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修復記:如何把1920年代的爛片變成國寶

2021-01-07 搜狐網
1927年上海影戲公司出品的默片《盤絲洞》,中國以為早已佚失,卻在挪威國家圖書館發現了拷貝。左一為導演但杜宇妻子殷明珠扮演的蜘蛛精,左二為薛梅康扮演的唐玄奘。 (中國電影資料館供圖/圖)

  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貴的電影票無疑屬於《神女》。2014年4月22日將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進行的兩場放映,票價200塊一張。

  80年前阮玲玉主演的這部默片經典,此次放映的是由中國電影資料館與英國電影學院(BFI)聯合修復的最新版。能夠容納600人的藝術影院大廳會拆掉前邊幾排座椅,中國愛樂管弦樂團要在這裡演奏作曲家鄒野為影片重新譜寫的配樂。

  年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正借著這樣的動作向大名鼎鼎的前輩們靠攏。專門的經典老片放映單元是許多著名國際電影節的常設節目,現場伴奏的默片放映則是此類節目中的上品。比如2004年的坎城電影節,法國MK2電影公司邀請了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讓,為美國默片時代喜劇大師巴斯特·基頓的《將軍號》重新譜曲,並現場指揮坎城管弦樂團,為影片放映伴奏。

  在2013年嘗試性展映修復影片之後,2014年的北京電影節有了自己的「修復單元」。展映影片5部:1922年的《勞工之愛情》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影片;《小城之春》在中國電影史的位置無需多言;《神女》之外阮玲玉主演的還有《新女性》,角色的人生軌跡與她本人後來的經歷驚人相似;1948年的《萬家燈火》讓人看到今天電影裡少見的現實筆觸,片中人物境遇令人產生穿越式的共鳴。

  八十多年前的票房大片

  4月15日,北京電影節揭幕的前一天,挪威國家圖書館副館長羅傑·約瑟沃德給中國電影資料館送來了一部修復後的中國電影拷貝——1927年上海影戲公司出品的《盤絲洞》。

  中國電影資料館存有這部電影印製精美的宣傳特刊,此外還有舊時電影雜誌、書籍對它的介紹。電影史專家都知道這部電影的導演但杜宇和他的妻子,在影片中扮演蜘蛛精甲的殷明珠,當年上海鼎鼎有名的F·F女士(Foreign Fashion,即「洋派」)。但誰也沒想到《盤絲洞》還有拷貝存世。

  《西遊記》裡的這個著名章節,武有孫悟空的打鬥,文有美豔蜘蛛精的色誘、逼婚,甚至有女子裸浴的描寫,《盤絲洞》因此成為當年上海最賣座的電影,隨後還帶動了古裝神怪片尤其是《西遊記》題材電影的製作熱潮。也正因為它的香豔、娛樂,在抗戰開始後它成為政治不正確的電影,為國民政府的審查部門不容。再加上戰亂和流離,《盤絲洞》的拷貝和同時期的很多神怪電影一樣,沒能保留下來。

  2012年4月,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的年會在北京舉辦。會上確定了一件事:成員館之間互助尋找「孤兒電影」。挪威國家圖書館的代表隨即向中國電影資料館表示,他們有一部很老的中國電影,是挪威放映過的第一部中國電影。現存的拷貝片頭殘缺,片名和演職員表都沒有,他們也不知道是什麼片子。雙方通過交換資料圖片比對,半年後,確定了這部電影是但杜宇的《盤絲洞》,隨後挪威開始修復殘片。

  世界上的膠片電影修復大致都是一個流程:電影拷貝或原版底片經過清洗、修補等準備,用膠片掃描設備逐格掃描成數字文件存入硬碟,對每幀影像進行自動或人工數位化修復,聲音修補和聲畫合成,調色,製作數字拷貝或膠片拷貝。數位化修復要去除膠片磨損老化造成的劃痕、黴點、褪色、變形等,儘可能恢復影像的原貌,但又不能把舊片修成新的,還得有藝術上的把握。

  「邵氏公司修復的那些老片,都算修復失敗案例,全部是過新,以致看過原片的那些人說,這顏色不是我們當年看那電影的顏色。」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沙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一個成熟的技術人員,一天最多修復200幀畫面,一部90分鐘的影片,大致有13萬幀畫面。

  到2013年底,挪威傳來消息,修復後的《盤絲洞》可以在2014年春天回到中國。挪威國家圖書館製作了一份數字拷貝,一份膠片拷貝,同時贈送給中國電影資料館。

  「以前你想研究中國的神怪電影,大家都說有上海影戲公司、但杜宇和他的老婆殷明珠。光知道這些人名、資料有什麼用?你根本沒看過這部影片。一部神怪電影的影像都沒有。」沙丹說,「可以說21世紀以來,《盤絲洞》的發現和回歸是中國電影檔案工作中最大亮點之一。」

  先於《盤絲洞》的確認,義大利還找到了1927年侯曜導演的《海角詩人》,殘存的拷貝只有20分鐘長度。不過義大利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沒有把它白送回來,他們提出用這部殘片交換中國電影資料館收藏的三部義大利紀錄片。修復、複製和交換的工作至今尚未完成。

  膠片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能保存1250年

  中國電影資料館的電影保護和修復工作從2007年起全面展開,有一個名字叫「電影檔案影片數位化修護工程」。至今已由國家撥款3.7億人民幣,完成了約7000部國產電影的修護——多數電影是簡單的膠片轉數字存儲,經典影片進行精緻修復。「目前每年持續修復量,2K修復五十部影片,高清修復一百部影片。」電影資料館副館長孫向輝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

  電影資料館館藏節目三萬多個,中國影片約兩萬部。所有節目都要最終轉成數字格式。中國影片至少半數需要修復,尤其是大量早期經典電影。

  還有不少電影已經看不到修復的可能性。沙丹就見過很多老電影膠片已經融化、粘連。但這樣的「屍體」不能扔,還要存著,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新的技術能把它修好。「今天任何一個粗暴的舉動,都可能給未來留下很多遺憾。既然我們有條件,就儘量不要讓遺憾真的出現。」

  電影拷貝保存的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遺憾。過去的硝酸纖維片基膠片非常易燃(昆汀·塔倫蒂諾電影《無恥混蛋》中,就是用這種膠片放火燒了裝滿納粹軍人的影院),電影檔案大量轉印成醋酸纖維片基的「安全片」之後,就把原來的拷貝燒了。時間過去越久,越覺可惜。

  如今的新電影絕大多數全部以數字方式拍攝、製作,也以數字拷貝格式保存在電影資料館。一般人想像電影以數字格式存在硬碟裡,比膠片保存恆溫恆溼的苛刻要求簡單多了。但根據研究機構「影像永存學會(IPI)」提供的數據,膠片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僅能保存4年,而在最理想狀態下可保存1250年。這是有完整理論和科學實踐證明的推論。儲存在硬碟裡的數據,目前反而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能證明它能完好保存超過一百年。

  「就好像圖書,我們現在有各種各樣的電子書格式,有PDF文件,有知網文件,但是國家圖書館一定要收一個紙版。」沙丹說,「唐朝宋朝的紙本今天還能存下來,PDF文件50年後能打開嗎?不一定。」

  數字影像技術和存儲技術頻繁升級換代,消費者很開心,但對電影檔案工作而言,這製造了始料未及的保存成本——海量影像以當下的主流格式存儲,一旦文件格式隨技術更新,轉碼又將是巨量的工作。

  美國影星基努·裡維斯因為關注數字影像技術帶來的問題,拍攝了紀錄片《陰陽之間》。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他說:「要知道你存在手機、電腦還有雲裡的那些照片,三五十年後你想給你孩子看看……祝你走運吧。」

  國際上已經有機構修復了重要影片之後,再做成膠片拷貝保存起來。中國目前還沒有開始這樣做。

  1920年代很爛的商業片,仍然是國寶

  影迷大多已經知道,2014年的柏林金像獎電影《白日焰火》國內公映版本與柏林參賽版本並不一樣。類似的情形並不新鮮,1959年鄭君裡導演的《聶耳》也有兩個版本,「與公映版不同,當時還專門拍了一個『浪漫版』,帶接吻戲的。以前老說新中國電影第一吻,一會兒說是《天山傳奇》,一會兒說是《廬山戀》,其實1950年代早就有。只是『浪漫版』當時怕被批判成小資產階級,沒有對公放映。但東西存著的,某一天也許要放這個浪漫版的《聶耳》,我們就可以去修復。「沙丹說。

  中國電影資料館保存的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兩小時出頭的內地膠片公映版。但影迷都知道這部電影在當年的國際發行中至少有四個不同版本。201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威尼斯經典」單元,《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復版是140分鐘。「看到更完整的影片版本,你才更能明白他後來為什麼拍《太陽照常升起》。很多東西都是貫通的。姜文實際上一直在拍那一部電影。」

  商業價值更高的經典名作更容易得到電影公司的大投入修復。索尼經典電影公司為慶祝《阿拉伯的勞倫斯》發行50周年,在2012年推出了以4K規格(水平像素值4096,垂直像素值2160,每幅畫面8.8M像素。高畫質電視和藍光影碟每幅畫面的像素數只是2.2M)重新修復的這部恢弘大作。大衛·裡恩拍電影用了16個月,修復卻用了26個月,耗資200萬美元。

  2013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了新修復版的《阿拉伯的勞倫斯》,600張電影票兩天就賣完了。在任何地方放映這部電影,每場都要付給索尼經典2000美元的授權費。在未來很多年裡,它仍將不斷為電影公司以及演職員表上那些名字帶來收入。馬丁·斯科塞斯成立的「世界電影基金會」修復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紅菱豔》、《豹》等經典名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複雜的版權歸屬,每放映一場的授權費要五六千美元,而且至今還沒人能籤下藍光影碟出版合同。

  從檔案保存的角度而言,影像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今天找到一個1920年代很爛的商業片,我們認為它仍然是國寶,因為它幾乎沒有了。」沙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從藝術批評的角度,電影當然有高下之別。《白日焰火》一定比《私人訂製》藝術價值高。但是兩百年以後的人,通過今天電影當中的每一個畫面,都能了解到這一代人怎麼說話,怎麼穿衣服,想什麼做什麼……這是檔案保存的終極目的。」

http://cul.sohu.com/20140423/n398672032.shtml cul.sohu.com false 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913 report 4827 1927年上海影戲公司出品的默片《盤絲洞》,中國以為早已佚失,卻在挪威國家圖書館發現了拷貝。左一為導演但杜宇妻子殷明珠扮演的蜘蛛精,左二為薛梅康扮演的唐玄奘。(

");}

相關焦點

  • 1927年電影《盤絲洞》回歸中國 揭秘老電影修復
    數位化修復要去除膠片磨損老化造成的劃痕、黴點、褪色、變形等,儘可能恢復影像的原貌,但又不能把舊片修成新的,還得有藝術上的把握。「邵氏公司修復的那些老片,都算修復失敗案例,全部是過新,以致看過原片的那些人說,這顏色不是我們當年看那電影的顏色。」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沙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一個成熟的技術人員,一天最多修復200幀畫面,一部90分鐘的影片,大致有13萬幀畫面。
  • 揭密4K修復:給老電影換臉還是美容?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老電影意味著畫面模糊不清,事實上,膠片電影是物理成像,本身解析度能達到6.5K,解析度超過現在的普通2K數字電影,有些用70mm膠片拍攝的片子甚至能達到8K解析度。大多數人對老電影的印象來源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轉制的錄像帶,當時技術所限,轉制後畫面僅僅能達到準標清(低於解析度1280×720)的效果,在電視機上放映效果就會差一點。
  • 電影是如何被修復的
    過去儲存電影的介質主要是膠片,而早期膠片都採用硝酸片基,這是一種比紙更易燃的物質,(雖然在1960年之後基本被醋酸片基、滌綸片基取代),但不管是哪種片基,都很難在常溫下保存很久。褪色、撕裂、髒點、黴變、劃痕、酸變、收縮、扭曲,一旦這樣,珍貴的影像就容易離人遠去。一般來說,電影修復分為物理修復、數字修復、藝術修復三大步驟。
  • 三毛流浪記等老電影將修復、重生和傳承
    和數碼相比,老膠片始終是有生命的,這些上海出品的早期電影,時隔七十載回望都還餘溫尚存。畢竟,對老上海人而言,它代表了城市文化的靈魂、電影工業之源流,更是市民記憶的閃回。 老電影的味道歷久彌珍。對經典作品的數碼化修復,不應僅看作是對舊的整理,其實也是新的發掘,不同於老宅翻新,每一片殘磚頹瓦裡,都包含著豐富的城市歷史底蘊;每一寸泛黃膠片中,都藏有獨特的電影藝術價值。
  • 揭秘4K修復:老電影模糊不清 換臉還是美容?
    膠片老電影是如何保存到現在,又是如何通過4K修復技術展露新顏的呢?近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到了位於如皋的江蘇華夏電影膠片修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新新,深度解析膠片物理修復的「老手藝」和數字修復的高科技。
  • 與時間賽跑的電影修復師,如何讓老電影「重生」?
    12月10日至30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北京、上海、重慶等11個城市舉辦「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珍藏和修復的《枯木逢春》《五朵金花》《李雙雙》《錦上添花》《上甘嶺》《英雄兒女》《祝福》《龍鬚溝》《烏鴉與麻雀》《早春二月》10部國產影片重返銀幕。「第一次在大銀幕看修復版的老電影,經典永不過時!」有人評價道。老電影是怎樣修復的?電影修復的標準是什麼?
  • 電影到底是如何被修復的?
    上影節、北影節於2014年開設「修復經典」單元,每年展映的經過高清修復的老電影都吸引了眾多影迷的目光,電影修復這個行業也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對於深度影迷來說,CC(美國標準收藏公司)修復版肯定不陌生,經過修復並由CC製作藍光碟發行的電影,似乎煥發了第二次生命。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電影修復工作依舊是一個神秘地帶。電影到底是如何被修復的?
  • 【有益思】4K修復讓老電影光彩重生
    這幾年,4K修復電影已經不是新鮮事物,很多經典影片都出了全新的修復版本,既保存了原始的質感,又有了畫面更清晰、顏色更豐富飽滿、音效更優質的版本,備受電影愛好者追捧。  「年代久遠的電影膠片,往往存在著灰塵、汙垢、黴斑、掉色、圖像抖動、劃痕、閃爍、噪聲、變色、模糊等種種問題,因此需要採用電影修復及處理技術對其進行處理,獲得更高的圖像質量。」
  • 解密電影修復十三年
    ▲《紅高粱》4k修復版那麼,目前國內電影修復現狀和水平到底如何?修復老電影未來的可能性和價值,又主要體現在哪兒呢?  或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如今想起這個場景仍會心有餘悸。 而膠片起火和膠片的材質有直接關係。在電影誕生初期,膠片都是硝酸片基,只要溫度超過40度就會自燃。而在國內,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以前的影片幾乎都是硝酸片基,這些老電影既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又有著極大的安全隱患。因而,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西安電影資料庫,有專門的易燃片庫,用以保存和隔絕這些最早期的珍貴電影底片。
  • 王昕 | 內在於1920年代中國電影系統的「好萊塢」 ——以《勞工之愛情》為例
    [9]根據鄭婧儒的整理,參見李道新:《影像與影響——「〈申報〉與中國電影」研究之一》,《當代電影》2005年第2期。[10]類似徐園這樣的遊藝場不同於美國的Vaudeville,它並沒有像後者一樣形成為電影所模仿繼承的院線模式。[11]《味蓴園觀影戲記》,《新聞報》1897年6月11日第1版。[12]準確說應為文中敘事者。
  • 老電影修復意義很大,但成本收益通常難成正比
    其中有《英雄本色》、《阿飛正傳》等一批老港片;也有《大鬧天宮》、《邋遢大王奇遇記》等經典國產動畫,還有10月18日在院線上映的《開國大典》……很多電影節也開始開設「修復經典」單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懷舊觀影熱潮,這些電影的重現也帶來了很多新名詞,如4K修復、解析度數據、膠片還原等。
  • 英劇《浴血黑幫》:1920年代世界風雲錄
    可以說,這五季,三十集,近三十個小時的《浴血黑幫》,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的黑幫電影或電視劇的格局。可以說,本劇以其雄渾之劇力,展現的是一部風雲激蕩的1920年代世界格局意義上的長篇史詩。一、犯罪片—黑幫片—強盜片—梟雄片Gangster Film是好萊塢最經典的類型電影之一。Gangster可以翻譯成匪徒、歹徒、暴徒等。
  • 揭秘| 老電影修復意義很大,但成本收益通常難成正比
    其中有《英雄本色》《阿飛正傳》等一批老港片;也有《大鬧天宮》《邋遢大王奇遇記》等經典國產動畫,還有10月18日在院線上映的《開國大典》……很多電影節也開始開設「修復經典」單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懷舊觀影熱潮,這些電影的重現也帶來了很多新名詞,如4K修復、解析度數據、膠片還原等。
  • 「老電影」重生記
    多年來,中國電影人非常注重對經典影片的保護和傳承,多部老電影經過修復重煥光影魅力,通過電影院或電視螢屏再度「重生」,令新老觀眾重溫這些電影史的碩果。2009年,王家衛的《東邪西毒》修復上映,掀起一段老電影的修復重映潮。近年來,《甜蜜蜜》《英雄本色》《開國大典》以及《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等均通過4K修復的方式重回影院,吸引眾多觀眾「為情懷買單」。
  • AI助力《開國大典》修復重映,老電影修復工程全面展開!
    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這部電影,修復團隊制定了十分詳細周密的方案,將最大化地利用DRS修復系統的功能,把自動化修復與人工修復結合。根據三維六度首席技術官周蘇嶽介紹,通過AI算法,老膠片存在的收縮、捲曲等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但是膠片的撕裂、劃痕等都需要專業的修復師一幀一幀地進行修補。「修復過程中,我們70%的時間都在完成資料片鏡頭的修復工作。」周蘇嶽說道。
  • 《捉仙記》:爛片?的確算爛片,一部讓人印象深刻的爛片
    一直到這部《捉仙記》,小編又發現他出現在我的視線內。《捉仙記》由董偉擔任導演,孫耀威、任容萱領銜主演,郝宣凱、潘馨、陳名豪、曹賀、高維蔓主演的古裝奇幻愛情電影。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刪故事挺簡單,豆瓣評分5.2分,屬於爛片,但是在小編看來,其還是有優秀的地方。一、劇情老套,但是題材新穎。新穎?你確定沒聽錯。近來來,受西化及網文的影響。
  • 老電影重生後,比院線新片香多了
    院線之外,各大電影節也是修復版電影的重要亮相場合。2019年,與新中國同歲的《三毛流浪記》4K修復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而具體到中國,資料顯示從電影1905年誕生到1949年期間,共產生了超過3000部電影,但是其中拷貝保存下來的也僅有300部左右,整體保存率不足10%,現存的1920年代的中國早期無聲電影大概不超過10部。不管是全球還是中國本土,電影拷貝的保存率都只有10%左右。早期電影都是膠片拍攝。
  • 「電影修復」到底怎麼修 一篇讓你懂!
    實際上這些年,我們在影院看到的修復版電影,遠不止《現代啟示錄》一部。     不過,4K修復這碼事,誰都明白它是幹嘛的,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到底是怎麼幹的。修復過的電影有啥差別?具體又是怎麼修復的?4K修復和普通修復的差別又是什麼?所以作為一個靠譜的公眾號,小帝今天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電影是如何修復的。首先解決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需要修復?
  • 為什麼老電影比現在新電影好看,一些老電影還值得再看嗎
    很多電影觀眾都有這樣一種感覺,老電影比現在好看。當然,也不是所有老電影都好,所有新電影的差,而是相對來說,老電影中爛片比較少。要是說起原因來,應該有很多。知道這些原因後,你就會去選擇看一些老電影首先是當時電影技術相對有些落後,膠片電影相對成本也高。所以,在決定拍一部電影之前,都會精心打磨劇本,反覆修改。
  • 那些被積家協助修復的老電影現在怎樣了?
    積家致力於經典電影拷貝的修復工程,這並非第一次。早在2011年,積家剛剛與上海電影節達成官方合作夥伴關係的時候,就宣布將修復多部中國經典老電影,並在修復完成之後在電影節上進行展映。 以及1937年講述動亂年代裡年輕人於人生十字路口艱難抉擇的老電影,《十字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