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騰毛片的」託特居然可以堂皇上榜,和本·拉丹同列,因為在FBI看來,摧殘未成年人,毒害美國社會,其危險性不亞於製造「9·11」大案。
上榜一天被擊斃
當地時間5月10日傍晚,美國密西西比州新奧伯尼市郊一片人跡罕至的森林,一聲槍響打破了沉寂。中彈的是被全美通緝的綁架槍擊要犯亞當·梅耶斯,遭到警方突擊小組圍捕時,他用一把9毫米口徑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被他綁架的兩個小女孩在附近的草地上被發現,她們十分驚恐疲憊,但無大礙。而此次距離這名亡命徒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納入「十大通緝犯」榜單僅有一天時間。
2011年5月1日,「基地」組織頭目本·拉丹被美特種部隊擊斃,近1年後,FBI宣布,將本·拉丹從FBI「十大通緝犯」榜單中除名,並以30歲的前私立學校教師、涉嫌拍攝兒童色情照片的埃裡克·賈斯丁·託特取而代之。
上榜過程很繁瑣
1949年,時任FBI局長約翰·胡佛和美國合眾國際社總編威廉姆·金賽·哈特金森進行了一次饒有興趣的深入討論,即如何最有效地通緝和逮捕那些「最難捕捉的重要嫌犯」,兩人在討論中達成共識,認為應以FBI的名義發布一份「重要通緝犯榜單」,並通過各主要傳媒廣為傳播。
第二年3月14日,第一份「FBI重要通緝犯榜單」形成並向媒體和公眾散布,榜單上共有10人,自此後,「十大通緝犯」成了約定俗成的慣例,在絕大多數時候,榜單上的名字都是10個。
榜單的發布權,歸屬於FBI下屬的刑事調查部(CID),FBI下屬56個辦公室都有權力和義務提出自己的「推薦人選」,審查批准的過程冗長繁瑣。
上榜者大都落網
十大通緝犯榜單通常會在媒體上發布,並長期持續地張貼在各種公共場合。據FBI自己的資料,自1950年至今,「有幸」上榜的通緝犯共計495人,其中落網465人,被剔除6人,在逃僅24人。在落網的465人中,有153人系公眾幫助下抓獲,還有數目不詳的通緝犯因懼怕榜單的社會效應而被迫自首,或在情緒緊張下露出馬腳而被捕。
如果某名嫌犯上榜60年仍未被抓獲,他很可能會在一番繁瑣手續後被「摘牌」,理由是他要麼已經去世,要麼不足以再構成對社會的威脅。迄今因這一原因被「摘牌」的通緝犯共有6名。
拉丹並非「頭號」
本·拉丹被「摘牌」後,一些國內傳媒將之稱為「前FBI頭號通緝犯」,實際上這不準確。多年以來,FBI十大通緝犯榜單上排名第一的,始終是一直在逃的熱雷拉,拉丹在被「摘牌」前排名第三,編號456。
和許多人所想像的不一樣,恐怖頭目登上這份榜單的並不多,他們大多被列入另一份專門的「FBI恐怖危險分子榜單」。這是因為FBI十大通緝犯榜單所羅列的,是對美國社會構成最大危險的罪犯,正因如此,看似不過是個「倒騰毛片的」託特居然可以堂皇上榜,和本·拉丹同列,因為在FBI看來,摧殘未成年人,毒害美國社會,其危險性不亞於製造「9·11」大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