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經筋第十三(疑難字注音版)

2021-02-12 蓉行天下

提示:此篇文稿注音、音頻錄製均為  周蓉 蓉行天下  原創,請尊重原創。歡迎各位轉發,謝謝!如需轉載請務必聯繫本編輯,謝謝!

本篇以介紹十二經筋的起止、病變和治法為主,由於經筋同十二經脈一樣,也分手足三陰三陽,多運行於體表筋內,故名。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趾),上結於踝huái,邪(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zhǒng,上循跟,結於膕guó;其別者,結於腨shuàn外,上膕guó中內廉,與膕guó中並上結於臀,上挾jiā(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kuí;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yú;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於頄kuí。其病小指(趾)支跟腫痛,膕攣guó luán,脊反折zhé,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名曰仲zhòng春痺也。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趾)次指(趾),上結外踝huái,上循脛jìng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bì,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kāo;其直者,上乘䏚miǎo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yīng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hàn,上結於頄kuí;支者,結於目眥zì為外維。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guó筋急,前引髀bì,後引尻kāo,即上乘䏚miǎo季脅痛,上引缺盆膺yīng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qiāo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名曰孟春痺也。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趾),結於跗fū上,邪(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bì shū,上循脅,屬zhǔ脊;其直者,上循骭gàn,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bì,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夾)口,合於頄kuí,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趾)支脛jìng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bì前腫,㿉疝tuí shàn,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cù(猝)口僻pì;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縱緩,不勝shēng收,故僻pì。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huò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yùn急頰,且飲美酒,(口敢)dàn(啖)美炙zhì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fǔ而已。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名曰季春痺也。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huái;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bì,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qí,循腹裡,結於肋lèi,散於胸中;其內者,著zhuó(著)於脊。其病足大指(趾)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bì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qí兩脅痛,引膺yīng中脊內痛。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命曰孟秋痺也。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趾)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斜)走內踝huái之下,結於踵zhǒng,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夾)膂lǚ,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xián瘈chì及痙jìng,在外者不能俛fǔ,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zhé不能俛fǔ,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在內者熨yùn引飲藥。此筋折zhé紐,紐發數shuò甚者,死不治,名曰仲zhòng秋痺也。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趾)之上,上結於內踝huái之前,上循脛jìng,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huái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命曰季秋痺也。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wàn,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tán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脛jìng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zhǔ目外眥zì。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jǐng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hàn,目瞑míng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痿lòu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fán針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qǔ牙,循耳前,屬zhǔ目外眥zì,上頷hàn,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名曰仲zhòng夏痺也。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wàn,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nào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qǔ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qǔ牙,循耳前,屬zhǔ目外眥zì,上乘頷hàn,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名曰季夏痺也。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wàn,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nào,結於髃yú;其支者,繞肩胛,挾(夾)脊;直者,從肩髃yú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kuí;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hàn。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名曰孟夏痺也。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nào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yú,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bēn,合賁bēn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bēn,脅急吐血。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名曰仲冬痺也。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bēn。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名曰孟冬痺也。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夾)乳裡,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qí。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fán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shù(腧)。其成伏梁唾tuò血膿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痺也。經筋之病,寒則反折zhé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zhé,陰急則俛fǔ不伸。焠cu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pì,眥ì急不能卒cù(猝)視,治皆如右方也。

張登本教授——陝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內經》研究專家,陝西省先進工作者、師德先進個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運六氣理論」博士後流動站兼職博士指導教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黃帝內經》國際研究院特聘專家,中華中醫藥《內經》學科暨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內經》學委員會顧問,甘肅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先後在全國10餘家雜誌、報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10餘篇。獨著或主編出版專著、教材、教參30部,擔任副主編、編委,或主審著編出版教材、教參、專著16部,擔任新世紀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學基礎》第一、二版主編。代表著作有《內經詞典》《內經的思考》《黃帝內經通解》《難經通解》《全注全譯黃帝內經》《全注全譯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二十論》《張登本解讀五運六氣》等。其中《內經詞典》獲陝西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中管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部級)。主編的《中醫學基礎》教材被評為國家級中醫藥教材,曾被評為陝西省先進工作者、師德先進個人等。

魏清琳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甘肅省名中醫,重點專科帶頭人;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首席專家;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中心主任、真氣運行研究室主任。浙江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世界針灸聯合會中醫適宜技術評價與推廣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次獲得國家榮譽,2011年2月國家衛生部授予全國「郭春園式的好醫生」榮譽稱號,2017年8月被國家衛計委評為「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先後主持完成、參與省級科研16項,獲得省部級科研獎項13項,參編論著6部,發表論文30餘篇。申請並舉辦國家級、省級繼續教育項目近30次,多次赴國內外進行學術專題講座及交流。 擅長運用針灸、中藥、氣功等中醫醫療技術、保健方法診治各類疑難雜症;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獨特的診療思路,同時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積極開展「八段錦」「真氣運行養生實踐」活動,並向社會廣泛推廣。微信群「每日經典群」倡導者、發起人、班主任。

每日經典群

由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魏清琳教授倡導成立的【每日經典】誦讀群於2月5日開班後,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誦讀經典的熱潮,同時得到了國內許多醫藥專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並由專業義務管理團隊為每一位參與者服務。截至2月29日,已有22個微信群組、近7200餘人響應並加入到了誦讀經典的活動中,使誦讀經典的「旋風」從西北的蘭州刮向全國各地,以特殊的方式聲援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

周蓉——(微信:13919261123),原甘肅省廣電總臺新聞綜合廣播資深主持人,現在師大附中圖書館工作。她聲音沉穩大氣、溫暖親切。希望在誦讀中傳承經典,感悟經典。

公  眾  號:蓉行天下
喜馬拉雅:周蓉a喜馬拉雅

歡迎投稿:1437920271@qq.com

相關焦點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衛氣第五十二(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主要論述了十二經標本所在和六腑在胸、腹、頭、脛四個氣街部位、主治病證、預後、調治方法。由於這些內容均與衛氣有關,故名「衛氣」。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氣內幹五臟,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亭亭淳淳chún乎,孰能窮之。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周痺第二十七(疑難字注音版)
    全國「五運六氣理論」博士後流動站兼職博士指導教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黃帝內經》國際研究院特聘專家,中華中醫藥《內經》學科暨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內經》學委員會顧問,甘肅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先後在全國10餘家雜誌、報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10餘篇。獨著或主編出版專著、教材、教參30部,擔任副主編、編委,或主審著編出版教材、教參、專著16部,擔任新世紀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學基礎》第一、二版主編。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血絡論第三十九(疑難字注音版)
    陰陽相得而合為痺者,此為內溢於經,外注於絡。如是者,陰陽俱有餘,雖多出血而弗能虛也。岐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筯zhù,則而瀉之萬全也,故無wú(毋)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著zhuó於針,故堅焉。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經脈第十(疑難字注音版)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氣,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fú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gēng篤辛xīn死,金勝木也。五陰氣俱絕則目系xì轉zhuǎn,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髮洩,絕汗乃出,故旦佔zhān夕死,夕佔zhān旦死。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九針論第七十八(疑難字注音版)
    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以味發於氣(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寒熱病第二十一(疑難字注音版)
    厥痺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瀉陽補陰經也。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yǒu;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經水十二(疑難字注音版)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bǐng,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luò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此一隅yú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黃帝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邪客第七十一(疑難字注音版)
    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mì,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mó(膜)筋。地有聚邑yì,人有䐃 jiǒng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黃帝問於岐伯曰:餘願聞持針之數,內nà(納)針之理,縱舍shě之意,扞gǎn皮開腠理,奈何?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以十天幹代表太陽運行分別與左右兩手十經相配,十二地支代表月球運行分別與左右兩足十二經相配,並借日月運轉的現象,來說明陰陽盛衰消長的情況,故名「陰陽系日月」。黃帝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論勇第五十(疑難字注音版)
    黃帝問於少俞yú曰:有人於此,並行並立,其年之長少zhǎng shào等也,衣之厚薄báo均也,卒cù(猝)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四時氣第十九(疑難字注音版)
    全國「五運六氣理論」博士後流動站兼職博士指導教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黃帝內經》國際研究院特聘專家,中華中醫藥《內經》學科暨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內經》學委員會顧問,甘肅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先後在全國10餘家雜誌、報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10餘篇。獨著或主編出版專著、教材、教參30部,擔任副主編、編委,或主審著編出版教材、教參、專著16部,擔任新世紀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學基礎》第一、二版主編。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厥病第二十四(疑難字注音版)
    張登本教授——陝西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內經》研究專家,陝西省先進工作者、師德先進個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運六氣理論」博士後流動站兼職博士指導教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黃帝內經》國際研究院特聘專家,中華中醫藥《內經》學科暨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內經》學委員會顧問,甘肅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先後在全國10餘家雜誌、報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10餘篇。獨著或主編出版專著、教材、教參30部,擔任副主編、編委,或主審著編出版教材、教參、專著16部,擔任新世紀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學基礎》第一、二版主編。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疑難字注音版)
    全國「五運六氣理論」博士後流動站兼職博士指導教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黃帝內經》國際研究院特聘專家,中華中醫藥《內經》學科暨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內經》學委員會顧問,甘肅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先後在全國10餘家雜誌、報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10餘篇。獨著或主編出版專著、教材、教參30部,擔任副主編、編委,或主審著編出版教材、教參、專著16部,擔任新世紀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學基礎》第一、二版主編。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五色第四十九(疑難字注音版)
    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髒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其脈滑大以代而長cháng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wù,此陽氣之並也,可變而已。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外揣第四十五(疑難字注音版)
    黃帝曰:餘聞九針九篇,餘親授(受)其調,頗得其意。夫九針者,始於一而終於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內,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窮,流溢無極,餘知其合於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餘願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海論第三十三(疑難字注音版)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夫十二經脈者,內屬zhǔ於腑臟,外絡於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經水者,皆注於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黃帝曰:遠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病傳第四十二(疑難字注音版)
    黃帝曰:餘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qiáo(撟)摩、灸jiǔ、熨yùn、刺、焫ruò、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黃帝曰: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今餘已聞陰陽之要,虛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shǔ,願聞病之變化,淫yín傳絕敗而不可治者,可得聞乎?岐伯曰:要乎哉問。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疑難字注音版)
    全國「五運六氣理論」博士後流動站兼職博士指導教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黃帝內經》國際研究院特聘專家,中華中醫藥《內經》學科暨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內經》學委員會顧問,甘肅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先後在全國10餘家雜誌、報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10餘篇。獨著或主編出版專著、教材、教參30部,擔任副主編、編委,或主審著編出版教材、教參、專著16部,擔任新世紀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學基礎》第一、二版主編。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熱病第二十三(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是《內經》論述熱病的重要篇章,主要論述了熱病的辨證、轉歸預後和各種熱病的針刺方法、禁刺原則及治熱病的五十九穴的具體位置和分布,並論述了偏枯、痱、氣滿胸中喘息、心疝、喉痺、心痛、目中赤痛、風痙、癃、男子如蠱、女子如怚等熱病類證的鑑別、刺法和要穴,故名「熱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本髒第四十七(疑難字注音版)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 báo 者大腸薄 báo。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 báo 者脈薄 báo,脈薄 báo者 小腸薄 báo。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 báo 而脈衝小者,小腸小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