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蘇俄的結局大相逕庭,沙皇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參與國之一,也是最悲慘的,戰爭結束前,中國爆發十月革命,政權被推翻,國家垮臺,沙皇一家慘遭屠殺,失去大片領土,新蘇維埃政權一誕生,就受到英美兩國集結的14個武裝國家的幹預,導致了長達4年的內戰,然而,二十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在長達6年的戰爭中,蘇聯表現非常出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國,吞併了近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真可惜,蘇俄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完全不同!
首先,它佔據了芬蘭卡雷利亞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芬蘭屬於瑞典,位于波羅的海入海口,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712年,沙皇彼得大帝將首都從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以控制北歐,1809年,芬蘭從瑞典被佔領,波羅的海的大門打開了,然而,芬蘭獨立後,俄羅斯失去了波羅的海入口,使聖彼得堡成為俄羅斯首都的邊境城市,因此蘇聯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1939年,史達林收回了進入波羅的海的問題,主動向芬蘭發動戰爭,但遭到了芬蘭人的頑強抵抗,史達林不得不打一場大戰,只有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他才迫使芬蘭交出卡雷利亞,然而,為了收復在二戰中失去的領土,芬蘭一度與德國合作,但由於戰局逆轉,芬蘭立即與蘇聯達成和平與妥協,並同意永遠放棄卡雷利亞的主權。
第二,它佔據了波羅的海三國的18萬平方公裡,蘇聯得到了波羅的海的門戶,芬蘭的卡雷利亞,更關心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這三個位于波羅的海中心的國家,因為它們位于波羅的海的大部分航道,為此,俄羅斯不遺餘力地控制了這一地區20年,然而,1918年,三國獨立,這成為蘇聯的一個擔憂。
蘇聯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契機,首先通過與納粹德國的貿易,將三國劃分為各自的勢力範圍,然後以加入共和國的名義將三國併入自己的領土。
第三,它在波蘭東部佔地20萬平方公裡,波蘭和俄羅斯同屬一個斯拉夫民族,但由于波蘭信奉天主教,俄羅斯信奉東正教,因此存在許多矛盾和分歧,1610年,強大的波蘭佔領莫斯科,屠殺和支持傀儡,俄羅斯一度成為波蘭的屬地,從那時起,俄羅斯和波蘭就完全和解了,俄羅斯強大後,兩次與波蘭徹底分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爭再次爆發,矛盾激化。
1939年,蘇聯和德國籤訂秘密合同,波蘭第三次分裂,蘇聯和德國從東西兩面入侵波蘭,蘇聯在波蘭東部佔領了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戰後他拒絕歸還。
第四,它在東普魯士大部分地區佔地15000平方公裡,沙皇俄國的沙皇們一直在為入海權而戰,開放波羅的海一直是他們的期望,但是,波羅的海準入形勢過於複雜,矛盾和利益過於突出,蘇聯不得不儘可能地接近波羅的海準入,此外,它離西歐太近,無法取代波羅的海三國的人口,這是蘇聯最好的,在這種情況下,史達林佔領了東普魯士以科尼斯堡為核心,驅逐了所有德國人,使其成為純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
第五,它佔據摩爾多瓦和外喀爾巴阡山脈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摩爾多瓦,原名阿拉伯,羅馬尼亞屬於達契亞民族,土耳其崛起後,羅馬尼亞被佔領,比薩和利比亞被俄羅斯佔領,羅馬尼亞獨立後,在比薩和利比亞所有權問題上存在尖銳矛盾,二戰後,無助的羅馬尼亞放棄了對薩拉比亞的主權。
捷克斯洛伐克地處中東歐交界處,是天主教和東正教的交匯點,歷來是多民族聚居地,二戰後,蘇聯聲稱這一地區是烏克蘭人的定居點,並強行佔領外喀爾巴阡。
六是佔地5萬平方公裡的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眾所周知,庫頁島一直是中國的領土,17世紀末,日本和沙皇俄國從南北滲透、蠶食,1875年,通過與俄羅斯籤訂合同,日本將南薩哈林島換成了沙俄手中的千島群島,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重新佔領了南庫頁島,1945年8月,為履行《雅爾達協定》,蘇聯向日本宣戰,向中國東北出兵,奪取了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並宣布這兩個地方是蘇聯不可分割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