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於1997年的伊朗電影《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三代電影大師馬基德·馬基迫的代表作。
這部影片獲得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獎最佳影片)和華沙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兩個獎項並且還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
因為政治原因無緣獲得奧斯卡獎,但是卻在美國取得非常好的成績,創下伊朗電影在美國的票房紀錄。
影片以孩子的世界進行拍攝,卻又講述了更多引發人們深思的故事。
1
馬基德·馬基迫導演與《小鞋子》的故事
《小鞋子》的劇情非常簡單,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哥哥把妹妹的鞋子弄丟了,然後想辦法給妹妹買新鞋的故事。
但如果只是這樣淺顯的解釋這部影片的話,就「白費」了導演在影片中的用心。
對於影片的理解還有表達的深意,導演有著他自己的想法。
從馬基德導演的經歷來看,他於1959年出生於德黑蘭,而他的家庭處於中下階層。家有五個兄弟,馬基德是老大,家裡負擔非常重。
十來歲時馬基德就喜歡上了表演,但是十七歲時由於父親的過世,只能他撐起了整個家。
因為經濟困難,小時候他有很多願望不能實現,雖然那段時間比較辛苦,但是對於激發他以後的電影創作奠定了很厚的基礎。
對於《小鞋子》這部影片,馬基德導演說道,拍攝這部影片的靈感是他看到的真人真事,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兩個親兄弟因為買不起鞋,所以只能穿一雙鞋。
但是他的心思卻並不只是為了表現一個家庭的貧窮。他更想表現出的是,兩個孩子在這種極其貧困的家庭是如何面對生活的。而當兩個人滿懷希望的解決事情,並且找到了丟失的鞋子時,卻看到另一個家庭困難的小女孩,他們發自內心的同情小女孩,所以寧願自己繼續處於窘迫的境地。
從馬基德導演的經歷與自述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導演的思想與電影的完美結合,也能看出來這部影片有著強烈的人文價值。
馬基德·馬基迫導演
2
生活的壓迫,沒有讓他們忘掉善良
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這一家人都非常的樸實善良。
家裡沒錢,買一雙鞋就像是「過年」一樣, 丟了也不敢和爸爸說,因為家裡實在是沒錢給妹妹買一雙新的鞋子 。
妹妹想過要和爸爸告狀,但是被哥哥阻攔了,原因是家裡沒錢這樣不僅會增加家裡的負擔,並且兩個人都會遭到爸爸的批評。從這裡就能看出來,這個男孩子會為家裡考慮,並且他還非常的聰明,用兩個人共穿一雙鞋子解決這個難題。同時他還很有擔當,保證會給妹妹買到一雙新的鞋子。
而對於妹妹,雖然新的小紅鞋沒有了她特別傷心,但是她卻沒有一直無理取鬧,知道家裡的情況,雖然對新鞋還是非常的嚮往,但是仍然聽哥哥的話,把這件事給瞞了下來。
而對於父母這方面,家裡很窮即使吃不上什麼好飯,也讓兒子給隔壁的老爺爺老奶奶送餐。還有當父親接到活的時候,家裡正好沒有糖了,但是他們是給別人幹活的,從來沒有動過人家的一塊糖。
也就是這樣一個貧窮的家庭,卻很難得會有這樣樸實高尚的品質。
哥哥與妹妹發生爭執
3
堅持下去,就會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
隨著故事的發展,終於迎來了改變哥哥與妹妹的契機。那就是參加體育比賽得到第三名就可以得到一雙運動鞋。
於是哥哥為了妹妹的願望毅然決然的參加了體育比賽,但他信誓旦旦的樣子卻令人心疼,他跑步很快也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因為上下學給家裡幹活,每天都要去跑去各種地方給家裡「跑腿」。
如今這個「技能」卻用上了,通過了層層選拔,他最終取得了比賽資格。但是比賽的過程中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跌了一跤,真的很累,他掙扎了很久,為了實現對妹妹的承諾,他開始拼盡全力奔跑。終於,在賽道中斬獲了第一名。
大家都為他歡呼,但是他卻特別傷心,因為他沒有得到那雙鞋子。
沒想到回到家,他卻看到了爸爸為他和妹妹買了兩雙鞋,影片就這樣完美的落幕,勵志而又感人!
沒有得第三哥哥哭了
4
整部影片節奏緩慢,沒有多餘的修飾。但導演的處理卻細膩而又值得人們的品味。
這樣單純美好的影片,寫滿了貧窮家庭的心酸與無奈,相較於現在美好的生活,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物質並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我們要學會反思,看到事物超於生活中的另外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