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原書出版於1868年,是最早刻畫獨立女性的一本世界名著。
也是《老友記》裡面瑞秋最喜歡的一本書,也難怪瑞秋當初會臨陣逃婚,也許或多或少受到喬·馬奇的影響吧。
是人皆知,新冠疫情對電影行業影響很大,但目前看來,我認為損傷最大,最令人可惜的作品,當《小婦人》莫屬了,理由有三:
第一,《小婦人》原本定檔2.14情人節,當時適逢奧斯卡頒獎季,《小婦人》在有獎項的加持下,僅淘票票平臺就有60多萬人標記了想看。
第二,在影院停擺半年多期間,《小婦人》網絡資源隨意下,目前豆瓣已有18萬人觀看並打分,就更別說還有好多看了沒有打分的觀眾。
第三,從西方情人節到中國情人節,《小婦人》從一家獨大,到現在面臨著《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和《蕎麥瘋長》的兩路夾擊,再加上仍處於《八佰》的強盛期,真可謂是「前有狼,後有虎」。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小婦人》僅僅出走半年,歸來儼然成了「老婦人」,時間是她最大的劣勢,晚一天上映,就要遭受多一些損失。
無奈之下,《小婦人》低調定檔七夕,儘管命裡早已標註了結局:陪跑炮灰,票房慘澹。
講真,我非常喜歡《小婦人》這部電影,不單單是因為有羅南、甜茶、艾瑪等俊男靚女,而是因為它非常有年代的質感。
如果大家留心對比就會發現,無論是好萊塢,還是國內電影,今時今日的電影節奏都要比二三十年前的老電影快得多,講究卡點,講究快速剪輯,講究情節一波三折,相反如果存在大段對白,單一場景,漫長的情節鋪墊,人們是很難看得下去的,會覺得沉悶無聊。
再延伸幾句,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現在的大部分電影不耐看,就是因為多巴胺電影存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特點,自然會重看越看越沒勁,相反老電影則是越嚼越有餘味。
《小婦人》就是這麼一部「老」電影,緩緩的,不急不慢的講述著馬奇家四姐妹的故事,所以我才說《小婦人》具有年代質感,就像是在看老電影,一下子就被拉回從前慢的過去,沒有什麼比時光緩慢流逝的感覺更美妙了。
故事發生在南北戰爭期間的美國,但故事本身跟戰爭沒有太大關係,主要通過馬奇一家四姐妹,嚴格來說是三姐妹,分別探討了婚姻與愛情,婚姻與自由的關係。
婚姻與愛情
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能走進婚姻的殿堂,攔在中間的那道檻,叫做物質。
大姐梅格,四妹艾米,她們小時候的夢想都是嫁入豪門,擺脫窮困潦倒的底層生活,但性格因素決定了她們天差地別的命運。
梅格跟大多數女孩一樣,沒什麼特色,就是普通,在一次名媛交際上,她底色的自卑和膽怯展露無疑,她接受別人施捨的美麗禮服,也接受別人剝奪她的名字,她的笑臉逢迎,讓同去的富家公子勞瑞嗤之以鼻,這來自上層社會的一眼鄙夷,梅格的豪門夢瞬間稀碎,她放棄了唯一一次釣金龜婿的機會,最終選擇了樸實的愛情,清貧著,也幸福著。
艾米就不一樣了,她比梅格堅定,她比梅格自信,艾米有清晰的規劃,想通過成為繪畫藝術家的方式躋身名流,且不說艾米還沒獲得繪畫上的成就,但藝術氣質足夠讓她出入名流圈了,還交往了一個已到談婚論嫁階段的富家公子,如果不是勞瑞臨門一腳,加上恰好艾米從小暗戀勞瑞,更重要的是勞瑞本身也是富家子弟。
在婚姻面前,艾米可以說是全片最幸運的女性了,既嫁給了愛情,又圓了自己的豪門夢。
但是,如果勞瑞不是富家公子的話,艾米再怎麼喜歡勞瑞也不會和他結婚的,因為艾米不是梅格,她非常清楚的知道,麵包和愛情,那一個會帶給她更多的快樂。
梅格和艾米不同的選擇,是性格上的使然,電影並沒有批判誰好誰不好,而是理智的表達,樸素也好,物質也好,虛榮也好,本心所向去面對問題,不要太在意外界的是是非非。
婚姻與自由
喬是馬奇家的二女兒,自小就靠寫作來補貼家用,也許是過早跟金錢打交道,有那麼點像混社會的關係,喬養成了「假小子」的性格。
「假小子」本來沒什麼不好,但把自己當成「真小子」,那就很糟糕了。
喬從小就種下一個信念,她認為一個女人最悲慘的命運就是成為一個妻子,她對婚姻有天然的抗拒,所以當勞瑞終於忍不住跟她告白時,喬的拒絕是:「我太愛我的自由,不會急於放棄它」。
但話說回來,正是由於喬的拒絕,勞瑞週遊歐洲療傷,機緣巧合下偶遇了艾米,這才有了上面艾米與勞瑞的故事,有了那個說愛我的男人,後來成了我妹夫的故事。
在我看來,喬是一個悲劇人物。
在150多年前的美國,女性是一個大集體,她們的最終歸屬都是步入婚姻,成為一個妻子,成為丈夫的附屬品。
當所有人變成一個集體的時候,個性的部分就被隱藏了起來,而喬恰恰代表的,是那個時代背景下,個體意識的覺醒。
當個體去對抗集體,對抗男權,對抗社會體系,那結果肯定是慘不忍睹的,但喬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一直以為她對抗的,僅僅只是婚姻。
最終,當她在紐約撞的頭破血流,仍然生活拮据,一事無成時,她才猛然發現,愛情,或者說是婚姻,其實跟自由沒有衝突。
作為女性,在一個好的時代下,女人當然可以像男人一樣,有自己的事業,那是社會價值的體現。
作為女人,而人是群居動物,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婚姻,則是一種很好的孤獨感消解方式。
社會價值與人本價值不衝突,婚姻與自由也不衝突,強行顧此失彼的對抗,則是很愚蠢的做法。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們到底在對抗什麼?
這時就會發現,生活的真相往往不是對抗,而是和解,很多時候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對抗,自己給自己劃了一條分隔線,並在一個極端裡越走越遠。
釀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