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顯之所以被戲稱為:六位帝皇丸,是因為他自己是皇帝,他爹唐高宗李治是皇帝,他兒子少帝李重茂是皇帝,他弟弟唐睿宗李旦是皇帝,他侄子唐玄宗李隆基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媽武則天也是皇帝,所以被稱為——六位帝皇丸。
武則天所生四子分別是:李弘、李賢、李顯和李旦。唐高宗即位後,立十歲的長子李忠為太子。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后以後,李忠被廢,後來處死。隨後,李弘、李賢先後被立為太子,但都因得不到武則天的歡心而被廢殺。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從小平庸懦弱胸無大志,在武則天面前戰戰兢兢常遭責罵,排行老三的李顯,在排序的無奈中被立為太子。李顯的元配妃子趙氏,因受他人牽連,被武則天幽禁而亡。故而有心機的妃子韋氏,被立為太子妃。
年少登基
顯慶元年(656年),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李顯的兩位皇兄李弘與李賢一死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皇太子。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病死後,李顯繼承皇帝位。由於李顯庸弱無能,即皇帝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朝政多由母親武則天把控。李顯重用韋後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二月,繼皇帝位才55天的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被貶出長安。
廢帝臨朝
李顯被廢後,先後被幽禁於均州(今湖北均縣),房州(今湖北房縣)共十四年。這期間,李顯身邊只有韋妃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嘗盡人間苦難。武則天又立自己的小兒子雍州牧豫王李旦為皇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不再給皇帝權力,將李旦居於別殿,政事皆其決於武則天。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李旦退位為皇嗣,武則天革唐為周,改元天授,自稱神聖皇帝。武則天稱帝後,李、武兩姓儲位之爭十分激烈,幾乎到了喋血宮門的白熱化程度。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在狄仁傑、王方慶等人的勸說下,年事已高的武則天,召李顯回洛陽,九月,重立李顯為太子。雖然李顯不是當皇帝的料,但這一選擇卻符合士庶民心,同時也結束了李、武兩姓長達八年的儲位爭奪。為了兌現在房州受難時對韋氏的承諾,復位後的李顯,立即冊封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反對,追封韋立貞為洛王。並讓韋氏每臨朝,垂幔坐殿上參與朝政,一如武則天在唐高宗之世。韋氏還千方百計擴大韋氏家族勢力,使得韋氏一族勢力迅速膨脹。
李顯還接收了武則天身邊最受信任、風流嫵媚的女官上官婉兒,並將她封為婕妤,有了韋皇后、上官婉兒的支持和唐中宗的庇護,武三思及武氏家族又重新恢復了權勢。這對於搞「神龍政變」,幫助李顯奪權的張柬之等大臣,是一個極大的威脅。他們勸說李顯誅除諸武,李顯不但不聽,反而將這些忠告透露了出去,武三思及其黨羽恨之入骨。韋皇后與武三思相互勾結,共進讒言,以封王為由,虢奪了張柬之等五大臣的實權,並調出京城。後來,又在貶官赴任的過程中分別殺害之。
朝堂內外,武三思與韋皇后、上官婉兒沆瀣一氣,將昏聵的李顯玩弄於股掌之中。神龍二年(公元706年),處士韋月將向皇帝上書,告武三思「潛通宮掖,必為逆亂。」李顯見章大怒,下令立斬韋月將。因不合時令,大臣反對立斬,李顯無奈,遂將韋月將毒打一頓後,流放嶺南,一俟秋分,即行斬首。
太子身死
太子李重俊(非韋後子)因不滿武三思、韋皇后、上官婉兒的所作所為,且無法忍受安樂公主與武崇訓對他的侮辱,於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七月,以武三思勾結上官婉兒謀反為名,與李多詐等矯詔包圍武三思府,並誅殺了武三思、武崇訓;後又直奔宮禁,遇阻後,兵卒潰散,李多詐、李重俊被殺。李顯並未從太子之死中吸取教訓,反而任由韋皇后與上官婉兒串通一氣,結黨營私。自此賣官鬻爵,大行其道。各家公主,大興土木,掠奪百姓田地,搞得民間怨聲載道。而李顯卻視而不見,仍然讓宮女在宮中拔河取樂,四處遊玩。
被毒殺害
武三思被殺後,韋皇后並不甘心寂寞,又分別以治病為名,與通醫術的散騎常侍馬秦客私通;以調膳為名,與善烹調的光祿少卿楊均淫亂;以騎馬為名,與善騎術的國子祭酒葉靜能勾勾搭搭。後宮淫穢,醜聲在外。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五月,許州參軍燕欽融上書中宗:「韋後淫亂,後宮醜聞已傳遍民間;韋後幹預朝政,造成諸多弊病,韋氏家族日益強大,必然危害國家社稷。」李顯特召燕欽融進京,當面詰問。燕欽融在朝堂上大膽直言,神色不變。韋氏黨徒竟蜂擁而上,當廷將燕欽融摔死。「上雖不窮問,意頗怏怏不悅;由是韋後及其黨始憂懼。」(見《資治通鑑.唐紀》)
雖然李顯對韋氏的穢事不禁,但韋氏仍擔心李顯最終會查究她淫亂之事,同時她又急於想做成「武則天第二」的美夢;而安樂公主則希望母后當上女皇帝後,自己能當皇太女。於是,母女倆便與馬秦客共謀,在李顯最喜歡吃的肉餅中下了毒。景龍四年六月,一生都受制於女人,甘願戴綠帽子的五十五歲的唐中宗李顯,最終還是死在了自己最親的兩個女人手中。可悲乎?!
710年6月,唐中宗李顯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下毒暴斃身亡,終年55歲。韋後臨朝稱制,欲效仿武則天。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其姑太平公主,以兵誅韋後、安樂公主,史稱唐隆政變。至此,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