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的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費玉清,嗓音珠圓玉潤、清亮動人,最適合演唱《一剪梅》、《夢駝鈴》和《在水一方》這一類深情婉轉的曲子。
他曾經在十多年前,替電視劇《問君能有幾多愁》配唱片尾曲《幾多愁》。這首曲子的歌詞,即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絕命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費玉清的嗓音與劇中吳奇隆李後主的扮相,相得益彰,令這首詞作在千年之後大放異彩。這首歌也因此一度爆紅,街頭巷尾競相傳唱。
聽過這首歌的人都為李煜的才華驚豔,為他的悲慘遭遇感到不平。李煜生於七夕,亦死於七夕。這一切難道真的是命中注定嗎?這背後是否還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一、千古絕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南唐後主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他從小就能詩會畫,生得額頭寬廣,齒如齊貝。李煜酷愛讀書,且有佛家信仰,朝中有大臣對他頗為不滿。
並且在他的前面,原來有五位哥哥,根本輪不到他當皇帝,但是父親李璟偏偏就看好他。李煜為了逃避政事,一度假裝寄情於山水,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可是後李璟駕崩後,他還是登上了帝位。
都說李煜的皇帝當得不好,那只能說他不是當皇帝的那塊料,但是他並不是像野史中說的那樣,一上去就沉迷於酒色笙歌,他還是做了一點實事的。
他恢復了南唐先主李昪休養生息的國策,他體恤下民,親理獄政,又整頓軍務。還在國內進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因此之故,後來南唐亡國,他在百姓中的威望並沒有降低。
金陵城破之前,他為了保護城中的百姓不受屠戮,主動出降。百姓們跪地相送,後來還給他建了祠堂。宋太祖趙匡胤封李煜當「違命侯」,給他造成了極大的精神打擊。
一開始的時候趙匡胤並沒有殺他,只是把他軟禁起來。照樣給他好吃好喝,甚至讓他可以七夕節生日的時候,歌舞作樂,但是這樣的日子並不是他想要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李煜是一個「赤子之心」的大詞人。他內心中有憂愁與不滿,就全部用他的詞如實地寫下來了。
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相傳是李煜的絕命之詞,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首詞作。在這首詞中,他從問天、問人到問自己,從問開始,至問結束。
連用三個對比句式,從時光的流逝與人生的短暫,風月的更迭與故國之思的難熬,以及風景依舊與人事的變化無常,真切地表達出內心的憂愁與痛苦。
最後把所有的愁煩,化作為了一江奔流不盡的水,將情緒推進到了高潮。「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中國詞壇上以江水喻愁最出色的名句。
以一江春水喻亡國之愁,這種自然的比喻,完全發自李煜天真率直的個性。從此以後,千年再無來者可追。堪稱帝王絕筆下,發亡國之悲音之第一人。
二、生死七夕,豈是巧合
李煜之死,一直盛傳的都是因為為他在七夕節自己生日的當天,在家裡作了這首《虞美人》,並找樂人彈唱。宋太宗趙光義聽了覺得他在懷念故國,非常生氣,就讓人賜他牽機毒,把他活活毒死。
其實,一個亡國之君會想念故國,本屬人之常情。當初李煜投降後,趙匡胤沒有殺他,二十把他封了一個「違命侯」,用意就是讓他活著丟臉。
趙光義上位後,在太平興國元年,還幫他去掉了這個侮辱性的頭銜。那麼,他又怎麼會為了一首詞就殺了李煜呢?
在野史傳說中,宋太宗趙光義是一個殺兄的惡人。當初他通過斧聲燭影,親手殺死了自己兄長宋太祖趙匡胤才當上皇帝的。並且趙光義好色如命,他相中了李煜的小周后。
在李煜活著的時候,趙光義就和小周后有染,還叫人把他寵幸小周后的場面畫成畫,流傳下來。明代《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沈得符聲稱:在友人家親眼見過這一幅名為《西陵幸小周后圖》的畫。
那麼,後來導致趙光義後來改變主意毒殺李煜的,是他和小周后的關係嗎?其實這也不太可能。畢竟當初他的兄長趙匡胤滅了後蜀,直接就納了後蜀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
所以,趙光義喜歡小周后,也可以直接納小周后為妃,根本不必向李煜下毒。其實,李煜真實的死因,還是因為趙光義懷疑他有「復國之心」。
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兩人本來就有殺降的習慣,夏承燾在《唐宋詞人年譜》中介紹:宋滅六國,後蜀、南唐、吳越三君皆不得良死。餘下的南平、南漢和北漢三個君主,也都是死因不明。
其中吳越的國主,當初還曾經幫助宋朝滅南唐,最後也是死得莫名其妙,並且死亡的當天也和李煜一樣,是他自己的生日。其中緣由,非常耐人尋味。
根據學者對相關資料的考證,李煜當初出城投降宋朝的時候,南唐的勢力實際上並沒有立刻土崩瓦解,因為當時所屬南唐的一些州仍在抗爭。
如南唐的江州、吉州、袁族、宣州和閩中、歙州等地區,都在和宋朝不斷地戰鬥。宋朝最後徹底平定南唐,已經是兩年之後的事情了。
宋朝扣住李煜,是因為他在南唐百姓的心目中是有影響力的,還可以當著政治籌碼。到了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天下的大勢已定,所以李煜就完全沒有必要活著了。
有一次,李煜在南唐的舊臣徐鉉去探望他,李煜一見到徐鉉就流淚。後來李煜還對他說:後悔殺了潘佑、李平!這兩人都是南唐的忠臣,曾經對李煜進行勸諫。
再後來,宋太宗趙光義問徐鉉見到李煜時,李煜說了些什麼,徐鉉自然就如實講了。宋太宗趙光義覺得李煜還是有復國的野心,留著他始終是一個個禍害,所以就把他賜死了。
結語
李煜從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十二月投降,到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七月七日去世,被囚的時間長達兩年多。
在這期間,他精神上遭受的壓力,讓他感到有生不如死的感覺。所以他才在這首《虞美人》的開頭說「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本來都是風雅之物,也是他從前在南唐時最愛的東西,現在卻根本不想見到它們。所以有人猜測,他在填這首詞時,已經有了些許厭世的想法。
不過這首詞一連用了六句話,造成了三個對句。連續發問,情緒其實是比較激動的。這種情緒也與詞末的「一江春水向東流」連成了一氣,產生了一種美麗而又讓人絕望的感覺。
費玉清演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時候,大概是2005年前後。當時他已經50歲,但是聲音仍然十分年輕。完全唱出了41歲的李煜那種任性縱情的率真感覺,以及沉痛的亡國哀愁。
美好事物的消逝,總是容易讓人產生無限的惋惜,而且李煜的確是一個天才詞人。因此比起常見的政治陰謀,大家更願意相信,是這一首《虞美人》送走了他的魂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