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桑德羅:把印第安音樂帶給寧夏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6月7日晚,世界著名音樂人亞歷桑德羅的《最後的莫西幹人》跨界品鑑音樂會全球巡演銀川站在寧落幕。

波蘭籍印第安音樂人亞厲桑德羅,通過笛子、排簫,和一些印第安音樂特有樂器將神秘夢幻的印第安音樂帶給寧夏聽眾,將千年古老的文化傳遞在寧夏,將觀眾帶入空靈而震撼的音樂時空。

據記載,印第安文化與西夏文化、賀蘭山巖畫等文化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演出現場,來自寧夏的本土搖滾文化代表樂隊——布衣樂隊與亞歷桑德羅共同演藝《寧夏川》《眼淚花花》等作品,將寧夏川的故事通過美妙的音樂傳遞。

據了解,亞歷桑德羅不識譜,所有的樂曲都是聽會的,樂器是摸熟的。來自安第斯山脈的他,對曲調有著與生俱來的聽辨能力和記憶能力。亞厲桑德羅正成為印第安音樂最有力的代言形象。這次他來到寧夏,此次巡演活動是由寧夏人民會堂、愛上體育文化、寧夏流行音樂家協會共同舉辦,旨在增進中外文化交流、將寧夏故事與世界著名藝術相交融。(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胡冬梅)

相關焦點

  • 亞歷桑德羅:我要把印第安音樂帶給更多的中國人
    在網上一鳴驚人的「安第斯雄鷹」亞歷桑德羅不識譜,所有的樂曲都是聽會的,樂器是摸熟的。來自安第斯山脈的他,對曲調有著與生俱來的聽辨能力和記憶能力。之前他從來沒想過能出波蘭,更別說回家鄉秘魯探親,直到社交網站的興起。最近兩年,亞歷桑德羅成了「網紅」。實際上,他演奏已逾20年。1993年,亞利桑德羅18歲,隻身從秘魯移民到波蘭,在那兒,他演奏家鄉音樂以補貼家用。
  • 2020亞歷桑德羅音樂會哈爾濱站,一場原汁原味的印第安音樂盛宴!
    有一種音樂,它能讓你聽到最原始的吶喊,最悲痛的哀鳴,它就是來自波蘭籍印第安藝術家亞歷桑德羅演奏的《最後的莫西幹人》,2020亞歷桑德羅音樂品鑑會哈爾濱站,一場原汁原味的印第安音樂盛宴即將為您開啟。2020亞歷桑德羅音樂品鑑會哈爾濱站時間:2020-05-15 周五 19:002020亞歷桑德羅音樂品鑑會哈爾濱站地點: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環球劇場2020亞歷桑德羅音樂品鑑會哈爾濱站門票價格:80、120、180、280、380信息來源:大河票務網
  • 排簫經典《Apurimac》/亞歷桑德羅,聆聽來自印第安的靈魂音樂
    排簫經典《Apurimac》/亞歷桑德羅,聆聽來自印第安的靈魂音樂 2020-12
  • 布衣樂隊主唱吳寧越《最後的莫西幹人》演奏者亞歷桑德羅首次合作
    6月7日正值端午佳節之際,世界著名音樂人亞歷桑德羅《最後的莫西幹人》全球巡演銀川站圓滿結束,來自寧夏的布衣樂隊主唱吳寧越帶領鼓隊首次嘗試和亞歷桑德羅合作《寧夏川》《眼淚花花把心淹了》兩首傳統寧夏民歌。傳承傳統音樂唯一的辦法就是表演給大家看,表演給大家看更多的人喜歡,就能夠更好地傳承好傳統音樂。將流行音樂和傳統樂器結合在一起,這樣的音樂會有更多人接受。這是桑德羅和吳寧越共同的理念。
  • 貴陽演出|印第安神秘音樂,這樣的造型你喜歡嗎?
    亞歷桑德羅街頭表演的曲子是一首享譽世界的秘魯神曲——《最後的莫西幹人》,也是一段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旋律。它的造型風格充滿印第安文化元素的服飾和打扮讓人印象深刻。還有點像某個服裝品牌上的圖案。(他演奏的樂器和服飾都是自己親手製作完成)當亞歷桑德羅身著印第安傳統服飾,頭戴鷹羽冠,臉抹油彩跪在舞臺中間時,身後是架著的鷹羽。當燈光暗下,第一個音符從他的排簫裡傳出來時,全場的空氣仿佛都凝固在那一瞬間。
  • 這位印第安音樂家的《最後的莫西幹人》為何讓人落淚
    亞歷桑德羅·奎瑞瓦魯是一位波蘭籍印第安音樂家。《最後的莫西幹人》是亞歷桑德羅的標誌性曲目,來自同名電影《最後的莫西幹人》。影片1992年發行,以1757年英、法兩大帝國在美洲爭奪殖民地的七年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土著與殖民者內部以及互相之間的故事。片中音樂曾獲第50屆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提名。
  • 印第安音樂會《最後的莫西幹人》登陸中國北疆
    8日晚,印第安音樂會《最後的莫西幹人》登陸哈爾濱。(劉錫菊 攝)中新網哈爾濱6月8日電(記者 劉錫菊)8日晚,印第安音樂會《最後的莫西幹人》登陸中國北疆哈爾濱,給觀眾們帶來了極富獨特風格的「大自然的音樂」。
  • 亞歷桑德羅銀川音樂會,這是一場關於部落悠揚、空靈的故事
    2019亞歷桑德羅銀川音樂會,他獨一無二的樂器演奏,向世人展示了北美、南美洲豐富的音樂元素,還原生態風味的音樂,使得觀眾能夠體會來自靈魂深處的感動。《最後的莫西幹人》由波蘭籍印第安音樂家亞歷桑德羅·奎瑞瓦路在街頭演奏,藉助網絡的傳播而被大眾熟知。
  • 音樂會|《最後的莫西幹人》體會不一樣的印第安表演
    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歐洲人原本對「美洲原住民」的統稱。印第安文化燦爛而神秘,現在全世界都對印第安文化非常感興趣。越來越多的電影中也出現了印第安元素,比如去年讓小李子一舉奪下奧斯卡影帝的電影「荒野獵人」,就向觀眾展現了神秘的印第安文化。大家是否也對印第安文化心生嚮往呢?好消息,印第安音樂家亞歷桑德羅中國巡演,來啦!
  • 印第安音樂家將攜「靈魂神曲」亮相德州大劇院
    記者從德州大劇院獲悉,波蘭籍印第安音樂家亞歷桑德羅·奎瑞瓦魯將於明年1月底在德州大劇院演出《最後的莫西幹人——亞歷桑德羅印第安音樂品鑑會》。《最後的莫西幹人》是一場充滿印第安風情的音樂會,印第安特色的笛簫類吹奏樂器(蓋納笛、安塔拉等)伴以純天然材質的搖蕩器。原住民之吟唱演繹出的印第安傳統曲目,或大氣磅礴,或哀婉淳樸,或歡快跳躍,輕而易舉直入心底,與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印第安服飾,交織成一幅令人難忘的畫面。
  • 【三件套】葫蘆絲《最後的莫西幹人》震撼心靈的旋律,用音樂吶喊文明·······
    點擊上面藍字 關注三峽葫蘆絲你也許對印第安音樂家亞歷桑德羅(Alexander)不太了解,但他的代表歌曲《最後的莫西幹人》卻享譽全球。在與墨西哥相鄰的另一片土地上,印第安人的音樂同樣有讓人著迷的神秘力量。
  • 印第安原住民音樂《tatanka》野性自由,桀驁不馴
    音樂療愈,每晚伴你入眠你我心靈棲息的溫暖港灣……印第安是個神秘而悲慘的民族,他們創造了古老而神秘的文化
  • 拉丁音樂:白人音樂、黑人音樂、印第安音樂、亞洲音樂文化融合的...
    拉丁音樂一般指從美、墨交界到南美最南端地區的流行音樂。在這廣袤的多民族土地上,白人音樂、黑人音樂、印第安音樂、亞洲音樂超越時空的文化融合,形成充滿活力與動感的拉丁風情音樂。拉丁音樂基於歐洲文化,大量吸取了美洲印第安和非洲黑人文化元素,「和而不同」是對拉丁美洲各國音樂之間關係的最好詮釋。這種互鑑融合,又保留了不同國家、民族特色的獨特配比,為拉丁音樂注入了非凡的能量。從拉丁音樂的來源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拉丁音樂是一種以節奏為中心的流行音樂。它的節奏所具有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強弱規律,而是作為一種音樂的靈魂使其上升到主導地位。
  • 聽印第安主題音樂:莫西幹人的輓歌
    印第安人的起源印第安人的起源在科學界認為印第安人是黃種人,他起源於亞洲的黃種人,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在亞洲大陸。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部分族群來到了美洲大陸,逐步演變為印第安人。近年來,關於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國人的說法甚囂塵上,理由是印第安文化與中華古文化相似乃至相同之處很多:如靈臺文化,丘墩文化,玉石陪殮下葬風俗,還有關於天狗吃月亮的傳說,相似的洪水故事,共同的龍文化和羽蛇文化,共同的太極圖和饕餮紋飾和雲雷紋飾,相似的乘轎出行和擊鞠遊戲,相同的草藥和骨針治病方式,相同的七孔笛子和音樂上的五聲音階,甚至連喝童尿養生、吃蝌蚪以敗火的民間偏方也都相同。
  • 一首震撼聽覺的印第安經典空靈音樂
    :6分29秒,強烈建議戴上耳機或用音箱,細細的感受音樂,效果更好;  3.此音樂適合靜心冥想每次搜尋音樂的過程中都是聽覺享受的時光,心靈美化的機會。下午聽了好多音樂,有的也不錯,可我內在都沒有要去分享的動力,而聽到這首我就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想去分享的欲望,內心無比的確定就是這首,就是這首原住民音樂,來自印第安的民族經典空靈輕音樂。印第安民族音樂特點是透過鼓、搖響器,排簫、笛等的結合能夠演奏出天籟。在他們的管樂器中,最流行的是豎笛,用竹、蘆或粘土焙制,還有排簫、鼻笛等。
  • 寧夏交通學校聯合寧夏廣播電視臺音樂頻率開展黨建共建活動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11月25日,寧夏交通學校黨委與寧夏廣播電視臺音樂頻率部黨支部聯合舉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暨「信仰與忠誠」黨建共建活動。用最真摯的情感、最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獻上最美的祝福;用實際行動踐行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