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在人海中失聯,請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 」。
兩年前,由喬丹·皮爾編劇及執導的處女作《逃出絕命鎮》以「黑馬」姿態,擊敗《三塊廣告牌》,獲得第9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大獎。
最近,喬丹·皮爾又出了驚悚新片,爛番茄94%鮮度,不少網友稱:光看海報和預告就嚇壞了……
《我們》
雖然這部電影依然以黑人為主角,但開場前十分鐘我們就已經感受到,導演這次的野心更大了——不再單純著眼於種族問題,而是想探討整個美國的黑暗面。
片頭字幕告訴觀眾,美國地下有數以萬計的廢棄隧道,沒有人知道其用途;緊接著電視機裡出現一則莫名其妙的「手牽手」募捐廣告,而這兩個信息跟接下來小女孩在沙灘遊樂場走丟的經歷似乎沒有關聯,只是都發生在1986年。
轉眼來到30多年後,這位叫阿德萊德的小女孩已經當上了媽媽,有一對兒女。
當老公加布提出一家人到聖克魯斯海灘去玩時,阿德萊德顯得非常不安,因為那正是她童年走丟的地方,恐怖回憶湧上心頭。
來到海灘,果然很多奇怪的事接連發生。
比如,阿德萊德重遇1986年在海灘見過的流浪漢,但這人已經滿身鮮血,正被送上救護車;
還有阿德萊德在沙灘上時,突然一個飛盤飛到她身旁,正好扣中毯子上的藍色圓點;
意外走開去上廁所的兒子傑森,看到沙灘上站著一個手在流血的人……
幸好,他們一家還是安全回到了家。坐立不安的阿德萊德把當年走丟時,看見「另一個自己」的可怕經歷告訴了老公加布,可老公並不信她。
突然,屋裡停電,屋外出現了四個紅衣人。
加布想去驅趕四人,結果對方不僅不走,還闖入了阿德萊德家裡。
這時,我們才發現,四個人竟和阿德萊德一家長得一模一樣!當紅衣女艱難地開口說話時,沙啞的聲音更是讓人毛骨悚然……
從紅衣女的口中,我們得知,他們是陸地人的「影子」。
過去,美國政府開展了一個陰謀實驗,為每個國民都製作了分身(即影子),本體和分身共享同一個靈魂,以此操控地面上的人,讓他們成為政府掌間的傀儡。
結果實驗失敗,這些「影子」就一直生活在廢棄的隧道裡,沒有自由,以兔子為食,過著非常悽慘的生活。
但反觀與他們長相一模一樣的地上人類,衣食無憂,家庭美滿,令人嫉妒。於是,這些「影子」來到地面開啟復仇,想取代人類,成為陸地的新主人。
但這些影子的武器只有金色剪刀,殺傷力當然不如人類的熱兵器,但帶來的恐懼卻是冰冷又直接的。剪刀的對稱性,也暗示了長相一模一樣的人正在互相傷害。
阿德萊德一家逃到街上才發現,其他家庭也出現了「影子」,並且不少人已經被影子殺害,城裡布滿屍體。
但《我們》真正可怕的地方,其實是對觀眾的心理暗示: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
看著電影裡自己和自己廝殺的畫面,如果沒有前面的介紹,你會知道誰才是所謂「正義的一方」嗎?
而「我們」到底是指哪些人?
一般來說,「我們」是指擁有共通點和聯繫的群體,以此來區分「他們」,這其中的差異可能包括性別、種族、文化、性取向和意識形態等。
那就不難區分電影裡的「我們」和「他們」,即傳統的正反派,因為「影子」更顯殘暴,語言能力也較低。
但電影卻同時讓人看到,「我們」也會因私心作出不可理喻的行為,而在對抗中也同樣暴力和殘忍,瘋狂的狀態跟「影子」又有什麼差別?
即便如此,大部分觀眾當然還是希望人類能絕地反擊、驅逐影子,只是沒想到電影最後來了一個大反轉,徹底推翻上述「我們」和「他們」的區分。
導演喬丹·皮爾在《我們》裡埋下了深刻的寓意和反思,最終是想要讓觀眾明白,人類和「影子」最大的區別是成長環境、機會和自由。
在相同條件下,影子可以與人類共處,那就不應該存在「我們」和「他們」之分。
正如導演在採訪中解釋說:「我們正身處一個人人懼怕他者的時代,我們相互之間指指點點,所以我想到,或許那個怪物應該長著一張我們的臉。也許,邪惡的就是我們本身。」
因為害怕,所以蠻橫,所以暴力,所以做出各種荒誕的事……導演借電影、借「影子」諷刺了美國排擠外來者、低下階層以及小眾群體,呼應當下的情勢。
電影中有不少細節都在揶揄部分美國人的行徑。比如一開始提到的募捐廣告,現實中,美國1986年的確有一個「Hands AcrossAmerica」的慈善活動,目的是救助非洲饑民,但最終扣除活動開銷,真正援助的金額並不多,被認為只是「一場富有階級的表演」。
此外,黑人家庭與白人朋友之間的對話,也體現了不同種族在財富和機遇之間的差距。
總體而言,《我們》以一個現實又魔幻的故事帶大家進入最驚心動魄的噩夢,氣氛和節奏拿捏得精準,配樂、聲效尤其出色,觀感比《逃出絕命鎮》更刺激,也更令人恐懼。
電影中最為震撼的是那場刺殺戲中間閃回的兩段對應的芭蕾舞,地上的「人類」和地下的「影子」被優雅的舞蹈動作牽連,散發出美的和諧共生感;而另一邊,有人殘暴地剪斷了這種連接,企圖完全佔有當下的生活,這種強烈的對比產生一種驚悚美學的意味。
此外,喬丹·皮爾對各種符號的運用以及鏡像的攝影和畫面都極其出彩,比如劇中多次出現的11:11、剪刀、兔子等等,作為表意的符號構建了整個故事的骨架,推動了劇情發展。
片中,女主一家人沙灘上的一個俯拍鏡頭則更是完美地將「影子」和人類的關係隱秘的呈現在我們眼前,為後來「影子」的入侵埋下了伏筆。
整部電影將兩個世界的割裂和矛盾對抗,通過一幀幀的畫面暗示放大到極致,將整個美國面臨的社會階層問題、移民問題以及中產焦慮通通呈現了出來。
但由於電影主題很大,會給人一種形式勝於內容的感覺,劇情上也不免有漏洞,比如對整個陰謀實驗的粗略敘述,「影子」在地下生活的可行性,以及他們集體反抗的荒謬性等等,都需要戲外進一步解釋,才能理解導演的用意,因而,這部影片會比《逃出絕命鎮》更具爭議。
不過,從《逃出奪命鎮》和《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喬丹·皮爾很擅長用恐怖故事引出深刻的主題,層層誘發觀眾內心深層次的恐懼,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理念,還是期待他之後的作品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ps,回復片名,你懂的)
【好文推薦】
1.光是小S和阿雅互懟,我也能看100集
2.今年最撩的女人,令人慾罷不能
3.自然紀錄片之父,他才是頂級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