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茶
一方演播室,一組沙發,一對主持人與嘉賓……說起訪談節目,許多人會下意識想到這樣的場景。
近些年來,隨著節目製作理念、呈現方式、舞美設計、技術等不斷變化,訪談節目也走上了「出新」的道路。從講述人生到類型細分,從演播室到戶外,從橫屏到豎屏……這一節目類型正開拓著新的可能性。
關於「聊天」:主題迭代,風格多元
談話類節目是傳統品類,多年來是螢屏節目的重要組成之一。品類傳統,但形式和內容的迭代一直在持續,尤其是近年來,一些節目在主題上進一步細分,在立意、環節上更加出新。如《等著我》聚焦公益尋人,描繪親人團聚;今年開播的《我的藝術清單》,以與時代人物有關的「藝術清單」為展示載體,挖掘時代人物與藝術的「跨界」相遇;在女性題材風潮之時,《送她回家》等一系列小切口的女性訪談節目也抓住了「她」的風口,聚焦對女性話題的思考。
《我的藝術清單》
聚焦時代,訪談節目也正與時代特徵緊密聯繫。在「決戰決勝」背景下,貴州衛視推出脫貧攻堅戶外實景訪談節目《一路上有你》,河北衛視《中華好家風》策劃製作脫貧攻堅系列主題節目《更好的日子》。
《更好的日子》
同時,訪談節目也逐漸拓展訪談嘉賓的陣容,將視角對焦「小人物」,尋求讓觀眾擁有更多共鳴與收穫。《中華好家風》不局限於名家名人的家風故事,也關照平凡家庭中不平凡的故事,讓觀眾在熟悉的情境中體悟優秀家風;網絡訪談節目《和陌生人說話》不久前播出第三季,對談對象都是有特殊經歷的普通人,如遭遇了「殺豬盤」的北漂女孩、患有腦癱的拳擊手等,從小視角觸及人心。
《和陌生人說話》
而相較於「正襟危坐」式的嚴肅對談,訪談節目還出現了更為靈活的談話方式與更加隨性的風格。江蘇衛視播出的《世界青年說》中,邀請多位不同國家代表齊聚一堂展開交談,體現了文化與思維的碰撞,從訪談對象、談話主題到討論氛圍,都有著貼近生活的趣味性。
這些花樣出新的「聊天」方式,為節目增添了更多看點。
關於「看見」:場景開拓,形式出新
在演播室內,通過設置觀眾增強互動、情景演繹還原事件、展示道具拉起話頭,能夠帶動情緒和氛圍。安徽衛視推出的經濟人物訪談節目《品格》,在舞臺上針對每一位嘉賓的不同人生時刻,定製出兩個通向不同場景的「時空之門」——進入後,便可看到由關鍵物品、照片、主題道具等布置出的訪談空間,通過沉浸式的氛圍回憶過去。
《品格》
走出演播室,進入嘉賓的生活場景和工作環境,在「沉浸感」上的對話更吸引觀眾。《一路上有你》邀請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先進人物作為主嘉賓,以當期嘉賓扶貧的村子為訪談錄製地點,嘉賓與親友、戰友、村民等在席坐間共話脫貧,熟悉的環境與面孔令嘉賓更易敞開心扉。
從與場景融合的角度來說,這類紀實元素融入後,訪談節目與紀錄片、綜藝等節目形態不斷融合。《文學的日常》在選定一位作家作為嘉賓時,邀請其一位朋友以拜訪者的身份進入作家的生活,觀察與對話並行,延展開對文學的討論。而當固定的演播室轉為不定的室外場景,視覺上更加吸睛,如在《奇遇人生》為嘉賓定製的人生之旅中,來自世界各地的風光成為節目亮點。
媒介融合時代,節目擁抱網絡的特性日益明顯。電視訪談節目的「臺網聯動」自不必說,依靠短視頻與碎片信息進行的營銷宣傳也貢獻出了不少「名場面」,一些節目在製作上也隨之轉型。比如《我的藝術清單》中,嘉賓劉永好在準備自我介紹時拍攝了「人生中第一支vlog」,在電視上做了一次推介。同時,視覺呈現也風味豐富,《和陌生人說話》曾在第一季採用了豎屏的拍攝方式,攝像機直面主持人與嘉賓,中景鏡頭令人物幾乎完全填充畫面,不只強化情緒,也適應手機端的收看。
自上個世紀末在國內興起,訪談類節目已走過多年,並經歷了數次升級。形式在變,但訪談類節目的本質追求不變——傾聽、思考與交流。
編輯 | 袁鑫笛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