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村7旬老人 會做360行中的「鐃」說這門手藝可發家

2020-12-19 張旦人文攝影

高溫加熱融化

#360行,行行有真知#周末,相約臨汾的攝影師,去襄汾縣許村尋找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做鑼鼓。順著鄉間小路,來到許村的許家,找到非遺傳人許大爺。

製做過程

見到許大爺,他是一名7旬的老人,老大爺說他從小就跟著父輩們學做鑼鼓,這一幹就幹了一輩子,從沒停歇過,從春做到冬,從小幹到老。

氣錘敲打

山西威風鑼鼓最早被稱為"鑼鼓",老百姓俗稱 "傢伙",它是集鑼、鼓、鐃、釵四種樂器合奏表演的一種漢族傳統打擊鼓樂,並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是山西漢族民間鼓樂的代表。

工序繁雜

許大爺就是製做鑼鼓傢伙的手工藝人,當日筆者去他家參訪拍攝,正趕上他在製做鑼鼓樂器中的其中一種「鐃」,「鐃」這種樂器在鑼鼓表演中,佔很大的比例,一般是由女人敲打。

手工敲大

制「鐃」時,先要在坩堝裡,把黃銅融化,倒進一個圓形的模具中,然後經過氣錘的打壓,手工敲成形狀......

砂輪打磨

還有用砂輪打磨、沾水退火、調音等。

高溫後退火

做成一個「鐃」,全部的工序有十多種,其中大部分都是純手工,在製做敲打的過程中,只有熟練掌握了技法,才能敲出薄厚均勻的「鐃」,在表演中,音色才能洪亮悅耳動聽。

表演中的「鐃」

威風鑼鼓在全國農運會上,在國慶4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在1990年舉世矚目的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上,三次表演,震驚了中國,威風鑼鼓一舉成為代表中華民族聲威的藝術形式。讚譽威風鑼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樂」,是「黃河之魂」、「驚世之寶」,被稱為「中華第一鼓」、「天下第一鼓」。

張旦原創作品

相關焦點

  • 山西8旬老人痴迷陰陽八卦,獨居「風水寶地」,看現在活成啥樣?
    山西8旬老人痴迷陰陽八卦,獨居「風水寶地」,看現在活成啥樣?風水寶地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 農村老人說「幹磚不上牆,溼木不做門」,這是為啥?有沒有道理?
    在與自然界長期的相處過程中,經過不斷的農業生產實踐,農民朋友也總結出了不少很有參考借鑑作用的經驗。不一定有多麼深厚的理論基礎,但是很多農村老人也可以說出不少很有指導意義的話語,這就是勞動者們智慧的傳承。
  • 汾陽圍鐃 渾厚迴響
    汾陽圍鐃,是山西省一種民間傳統打擊樂,因表演時以大鼓為中心,持鐃者環鼓排立,故稱「圍鐃」。主要流傳於汾陽市西南的虢城、虞城、陽城、田屯、靳屯、文侯、董和村等地,因此稱為「虢虞圍鐃」,後稱為「汾陽圍鐃」。
  • 70歲老人做1門手藝30多年,生意很「紅火」,看老伴為啥不放心
    在農村,有人說,做一門手藝不難,難的是數十年堅持做一門手藝。在安徽皖西南山區,有一位70歲的老人,他30多年來堅持做一門手藝,且所做的產品都有人買。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老人耳朵聽不見,他是怎樣做到生意「紅火」,不愁銷路的呢?
  • 農村即將消失的「手藝活」,很賺錢卻無人接班,老人說出難言之隱
    在以前的農村,個個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活,雖然在當時賺的錢不多,但是可以養家餬口,都有著不外傳的傳統。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我們農村很多的老手藝漸漸消失,就是想看,也不會看到這麼精湛的手藝了。農村即將消失的「手藝活」,很賺錢卻無人接班,老人說出難言之隱!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汾陽圍鐃
    商代象紋銅鐃虢虞圍鐃名字的由來是與其地名密不可分的。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山西汾陽段家莊一帶就已經有古人類居住。而虢城、虞城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55年。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消滅了北虢(今山西平陸)和南虢(今河南陝縣)後,北遷其民,並且築造虢城、虞城兩城池以居之,古虢城故地屬今據山西孝義五公裡的大虢城村,古虞城故地屬山西汾陽的虞城村,虢虞兩古城在古時屬於山西汾陽。鐃又稱鉦和執鍾,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禮樂器之一,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逐漸變為重要禮儀祭器。
  • 新市八旬老人堅守了68年的這門手藝,見證婚姻無數!如今卻面臨失傳……
    每天清晨7點不到,老人就會準時來到小屋,看看柜子上一排排已經落有薄塵的蠟花,點上暖爐。這已經成了他幾十年來的習慣。說著他小心翼翼地搬出一個小水缸,從裡面取出泡在水裡形狀各異的模具,老人說,這些模具是從父輩那裡接過來的,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這是以前農村的學校老師和孩子家長說的,說的是有學問了到哪兒都有飯吃,餓不住。在農村老話中也有這麼一句,「天幹餓不死手藝人」,其實呢原來老話更狠,說的是「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說明啥?有手藝到哪兒餓不住,不像只會種地的農民。
  • 一桿秤,做了50多年!餘姚孫師傅說要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科技在進步,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木桿秤早已退出市場,但在餘姚市陸埠鎮江南村孫家老屋20號,住著一位做秤的老手藝人,叫孫朝土,從15歲開始學做手工木桿秤,今年已經68歲了,這門手藝一做就是50多年,在方圓百裡小有名氣。 日前,記者來到孫師傅的家,一眼就看到正在做木桿秤的孫朝土。
  • 10張農村老物件,圖7木製工具不認識,看看是個啥
    端午節期間,攝影師和影友老師一起來到山西省黃河岸邊的農村採風,走進農家我們在7旬姚大娘家拍到了一組「稀罕物」,這些老物件看看您能認識幾種。這是一個直徑僅有26CM的鑄鐵盆,據說已經有200多年時間了,是個洗臉盆盆,如此「玲瓏嬌小」讓人都不敢相信。
  • 釣魚2條20斤,但是看到黑壓壓一片,7旬老人還是放生了
    在農村的河道裡,常常看到悠閒的釣魚人。 今天天氣也不太好,是個陰天,正是釣魚的好天氣。這位釣魚人,是個老釣友,今年71歲了。老人姓王,是當地的農民,平時沒有事做,就喜歡釣釣魚。老人說,家裡的五六畝田已經流轉給種田大戶種植,平時也不忙,正巧是陰天,就來釣魚取樂。 這個村莊叫小楊莊,地處江蘇裡下河地區,位於通揚河北岸。
  • 山西8旬老人痴迷《易經》45年,獨居6年「風水寶地」,活成啥樣?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位山西8旬老人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人。這位老人叫張宏錄,住在山西省萬榮縣一個叫西埝的農村。雖然已經88歲高齡,但張大爺的神態健康,腿腳也很靈活,平時也是精氣神十足。張大爺平常沒事的時候,就會研究《易經》,張大爺說自己最擅長的就是相面和看手相以及風水。在五臺山的時候就是廟裡的師傅,當張大爺回到老家的時候,這一本領慢慢的被傳開了,前來上門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 6旬老人做「天價小吃」100斤制不出6斤,每斤賣80元,純手工製作
    美食是組成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民以食為天,誰也不會離開美食的誘惑,所以在生活當中人們的條件好了以後,都會去尋覓自己喜歡的美味,而且對美食小吃品質的要求也提升了,當然了品質越高的美食小吃價格也隨之越高,今天我們就分享6旬老人做「天價小吃」100斤制不出6斤,每斤賣80元,純手工製作,那這是哪種小吃呢?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 山西75歲老人和傻兒子住山頭,26年不敢出遠門,他們怎麼生活的?
    農村裡總會出現一些奇聞異事,或許是神秘,也或許是令人唏噓,而我們今天要講述的,就是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家有「傻兒」不敢出遠門故事的主人公名為趙王存,是一位75歲高齡的老人家。趙王存住在山西平陸後澗村最高初的一個黃土梁上面。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趙王存就已經跟著父輩們一起開始學習的竹編,年輕的時候也是靠著這樣的一門手藝來養活自己的一家人的。
  • 男生學歷不高,學這5門手藝收入不錯
    雖然說360行行行出狀元,但是父母的想法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有一個收入不錯還穩定的工作的。但是並不是事事都隨人願,很多孩子高中的成績就不是很好,對於考上大學更是一點信心都沒有,久而久之,家長不想再勉強孩子,也就放棄了,但是孩子年紀不大,學歷不高,總得學點什麼手藝為了以後的生活考慮吧,有哪些適合的職業呢?
  • 山西臨汾農村葬禮出現共享電子花圈 50元租7天?
    在山西臨汾翼城農村,有個裴姓村民母親去世,親朋好友都送共享電子屏花圈。(據梨視頻、網易、深港在線、臨汾聲音客戶端、新浪PC客戶端1月18日消息)圖片顯示,這種花圈中間有電子屏,可以打字上去,也是一種液晶顯示屏吧,而花圈採取布匹製作,可以重複循環利用,也是一種共享經濟,也是租用,50塊錢可以租7天。以前一個花圈100,這也是節約了。而且還環保無汙染。
  • 山西四十多家農商行成東旭系「提款機」
    短短的5年時間裡,東旭集團及其子公司的負債規模上升了7.7倍,從198億元攀至1517億元。儘管李兆廷產業布局全國多個地方,但此前鮮少踏足山西。公開信息顯示,李兆廷和山西結緣的第一站是山西的朔州市。2016年3月,李兆廷帶隊考察山西朔州的新能源項目時,正值朔州市農村信用社改制、打造多元化股權結構之際。
  • 山西襄汾老人壽宴,怎麼成了老人心底深深的傷痕
    如今,在農村,老人過壽是一件大事,老人的兒女們自然要慶賀一下,而農村裡的親情鄉情特別濃,十裡八鄉的親戚朋友以及村子裡的鄰居都少不了要來祝賀。其實,老人很低調,不喜歡把自己的壽辰弄得熱鬧非凡,按照他的想法,一家人弄點小菜,圍坐在一起喝點小酒,擺點家常就行了。但孝順的兒女卻希望老人的壽辰熱鬧一點,喜慶一點。
  • 這些農村手藝活,還有多少泉源老鄉會幹?
    要說當年, 相比於鐵飯碗的死工資, 比較賺錢的手藝, 可能就是下面這些了... 第8名:瓦匠
  • 為什麼農村老人說,不能和愛放屁的人一起出遠門?
    為什麼說愛放屁的人不能出遠門?我們首先要了解放屁的原因是什麼?代表人們的身體怎麼了?人體,體內的屁是怎麼產生的呢? 在眾所周知的食物裡面,紅薯,沒有煮熟透的紅薯,半生半熟的紅薯,吃的特別容易放臭屁,而且很多,這是因為不熟的紅薯吃了之後引起腸胃功能不正常的運轉,體內積壓了大量的氣體在裡面,所以經常放屁。在農村經常有烤紅薯,還有許多人的小時候都去做過紅薯窯,烤出來的紅薯大多數都是半生半熟的,吃了特別容易放屁,所以小時候特別多的小夥伴是放屁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