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記錄的人類歷史歷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最具毀滅性的一場衝突。其影響範圍遍及全球,堪稱典型的總體戰爭。不難理解,這場戰爭留下的陰影幽暗而長久,綿延其後數十載。從1945年戰爭正式結束開始,三代人的時間已經過去,對那場衝突有著鮮活記憶的人也已為數不多。
新華出版社近年來出版了多部有關二戰的作品,從不同角度讀者一起重溫歷史,反思教訓。
《牛津二戰史》
[英] 理察·奧弗裡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3669-5
定價:98.00元
在本書中,幾位頂尖的歷史學家為新一代讀者重新審視了這場戰爭。他們不僅從作為反應一方的同盟國角度探索了戰爭的全過程,也考慮了軸心國侵略者的視角。在理察·奧弗裡精到的編輯方針指導下,全書各章引領我們從戰爭肇始出發,相繼回顧了主要戰區當中的陸海空軍事行動,審視了各國的戰鬥力水平與軍事及科技變革、總體戰爭的經濟學特徵、戰爭的文化和宣傳、戰鬥人員與平民的戰爭體驗(以及種族屠殺),以1940年代末從世界大戰向冷戰的轉換作為收結。作者們合力為這世界歷史當中最為可怖、最引人入勝的片段之一,撰寫了發人深省而頗具啟發性的全新解讀。
《末日之戰:1944—1945年的德國戰場》
[英] 馬克斯·黑斯廷斯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3363-2
定價:68.00元
黑斯廷斯講述了二戰結束前最後8個月的歐洲戰事,講述了西線和東線兩個戰場的戰事,並生動描繪了蘇聯紅軍進攻德國的場面。他搜集了主要參戰人員的檔案資料,採訪了170名倖存者,讓我們前所未有地了解到那些偉大戰役如何展開,以及這些戰役對戰爭中的美國、英國、德國、蘇聯士兵與平民的影響。
黑斯廷斯提出了具有爭議性的問題:西方盟國為了讓蘇聯承擔主要作戰任務而對其妥協嗎?為何德國和蘇聯士兵比英美士兵的戰鬥力更強?儘管已勝券在握,為什麼戰爭結束前最後幾周對德國城市的轟炸仍在持續?和日本人相比,為什麼血戰到底的德國人是更加狂熱的敵人……
本書還鮮活地描寫了史達林、邱吉爾、艾森豪、蒙哥馬利等重要人物。在這部令人興奮且具有啟示意義的著作中,20世紀全球最大戰爭中至關重要幾個月的全景躍然紙上。
《秘密戰:1939—1945年的間諜、密碼和遊擊隊》
[英] 馬克斯·黑斯廷斯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3273-4
定價:78.00元
間諜、密碼和遊擊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參戰各國競相刺探對手的秘密情報,在敵人後方大搞破壞活動,即使是零碎的情報都是無價之寶,沒有哪個國家敢於吝惜生命和財富,甘冒放棄寶貴消息的機會:
美國政府、大學、企業內部有大量效忠他國的員工,數目之大令人吃驚;
英國幾次丟失敏感資料,對布萊切利園的「超級機密」造成致命威脅;
蘇聯的間諜隊伍規模最為龐大,但史達林疑心太重,浪費了搜集到的重要情報;
德國在戰爭後期無法進行空中偵察,只能相信盟軍通過無線電發送的假情報……
本書將前方戰場的英勇戰鬥和後方的智鬥工作聯繫在一起,介紹了全世界情報工作和抵抗運動的非凡傳奇和人物,從全新角度審視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衝突,解析了秘密戰這臺不可思議的複雜機器。
《日本大敗局——偷襲珍珠港決策始末》
[美] 堀田江理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1030-5
定價:38.00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本書從日本國內視角審視了整個計劃的決策過程,集中關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8個月的歷史細節。
作者發掘了大量罕見的材料,並且提出了多年來一直被眾多歷史學家忽略的重要問題,例如:為什麼軍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將他們的國家和人民帶入危險的道路?為什麼他們做出了從一開始就錯誤的決定?……與公認觀點不同的是,本書認為,日本領導人其實認識到發動這場戰爭將帶來毀滅與自我毀滅的後果,甚至在發動襲擊前的幾個月裡,日本領導人原本也可以避免這一對決。
除了對歷史事件的直接關注,作者還著重探討了日本與中國,以及日本與西方的關係,本書必將重構我們對太平洋戰場的認識。
《老兵長存——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中國》
[美] E. B. 斯萊奇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1220-0
定價:32.80元
本書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前隊員、曾親歷二戰太平洋戰場貝裡琉島戰役和衝繩戰役的斯萊奇的回憶錄,也是《血戰太平洋之決戰衝繩島》的續篇。
從時間軸看,本書主要描寫了衝繩島戰役結束、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北平(及其周邊)執行佔領任務時的見聞以及作者返回美國後的生活。從題材上看,本書是一部老兵回憶錄,與其他戰場回憶不同,本書將筆墨重點放在戰後的生活見聞和感悟上,但情感脈絡又從未脫離生死考驗的戰場。
本書的意義有三:一是戰爭對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深層創傷及其平復,從人本的視角重新思考戰爭;二是對二戰結束後、新中國成立前華北地區社會風貌的生動細緻刻畫,為中國讀者提供不一樣的視角;三是對研究美國海軍陸戰隊歷史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美] 赫伯特·比克斯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1158-6
定價:69.00元
比克斯教授通過大量考證,以其獨特的視角記述了裕仁的一生,重點論證了裕仁的戰爭責任。裕仁不僅不是傀儡,而且還是大權在握的實權人物。比克斯的結論是,裕仁「熟知戰爭和外交情勢,具有淵博的政治和軍事知識;他參與制定了國家政策,並向陸海軍將領們發布大本營命令;他在制定日本戰爭戰略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指揮了對中國的所有軍事行動」。
儘管裕仁在侵略戰爭中起了如此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他卻最終逃脫了審判,並在美國的庇護下掩蓋了戰爭責任。作者秉公直言,以事實為依據,用史料來說話,全書中約12萬字的引文大都來自日本第一手資料,而且作者立場公允、敘述客觀,用這部嚴謹的實證史學著作論述了裕仁天皇戰爭責任問題,在迄今為止相關問題的論述中還是首次。
美國普立茲獎頒獎委員會認為:「這是改寫傳統看法,揭示歷史真面目,對日本有歷史警示的好書!」美國《洛杉磯時報》評價本書說:「內容具有爆炸性,粉碎了日本戰時天皇只是消極被動,甚至是『傀儡』的一貫說法。」美國《出版周刊》評論說:「展示了引人爭論的日本天皇驚人的一面,是同類政治傳記中最出色的一本。」本書有助於讀者廓清史實,了解歷史真相。
《最後的戰役:鮮為人知的二戰歐洲戰場謝幕之戰》
[美] 史蒂芬·哈丁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2113-4
定價:36.80元
1945年5月,希特勒自殺,第三帝國的土地上硝煙四起。任何一個美國兵都不想在對抗納粹殘餘勢力的戰鬥中成為最後犧牲者。但是對於抽著雪茄、說著粗話、瘋狂酗酒同時滿載重負的傑克﹒李上尉和他的士兵們而言,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解救出14名被納粹黨衛軍關押在奧地利境內阿爾卑斯山中城堡的重要法國囚犯。這是一次兇多吉少的行動,但是李得到了一名德國國防軍軍官和他的戰士們的幫助,他們自願投身這次光榮的戰鬥。以個人回憶錄、作者訪談以及美國、德國和法國官方歷史材料為基礎,本書近乎不可思議地描述了二戰期間這場不可思議的戰役:奇蹟般的戰鬥盟友,冥頑不化的敵人,充滿勇敢、怯懦或是絕望的戰鬥。
《希特勒這樣輸掉了二戰》
[美] 貝文·亞歷山大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0252-2
定價:45.00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歐洲歷*慘烈的戰爭時期之一。人們常認為,盟軍通過合理地運用軍事力量和戰略戰術贏得了完勝。但鮮為人知的是,希特勒獨特的個人品性和錯誤的軍事戰略,對導致德軍徹底戰敗也至關重要。
本書配有精心繪製的*地圖,翔實描述了二戰中的重要戰場,解答了一些最令人疑惑的戰略問題。作者超越了種種歷史假設,首次詳細分析了希特勒面臨的一些機會,他原本可以藉此贏得勝利,但事實卻南轅北轍,他的偏執心理和致命決策,使納粹接連犯下戰略錯誤,並最終導致第三帝國的覆滅……
《二戰秘史》
[英] 格拉克斯坦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0405-2
定價:45.00元
本書關注二戰正面戰場之外的歷史,把目光對準普通人的戰爭經歷。內容包括淪陷國家的抵抗運動、情報工作,也包括盟軍國家後方人們支持戰爭的行為,更包括軸心國家內部人們的抗爭。全書資料翔實,分門別類,再配以圖表,將之前人們不夠重視的戰場歷史揭示了出來,是一部可讀性和史料性兼具的作品。
《二戰解密:盟軍如何扭轉戰局並贏得勝利》
[英] 保羅·甘迺迪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0453-3
定價:48.00元
1943年1月,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各國參謀長,齊聚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共同審視西方盟國的戰爭目標及戰略。他們意識到,為了最終使敵人無條件投降,必須先完成幾個艱難的目標——控制大西洋航道,贏得歐洲中西部的制空權;找到登陸敵佔海灘的方法,從而能收復歐洲大陸;找到打敗閃電戰的方法,從而能徵服德國陸軍;找到在太平洋島嶼上進行「蛙跳」的方法,從而能直取日本本島。正如保羅·甘迺迪指出的那樣,僅18個月後,這幾個目標基本上都完成了。本書將解釋為什麼這些目標能實現,又是怎樣實現的。與其他宏大的二戰史書不同,本書所著重描述的,既不是發號施令的司令官,也不是戰場上的戰士,而是破解戰爭難題的實幹家。本書仔細研究了這些實幹家怎樣發現和破解難題,以及他們的工作與作戰目標有何關係。
《二戰最後五天》
[英] 尼古拉斯·貝斯特 著
新華出版社
ISBN:978-7-5166-05395-4
定價:39.80元
墨索裡尼被處決、希特勒自殺、柏林淪陷……本書講述了二戰尾聲的五天所發生的故事。從1945年的4月28日到5月2日,隨著盟軍推進到德國和義大利境內,法西斯主義者失去了對其民眾的鐵腕控制,而全世界也剛剛了解到歐洲的境況到底多麼糟糕。本書作者尼古拉斯·貝斯特向我們展示了這場戰爭的許多面孔,他將幾十位著名人物講述的故事遊刃有餘地糅合在一起。
(責任編輯 彭雲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