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元宇宙別禍害「虛擬人」了

2021-12-17 放大燈

2021年大放異彩的虛擬人,不是什麼新鮮玩意。

早在1958年,音樂製作人羅斯·巴格達薩裡安(Ross Bagdasarian)用動畫和調音技術,製作了由三個擬人化的花慄鼠組成的虛擬樂隊——艾爾文與花慄鼠(Alvin and the Chipmunks),第二年,他們(或者該說「它們」?)的專輯獲得格萊美最佳兒童唱片、最佳喜劇表演和最佳工程唱片三項大獎[1]。

如果用現在人們對於虛擬人的定義,這三隻花慄鼠絕對稱得上是虛擬人「老祖宗」了。

你說這也算虛擬人?這怎麼就不能算了。

大綿羊 | 作者

普通醬 | 編輯

放大燈團隊 | 策劃

什麼是虛擬人?擁有哪些能力才算虛擬人?初音未來跟柳葉熙、七海Nanami和小冰有又什麼區別?

這都不是元宇宙的鼓吹者們希望你明白的事情——不少人試圖營造熱鬧的氛圍,元宇宙時代,每個人都需要虛擬人,它將成為你的化身和助理,你用虛擬人也在看著其它的虛擬人……但不得不說,這除了助推某種元宇宙狂熱,對釐清概念、技術與產業沒有任何幫助。而且還是得給這些鼓吹者潑個冷水,可別蹭今天已經整出活來的虛擬UP主們的熱度了

虛擬人的概念源於英文單詞Virtual Humans,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與「數字人」(Digital Humans)混用。從字面意思寬泛地理解,一切數據形態儲存的類人角色,都算是虛擬人。

二次元們的公主殿下——初音未來,是一個聲音合成工具和一個基本的形象設定,在創作者們,比如音樂製作人(各種P)、畫師和動畫師等聯手創造的虛擬偶像;抖音上一條視頻漲粉百萬、1秒製作成本上萬的「柳夜熙」,是用CG技術製作的超寫實虛擬人,但其實它跟迪士尼動畫電影裡的白雪公主也沒什麼本質區別;連你在遊戲裡見到的NPC,也可以是一種虛擬人[2]。

但顯然,也有人覺得對虛擬人不應該這麼包容。

維基百科對虛擬人的解釋,更符合當下這些人的預期——虛擬人是模擬人類的計算機生命,它主要有兩類:

若據此歸類,AYAYI、阿喜等利用CG技術製作的「超寫實數字人」,反而不屬於這兩類,被「開除虛擬人籍」。

虛擬人概念的泛濫,成了行業的一個麻煩。毫不猶豫地說,它就是個營銷用的筐,什麼都能往裡裝。當有公司需要一個年輕化、科技感的形象,又想蹭點熱點吸引關注的時候,隨便來個人人貓貓狗狗,甭管是視頻還是「開頭一張圖,剩下全靠講故事」都能變成「虛擬人」,炒作一時熱得快,炒作一停涼得更快,而專心幫你查天氣設鬧鐘的Siri倒是從來沒說過自己是虛擬人。

誰也沒有最終解釋權。唯有二次元不在競爭行列裡,因為在二次元眼裡,估計他們根本看不上這些蹭初音未來熱度、喊「虛擬偶像永不塌房」的概念炒作者,而所謂的虛擬主播VTuber,更是他們的老熟人了。

替身虛擬人,或者說那些VTuber們,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皮套」和「中之人」。

其中,「皮套」是指虛擬主播對外展示的形象,一般由畫師或製作公司設計和建模,並依賴實時渲染軟體形成動畫;而「中之人」則是為「皮套」提供聲音、動作、表情的演員,某種程度上說,這才是一個虛擬人的「靈魂」。

如果我們用攝像頭和動作捕捉軟體採集演員的表情和動作,體現在虛擬形象上,看起來就像是虛擬人在直播。虛擬主播往往是「整活」的一把好手,這當然要依賴「中之人」的表演能力,而種源於真人的「靈魂」,恰恰是那些只有動畫和宣傳圖、沒有互動能力的虛擬人所欠缺的。

2016年,虛擬人「絆愛(Kizuna AI)」在YouTube上傳了第一支視頻,成為世界首個VTuber(虛擬主播)。絆愛的「皮套」便由漫畫家森倉圓和動畫作者Tda式設計,初代絆愛的中之人則是日本聲優春日望扮演。

絆愛的跳舞視頻,YouTube單條播放量超1600萬次

絆愛一經推出,大受用戶追捧,跟風者不斷。截止2018年底,絆愛的油管訂閱數突破200萬,VTuber總數超過6000名。日本網友甚至自發將2018年定為「VTuber元年」[3]。

很快,這陣風從YouTube燒到B站,國內的虛擬主播越來越多,也自然催生出「皮套師」的生意。他們是為虛擬主播設計形象的人,往往也會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攬建模的工作。

B站用戶「呆呆獸大王」就是其中之一。在做皮套師之前,「呆呆獸大王」是動畫行業從業者,三年前,他發現了虛擬主播成為趨勢,辭職成為一名全職畫師,為準備做虛擬主播的人設計「皮套」。

「呆呆獸大王」告訴放大燈團隊(ID:guokr233),2019年和2020年兩年的行情最好,全年無休,單子多到畫不過來。於是,他在2019年下半年招聘了幾個員工,成立工作室。

「皮套」的製作費用隨畫風、精細度、修改次數、檔期等浮動,每套形象定製下來最少也要1500元。從業以來,「呆呆獸大王」和團隊共製作了超過500套形象,也就是說,在不到四年時間裡,他和工作室的收入至少也有75萬元。

2021年,元宇宙和虛擬人的風吹來,但「呆呆獸大王」沒有感受到風口的紅利,「今年的生意不算好,尤其從下半年開始,做做停停。」

誰搶了「皮套師」們的生意?

能夠確定的是,虛擬主播熱度未減。

根據B站公布的數據,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共有32412位新的虛擬主播開播,總投稿量超189萬[4]。

需求還在,只不過從小作坊式的工作室,轉向規模化運作的公司。如2015年成立的創幻科技和2017年成立的雲舶科技,就是為虛擬主播「量產皮套」的公司。

這些「皮套」公司,把「捏臉系統」「面捕系統」「直播系統」集成在一起,用戶在預設的角色上捏捏臉,或者換套衣服、配飾,就能直接開播,降低了虛擬主播的技術門檻,至於質量,那是另一回事。

價格也是「皮套公司」的一個優勢。

一般情況下,虛擬主播想要開播,至少需要1700多元的前期投入,其中包括1500元的皮套、100多元的麥克風和價格不等的面捕軟體,這對於那些想要玩票試水的非全職主播很不友好。

而「皮套公司」的虛擬直播工具,大多提供免費套餐,用戶可以在一兩個人物模型的基礎上簡單試用,然後按需要購買其它服務。據創幻科技介紹,已有超過30000名用戶,使用過該公司旗下的虛擬直播工具,B站「綺良kira」「奈璐Naru」「超次元次元醬」等虛擬主播,用的便是該公司製作的「皮套」[5]。

皮套公司的產品也有缺點。

「呆呆獸大王」從業三年裡,看過太多相似的需求,「基本上都是美少女、美少男。」在他看來,虛擬主播從業者太多,如果大家都一樣,很難突出特徵信息,很難在競爭中獲勝,「現在很多客戶的需求越來越獵奇。」最近,他接到了獸人、擬物、甚至是宗教神佛的訂單,這些高度定製化的小眾形象,很難在前述的直播工具裡實現。

不過,這些機構化的皮套公司志不在此。對它們來說,直播工具更像是一個把現有技術隨便打包就能拿出來賣的副業,營收的主力是技術外包。

雲舶科技的主要業務,是為遊戲公司和視頻公司提供虛擬形象的解決方案,騰訊遊戲《一起來捉妖》裡的人物動作,便由雲舶的技術生成;而創幻科技的產品,定位於承接虛擬商業演出和電商帶貨。2020年6·18海爾天貓旗艦店直播時,直播間裡兩個虛擬的「海爾兄弟」形象,是創幻科技提供的服務。

海爾直播[6]

也有一些公司,希望用AI驅動皮套,取代中之人。

如2016年成立的中科深智,打造了抖音粉絲4691萬的「一禪小和尚」和1672萬的「萌芽熊」等IP。今年年初,該公司推出了一套「AI虛擬主播」系統,號稱可以24小時介紹商品,還能自動打招呼和回答直播間問題。

該公司官網顯示,公司已與OPPO、飛科、飛利浦、恆源祥、美贊臣等品牌達成合作[7]。但囿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智能的虛擬主播只能「看懂」價格、優惠等簡單問題,聲音機械感強,遠不如真人直播效果好。往往只有在真人主播下班後,你才有可能在直播間看到「AI主播」。

2021年,這些虛擬人概念公司借著元宇宙的熱度先後融資。在某種市場熱門邏輯裡,元宇宙裡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虛擬化身(Avatar),也同樣需要一大批AI驅動的全自動虛擬人,而元宇宙本身的「確定性」又是那麼理所應當——畢竟你沒法否認一個已經落地了一二十年只是換了一個新名字的東西——因此虛擬人就成了一個確定的風口。

幾家公司也毫不掩飾對元宇宙的熱切。今年10月創幻科技CEO陳堅公開表示,將不斷探索和挖掘元宇宙[8],而中科深智在融資後也表示正在搭載元宇宙內容生產中臺[9]。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市場的追捧。2021年5月和7月,雲舶科技先後完成數百萬美元A輪和A+輪融資;中科深智在2021年11月,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

但是——如果我們就把虛擬人這樣跟元宇宙綁定在一起,可是會在炒作中迷失了它原本的價值哦。

虛擬人有什麼價值,你可以先問問遊戲公司賺了多少錢——「吃雞」遊戲裡賣的外觀道具,包裝出來的就是你在遊戲裡的化身。這怎麼就不是虛擬人的價值了?

這是虛擬人的第一類可行的生意:個人虛擬形象。它的MVP(最小可行產品)就是你的微信頭像……而這部分市場,完全不歸屬於這些熱點概念的炒作者。

我們還是來看看那些市場能炒作的吧。比如,在社交網絡上打造一個虛擬人偶像,接商單代言、發廣告大片。

它的一大炒作點是「虛擬偶像永不塌房」,是絕好的品牌代言人,但這個點本身就是個偽命題,虛擬偶像是死的,「中之人」和製作公司是活的,想翻個車仍然輕而易舉(請自行搜索「桐生可可」和「Hololive」)。事實上這些「虛擬廣告姬」剛推出時,的確接廣告接到手軟——「AYAYI」「阿喜」等,它們賺了一撥眼球後,又迅速遠離大眾視野。

這暴露出它們的另一個問題:沒有人格、沒有作品,消費者又不是傻子,為什麼要粉上這麼一個玩意?這些假模假式的虛擬人,扔在廣告、直播帶貨裡,當然也沒砸出來什麼水花。

正因如此,在今天走得更順利的虛擬偶像,仍然是那些帶有「中之人」表演性質的VTuber們。這是虛擬人的第二類可行的生意:表演者的畫皮。

而虛擬人還有第三條路:放棄人格化,只做人機溝通的接口。

螃蟹可以讓媒體先吃。2021年10月20日,國家廣電總局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中提到,要推動虛擬主播廣泛應用於新聞播報、天氣預報、綜藝科教等節目生產,探索數字人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10]。

待虛擬人經過市場驗證,才有機會在生活中發揮更大價值。

我們不妨把目光稍微拉遠。

還記得2013年橫空出世的臉萌嗎?一個簡單的拼臉App,佔領了社交媒體,人們紛紛換上臉萌生成的卡通頭像,直到現在,你還能看到這個產品的影子。

虛擬人未嘗不是這樣一項產品,它很有可能會代替真實的你,在不遠的未來成為大家對外示人的形象。

但千萬別提元宇宙,虛擬人比它實在多了。

References:

[1] 艾爾文與花慄鼠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vin_and_the_Chipmunks

[2] 羅亦丹. 成本1秒上萬 超寫實虛擬人憑什麼這麼貴 2021.11.21 https://mp.weixin.qq.com/s/FVBZlYCAvjhSz7DBd0QTeQ

[3] 時時. 日本2018網路流行語第一名 :VTuber 2018.12.7 https://dq.yam.com/post.php?id=10392

[4] BB姬. 3萬虛擬主播在B站,都整了哪些好活?2021.6.27 https://mp.weixin.qq.com/s/su4uNGhmR1t6CQWg2kHa4Q

[5] 創幻科技官網 https://www.vtmini.cn/about.html

[6] 創幻科技官網案例介紹 2020.6.16 https://www.acgvr.com/news/article/2397.html

[7] 中科深智官網 https://www.deepscience.cn/ai_virtual_anchor/

[8] 創幻科技官網 2021.10.26 https://www.acgvr.com/news/article/2477.html

[9] sybil. 中科深智完成B輪融資,打造元宇宙內容生產中臺 2021.11.2 https://news.pedaily.cn/202111/480555.shtml

[10] 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 2021.10.20 www.nrta.gov.cn/art/2021/10/20/art_3713_58260.html


《聰明的AI不是一天練成的》

相關焦點

  • 20211222虛擬數字人:元宇宙炒作新方向
    12月27日將向所有用戶開放,屆時百度AI開發者大會也會在「希壤」中舉辦,這是國內首次在元宇宙中舉辦的視頻會議。3、網易召開元宇宙大會,宣布明年一季度推出已內測2年的全球性遊戲UGC平臺。4、12月20日,VR平臺Rec Room宣布完成1.45億美元融資,元宇宙社交平臺有望加速發展。當前元宇宙消息持續密集披露,也使得這個板塊不斷新高,這也是今天元宇宙板塊大漲的主要原因。
  • HTC招募元宇宙虛擬店員 時薪112元人民幣
    據臺灣媒體當地時間11月30日消息,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虛擬世界發展及實體活動在線化技術加速邁進,宏達電(HTC)正在積極拓展元宇宙技術,日前發表了最新VR頭顯VIVE Flow後,更將12月17日於在日本市場的VIVE Wonderland平臺,以時薪2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12元)的待遇僱用虛擬店員,正式在元宇宙世界中開創工作新型態。
  • 元宇宙專題報告:虛擬經營世界,加速成長的準元宇宙應用
    狹義而言,元宇宙是以 XR、AI、區塊鏈三大技術為核心搭 建的下一代網際網路生態,其中 XR 技術(VR/AR/MR/腦機接口等)是實 現沉浸感的關鍵技術,XR 設備是將虛擬經營世界與真實世界相融的必 要設備。
  • 盛大公鏈:一塊虛擬土地50 萬美元,這就是元宇宙的魅力
    與此同時,技術渴望新產品、資本尋找新風口、用戶期待新體驗,多重因素疊加,元宇宙被寄予厚望,成為下一代網際網路。元宇宙通過聯通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驅動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把人和社會的關係數位化,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從「現在」到「未來」,元宇宙如何演進?我們相信技術與商業始終是核心。元宇宙被視為一場新革命,是下一代網際網路。元宇宙的出現必然離不開創新性技術的突破。
  • 到底什麼是元宇宙?
    要想實現Carmack的設想,需要克服諸多技術問題才能擁有一個有「成千上萬的人四處遊蕩」,且可以隨意進出虛擬房間的 VR 虛擬世界。這究竟是誰的元宇宙?除了這些通用的構建塊之外,區分「a metaverse」與「The Metaverse」也很重要。雖然看上去很相似,但其實它們的含義差別很大。這兩者的區別在於控制。
  • 韓國產業界搶灘元宇宙
    根據協議,Kakao娛樂除了以有償增資方式向Metaverse Entertainment投資120億韓元,雙方將基於Netmarble F&C的元宇宙技術和Kakao娛樂的藝人企劃經驗展開合作,首個元宇宙合作項目為韓流虛擬偶像。該虛擬偶像計劃在明年出道,並進軍全球市場。
  • 周杰倫「身陷」元宇宙
    而元宇宙作為時下最火熱的概念,自去年以來備受追捧,不少明星也將眼光瞄準了文娛行業的「元宇宙式」創新。周杰倫「入局」元宇宙的方式,是推出系列NFT。本次賣出6200萬元高價的,是10000枚 「Phanta Bear」(幻象熊)NFT,由數字加密互動娛樂平臺Ezek聯合周杰倫名下潮牌PHANTACi限量推出。
  • 「元宇宙」之路:昂貴且漫長
    元宇宙指的是一種在線虛擬空間,人們可以在這個空間裡辦公、娛樂和購物。Facebook將元宇宙描述為「社交聯絡的又一次進化。這是一個集體項目,將由全世界的人群創建,並向所有人開放。你將能夠以超越今天可能採用的方式進行社交、學習、合作和娛樂」。Facebook為什麼要更名?
  • 在「元宇宙」裡看演唱會,是一種什麼體驗?
    ——《雪崩》尼爾·史蒂芬森看起來,無論我們認不認同這個概念,「元宇宙」都在加速發展。 不久前,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在虛擬演藝平臺WAVE上舉辦了個人第一場虛擬演唱會,作為當下全球樂壇裡全網粉絲量最高的歌手,比伯的入局,被認為是「元宇宙」的一件大事。
  • 元宇宙周刊丨華為首個虛擬數字人「雲笙」正式入職;騰訊已申請近百條元宇宙商標;《時代》雜誌發售NFT
    是一個有著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角色扮演的虛擬活動空間,有超過200個獨立的房間可供遊玩。Rec Room 還推出了新的功能「Rec Rally」VR 卡丁車遊戲,讓玩家在 6 人在線比賽中與朋友或陌生人一較高下,吸引了更多用戶的加入。
  • 頭號玩家們:是時候聽聽科學家對「元宇宙」的看法了!(視頻)
    想像一下:你正騎著摩託車,穿梭在晚高峰的車流中,後面的敵人緊追不捨,為了躲避子彈,你被一輛卡車撞飛,落地的一刻你感受到地面的衝擊力,背部的疼痛和嘴裡的血氣
  • 還沒搞懂元宇宙是個啥,就有人受騙了!
    「元宇宙區塊鏈遊戲」(以下簡稱「鏈遊」)被一些商家宣傳成能夠「躺賺」的遊戲,月收益甚至達到100%。而業內人士表示,這類遊戲不僅暗藏龐氏騙局,由於要用虛擬貨幣結算,其本身或可能已經涉嫌非法集資或金融詐騙。遊戲與賺錢掛鈎 搭上元宇宙概念「鏈遊」聲稱能「躺賺」近期,元宇宙如同一股強勁的龍捲風入侵,不僅席捲了整個科技圈,資本市場也深受影響。
  • 魔幻的元宇宙照進現實
    《失控玩家》近期票房大賣,電影中描繪了一個逼真的虛擬遊戲世界以及強人工智慧AI角色形象,進一步打開市場對元宇宙的想像空間;8月29日,媒體報導字節跳動將以50億元收購我國VR設備龍頭Pico,入局元宇宙賽道;9月3日,騰訊申請註冊「王者元宇宙」和「天美元宇宙」兩大元宇宙相關商標,繼續催化元宇宙概念。
  • 主題樂園「元宇宙」正式開啟?先看看迪士尼是怎麼做的!
    一個很多人都不認識的新名詞——「元宇宙」,進入了遊樂行業的視野。「元宇宙」是什麼?主題樂園和「元宇宙」有什麼關係?主題樂園如何運用「元宇宙」為用戶帶來新體驗?「元宇宙」的未來在哪裡?元宇宙(英文Metaverse)概念最早出現在1992年美國作家尼爾·史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中。這部小說描繪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虛擬數字世界——「元界」。
  • 元宇宙虛火加溫,虛擬人物走進現實
    隨著現在技術的成熟,二次元的虛擬人物開始變得更加立體、真實。如今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進入了越來越多人的視野。但當他們真的逐漸破圈,是否能夠收穫多少流量紅利?至少,成為頂流並不容易。來源:鋅財經1月6日,字節跳動投資了「李未可」。這個「李未可」並不是一個真人,而是一個虛擬人。這也是2022年新年伊始的第一筆虛擬賽道上的融資。
  • 什麼是元宇宙的「第一性原理」?
    現在單單一個 3D 遊戲產業已經很大了,到之後系統、所有軟體行業都會變成 3D 的,也就是說 3D 在未來會是特別大的一個產業。我自己最想要的就是一個虛擬世界,人們可以在裡面遊戲、社交、娛樂。這個願望和越來越大的 3D 產業又是相通的,所以選擇了做虛擬社交做創業項目。沒有選擇 VR 是因為設備出貨量太小,一個平臺用戶基數太小,是無法養活創業公司的。
  • 網友:求求你別來禍害電影界了
    但是在後續過程中,拍攝的相關影視作品《港囧》還有《囧媽》,給人的感覺是越來越不好。大家應該還記得,之前在電影院上映的一部《暴走狂花》,包貝爾是裡面的主演之一,而電影上映以後,僅僅只有3.6分的影評分,好多人去電影院觀看的時候,幾乎都是看到中途便離場。
  • 元宇宙ETF好賺嗎?三大概念秒懂Meta、微軟的布局
    隨後,各類元宇宙概念股、元宇宙ETF也紛紛出爐。它到底是什麼?未來市場多大,值得投資嗎?集合Emergen、Newzoo調查機構、微軟、輝達等科技業者說法與外媒分析,一次說清楚讓你秒懂。▌起源:元宇宙一詞起源,來自美國尼爾.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所著的科幻小說《潰雪》(Snow Crash),書中描繪未來人們借著戴上特製眼鏡與耳機,就能以虛擬化身優遊於比現實更豐富的虛擬世界。
  • 【創新應用】韓國「美女元宇宙」引爆網絡!最強換臉神器一鍵轉漫畫
    這類漫畫特別受歡迎,許多人非常喜歡這種沉浸式故事參與感,而非簡單地閱讀作者給出的故事。 受到Met的啟發,這次推出的WebtoonMe項目則將轉換技術更進一步,在保留人物照片特點的同時生成網絡漫畫風格圖片。
  • 微軟FB們為何急著構建「元宇宙」?領跑在線互動新時代
    受科幻作家歐內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2011年同名小說的啟發,電影中的孤兒少年英雄沉浸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虛擬實境幻想中,逃離了悽慘的現實世界。這個男孩戴上類似虛擬實境(VR)護目鏡的頭盔,逃進了名為「綠洲」的迷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