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圖書|這樣做,讓孩子不再粘著ipad「家長篇」

2021-01-10 YOYO圖書

「別玩iPad了,你眼睛都近視了!」

「我再玩一會~」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現在的孩子不管多麼調皮,愛哭鬧,只要有iPad,瞬間就變得很「乖」起來,的確,孩子通過這件工具,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從思維水平到語言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也造成了孩子長時間對iPad的依賴現象,不僅限制了孩子獲得能力的方式,更直接影響孩子的視力;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目前統計目前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且低齡趨勢明顯,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使用電子產品。

不讓孩子看iPad,孩子就會哭鬧、搗亂,我們可以帶孩子做什麼呢?其實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

01

音樂遊戲

遊戲名稱:拍手踩腳(3-4歲)

遊戲音樂:《拍拍手,跺跺腳》

遊戲規則:爸爸或媽媽坐在孩子的對面,手拿鈴鼓拍節奏,讓孩子拍手、拍腿、跺腳,打出相同的節奏。孩子要跟著大人的節奏;成人節奏強孩子也跟著節奏強,大人拍弱,孩子也拍弱;等寶寶基本掌握後再加大難度:可以讓孩子做反向練習,成人拍強,孩子拍弱;成人拍弱,孩子拍強,訓練節奏感。

遊戲名稱:貓捉老鼠(4-5歲)

遊戲音樂:《貓捉老鼠》

遊戲規則:家長和孩子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爸爸或媽媽做「貓」,寶寶做「老鼠」。遊戲過程:「貓」坐在椅子上裝睡覺,「老鼠」聽著音樂自由地走動做各種怪動作(聳肩、伸舌頭、東瞧瞧、西看看)。音樂停的時候「貓」醒來,站起來去捉老鼠,「老鼠」想辦法躲開貓。不讓貓捉到。等寶寶熟悉了遊戲,可以自由的換角色。

02

戶外遊戲

遊戲名稱:水上比賽(3-4歲)

材料準備:(木棒、樹枝、樹葉)

遊戲規則:找一條小溪,或流動的水,在上遊選定起點線,在下遊選定終點線。將能夠漂浮的物體(木棒、樹葉、樹枝等)放在水中起點線處,看哪些物體能夠先到達終點。如果水是從橋下流過或流經通道,那麼,在入口處將木棒、樹葉、樹枝等漂浮物投下,然後跑到另一端等待,看哪些物體先到達終點。寶寶很快就會發現哪些物體在水中漂流得更快。

遊戲名稱:看雲的變化(4-5)歲

遊戲規則:雲有各種不同變換的造型,讓寶貝透過觀察它的變化,作各種不同的聯想。此外,也可以看草坪、稻田,或附近的樹、花園裡的花,被風吹過後不同的變化,讓寶貝天馬行空的聯想,並說出來。

當然了,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做其他活動,如講故事、猜謎語、做科學小實驗等。總之,只要有家長的陪伴,孩子就會慢慢控制依賴ipad的時間(一般一次不超過15分鐘)。

另外,家長要引導孩子注意用眼習慣,陪伴孩子、監督孩子,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相關焦點

  • 「兒童恐怖動畫」流入中國,別讓假小豬佩奇毒害了你的孩子
    兩個月前,佩佩媽媽寫了一篇關於《小豬佩奇》的文章(沒想到,風靡全球的《小豬佩奇》,竟然是部「成人片」),今天在微博上竟然看到了這樣讓人冷汗直流的報導▽為人父母的警覺,讓我坐立不安。我在微博上也很快搜索到,已經有人爆出了這件事的「恐怖」內幕▽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90%的家長不知道該這樣做
    我們作為家長的職責不是給他們根治病因,不是強行幫助解決他們的問題,而是欣賞他們的天賦,挖掘孩子的潛能。我是這樣弄清孩子不專注的原因回到家,兜兜已經寫完作業、預習完新課,自己抱著ipad蜷在沙發裡,看著這個玩起遊戲專注力絕殺的長腿小美女,我一丁點兒都發不起脾氣來,撫摸著兜兜的長髮,我感嘆道:「兜兜,你上課的時候要是能像現在這麼專心就好了。」你猜兜兜怎樣呢?人家壓根兒沒聽見!沒聽見!這還是我湊在她耳邊,撫摸著她的頭髮!!!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家長:如果有人打你,你要這樣做
    最近又刷了一遍《少年的你》,對於裡面周冬雨受欺凌的情節還一直歷歷在目,恐嚇、暴力、拍視頻這樣的方式,可以說是顛覆我們大家的認知。你能想像社會的「骯髒」竟然在校園這樣的環境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噩夢。
  • 如果把陪孩子「玩遊戲」視為一種責任,家長只會想逃回手機的世界裡
    其實就是這類的活動,通常都會有老師或主持人,帶領孩子一起進行。家長通常會比較有空幫忙拍照,或是在一旁休息,一邊上傳剛照好的照片,彷彿經過這道手續,就能證明自己是個稱職的好家長。活動結束後,再來一句「喜歡嗎?」「好玩嗎?」,似乎又能再加上一個保證。在桌遊展覽的場合,這樣的現象尤其「顯著」。許多攤位成為家長心目中,絕佳的臨時託兒所。因為教學免費,展覽的場地多半有涼爽的空調。
  • 我家孩子學舞蹈又不搞專業,「玩一玩」就好.抱著這樣的態度,最後真的就是被「玩」了下.
    這是首席Liang第815篇原創文章前兩天,聊了「好好學」芭蕾準備達到準專業水平所需要的基礎花費是多少。
  • 孩子打人怎麼辦?培養有自控力的寶寶,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面對孩子愛打人這一問題,首先家長要做的是保持冷靜,以足夠的耐心引導寶寶說出打人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立即對孩子進行指責。有時候孩子的打人行為只是出於自我防禦或者身體上的不舒服。第二,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並且對自己的錯誤負責。「抱歉」這個簡單的道歉方式,並不能成為孩子免死金牌,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反省自己的行為,在以後的生活中保證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 孩子看手機iPad上癮,家長只能幹著急?保護視力,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在孩子上癮前,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因此,家長實在需要把握其餘的時間,進行親子溝通及多方面的活動,以啟發孩子全面的健康發展。 香港衛生署建議 2 歲前,你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親子互動,應儘量避免讓他接觸電子屏幕產品不要相信任何所謂可以早教的產品,如你的孩子是 2 – 6 歲,每天觀看電視或使用電腦、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等的累積時間,應限制在每天2小時以內。
  • 第二課堂 | 戚薇——孩子能「寵」不能「慣」
    「寵」不能「慣」帶娃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難就難在每個孩子都不同,家長們之間不能相互「照抄作業」,但萬物皆通,帶娃之路總有相似之處,雖不可照搬但可借鑑。這樣普遍存在的中國式溺愛,使得很多孩子已經喪失該有的分寸感。在綜藝《拜託了,冰箱》中,戚薇分享了她的育兒觀,有一次,戚薇穿了一條小裙子出門,Lucky很喜歡就想強行佔為己有,但戚薇沒有給她。對此她表示,不能讓孩子覺得可以仗著自己年紀小就硬搶別人的東西,誰也不能慣孩子這個毛病。
  • 在流行反智主義的美國,為什麼家長還拼命讓孩子上名校?
    像Mike Hughes這樣的「地平論支持者」,在歐美國家絕非是少數派。NBA 球星歐文就曾在廣播節目裡公開支持「地平論」。這些人還有自己的大本營:「地平協會」。為此,美國人的「反智主義」一直受到學術圈的嘲笑。不過,「反智主義」在美國盛行歸盛行,美國對人才的培養可一點也沒有鬆懈,因為美國依然擁有一流的大學和人才。
  • 怎麼向孩子解釋「支付寶」?
    顯然,她已經將「錢」和「手機」聯繫在了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熊孩子用手機打賞主播、線上巨額遊戲充值,這類事件高頻出現的原因。問題 2 家長管好手機,孩子就能遠離嗎?類似新聞一出來,結論往往是:「請家長朋友們保管好密碼,管好自己的孩子。「早些年沒孩子,聽到這結論覺得沒毛病。等到自己有孩子了,特別想問問:「哪位家長會沒事給孩子報密碼玩兒?
  • UNION CREATIVE「魔太郎 插畫作品」秘密專屬圖書管理員
    UNION CREATIVE 模型出品,出自知名繪師「魔太郎」原創插畫系列角色「秘密專屬圖書管理員」,於21日在官網正式宣布開始預購中,發售日預計明年1月!     人氣插畫師「魔太郎」所原創的系列中負責宣傳 9月的看板人物「秘密專屬圖書管理員」登場!
  • ipad電視成癮看個沒完?這樣做讓孩子可以自覺關掉電子產品!
    按照你家的情況,平時找2-3個你最需要"喘口氣"的時間,作為孩子的「固定屏幕時間」,而其他的時間,則要用各種事情給孩子「安排滿」,讓孩子每天做的事都有規律,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他就會對這樣的安排習以為常了。
  •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90%的家長第1句話就回應錯了
    常見的錯誤應對方式 孩子說「害怕」,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有什麼好怕的」,然後就跟孩子講道理,試圖說服他「一點也不可怕」。 可是,往往說了半天沒效果,就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
  • RAD(英國皇家舞蹈學院)這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看完這篇文章「終於」秒懂了......
    「你這個瓦崗諾娃訓練體系下的出來的人,怎麼能這樣說呢?」「你這個中國培養出來的芭蕾舞者,怎麼認洋鬼子的東西?」大家問完了吧。一定要看清楚,我給這個芭蕾教育體系對比的限定。必須都滿足這三個維度,再去對比。我只是在用我有限的知識來嘗試去解釋這三個字母「RAD」而這三個限定的概念,也不是今天要去解釋的重點。其實下來自己做一些搜索都會有。
  • 鄭伊健53歲生日「肥婆論」放閃 與老婆蒙嘉慧恩愛14年
    (IG@yoyomungofficial)鄭伊健、蒙嘉慧曾被拍到在日本福岡踩單車,傳聞兩人早在福岡置業,放假就會到當地住一段時間,變相「半移民」日本,二人世界的生活亦令人相當羨慕。不過疫情關係,二人留港一樣不減恩愛,日前鄭伊健迎來53歲生日,蒙嘉慧分享對方的「肥婆論」,成另類放閃。蒙嘉慧問:「老公,如果我第時變咗做肥婆呢⋯⋯」而鄭伊健秒回:「唔系第時,已經系」。
  • 想要讓孩子對英語感興趣?不妨試試這款可以「點讀」的繪本閱讀機器人
    直觀的圖畫加之少量的文字敘述,相比單純文字的形式,其顯然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但傳統印刷繪本自身存在的短板是,由於其所傳達的內容是靜止不動的,想要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就不得不藉助大人去做引導。而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這樣兩種情況,其一是很多家長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陪孩子讀繪本,另外一個則是有些家長的英語發音其實並沒有那麼標準,會對孩子造成誤導。
  • 預防孩子遭性侵,家長必知5步驟
    臺灣有一本書《不再沉默》,作者陳潔皓描述了自己3歲到5歲時在奶媽家被性侵的事情,當作者5歲回到家和父母說時,得到的響應卻是「你記錯了」、「你太小了,不會記得」、「他們只是太粗魯」。雖然我人在美國還沒有機會買到這本書,但我很佩服作者的勇氣。而這樣的書籍出版,也讓社會大眾能夠談論兒童性侵害。「兒童性侵害」(Child Sexual Abuse)就像是個禁忌一樣。
  • 邪惡動畫正在入侵中國毒害孩子,家裡有孩子的一定要看看!
    作者試著去搜索了一些孩子常看的動畫片,就看到了這樣的畫面:真人版的長髮公主,面對鏡子裡伸出的惡魔的手驚聲尖叫——但現在對每個家長更緊迫的,是趕緊檢查一下自己電腦上、ipad裡的視頻播放記錄、下載記錄;也不再忽視對孩子的陪伴、不再把他一個人丟在ipad前、把動畫片視為萬能解藥,不再不經過仔細篩選就讓孩子隨便在電腦上點播觀看。
  • 「學」到深夜,「忙」到沒時間睡覺,可能是無用的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給孩子時間和試驗的過程。而不是總是一種「我告訴你,你應該這樣」的態度。這種態度,不但不能支持到孩子進入高效學習的摸索,反而讓他們反感。 如果家長/老師也是高效學習的認同者,那麼也會是摸索自己高效工作的實踐者。
  • 鄭伊健53歲生日「肥婆論」放閃 與老婆蒙嘉慧恩愛14年
    蒙嘉慧問:「老公,如果我第時變咗做肥婆呢⋯⋯」而鄭伊健秒回:「唔系第時,已經系」。雖然被揶揄,但蒙嘉慧笑指是鄭伊健生日,故放他一馬。(IG@yoyomungofficial)曾「驚天動地愛戀過」 大孩子如何被收服?不同其他圈中夫婦,兩人甚少在社交平臺上「放閃」,也沒有結伴參加內地各種真人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