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開幕的第二屆首都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了《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2020》。報告顯示,2018年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位列全國各省份第一。
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由經濟維度、社會維度及環境維度構成,包括68個指標體系。報告指出,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北京經濟運行整體保持平穩,非首都功能疏解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精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民生福祉不斷得到改善,大氣汙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報告顯示,從2005年起,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尤其是從2015年起增速加快,年均增速15.5%,到2018年指數已經達到0.457,位列全國各省份第一。同時,北京的綠色發展深入人心,環境高質量指數對北京高質量發展的貢獻率歷年保持在55%,環境高質量指數持續增長已經成為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同時,北京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加依靠創新驅動,高精尖產業是重點。2018年的創新驅動指數比2017年增長了7.41%,對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率從2005年的36%增長到2018年的57.5%。
另外,報告還圍繞創新驅動、民生優化、資源利用等方面,發布了一系列「北京成績」。在創新驅動方面,北京創新驅動指數是上海的2.4倍,2005年至2018年,北京技術市場成交額的增幅是上海的2倍以上。不過在民生優化指數方面,北京年均增速較低,上海在民生優化維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指標高於北京。
北科院黨組書記方力對「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提升北京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建議:要保障就業穩定,加快推進城鄉統籌,做好兜底保障,提高風險防控應急能力;要加強環境汙染防治攻堅,提高人才競爭力,大力發展高精尖產業,提高經濟創新能力,加快推進「三城一區」建設,突出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
首個北京新經濟指數報告發布
2019年北京新經濟指數比2015年增長1.23倍
今天上午,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了首個北京新經濟指數報告。該指數由區域經濟活力、知識型人力投入、創新能力、國際化、「數智」化、轉型升級共六個方面構建,反映了北京新經濟的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19年北京新經濟指數為351.1,比2015年增長1.23倍。
新經濟是指由網際網路和新技術革命推動,以信息化和產業化深度融合、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等為標誌的一種經濟形態,它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主體,表現為傳統經濟活動的轉型升級和新興經濟活動的興起。2016年,「新經濟」一詞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此次發布的北京新經濟指數報告指出,近年來北京新經濟產業加快發展,經濟活力攀升。2019年,北京新經濟增加值12765.8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8.9%;知識型人才投資成效顯著,北京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規模穩步增長,2019年北京IT崗位比例從2014年的7.3%增長至9.96%,年均增長率達到7.29%,高新技術從業人員佔比由2014年的13.36%增長至2019年20.87%,年均增長率11.24%。此外,北京的新經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新經濟集群區新經濟企業數從2014年的 8733家,增加到2019年的15529家。
報告顯示,北京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已經從2014年的4家增加到2019年的44家。截至2019年,全國47.83%的全球獨角獸企業都在北京;數字經濟成為北京的新經濟主引擎,2019年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是2014年的38倍有餘。2019年新建4/5G基站數較2018年增長了將近3倍。由於綠色發展勢頭較好,北京在新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空氣品質的改善。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賈品榮表示,本市制定《關於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形成「1+5」的政策體系,拓展新場景,促進上下遊產業鏈融通發展,推動新經濟轉換為發展動能,促進創新型企業加快成長。雖然新經濟在北京經濟舞臺上嶄露頭角,但一些短板不容忽視。北京當下需要加強創新資源向前端的基礎研究領域和後端的民生領域延伸。還需要通過結構性改革盤活存量、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加快發展高精尖產業等,促進北京新經濟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
(原標題: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全國領先 創新驅動、民生優化、資源利用等方面「北京成績」令人欣喜)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航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