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報導:常德一農民捐15000隻醫用口罩,曾在口罩廠打工,廠方效益不好拿這批口罩抵工錢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一時間口罩緊缺。這種情況下,常德澧縣城頭山鎮黃河村90後郝進分兩次,一次捐贈1.5萬隻,一次捐贈3000隻,總共1.8萬隻口罩。
1月27日,本報報導了《常德一農民捐15000隻醫用口罩,曾在口罩廠打工,廠方效益不好拿這批口罩抵工錢》一事後,在網上引發熱議,網友對其行為紛紛點讚,「有的商家還惡意哄抬物價,這就是人與人的差別。」與此同時,也有網民考慮,「能否為他捐款?畢竟這麼多口罩也不是個小數目。」1月28日,瀟湘晨報記者與郝進取得聯繫,當時情況是怎樣?如今發生了哪些變化?今後又有哪些打算?郝進一一給出了答案。
問:當時這批口罩是怎麼來的?
答:2019年我曾在廣東一口罩廠工作過一段時間,大概三個月,那時候妻子在老家已經懷孕,家裡人也催著我回來,我就辭職了。
工作三個多月時間,第一個月工資發了部分,之後口罩廠會以把貨賣出去了再發放工資為由拖欠工資。我決定辭職的時候理論上應該拿到2萬多工資,可能和我當時辭職比較突然也有一定關係,廠裡效益可能也不是很好,就只能拿出來幾千塊錢現金,還差2萬給不出錢。
因為當時我回來得急,給了我幾千塊錢現金之後,剩下的就給了我同價值的口罩,相當於拿貨抵工資,於是帶著幾千塊現金和2萬元的口罩我就回來了。當時想著回來之後再找找朋友,看有沒有途徑把這批口罩賣掉,也賺點錢。結果回來了就忘了這事,這批口罩也就一直放在家裡。
問:怎麼想到捐贈?
答:疫情爆發之後,從新聞上以及身邊都能得知目前口罩很緊缺,於是就想起了家裡還有這批口罩,我就和村裡說了一下這個事,就想把這批口罩捐出去,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
當時捐的時候沒有想太多,就希望能讓更多的人能夠用得到口罩,能夠去防禦病毒。如果口罩在我的手上可能就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能發揮的價值也不是很大,捐出去的話就能幫到更多的人。大年三十那天給村裡捐了15000隻,初二的時候又在家找到3000隻,總共是18000隻,家裡留了一點點自己用的,就都捐了。
問:目前生活有什麼變化?
答:接不完的電話,已經到影響正常生活的程度了,現在陌生號碼一律不接。我知道大家可能都是出於關心,但是對於我而言我確實沒覺得這件事有什麼,就是做了自己想做和應該做的事。
當時把口罩送到村部的時候,村領導就提出了用購買的形式要給我錢,被我拒絕了,本來就是打算無償捐獻,怎麼能要錢呢?雖然口罩是抵工資得來的,但我不能拿去賣發『國難財』,要讓這批口罩物盡其用。
我也了解到現在很多網友說要給我捐錢,我也不需要,如果我要用這批口罩賣錢我就不會捐,既然捐了肯定就不會要一分錢,誰給的我都不要。
問:現在每年家裡收入怎樣?
答:現在家裡主要靠我和我爸賺錢,家裡有幾畝葡萄,父親是泥瓦匠,我有時候也出去打工,全家加起來每年差不多能有10萬左右的收入。今年年前小女兒出生,最近家裡也比較忙,打算年後再看看有沒有地方出去找點事做,也準備研究一下網絡銷售,把我們家的葡萄更好地售賣出去。
問:面對疫情家裡有什麼應對的嗎?
答:現在家裡每天都會用消毒液拖地,家人們也都減少外出,在家也會把門關好,希望疫情趕緊過去,大家都恢復正常生活狀態。
記者手記
這位91年出生的年輕小夥,雖然與他的交談時間不長,還是會被他樸實的言語和簡單的初心打動。「當時捐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這麼多,也沒想過會變成今天這樣。」面對如今大量的捐助信息和採訪,郝進顯得有點無奈,也有點無措,郝進希望大家能夠不要打擾他,自己也不需要他人的捐贈。
多次拒絕鎮村組織、有關部門的購置意願,只因為他的捐贈初心只是想將這批口罩發揮最大的作用,在關鍵時期,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將這個事件當作這個寒冬的一股暖意吧,引用一位網友的評論,「本來可以藉此把自己的工資賺回來,但是就是有大義,這就是中國人的善良吧。」疫情終將過去,春天必會到來。好人一生平安,愛心也將不斷開花結果。
瀟湘晨報記者張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