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就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就是未知。古時候的人們因為對於死亡的無知和恐懼,產生了許多想像和傳說。而宗教,神話和祭祀,又把這種恐懼和想像一代代傳承下來,就產生了人們最樸素的鬼怪觀念,隨著時間流傳了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了鬼怪傳說。而鬼怪的形象和種類,隨之慢慢豐富和多彩起來。
鬼,或稱幽靈,指的是人死後的靈魂,這就是「鬼」本來的意思。甲骨文上的「鬼」字,是一個人形上頂著個面具。鬼與人密不可分,它寄託著生者對於死者的懷念,當人們呼喚著「魂兮歸來」時,鬼魂便誕生了。
厲鬼
紅衣,青面,獠牙,這似乎是人們印象中厲鬼的固有形象。據傳,懷抱著極重的怨氣而死之人,因為心中有恨,沒有辦法立刻進入輪迴,就會化成厲鬼向生者報復,發洩怨氣。
《聊齋志異》中就有一篇關於厲鬼的故事。有一位姓霍的書生,特別喜歡和別人開玩笑,他有一個姓嚴的好友,有一次,霍生聽到自己妻子說了些嚴妻的隱私,於是對外人開玩笑說嚴妻與自己有染,並且說了些嚴妻的隱私作為證據。嚴生聽到後信以為真,非常憤怒,回家拷問自己的妻子,嚴妻不堪受辱,自盡而死。嚴妻死後,化為厲鬼,嚴生和霍生的妻子相繼被害死,而霍生被折磨得精神失常,再也不能夠開口說笑了。
冤鬼
生前遭受不白之冤,或者是死後被陰間官吏冤枉的,都會化作冤鬼。
《聊齋志異》裡就記錄了一個死後被冤枉的鬼故事。席廉生前與一位羊姓財主結怨,他死後,羊財主買通了地府的官吏,在陰間,對席廉百般折磨。席廉不堪折磨,夜晚託夢向自己的兒子席方平求救。席方平知道後,魂魄離體,四處奔走,替父申冤。從城隍,到閻王,因為都受了羊財主的錢財,紛紛不予理會,甚至還把席方平毒打了一頓。最後,席方平告到了二郎神處,向二郎神訴說冤情,席廉這才沉冤昭雪。
惡鬼
一般的鬼報復生人,那也是「冤有頭,債有主」,而惡鬼,則完完全全是害人性命。惡鬼專門作祟害人,吸人陽氣,修煉邪惡的功法的惡人死後所化,生前便害人無數,死後更不得安生。
清代作家袁枚所著的《子不語》裡,提到了一位詭異的惡鬼一目五先生。傳說有一位錢姓旅客來住店,半夜睡不著覺,卻看到五隻鬼跳進店中,這五隻鬼中,只有第一隻鬼有一隻眼睛,其他四隻鬼都是無眼。這五隻鬼準備挑人下手謀害,一目先生指著旅店的人說:「這是個大善人,不行。這是個有大福氣的人,不行。這是個大惡人,更加不行了。」「那該吃誰呢?」四鬼迷惑道,一目先生指著一位客人說:「這個人不善不惡,不福不祿,不吃他還等什麼呢?」也許在惡鬼看來,平庸也算是被吃的理由了。
痴鬼
說起聶小倩,誰人不感嘆一句絕代佳人,痴情戀世。生命是脆弱的,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的哀思延續到逝者身上,這就是痴鬼。
「故見鄙姿,逢君輝光。身遠心近,何當暫忘。」這句詩出自晉幹寶的《搜神記》裡的紫玉。紫玉是吳王夫差的女兒,她喜歡上了少年韓重,但夫差卻很不滿意這門親事,使得紫玉抑鬱而亡。韓重求學歸來,聞此噩耗,哀慟萬分。這時,紫玉的鬼魂卻飄然出現,與韓重結為夫婦。夫差想與女兒相見,紫玉卻化作青煙消散了,只留下那句「故見鄙姿,逢君輝光。身遠心近,何當暫忘」。
倀鬼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為虎作倀」,裡面就提到了倀鬼。傳說,被老虎咬死的人,死後就會變成老虎的幫兇,幫助老虎害人,這就是「倀鬼」。
唐傳奇《馬拯》中,就記錄了倀鬼。老虎吃了人,人死後變為倀鬼,倀鬼又幫老虎害人,最後,馬拯等人除去老虎後,倀鬼還為老虎的死痛哭哀悼。這樣的鬼,實在不值得人同情。
替死鬼
小時候總能聽到鄉下爺爺奶奶講得一些鬼怪禁忌「晚上不能去溺死過人的河邊,小孩子不能去上吊之人的梁下,不然,就會被鬼帶走」。會把生人帶走,替自己去死的鬼,不論是水莽鬼、縊鬼、水鬼等,都是替死鬼。
大勢鬼
也不是所有的鬼都不容於世,都是「惡」。有些大勢大福、富樂如佛家諸天的鬼,像夜叉、羅剎娑等。佛家認為的一些鬼,可以享祠人們所祭祀的食物,或者可以得到人們所棄之物,得享安樂,大勢鬼就是這樣的鬼。它們住在山林,祠堂,靈廟和廢棄的宮殿裡,有一些飛天遁地的本領,享受著人們的祭拜。
希祠鬼
希祠鬼以人類祭祀物(食物、冥鏹紙錢等)為食。這類鬼前世為人時性吝嗇,不惜為非作歹囤聚財富,故感召餓鬼果報,但有飛天神通,能享用祠堂、祭祀的物品。
鬼之形象,從古至今始終貫穿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從最古老的最恐懼的想像與崇拜,到後來佛教傳入,人心向佛,以勸善懲惡為主旨的天堂、地獄觀形成,從此人鬼也有了善惡之分。人們祈神禳鬼,祭拜祖先,讓那些無處安放的情感,有了一個合理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