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加熱融化
#360行,行行有真知#周末,相約臨汾的攝影師,去襄汾縣許村尋找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做鑼鼓。順著鄉間小路,來到許村的許家,找到非遺傳人許大爺。
製做過程
見到許大爺,他是一名7旬的老人,老大爺說他從小就跟著父輩們學做鑼鼓,這一幹就幹了一輩子,從沒停歇過,從春做到冬,從小幹到老。
氣錘敲打
山西威風鑼鼓最早被稱為"鑼鼓",老百姓俗稱 "傢伙",它是集鑼、鼓、鐃、釵四種樂器合奏表演的一種漢族傳統打擊鼓樂,並融音樂、舞蹈、技藝於一體,是山西漢族民間鼓樂的代表。
工序繁雜
許大爺就是製做鑼鼓傢伙的手工藝人,當日筆者去他家參訪拍攝,正趕上他在製做鑼鼓樂器中的其中一種「鐃」,「鐃」這種樂器在鑼鼓表演中,佔很大的比例,一般是由女人敲打。
手工敲大
制「鐃」時,先要在坩堝裡,把黃銅融化,倒進一個圓形的模具中,然後經過氣錘的打壓,手工敲成形狀......
砂輪打磨
還有用砂輪打磨、沾水退火、調音等。
高溫後退火
做成一個「鐃」,全部的工序有十多種,其中大部分都是純手工,在製做敲打的過程中,只有熟練掌握了技法,才能敲出薄厚均勻的「鐃」,在表演中,音色才能洪亮悅耳動聽。
表演中的「鐃」
威風鑼鼓在全國農運會上,在國慶4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在1990年舉世矚目的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上,三次表演,震驚了中國,威風鑼鼓一舉成為代表中華民族聲威的藝術形式。讚譽威風鑼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樂」,是「黃河之魂」、「驚世之寶」,被稱為「中華第一鼓」、「天下第一鼓」。
張旦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