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星野 編輯 | 李超仁
出品 | 稜鏡·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編者按:從咫尺到遠方、從個體到群像,這是一個萬物皆可網紅的時代,如今,輪到城市了。
或是新經濟下的產業變遷、或是輿論場內的文化重塑、亦或僅僅是時代洪流裡普通人的肆意嬉笑,在被鋼筋水泥包裹的外表下,每座網紅城市,都必定擁有屬於自己的鮮活面孔。
2020年末,我們走到那些東南西北、大大小小的新網紅城市,試圖感受他們各自不同的城市脈搏、發現他們本同末離的網紅基因。
是為《網紅「進城」》系列第三篇。
老家東北的趙學東開著自己新買的新能源汽車,在三亞機場不停地接送著客人,他的滴滴專車和幾家酒店式公寓合作,負責接送機服務。客人有時還會找他代購景區門票和包車,加在一起,每月能有1萬多元收入。2020年火爆的海南旅遊和免稅購物潮,讓趙學東忙碌而開心。
土生土長的海南人張磊則時刻盯著手機,他在三亞一家房地產經紀公司工作,公司代理三亞和周邊幾個樓盤的銷售,只要有潛在客戶在線上搜索三亞房產,他便立馬打電話過去,說服客戶看房。國內疫情緩和後,買房客集中湧入,讓三亞房產交易迎來了久違的小高峰。
來自甘肅的九零後創業者裴思源,剛剛接待完一撥考察團,他在海南創業3年,把公司做成了當地最大的冷凍食材配送網絡,目前估值已經10億元。
今年11月底的尋常一天,紮根海南的人們各自忙碌著,他們說不出過去一年自己生活的改變,但又能依稀感覺到不同。
以三亞為代表,海南是中國最早的網紅地區:上世紀八十年代,其便作為全國重點旅遊區被列入國家「七五」計劃;上世紀九十年代,地產熱在這裡先行,所謂「地產四君子」的傳說依然在江湖流傳;進入新世紀,這座南方島嶼又以「東北第四省」被外界戲謔。然而,內陸城市發展和出境購物旅遊的風頭,卻在日後逐漸蓋過了這座風和日麗的島嶼。
過去一年,從離島免稅到自由貿易港,從地產經濟到多元發展,從自發東北「移民」到主動人才引入,這座島嶼因為旅遊、貿易和政策而變得異常熱鬧,它的網紅基因,仿佛被重新激活。
平凡人,在點滴中感受著時代脈動。
東北到海南:這裡颳風不帶灰
趙學東出生在黑龍江,到三亞前,生活在距離鶴崗不遠的一座小縣城,採礦曾經是那裡的支柱產業,2015年,年過50歲的他和老伴一起,舉家搬遷到了這座4000多公裡開外的海島城市。
「這裡刮的風居然不帶灰。」儘管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歷了而立之年下崗帶來的謀生之艱,但趙學東沒有像他的許多同鄉那樣選擇背井離鄉,直到兒子畢業後選擇到三亞工作,才終於決定留下來生活——他和老伴來三亞旅遊探親時,發現了「東北沒有的碧水藍天與溫暖溼潤」。
東北人湧入海南,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1998年前後,海南房地產經歷了斷崖式下跌,大批房產無人問津,與此同時,企業改制浪潮首先波及東北地區,東三省的人拿著買斷工齡的錢,開始在海南買房置地。借著海南旅遊業興起,尤其是在三亞,東北人開起了計程車、餐廳和各種小生意。東北一些省市公安系統甚至在三亞設立警務站、服務站,處理戶籍、出入境等事宜,這種現象一度讓海南被戲稱為「東北第四省」。
在三亞,除了能夠吹著清新的海風和跟兒子待在一起,讓趙學東最快樂的是收入的提升。
趙學東還沒到退休年齡,需要自掏腰包補繳社保,等到幾年後正式退休,估計可以拿到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來到三亞後,他靠旅遊包車和代售門票,每月到手1萬多元,「錢比老家好賺多了」。
「我年輕時候的事業,是被硬生生截斷的。」下崗前,趙學東在老家的一家國營商業部門工作,幹批發零售,那時,單位能完成上級規定的營業額和納稅指標,職工福利也還不錯,但一紙改制命令,一群人黯然散去。
來到海南後賺錢門路的開闊,讓下崗後還在老家守了快20年的趙學東徹底跳出了「心理安全區」,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扛水泥還能一口氣上三樓」,有著一副硬朗身子骨的趙學東再過三年就能領到那3000元的退休金了,但他不準備閒下來,知道有個親戚在海南開小吃店,雖然一家三口每天要從凌晨兩點忙活到下午兩點,但一天流水四五千元,利潤50%,「一個月就是六七萬利潤」。
趙學東準備也按這個路子來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在三亞這個「全國人都喜歡的地方」,他對生活的盼頭比年輕時候更加高大上一些,如今,兒子已經是當地一家企業的小幹部,他堅信,「下一輩會更有前途」。
一年賽八年:免稅店日銷1.2億
今年是趙學東在三亞生活的第五個年頭,但直到7月份,他才第一次進到海棠灣免稅店裡,幾個做代購生意的姑娘包了他的車。
「一是人真多,結帳都要人山人海的排隊,二是東西真貴,一盒化妝品的價格相當於我一個月房租,1600塊。」免稅店的火熱讓「東北省三亞市人」趙學東感到驚訝,為了借用他的免稅額度代購化妝品,包車的姑娘們甚至多付了幾百元車費作為酬勞。
對免稅店2020年異常火爆感到意外,是像趙學東這樣在海南生活的人們今年的普遍感受。
免稅店在海南並不是新鮮事物,離島免稅政策2011年便在這個島嶼開始實施,只不過,用了8年時間,海南免稅品年銷售額才在2019年做到了133億元,而根據12月中旬海南商務廳公布的數據,從今年元旦到12月14日,年銷售額超過了250億,一年時間翻倍。
遊客並沒有增加,實際上,今年海南全省接待旅客數量同比下降了兩成。一年增量相當於過去八年,得益於6月底由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等三部門聯合發布的「海南離島免稅新政」,其中將旅客每年每人免稅購物額度由3萬元提高到了10萬元,同時取消單件商品8000元免稅限額。海南商務廳數據顯示,新政策實施以來,免稅店購物日均銷售額超過了1.2億元,同比增長2倍多。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所有遊客都要到免稅店逛一逛。」 王萌老家在內蒙古包頭,現在在海南靠導遊工作謀生,他告訴作者,從今年七八月份開始,自己業務不斷,「忙到沒有放過一天假」。
「今年海南遊確實火,人太多了,而且散客多,酒店都難預訂,這個火爆勁兒和早些年只有亞龍灣開放時差不多了。」在王萌看來,雖然相比往年,會議、展覽的商務團和定製團減少,但此消彼長,散客團因為海外購物需求的受阻和累計,疫情平緩後在海南集中釋放。
在海南四家免稅店中,位於海棠灣的免稅店最為熱鬧,2014年,中國國旅集團耗資50億元、在距離三亞市中心30多公裡的海岸線建造了這座購物中心,作者在12月初探訪時,儘管並非大型節假日、距離春節也尚早,但所有美妝產品都需要結帳排隊,Gucci、卡地亞、加拿大鵝、MOSCHINO等也需要排隊進店。
12月中旬,諮詢公司貝恩在其奢侈品年度報告中,特別分析了海南離島免稅購物現象:奢侈品品牌把海南視為發展機遇,不僅是因為海南在短期內成為香港、韓國等傳統購物目的地的替代選擇,也因為其是中國政府促進內需消費規劃的一部分。免稅疊加促銷,價格對比顯示,海南奢侈品時裝和生活方式產品的免稅標價,比內地官方價格優惠10%-25%;而對於奢侈品美妝來說,這一比例更是高達25%至40%。
房價超3萬:後悔沒早點置業
沿著熱鬧的海棠灣免稅店和高檔酒店往西北方向,是三亞南田,雖然直線距離只有六七公裡,卻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農田、果園,工程車在狹窄的鄉路上穿梭。現在,想在三亞買房的外地人,多數會被帶到這裡,與這片原始鄉村景象匹配的房價是每平方米3萬元出頭,與40公裡外的三亞市區不相上下。
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海南的房地產市場一直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來自全國的購房需求集中到這個島嶼,特別是南端的旅遊勝地三亞,比其他地方更加跌宕。
最近一輪是在2015年到2017年間,因為宏觀原因和霧霾,不少北方家庭南下置業,海南房地產市場升溫,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7年,海南商品房銷售額分別為1490億元和271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52%和82%。
「人都沒從內陸來看過房子,就直接打錢、籤約!」海南房產經紀人張磊是在上一波樓市最火爆時加入這行的,回憶起當時「每天一個價錢」的情形,他依然情緒激動。
張磊的「入行紅利」戛然而止於2018年4月,彼時,海南開始嚴格調控房市,尤其是包括三亞、海口在內的7個區域,需要提供在海南連續60個月的納稅和社保證明,精準打擊下,海南商品房銷售從2018年起開始降溫。從那時起到2020年上半年,張磊一直處於「都挺清閒」的狀態。
今年6月後,他突然又忙了起來。
6月1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公布,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更開放地開發海南的政策,例如:貿易上,海南全島相當於一個巨型綜合保稅區;金融投資上,自貿港實行負面清單,不禁即可為;島上的金融機構將試點離岸帳戶。
「6月份到9月份吧,過來買房的人多起來了,包括去年想買沒買的,今年上半年疫情原因過不來的。6月前後,一套100平米的房子,總價得相差二三十萬吧。」張磊告訴作者,距離海棠灣免稅店不遠的南田,好處是有溫泉、屬於海棠區、70年產權,而海棠灣景區那面基本是40年的,「現在南田(配套)不行,以後路通了、環境好了,就不止這個價了」。
繞開限購的方法也層出不窮。當地房產銷售告訴作者,客戶可以全款支付並與開發商草籤一份協議,然後補繳個稅,等到買房人有購房資格時再去網籤,或者乾脆根據現有人才引進政策落戶海南。
這樣做的風險不言而喻,如果項目在付款和網籤中間發生諸如開發商資金鍊斷裂等問題,買房人將承受損失。今年8月,三亞住建部門就對此開展了專項整治工作,禁止「先登記支付房款,後補交社保或個稅」方式銷售。
不過,這並不能阻擋購房熱情,張磊告訴作者,自己推銷的一個項目,一期銷售已經接近尾聲,躍層戶型總價475萬左右,已經售罄,二期同樣戶型將漲到600萬以上,而三室戶型一期現價380萬,二期預計430萬。
「原來我們黑龍江有好多海南的跑來宣傳,就是鼓勵你買房,幾千塊錢就有海景房什麼的,好多人買了,我是真沒心思,太遠了。」在三亞,幹勁十足的趙學東還是有兩點遺憾,一是「打麻將找不到伴」,二是「沒有早點買房置業」。
如今,動輒3萬的房價,已經遠超他的購買力。
鼓勵創業:投資人打「飛的」看項目
三亞已經不僅僅是東北人的首選,全國人民都在湧入。
根據2017年《每日經濟新聞》在報導中引用鏈家數據,當年上半年海南購房成交中,島外購房佔比高達88%,其中來自京津冀和東北三省的購房者最多:東北三省合計佔比約23%,北京佔比約13%,河北佔比約14%,其次為來自河南、山東、山西、四川的購房者。
投資也不僅僅局限於房產。2018年與房產限購的同時,海南放寬了人才引進限制,計劃到2025年,吸引100萬人才定居海南,讓經濟發展和投資更加多元化。
裴思源是甘肅嘉峪關人,「九零後」的他在廈門念書時勤工儉學送過外賣,現在已經在海口創業三年,他的創業公司名叫「凍品雲」,主營餐飲食材供應鏈,類似於海南省的「線上新發地批發市場」。
創業之初,裴思源和合伙人在鐵皮房裡,自己拍產品、修圖、上架、送貨,3年時間,已經發展成了一家員工近1000人,註冊用戶60萬的創業公司。
「IDG、紅杉都過來看過了,專門飛一趟。他們說之前都從來沒有過專門飛一趟海南,就為看一個項目。」 裴思源告訴作者,「凍品雲」在當地沒有什麼競品,天使輪融資中估值3億元,最新一輪融資估值10億元。
「今年銷售額10億元,本來計劃能做到二三十億,但疫情影響了2月-6月份。明年目標是30億。」 裴思源認為,明年自貿港政策實施後,「新增市場主體將會更加活躍,不斷增加」。
像裴思源這樣的創業者、特別是網際網路創業者,在海南越來越受到歡迎。2020年12月8日,海南省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網際網路、消費(含免稅購物)、大健康和教育、旅遊文化體育等一批萬億級產業。在此前的2020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牽頭舉辦的中國品牌日上,海南在「先行先試自貿區」板塊,展示了本地6家創新型企業,「凍品雲」就是其中之一,它還是入駐海南「網際網路+」眾創中心的第一批企業。
張彥是北京市億達律師事務所的主任律師和高級合伙人,最近也在關注海南,他所在的律所剛剛在海南建立了新分所。
「我們關注海南自貿島的建設有兩三年了,今年一些報關公司,直接跟自貿島相關的,需要我們提供一些法律服務,像合同起草、文書審查等;還有到海南去投資的各地企業,需要法律上面做一些鋪墊(工作)。」張彥告訴作者,原來一年涉及到海南的案子只有三五個,現在每年已經超過20個,「同行都認為自貿島建設機會多,到那邊去展業的確實是比以前多多了」。
海南省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海南省新增市場主體24.87萬戶,同比增長25.31%。2020年前三季度,海南省新設外資企業540家,同比增長130%,實際利用外資5.89億美元,同比增長88.2%。
如今在海南,一個新的關鍵詞是「一天當三天用」,它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官方媒體、以及許許多多施工工地的圍牆上。
(文中趙學東、王萌、張磊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