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9日,《偶像練習生》正式在愛奇藝平臺開播,這一頂著抄襲惡名的綜藝,點擊量首播1小時破1億,2期破4億,收官已經突破25億,微博熱門話題閱讀量超過130億,由此拉開了中國所謂「偶像元年」的序幕。
2018年4月21日,手握韓版《produce101》版權的《創造101》在騰訊視頻獨家播出,再次掀起收視狂潮。節目的爭議選手楊超越、王菊引發全網熱議,成為輿論熱點,其影響力一度超越節目範圍。
2018年的這兩檔現象級年度綜藝,不僅推出了nine percent 和火箭少女101這兩個具有高熱度的偶像組合,更刺激了國產偶像市場,引導大量資本湧入,帶動了行業變局,最終讓偶像作為一種娛樂圈工種為大眾所熟知。因此,2018年也被部分媒體稱為「偶像元年」。
然而在市場的表面繁榮之下,國內偶像產業遠未成熟,與偶像產業相配套的各項娛樂機制尚未建立。在這種情形下,國內偶像產業是「曇花一現」或是「未來可期」仍是一個未知數。以下即是制約國內偶像產業發展的幾個「致命傷」。
第一,舞臺的稀缺。2018年,騰訊和愛奇藝曾分別推出過《由你音樂榜樣》和《中國音樂公告牌》,填補了國內打歌舞臺的空白。且不論這兩檔節目的燈光、布景、舞美、鏡頭導播水平與韓國同類節目的差距,目前這兩檔節目均告一段落,缺乏打歌舞臺的延續性,無法根本上改變國內打歌舞臺稀缺的事實。偶像離不開舞臺,缺乏穩定的舞臺即缺乏穩定的曝光度。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偶像往往只能通過出演綜藝或演戲維持熱度,而難以通過自己的本職(唱跳歌手)發展事業。
第二,偶像文化的缺失。大眾缺乏對偶像的認可度,即是偶像文化缺失的標誌。在當前粉圈內部之中,唯粉獨大,團粉卑微的現象長期存在,粉絲之間的混戰時有發生,由此大眾有粉圈惡臭的直觀印象。此外流量造假、非法集資、娘炮之爭等等醜聞和爭議也一次次被推到風口浪尖,這亦是缺乏理性的偶像文化的引導的結果。即使是偶像本人,也往往急於撕下偶像的標籤,自我定位為演員或歌手,缺乏對偶像這個職業的認同感。
第三,偶像培養機制的缺失。樂華娛樂的CEO杜華曾經說過:「偶像養成是周期很長的商業投資。」在目前國內的偶像經紀公司中,有充足的練習生儲備、有嚴苛的考核制度、有專業的培養團隊、曾推出過偶像團體的寥寥無幾。沒有充分的練習,就意味著業務水平的缺失。在《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中,中國練習生的業務水平明顯與韓版節目中韓國練習生的水平存在巨大鴻溝。而當前國內偶像市場人心浮躁,偶像經紀公司更願意對旗下藝人進行炒作包裝,對藝人價值尋求快速變現,並不重視提高旗下藝人的業務水平。
第四,選秀綜藝帶來的審美疲勞。無論是《偶像練習生》還是《創造101》,都來源於韓國著名選秀綜藝《produce 101》系列。2019年,愛奇藝又推出了《青春有你》,騰訊推出了《創造營》,不甘落後的優酷也推出了《以團之名》。此類選秀綜藝的內容高度同質化,一旦觀眾熟悉了節目的模式,便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且粉絲為選秀節目中的偶像應援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甚至金錢,同類節目的密集播出會給粉絲帶來強烈的疲勞感。
第五,權威的音樂獎項和音樂榜單的缺失。當前中國大陸沒有全國性的音樂頻道,沒有權威性的銷量榜單,沒有具有公信力的音源榜單,沒有關注度高的年末頒獎禮,沒有影響力巨大的音樂獎項。在這種大環境下,華語歌壇缺乏長遠規劃和合理引導,近年來的表現並不景氣。偶像歌手在這種環境之中也難以憑藉音樂作品出圈,喪失了證明實力的標尺。
中國的偶像產業雖已起步,但離成熟尚有遙遠的距離。屬於中國的偶像時代,尚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