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該文是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的《近代中國藝術發展史·電影》中的一章,參見鄭君裡:《現代中國電影史》,李鎮編《鄭君裡全集》第1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
[2]引發論爭,意圖取代「中國電影」的「華語電影」等概念範疇則有著基於不同框架的訴求。
[3]米歇爾·福柯:《話語的秩序》,許寶強、袁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頁。
[4]這裡的耦合(coupling)不同於文化研究理論脈絡裡的耦合(articulation)。Niklas Luhmann, Introduction to Systems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2013).
[5]Niklas Luhmann, Art as a Social System (Redwood C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33.
[6]Ibid., 333.
[7]Ibid., 180.
[8]Hooshang Rahnama, 「Persian lyric poetry: Systems approach. A study in generic criticism」 ( PhD 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98).
[9]根據鄭婧儒的整理,參見李道新:《影像與影響——「〈申報〉與中國電影」研究之一》,《當代電影》2005年第2期。
[10]類似徐園這樣的遊藝場不同於美國的Vaudeville,它並沒有像後者一樣形成為電影所模仿繼承的院線模式。
[11]《味蓴園觀影戲記》,《新聞報》1897年6月11日第1版。
[12]準確說應為文中敘事者。該文有較強的文學色彩,尤其是「僕(我)」與友人的對話。
[13]《味蓴園觀影戲記 續前稿》,《新聞報》1897年6月13日第1版。
[14]「中國影戲始於漢武帝時,今蜀中尚有此戲,然不過如傀儡以線索牽動者耳。曾見東洋影燈以白布作障,對面置一器如照相具,燃以電光,以小玻璃片插入其中,影射於障,山水則峰巒萬疊,人物則鬚眉畢現,衣服玩具無不一一如真。然亦大類西洋畫片,不能變動也。近有美國電光影戲,制同影燈,而奇巧幻化皆出人意料之外者。」《觀美國影戲記》,《遊戲報》第74號,1897年9月5日第1版。
[15]Fu Yongchun,「From『parrot’to『butterfly』: China's hybridization of Hollywood in distribution system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8.1 (2014), 1-16.
[16]Niklas Luhmann, Introduction to Systems Theory, 85-86.
[17]祝郎中居中輕撫半跪的鄭木匠的頭,女兒則在一旁,低頭微側偷笑。
[18]李道新:《中國電影:國族論述及其歷史景觀》,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年版,第5—10頁。
[19]《滑稽大王之傑作 羅克三大本尋死得福》,《申報》1922年4月16日第12版。
[20]羅克另一部有自殺不成喜劇橋段的是《鬧鬼》(Haunted Spooks,1920)。
[21]1922年6月12至18日在滬江影戲院上映的《羅克好運氣》可能也是該片,參見當日《申報》。
[22]因為開演兩日後刊登了詳細劇情複述,可以確定即為Never Weaken。「有一個醫生的女書記,是羅克的情人,為了情人起見,羅克於是想了一個法子,使醫生的生意立刻興隆起來。這個法子,妙到極點,也有趣到極點。自殺是悲劇,看了只會哭,那知羅克的自殺卻能使人笑。這一種本領,除了羅克,更有那個做得到!」《滬江影戲院 日夜開演羅克共七大本》,《申報》1922年12月23日第17版。
[23]《滬江影戲院 日夜開演羅克共七大本》,《申報》1922年12月23日第17版。
[24]秦喜清較早就注意到了Never Weaken對《勞工之愛情》的影響,參見秦喜清:《歐美電影與中國早期電影:1920—193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51—54頁。
[25]王垚(筆名胤祥)在2011年10月27日的豆瓣短評中,已經談及《勞工之愛情》對《稻草人》和《鬼屋》的模仿(來源:豆瓣電影網),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66263/,2011年10月27日。
[26]木林:《追評明星之遊滬記與勞工之愛情兩影片》,《先施樂園報》1923年2月20日第5版。
[27]按照現有記述,《滑稽大王遊滬記》是戲仿卓別林來上海的種種遭遇,並模仿了巴斯特·基頓等其他滑稽明星的橋段。明星公司稍後拍攝的《大鬧怪劇場》中還拼湊了卓別林和羅克。
[28]羅克這一時期電影也有類似的例子,《高空驚魂記》(High and Dizzy,1920)中是將女孩父親拒之門外,在撞門聲中由神父完成證婚。
[29]Xiao Zhiwei, 「For Better or Worse, Don’t Change Your Husband! Remakes and Appropriations of American Film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1–1949,」 American and Chinese-language Cinemas: Examining Cultural Flows (Abingdon: Routledge, 2015), 16.
[30]彥云:《中國影戲談》,《戲世界》(精神號)1922年第5期。
[31]木林:《追評明星之遊滬記與勞工之愛情兩影片(下)》,《先施樂園報》1923年2月21日第4版。
[32]鄭正秋編,趙驥校勘:《新劇考證百出》,學苑出版社2016年版。
[33]趙驥:《鄭正秋對於莎士比亞演劇之貢獻》,《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34]徐卓呆1924年出版了中國第一本電影理論著作《影戲學》。雖名「影戲學」,但主張的是「電影不是戲劇」的非影戲觀。參見酈蘇元:《中國現代電影理論史》,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74—83頁。
[35]呆(即徐卓呆):《觀明星公司影片》,《申報》1922年10月7日第18版。
[36][英]克萊爾·科勒布魯克:《導讀德勒茲》,廖鴻飛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6頁。
[37]戴錦華:《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