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經驗的車主都了解,汽車年檢總是容易在這幾項裡卡著:尾氣排放超標、剎車不合格、燈光亮度不達標。愛車莫名其妙出來一堆的「隱疾」,於是為求省事,不少車主寧願多花幾百塊錢委託黃牛代檢。
2005年的時候,央視曾揭露汽車尾氣檢測的黑幕,按照當地驗車場要求:車輛必須要進行維修後才能進行復檢,但到與檢測中心僅一牆之隔的修廠,沒有維修,交了200元,再去檢測就合格了。
按照黃牛說法,檢測過程和結果都掌握在檢測站裡的人手裡,所以車主們交的代辦費,大部分要分給檢測站裡的人——「給裡面150,我們掙50。」(2005年價格)所以,在這些檢測站,只要黃牛疏通好了關係,尾氣不合格的車輛,不需要維修,就可以拿到合格的檢測報告。
不過,這種情況應該會好一點了。
4月8日,生態環境部官網發布了《關於建立實施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的通知(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向社會徵求意見。看完《通知》,聞聲識車的的直覺是:檢測場附近的「黃牛」日子不好過了。
那麼,「黃牛」真的會被餓死嗎?這倒真不好說。畢竟黨紀國法那麼嚴格,仍有位高權重的貪官鬥膽踩紅線、越雷池、碰高壓線。相比之下,一般老百姓驗個車,花點小錢,在「黃牛」的協助下矇混過關,不算大事。更何況古語都說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是檢測場的把關人想作弊,還是會削尖腦袋找出漏洞的。
儘管難以杜絕漏洞,但還是要明確地肯定《通知》的積極意義。完善制度、強化監管、築牢籬笆,會讓天空更藍,讓人們的呼吸更舒暢,這是向善之舉,也是生態環境部職責所在、使命所系。要完成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打贏藍天保衛戰的艱巨任務,生態環境部「壓力山大」,不得不強化與市場監管部門和交通部門的協作關係。
這不,生態環境部打算編制一張大網,餓死「黃牛」。反推一下可知,現在還沒有建立起廣泛的「聯防聯控機制」,這就意味著檢測場檢得怎麼樣、維修廠修得怎麼樣,生態環境部門還無法及時知情,更做不到想知道什麼就能知道什麼。
生態環境部應該運用最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智能技術,把全國每一個檢測場的每一條檢測線、每一臺檢測設備用網絡連接起來,實時獲取每臺設備每個動作所產生的數據。車不上線,無法產生數據。上傳的數據無法更改。一輛車產生一個數據包,一個數據包對應一輛車。檢測者無法抹掉電子足跡,每臺設備的每個動作都要自動記錄在案,最好是把檢測線改造成全自動化的智能線。也許唯有如此,在汽車排放性能檢測方面,生態環境部才能編織出一張威力強大的網絡,徹底遏制內鬼的作弊念頭,打掉拿汽車尾氣換飯吃的「黃牛」的飯碗。否則,每輛在用車的尾氣排放究竟在不在達標狀態,生態環境部門的眼前總是有點霧氣。
套用網絡監控行當的術語來說,數據要不要「洗」,能不能「洗」乾淨,是個大問題。全國檢測場的排放檢測數據應當是一瓶「純淨水」,否則,衡量在用車的汙染情況終歸缺乏一把真尺子。就像談汽車銷量,公安部的上牌數據才是真章,那才是真正被消費者買走和使用的汽車。出了廠門、壓給經銷商、堆在各個城市立交橋下或者城市邊緣犄角旮旯裡的車,並沒有真的賣出去。
「純淨」的在用車排放性能檢測數據非常可貴,不僅環保部門可以拿它來精準地向汽車廠家追責,而且汽車廠家也需要這樣的實戰大數據來搞研發。1輛大卡車賣出去了,1年、3年、5年、10年之後的排放性能到底是個什麼樣?同一型號、同一累計行駛裡程,天南地北的車輛排放性能劣化情況有啥不同?看到這樣的數據,研發人員肯定會像看到金子一樣。如果他們驗車時看到「黃牛」還是活得好好的,自然改變不了固有印象。中國汽車報秦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