做到震懾作用。

只有這樣,未來再有「踢貓效應」產生時,對方才不敢把你當成那隻貓來踢!

相關焦點

  • 「踢貓效應」為何成為普遍性?如何避免職場中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就此產生,情緒是可以傳染的,就比如你早上興高採烈地來到公司上班,但是你的上級心情極為不好,將你數落一頓,想必你的心情會直接一落千丈,進而會影響你的行為,對周邊很多事情產生連鎖反應。而踢貓效應不只是應用在職場,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均會碰到,人應該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否則,就會引發更多更大的災難,有點類似於蝴蝶效應。
  • 控制我們的情緒,避免「踢貓效應」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中就出現的情緒的傳遞,從一開始老闆那一端開始,自動的一級一級的往下傳遞,要是沒有那隻貓,那個孩子就是最終的受害者,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只要他們中間的某一環節出現斷裂,之後所有的傳遞都會消失,最弱勢的孩子也不會成為受害者。當我們都能意識到這樣情況的時候,也許一個集體的關係就會因為你的出現而改變。
  • 工作中你被「踢貓」了嗎?踢貓效應:別把壞情緒傳染給團隊
    這個有趣的故事其實講的是一個管理學的道理,著名的踢貓效應,也是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需要首先從自身做起的一項工作。踢貓效應的實質,是強者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負面情緒,因此而產生的系列連鎖反應。 簡單來講,就是壞情緒在人群中的傳染。踢貓效應是很明顯的負面效應,身為管理者必須要加以警惕。踢貓效應的來源,很大程度上與快速的工作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有關。
  • 不要傳染你的壞情緒——踢貓效應
    別計較太多勿遷怒於他人要做情緒的主人心理學原理——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從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如果男人不把壞情緒遷怒於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會去踢打那隻貓,貓不受到傷害不可能逃跑,貓不逃跑司機也就無需避讓撞人……將壞情緒遷怒於他人,最終使無辜者受傷。這是最沒出息、最不理智的做法。雖然最終最嚴重的受害者是路邊的孩子,但就這個故事而言,除卻始作俑者那個男人外,孩子、貓和司機都是受害者。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影響。
  • 心理學著名的「踢貓效應」,你是否懂得控制自己的壞情緒
    圖源網絡,侵刪生活中,這種壞情緒也在大家的身邊遊走,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當人們受到環境或者其他偶然因素的影響情緒變壞的時候,潛意識就會驅使人向下屬或者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洩。而這些被發洩的下屬或者「弱者」自然會選擇相比他們更無力還擊的弱者發洩,這就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而最終的承受者,也就是「貓」。隨著現代社會中不斷升級的壓力和競爭,產生的緊張很容易導致人情緒的不穩定,尤其是不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一個不小心沒有控制好往往就會成為了踢貓效應中傳遞的一環,作為了「被踢」或「踢貓」的人。
  • 踢貓效應:請收好你的壞情緒
    都和你說了要快點背書包去上學,還一直拖拖拖的。昨天和你說了那麼久才肯去上學,搞到我自己上班遲到被老闆狠批,你今天又打算讓你媽媽被罵是不是!」「踢貓效應」在人類當中如此常見,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洩。
  • 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類社會現象,叫踢貓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惡劣情緒會沿著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情緒傳遞過程中,如果沒有人主動隔離,控制欲望,那麼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最無辜、最弱小的人受傷最深,因為他處在情緒鏈的末端。在社會中,這個人通常是窮困者,而在家庭中,這個人往往就是孩子。
  • 職場焦慮症無處不在,不要成為情緒的垃圾人,時刻警惕垃圾人定律
    現在的社會,浮躁感上升,越來越多的人處於負面情緒中,尤其是在職場,整日抱怨工作各種問題,或者將離職掛在嘴邊,甚至向周圍同事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在職場與將離職掛在嘴邊的人只保持正常工作關係,對其話語反著聽就好,這是一個特殊的現象,每日將離職掛在嘴邊的人,離職率反倒不高,高的都是他身邊的人,受其負面影響較大。
  • 透過「踢貓效應」看本質,別讓情緒傷害了孩子
    每一種情感都有其合理性。問題是如何發洩情緒。在生活中,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家庭生活壓力,因此很有可能在上網過程中無法壓抑自己的情緒。這時,如果孩子碰巧犯了一個錯誤,那麼他的憤怒將直接轉移給孩子。當父母下意識地利用自己的情緒傷害孩子時,孩子也會將這種情緒轉移給他人。身體。小李進入工作部門已經三年了。小莉的性情相對溫柔,不會拒絕別人。
  • 心理學:沒有說完的踢貓故事
    剛好家中的貓從他面前走過,他狠狠地踢了貓一腳,說:「滾出去。沒事擋什麼路!」。原版的踢貓故事到此結束。被踢的貓 有人說,整個事件中只有貓無法把怨氣發洩到別人身上。並且假設:如果被壞情緒困擾的老闆直接到總機小姐家踢那貓一腳,事情不就簡單多了嗎?
  • 讓你們見識下什麼叫踢貓效應,特麼笑死我了
    熱情服務群眾不是要求每個工作人員單打獨鬥,而是要在單位、集體中營造一個整體的氛圍,以點帶面,連成一片。美國知名專欄作家哈理斯這樣說,「踢貓效應」中的每個被他人影響情緒的對象,都是情緒被他人控制的人。你的情緒由他人的行為來主宰,在完全自己不自覺的狀態下,產生非理性的行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
  • 你的領導被罵,你也跟著倒黴,踢貓效應告訴你為什麼
    想問一下大家在職場中有沒有莫名其妙被領導訓斥的情況。其實這可能是工作裡常出現的一種狀況,也就是領導被訓了,找你出氣,這種情況我們叫它踢貓效應。要理解踢貓效應,那就讓我們從一個例子來說明吧。老王是公司的董事長,這天他來公司的時候由於駕車超速,被交警開了罰單,而且還因為和交警爭執而遲到了,老王到達公司後心情極度不爽。
  • 貓不是用來踢的
    貓不是用來踢的文/楊川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本是人的正常情緒,然而情緒過於激烈,就會造成氣血陰陽失調,成為「七害」,變為乖戾之氣,也叫戾氣,這是一種致病因素,中醫稱為七情致病。我以為,「怒」為「七害」之首。
  • 大學生虐殺80隻貓事件後續:人渣,永遠都不配為人
    動物永遠是動物,但人不一定是人。山東理工大學虐殺流浪貓的範源慶,終於被退學了!4月8日,山東理工大學的範源慶,被爆出虐殺流浪貓。電擊、開水燙、火燒、剝皮甚至掏腸,手段非常殘忍。這些手段都是在貓貓存活的情況下進行的。短短兩個月時間,他所虐殺的流浪貓高達80隻。也就是,平均下來一天至少殺1隻以上。更無恥的是,他虐貓殺貓只為了販賣。
  • 不要以為自己永遠健康,永遠都像現在這麼幸福,不要以為夢想就在某個地方等著你
    所以,我希望無數人都能點亮他們的心燈。那個時候,每一盞燈都會照亮很多東西,包括別人身後的陰影。一定要明白,生命無常,人生無常,世界也很無常,所有的事物也罷,時間也罷,都不會停留在某個時刻,等著你做出某種選擇,等著你去做某件不做就會後悔的事情。所以,我常常對我的學生們說,首先要完成那件不做你就會覺得自己白活了的事情——這是一種拒絕幹擾、汙染與浪費的智慧。
  • 心理學踢貓效應:為什麼我們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有本事的人不是沒脾氣,而是懂得「踢貓效應」。換句話說,不是頭等人沒脾氣,而是沒脾氣才讓他們成為頭等人。心理學的踢貓效應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 人在職場,這五件「傻事」千萬不能做,否則,你永遠都別想混出頭
    職場如江湖,人情世故,世間百態,都會在這個小小的空間濃縮。在職場,存在許多「禁忌」和「雷區」,不懂的話,就容易吃大虧,這可以說是一條職場鐵律。具體而言,人在職場,以下這五件「傻事」千萬不能做,否則,你就永遠都別想混出頭。
  • 飯局中,如果你不能喝酒,永遠不要說這幾句話,很得罪人
    在職場上的你們都知道,中國的酒桌文化源遠流長,有時職場中為了工作,為了慶祝,為了聯絡感情,同事間聚在一起吃飯總是避免不了要喝酒。如果在飯局中你不想喝酒,那麼就不要說這4句話,只要開了頭,你就可能會得罪人。1、挖苦別人的話不能說。
  • 永遠不要忘記,做你餘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每種選擇,都藏匿著未來不同人生的走向和發展。前段時間,有一位讀者在微信中問我說,自己做了快2年的工程造價了,但是自己根本就不喜歡這份工作,只是身邊人都說這個工作有前景、發展好,問我該如何是好。那時候我並沒有立刻回復,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過了多久,我想給的建議只有這一個:永遠不要忘記,做你餘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 小貓是肇事者——情緒傳染的悲劇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故事:老闆罵了員工小王;小王很生氣,回家後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覺得很窩火,正好看到兒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啪」地給了兒子一耳光;兒子捂著臉,心理很委屈,看到身邊的貓正在打滾,狠狠地踹了一腳。貓從窗口跳出逃到街上,正好遇到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一個小孩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