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黃土地滴水成冰,看看住在土窯洞裡的8旬老夫妻生活成啥樣子

2021-01-08 黃河鄉土

連續幾天山西寒潮黃色預警,氣溫下降的也像天氣預報說的那樣滴水成冰。一些身居南方的朋友一直對北方冬暖夏涼的土窯洞非常感興趣,尤其想知道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裡居住在土窯洞裡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今天小編冒著刺骨寒風帶你走進一戶8旬老夫妻的土窯洞。

我們來過他家幾次,和大爺老兩口早都成了熟人。進到窯洞裡,裡面的溫度和外面就是兩個世界,屋外寒風刺骨屋裡卻暖洋洋的。大爺正在窯洞裡做午飯,看到我們過來大爺笑著讓我們趕緊進屋暖和暖和,就繼續忙著做飯,他說中午飯是炒南瓜泡饃和蒸紅薯。

坐在炕上看著我們發笑的是他的老伴,大娘幾年前突然得了老年痴呆病,生活上都是靠著大爺一個人伺候,大爺老兩口住的地方和做飯都是在一孔窯洞裡,大爺說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這樣,況且他老伴身體不好,做飯睡覺在一個窯洞裡隨時都能看著她。

大水缸裡滿滿的一缸水,大爺說這幾天氣溫降的厲害,院子外面的水龍頭凍的可結實,大缸裡的水是昨天大兒子過來用柴火把水龍頭燒開後裝滿的。大爺住的土窯洞四周都被煙火燻得黑黑的,很有年代感,看到他家裡吃的用的好像都在這一孔窯洞裡放著。

切好菜後,大爺掀開窯洞的門帘,在炕頭點了一把柴禾他要先把鍋裡的米湯熱一下,窯洞裡瞬間就是煙霧繚繞,坐在炕上的大娘燻得有點咳嗽,把臉轉向了門外。大爺不好意思的說,讓你們見笑了,農村就這樣,等會火生著了就沒事了。

生著火後,大爺給我們聊了起來,大爺說,這座地坑院是在他和父親手上建起來的,到現在差不多有六十多年了,家裡的孩子們早已成家立業,現在這個老院子就住他和老伴兩個,幾個孩子都在村上有磚房子年年喊他倆去住,可他就是不願帶老伴上哪。大爺說這土窯洞可是養人了,冬暖夏涼的住著特別舒服,尤其是冬天,這老年人過冬可是大問題,住在磚窯裡晚上又是電褥子,又是電暖器,就那樣還非常容易感冒生病,這人老了別看感冒發燒,在老年人身上可都是大病,稍不留神就會出麻煩。

老人做飯的土灶火燒的通紅通紅,大爺指著土灶說,這可是他家冬天取暖的神器,這叫穿膛灶,這個土灶和炕是相通的,一把柴禾土炕就會熱一晚上,平時年都是晚上燒一次就行,現在老伴身體有病,他中午做飯的時候就會順帶加燒一次,讓老伴坐在炕上熱乎熱乎。

說著話,老人的二兒子過來看老兩口了,他擔心這兩天有寒潮,昨天在電話裡囑咐老父親白天在屋裡再生個小蜂窩爐子取暖,今天看到爐子生著了,他也放心了。他給我們說,他這老爸可是執拗,他家專門給留著乾淨的磚房子就是不上他那去住,所以只能由著他,他也只能隔三岔五的過來看看。不過說起這冬天,他也是在窯洞裡長大的,這土窯洞就是好,窯洞上面黃土層有好幾米厚非常保溫,平時基本上都不生蜂窩爐,就是靠火炕,一把柴火能保證一晚上身子底下都是熱熱的,非常地美,所以父母在窯洞裡過冬他也是比較放心的。

一會功夫,大鍋裡的熱的米湯和蒸的紅薯都好了,大爺趕緊從鍋裡撿了一塊紅薯遞給老伴,讓老伴趁熱吃。大爺說農村人就是這生活,蒸紅薯南瓜泡饃再喝上一碗小米湯就算是一頓正經飯了,他聽在城裡上大學的孫女說,城裡人現在也喜歡這樣的吃法,說是什麼健康飲食,看來他們吃了一輩子自己種的東西,現在倒成了城裡人眼裡的好東西。

熱情好客的老人家又給我們撿了一大碗蒸紅薯,大爺說這是自己家產的,非要我們一人吃上點。嘴裡咬著熱熱的蒸紅薯,看到他就要吃午飯了,就和老人家相互告別。各位親這就是生活在黃土地土窯洞裡最平凡的農村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您在這樣的土窯洞裡生活過嗎?您在農村還有同樣掛念的父母嗎?土窯洞裡的生活能喚起你兒時的記憶嗎?請留言。

相關焦點

  • 山西農村7旬夫妻杏花園裡安家,好似疫情中的神仙居,看看啥樣子
    杏花林裡,不少遊人也都戴著口罩在賞花。杏花林深處,小路的盡頭有兩扇敞開的柵欄門,隱約還有雞鳴犬吠聲傳來,想來上面應該有人家吧,攝影師便信步走了過去。沒走幾步,便聽到幾聲犬吠,還別說,杏花園裡竟然還有幾孔土窯洞,雖然已經很破舊,但門裡門外放著一應俱全的生產生活用具。當中的那孔窯洞門敞著,裡面傳來電視機的聲響。
  • 八百年老村裡,八旬夫婦住在二百多年的土窯洞裡,看他們生活咋樣
    大槐樹下老鸛窩。」這是一首流傳在全國很多地方的民謠,它所講的故事大多人都聽說過,說的就是明初因長期戰亂導致中原人口稀少,明朝政府在1373年到1417年間從受戰亂影響較小的山西往外共移民18次,遷出居民達百萬人,主要來自晉中、晉南。不少學者認為,洪洞是移民集散中轉地,官府曾在洪洞廣濟寺設局派員發放川資憑照,多有遷民經停,寺外大槐樹成了他們對家鄉的最後記憶。
  • 10張農村老物件,圖7木製工具不認識,看看是個啥
    端午節期間,攝影師和影友老師一起來到山西省黃河岸邊的農村採風,走進農家我們在7旬姚大娘家拍到了一組「稀罕物」,這些老物件看看您能認識幾種。這是一個直徑僅有26CM的鑄鐵盆,據說已經有200多年時間了,是個洗臉盆盆,如此「玲瓏嬌小」讓人都不敢相信。
  • 晉南8旬大爺給智障老伴兒子做飯,鍋裡不見1片肉,卻吃得很暖心
    山西南部至今還有少數地坑院土窯洞,這些土窯洞裡居住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由於地坑院冬暖夏涼非常養人,住在裡面的老年人都不願搬離,一個大雪消融的天氣,幾個人踏著積雪來到了一處地坑院。進到院子裡,一位老人家正在餵老母雞吃食,看到有生人來訪,老人家很是熱情,讓我們趕緊進屋座。
  • 晉南農村,8旬老兩口住黃土溝邊老房子,相伴60年還和黃河作伴
    近日,北方受寒流影響,大面積降溫,在黃河岸邊的山西晉南中條山地區迎來了一場小雨,和影友相約冒雨上山,來到了山裡的一個小村莊,走在村裡的水泥路上,一邊是深深的黃土溝,一邊是村民的房子
  • 農村老姐妹院裡種菜養雞鵝,鵝蛋4元一個,給錢不賣,啥原因
    經過一個多月全民奮戰,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近期疫情緩解後,攝影師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門,驅車來到山西晉南中條山腹地農村看看山區老百姓疫情緩解後生活狀態,驅車3個小時沿著崎嶇蜿蜒的山路一路顛簸進入一個只有二三十戶人家的村莊。
  • 河南千年地坑院遭遇暴雪襲擊,看看住在裡面的人都忙成啥樣子
    攝影師和影友們一起來到陝州區張汴鄉的農村,張汴鄉至今還保留著地坑院土窯洞的居住形式,這種原始的居住形式距今以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冒著大雪一起去看看地坑院裡人們是如何生活的!看看他們又在忙些啥。這位弓著腰的大娘今年74歲了,是我們剛進村碰到的第一位村民,她剛剛把自家地坑院上緊靠攔馬牆的雪掃了一圈。
  • 農村6旬五保老人堅持不住敬老院,要回農村生活,聽他說說因為啥
    人老了戀家,即使有兒女在城裡,這些老人也不願離開自己的故土,他們依然生活在這個生養他們的村子裡,仍然堅持在田間地裡延續著祖輩們的勞作方式,過著最原始的農耕生活,我們在這裡遇到了一個無兒無女的五保戶大叔,一起看看他的生活是個啥樣子。
  • 8旬老漢院裡有種水果叫「老漢美」,果肉可以吸著吃,看長啥樣子
    山西運城農村遊玩,中午時分在一個村子裡遇到了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熱情的老人家邀請我們到他家坐坐,大爺今年82歲人看上去非常地精神,二位老人住的地方屬於晉南農村常見的靠崖院土窯洞。進到院子裡,大媽身後的一棵梨樹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大媽告訴我們這個梨樹在農村有個稀罕名字,農村人都叫它「老漢美」,聽大媽這樣說幾個人就覺得非常有意思。走近仔細觀察了一番後,發現這樹上結的梨子有點像葫蘆一樣的形狀,大爺給我們說,這棵梨樹在他家院子裡有好幾十年了,是他年輕時嫁接過來的,梨樹的學名叫啥他也不知道,都喊做「老漢美」。
  • 晉南7旬大叔不花錢用黃土造冰箱,食物能存放上百天,看啥樣子
    冬日暖陽,幾個影友來到晉南一處農村,在一座黃土靠崖院看到一位村民在院子裡忙活,站在崖頂和大叔打過招呼,他熱情的邀請我們到他家坐坐。按照大叔給我們指引的方向,順著一條小土路,來到了大叔的院子裡,大叔正忙著在院子裡壘著一個黃土坑。
  • 今年春節太特殊,這些住土窯洞的老人今年如何過春節
    在黃土高原上,今天還有許多山區、半山區的地方還保留著土窯洞。因為土窯洞在這些地方有著幾千年的歷史 。這裡的農民世世代代就居住土窯洞,因為土窯洞居住建設成本低, 只要肯下苦就能夠打土窯洞。而且土窯洞很接地氣,冬暖夏涼,住著舒服,冬天不用生火,居住成本也低。
  • 山西農村,6旬農民大哥歷時4年,花16萬元,為四川媳婦建造南方風情家園
    近日,華北地區迎來一輪大降溫,山西省運城中條山山區普降雨雪,和遠道而來的影友一起翻過中條山到山南採風,走進了一個小山村,聽村子裡一位8旬老人家說,村裡有位能人,花了幾十萬元把家裡的小院弄滴像南方的風景,我們順著老人家的指點,找到了這位能人的家。
  • 山西8旬奶奶20隻下蛋雞被偷,她不罵人,在巷道說了這樣的話
    圖片上這位老奶奶姓趙,今年88歲,生有8個兒子1個女兒,家住山西省晉南中條山區,如今雖然獨自生活在大山之中的小山村,可是身體健康,精神矍鑠,是方圓幾十裡的壽星老人之一。周六早上我們進山採風的時候遇到了她,今天我們看看老奶奶的養老生活是啥樣,長壽之道又是啥?。
  • 109歲奶奶無兒無女獨居地坑院,她最好的朋友竟是白酒,看啥情況
    走進院子裡,倒也乾乾乾淨淨,院門口放著一張老太師椅。坐西向東有三孔窯洞,當間的窯洞掛著門帘,想來老人應該住在裡面。我們在院子裡招呼了幾聲,就聽到窯洞裡有人在回應。掀開門帘,進到窯洞裡,屋裡很暖和。緊挨窗下是一張大土炕,一位老奶奶正靠坐在炕頭,腿上蓋著被褥。這位老奶奶就是百歲老人程鳳英,老奶奶耳不聾眼不花,思維很清晰。我們和她開玩笑,說奶奶記得今年多大了嗎?
  • 7旬老人上山不帶乾糧,吃一種野果充飢,用錢買不到,看長啥樣子
    圖為老人在砸核桃攝影師走上前看看,了解一下當地風土人情及村子的歷史故事,大媽,今年,72歲,她說她姓林(音),只知道自己姓啥叫啥,她不識字也不會寫,有4個兒子1個女兒,4個兒子隨著安置政策都搬到幾十裡外的鎮子上居住了,他和老伴不願意隨兒女生活就一直住在老村子裡。圖為林大媽舀水準備做午飯。大媽說,住在山裡好處比和兒子住在一起好處多,4個兒子該和哪個兒子一起生活?
  • 6旬大叔住山溝一年四季吃蘿蔔,養豬養羊年賺30萬,看生活是啥樣
    為了能見識到高人的隱秘生活,我們早早地驅車一路走訪進了山,這裡山脈雖說不是很雄偉,但卻很有特點,看上去還真是有些神秘,據說這位奇人就住在這個山坳裡。影友老師連忙上前打著招呼,說明了我們的來意,大叔也不說話,返身走進了他生活的土窯洞內。沒有遭到拒絕自然就是默許,隨後我們也走了進去,大叔坐在桌子前繼續吃著他的早飯,吃了一口饅頭,喝過一口湯,才和我們搭上了話。
  • 天寒地凍,西吉6旬老人蜷縮在異鄉村子角落
    近日,西吉一6旬老人流浪他鄉,在村民和民警的幫助下,被送回家鄉。 2020年12月9日晚10時許,靜寧縣公安局原安派出所接到轄區群眾求助:村子內發現一名衣衫襤褸、滿臉汙漬的流浪人員蜷縮在一處角落瑟瑟發抖,急需救助。
  • 6旬大叔5年前地坑院裡栽3苗竹子,如今狀況讓他出乎意料,犯了愁
    清明假期期間,攝影師和影友們來到晉南中條山山腳下一座不知名的小村莊,在一個小果園旁遇到了一位六十多歲的大叔。大叔瘦瘦的個子很高,他姓李,今年62歲了。李大叔很熱情,他向我們介紹說,這個村子沒有幾戶人家,因為小村子屬於移民村,好多人家都搬出去了。
  • 黃土地作家*韓志華/《握手》*黃土地文化工作室
    我想和草原握手去感受她的博大與溫柔聆聽百靈鳥的歌唱欣賞白雲的無慮無憂我想和高山握手去仰望她的高大與俊秀站在山頂極目遠眺大美的風光眼底盡收我想和鮮花握手讓香氣在手中長留一縷清香滋潤肺腑美麗的心情期待長長久久我想和春天握手看看紅花看看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