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村7旬夫妻杏花園裡安家,好似疫情中的神仙居,看看啥樣子

2020-12-27 有山紀實攝影

今年的春天來得似乎格外艱難,眼下正是草長鶯飛的時候,隨著疫情防控的持續穩定向好,攝影師實在按捺不住,趁著昨日周末的晴好天氣,戴好口罩,拿上相機,自駕到晉南僅靠黃河的農村去拍攝春日美景。天氣實在不錯,很適合踏青賞花,沿黃河的公路兩邊,杏花已經完全綻放。一叢叢,一簇簇,從樹枝到樹梢,滿眼的粉白和粉紅。 杏花林裡,不少遊人也都戴著口罩在賞花。

杏花林深處,小路的盡頭有兩扇敞開的柵欄門,隱約還有雞鳴犬吠聲傳來,想來上面應該有人家吧,攝影師便信步走了過去。

沒走幾步,便聽到幾聲犬吠,還別說,杏花園裡竟然還有幾孔土窯洞,雖然已經很破舊,但門裡門外放著一應俱全的生產生活用具。當中的那孔窯洞門敞著,裡面傳來電視機的聲響。

聽見狗叫,窯洞裡走出一對大約六十來歲的夫妻,熱情地問攝影師,是來看杏花的吧?這段時間可憋壞了吧!看著這對杏花深處的夫妻,攝影師直呼,你倆像兩個神仙啊,隱世在這杏花園裡,這裡可是個躲避疫情的好地方啊!大叔笑著說,你真會說話,就是我倆靠這吃喝的杏園,讓你這城裡人這樣一說,馬上顯得高大上了!

因為疫情還沒結束,所以我們就在院裡和大叔拉呱起來。大叔姓範,他說自己今年七十多歲了,說實話,範大叔看上去真不像上了七十歲的人。夫妻倆已經在這裡生活了二十幾個年頭了。這幾眼窯洞都是範大叔親手挖出來的,現在還用水泥鋪了小半個院子。 範大叔說,家裡孩子們想讓他們回鎮上和自己一起居住,但他倆都捨不得離開這裡。老人說,住習慣了,離不開。再說,幹活也方便,出了屋門就是地,幹累了,轉個身就回屋了,多好!

範大叔說這杏園的地以前在村裡屬於沒人要的坡地,種收都很不方便,他沒有嫌棄,三十多年前他就開始在這地裡栽上杏樹,後來為了管理樹方便,乾脆在地邊的土崖下挖了窯洞住到地裡了。大娘接話說道,這土窯洞裡現在有電有水,生活方便,比你們城裡還好,城裡太鬧,這裡很安靜,平常就是狗吠鵝叫,聽著舒服,坐在炕上就能看到院子裡一樹樹盛開的杏花,看這多美吧。大娘這席話,不由得攝影師又誇老兩口的杏花園就是神仙居。

窯洞外面靠近地邊的一側,夫妻倆用木頭搭了一條長凳,長凳上還鋪有棉墊子。大娘說他們兩口子閒暇之餘,就經常坐在這看看不遠處的碧綠的黃河水、路上的行人和過往的車輛。 大娘笑著說,雖然咱住在村裡,可看的景絕對比你們城裡人看得好得多,夏天晚上我倆坐在這兒,都能看到河對岸市區的夜景。這兩天正是杏花開的時候,因為村裡大多數人家都栽的有杏樹,漫山遍野都是雪白一片,從城裡來賞花的人多得厲害,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人少多了。大娘說杏園跟前的路也是這兩天才解封,要不你們也上不來。

院裡的杏樹下,他們兩口子養了一群家雞和大鵝。範大媽說,由於自家的鴨鵝餵養時不添加飼料,吃的全是草籽和蟲子,下的蛋口味很好,每年來附近遊玩的城裡人時不時都會來買點。自家的杏園成熟了還吸引很多人來採摘,收入還不賴。現在杏花開了,蜂舞花香,一出門心情都好。

範大叔說剛在這杏園裡住下時,還沒修下公路,平時除了附近地裡幹活的村民,就沒啥人了。自從園子外邊沿河的公路修好後,每年春天都有人到我這杏園裡看花賞花。去年有幾個河那邊的遊客,甚至提出想買下我這杏園搞經營,我沒等那幾個人說出價格,就一口回絕了。我親手打造的家園,有感情了,給多少錢都不會賣的。 而且我又不是很缺錢,自己年齡大了,這麼美的地方留給自己吧。

範大叔的院子裡還有一個鞦韆,攝影師以為是給孩子玩的,沒想到範大叔說,這是他專門給老伴做的。說著大娘就座上去蕩開鞦韆了。看著大娘高興的樣子,攝影師開玩笑說,你們老兩口還挺浪漫的嘛!範大叔說,你大娘年輕時候跟我受了不少苦,老伴老伴老來伴,就得對我這老婆子好點,親點,還別說,村裡人見了後都挺羨慕呢,說我們老兩口還真會玩,像倆老小孩。

我們要走了,老兩口邊送我們邊說,過幾天這裡的香椿樹就有新芽了,歡迎我們來採摘。五月的時候歡迎來吃山杏。多麼樸實好客的鄉村老人家啊。

攝影師走了好遠,回頭一看,大娘還站在土崖上給我們招手,還能聽見大娘喊著,杏子熟了,你們可一定要來呀!此時,小編想起了不知是誰的一句詩,山梁溝壑層疊嶂,杏林深處有人家。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鄉村就是一幅桃源盛景圖啊!說實話,攝影師對於範大叔老兩口的居住環境很是羨慕,不知各位親看了有什麼想法嗎?歡迎留言交流!

【更多百姓圖文故事請點擊關注我】

相關焦點

  • 10張農村老物件,圖7木製工具不認識,看看是個啥
    端午節期間,攝影師和影友老師一起來到山西省黃河岸邊的農村採風,走進農家我們在7旬姚大娘家拍到了一組「稀罕物」,這些老物件看看您能認識幾種。這是一個直徑僅有26CM的鑄鐵盆,據說已經有200多年時間了,是個洗臉盆盆,如此「玲瓏嬌小」讓人都不敢相信。
  • 晉南黃土地滴水成冰,看看住在土窯洞裡的8旬老夫妻生活成啥樣子
    連續幾天山西寒潮黃色預警,氣溫下降的也像天氣預報說的那樣滴水成冰。一些身居南方的朋友一直對北方冬暖夏涼的土窯洞非常感興趣,尤其想知道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裡居住在土窯洞裡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今天小編冒著刺骨寒風帶你走進一戶8旬老夫妻的土窯洞。
  • 7旬農村大爺3千元僱「保姆」,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看長啥樣子
    在山西農村採風時,遇到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村裡人說,這個大皂角樹前面的院子裡有個70多歲的老人家,去年花3000元賣了個「保姆」,這個「保姆」可是厲害,每天能讓老人擠出2斤鮮奶。幾個人問這個「保姆」長啥樣子,村裡人笑而不答讓我們自己去看看。
  • 山西農村7旬老人 會做360行中的「鐃」說這門手藝可發家
    順著鄉間小路,來到許村的許家,找到非遺傳人許大爺。製做過程見到許大爺,他是一名7旬的老人,老大爺說他從小就跟著父輩們學做鑼鼓,這一幹就幹了一輩子,從沒停歇過,從春做到冬,從小幹到老。氣錘敲打山西威風鑼鼓最早被稱為"鑼鼓",老百姓俗稱 "傢伙",它是集鑼、鼓、鐃、釵四種樂器合奏表演的一種漢族傳統打擊鼓樂,並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是山西漢族民間鼓樂的代表。
  • 城裡孫女把寵物狗狗送到農村爺爺家寄養,1年後看狗狗活成啥樣子
    豫西農村拍攝地坑院人文題材,路遇一位7旬大爺在院子曬暖,站在院子外面向大爺詢問,村子周邊哪裡還有住人的地坑院,大爺起身和我們交談了起來,非常熱情的招呼我們到他家坐坐
  • 農村能住12人的大火炕,家的味道濃烈,看看是個啥樣子
    近日,攝影師和影友來到陝西省澄城縣農村採風,在一條黃土大溝裡我們發現了一個小山村,這裡和目前大多數農村一樣,村子裡只能看見寥寥無幾的老人,一個很傳統的農家小院前,76歲的任大媽不緊不慢的掃著地。我們和老人家打過招呼後,她和客氣的請我們去她家坐一坐,老人家邊走邊為我們介紹著她的家庭,她說自己和老伴現在住在這裡,有2兒2女4個孩子,二兒子在縣城工作買下的大房子,去年把他和老伴接過去過了一個冬天,正月未出他們就鬧著回到了農村老家。
  • 農村7旬大叔吃飯的大缽碗,網友說是「元青花」,看看啥樣
    說起蔡大叔那可是個有故事的人,大叔幼年父母雙亡,跟著大姐長大,10來歲的時候就學會了做飯,開始下地幹活,成年後父母留下的優秀基因讓他長成了一個1米9的英俊小夥子,他身強體壯,幹起活來一人能頂三個人,雖然家境不是很好,可是找媳婦卻不是難事,本村的馬姑娘便和他成了家。大叔沒有什麼文化,在農村老老實實當了一輩子的莊稼漢,他認為當農民種莊稼吃飽肚子便是好生活。
  • 山西8旬老人痴迷陰陽八卦,獨居「風水寶地」,看現在活成啥樣?
    山西8旬老人痴迷陰陽八卦,獨居「風水寶地」,看現在活成啥樣?風水寶地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 山西8旬老人痴迷《易經》45年,獨居6年「風水寶地」,活成啥樣?
    中國周易研究院榮譽院士李榮林老師第二類是,市井中、江湖裡遊蕩著的無名"高人"。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位山西8旬老人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人。這位老人叫張宏錄,住在山西省萬榮縣一個叫西埝的農村。雖然已經88歲高齡,但張大爺的神態健康,腿腳也很靈活,平時也是精氣神十足。
  • 夫妻雙雙把家安 情真意切來扶貧
    攜丈夫駐村,她把村當成自己的家; 專業加愛心, 她的扶貧路走得很踏實; 疫情防控,彰顯第一書記的巾幗風採; 她是陳慶元,孝南區農村農業局的一名女幹部駐村變住村隨遇而安,她有了「新家」 房主屋後的一處偏房廚房,吃住都在其中。廚房裡條件簡陋,什麼設施也沒有。夫妻倆住進去,添置了鍋碗瓢盆,把村委會用舊淘汰下來的3張辦公桌搬進來,又當餐桌又當辦公桌。偏屋的裡間,夫妻倆改成了臥室加洗手間,中間只有一面玻璃相隔,空中是相通的。
  • 山西農村,6旬農民大哥歷時4年,花16萬元,為四川媳婦建造南方風情家園
    近日,華北地區迎來一輪大降溫,山西省運城中條山山區普降雨雪,和遠道而來的影友一起翻過中條山到山南採風,走進了一個小山村,聽村子裡一位8旬老人家說,村裡有位能人,花了幾十萬元把家裡的小院弄滴像南方的風景,我們順著老人家的指點,找到了這位能人的家。
  • 農村6旬五保老人堅持不住敬老院,要回農村生活,聽他說說因為啥
    人老了戀家,即使有兒女在城裡,這些老人也不願離開自己的故土,他們依然生活在這個生養他們的村子裡,仍然堅持在田間地裡延續著祖輩們的勞作方式,過著最原始的農耕生活,我們在這裡遇到了一個無兒無女的五保戶大叔,一起看看他的生活是個啥樣子。
  • 6旬農民大姐深山挖洞搞養殖,年賺20萬,看看啥營生
    ,4個鏡頭立即對準了她,大姐對鏡頭毫不在意,我們拍完後她熱情的邀請我們去了她的家,拿出柿子倒來開水招待了我們,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印象,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6年了大姐過得咋樣?那個小山村是不是還是從前的樣子?說走就走是攝影人的習慣,隨後冒雨開車開始了尋訪大姐之行。
  • 農村能睡12人的大火炕,有濃濃家的味道,看看啥樣
    大娘家的火炕很大,幾乎佔據了窯洞幾乎三分之一的面積,長度在4米左右,大娘介紹說大火炕建於上個世紀1982年,當年家裡孩子4個,所以老人把火炕建的就比別人家的大,那個時候一家人擠在炕上睡在一起,是真正的農村生活裡說的「老婆孩子熱炕頭」。
  • 山西四十多家農商行成東旭系「提款機」
    短短的5年時間裡,東旭集團及其子公司的負債規模上升了7.7倍,從198億元攀至1517億元。儘管李兆廷產業布局全國多個地方,但此前鮮少踏足山西。公開信息顯示,李兆廷和山西結緣的第一站是山西的朔州市。2016年3月,李兆廷帶隊考察山西朔州的新能源項目時,正值朔州市農村信用社改制、打造多元化股權結構之際。
  • 安楊正升、庭中奇樹:夫妻、親子、父母三者之間的關係公益課程!
    安楊正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上臺開講,讓臺下聽眾無不歡聲雀躍,他說: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父母關係第三,一定要記住鐵的定律,否則早晚出現問題。一個家庭裡,夫妻關係永遠大於親子關係,要想家庭幸福穩定,夫妻關係必須是第一位,夫妻兩人都要把自己的配偶放在第一位,經營好夫妻關係,夫妻恩愛,兩人關係和諧,是孩子和家庭最大的財富,也奠定了整個家庭的基調。
  • 潛力榜|扒一扒《安家》中的「神仙選角們 」
    《安家》中,洪店長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金句頻出,看著房似錦將他磕不下的客戶笑吟吟的接待了,客戶要的可是兇宅呀,洪店長一句:「大哥,她是個狠人,只要有生意她就接,只要你有需要,她可以給你現殺一個」。有生氣,也有妒忌,董可飛飾演的」中介對手「讓觀眾忍俊不禁。《安家》中,是一位有趣且有競爭力的房屋中介,《完美關係中》又變成一位搬出陸家嘴會睡不著覺的出軌丈夫。
  • 7旬老人上山不帶乾糧,吃一種野果充飢,用錢買不到,看長啥樣子
    周末,攝影師慕名驅車150公裡來到鄰縣稷山縣的馬趵泉古村,這座深藏在大山中的古村保存比較完好,馬趵泉村有40多戶,100多口人,隨著農民的經濟發展,年輕人都已搬到山外居住了,村子裡只有10多個老年人留守在村子裡,房屋院落呈階梯狀分布在半山中,沿著砂石小路,腳踏青石臺階,信步漫遊在古樸在的鄉村間
  • 雲福山居,一個家該有的樣子!
    雲福山居項目以「自然-生態-家」為主題,努力探索美好,整個區域規劃為人居文化新區,緊鄰老城改造後的江川新區,雲福山居,便就是一個家該有的樣子!當代學者周國平說:「家是一隻小小的船,卻要載著我們穿過多麼漫長的歲月。」
  • 居老師狡兔三窟
    居老師去蘇州,主要是看望小外孫,幾個月前他升級做了外公。其實居老師好幾年前就一放假去蘇州了。那時女兒剛在蘇州工作,居老師心疼女兒,在蘇州買了一處小單元房,算是給女兒安了一個小家。他一到放假,就在高郵採買好大包小包的新鮮食材,自駕去蘇州,煎炒烹炸,為女兒做一桌家鄉美食。女兒是居老師的貼身小棉襖,居老師是女兒的貼心老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