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適合中國人群的肺癌診斷模型近期將得以應用 全面開啟中國肺癌...

2020-12-24 中國日報網

全球醫療健康公司雅培近期宣布加入國際智能健康聯盟,並與中國肺癌防治聯盟籤署重要戰略合作。通過合作,雅培的LCBP肺癌風險模型將在智健聯盟的「微醫網際網路肺結節診療中心」和AI智能化管理流程被推薦使用。協議於12月19日正式籤署。此次合作將使前沿的肺癌診斷產品加速惠及廣大肺癌高危人群和患者,全面開啟中國肺癌早期診斷的新篇章。

據了解,該模型由雅培診斷和中國肺癌防治聯盟主席白春學教授等多位全國知名呼吸病領域專家共同合作開發,首次建立了適合中國人群的肺癌診斷模型。LCBP肺癌風險模型不僅納入了年齡、性別、吸菸史等肺癌高危因素和CT信息,還獨特地納入了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RP)、癌胚抗原(CEA)、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這4項雅培肺癌血清標誌物,使得診斷效能優於傳統的美國推薦的ACCP等其它模型,可以更好地判斷肺結節良惡性,減少良性結節患者做有創檢查的必要性,同時優化惡性結節(肺癌)患者的快速診斷,確保其接受早期治療。

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9年全國癌症報告》顯示,肺癌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惡性腫瘤,中國面臨的肺癌負擔尤其嚴重。據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約為19.7%,低於20年前美國和日本的水平。而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肺癌患者生存率較高,主要得益於早期篩查。研究發現,I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III-IV期則低於10%;而且,早期治療開支遠低於晚期肺癌靶向藥物治療費用。因此,早期診斷在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節省治療開支等方面都能帶來重大利好。

雅培診斷副總裁陳健忠介紹說:「雅培的LCBP肺癌風險模型是目前全球認可的肺癌診治有效工具,為臨床醫生在診斷肺癌時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我們相信此次合作,是雅培擴大LCBP模型應用價值的重要一步,將助推中國肺癌防治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同時,通過整合網際網路醫療平臺,LCBP模型能夠得到更廣泛地應用,實現肺癌在中國的早篩查、早診斷,為更多中國患者帶來希望。」

他表示,雅培將積極響應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號召,繼續與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醫療機構合作建立「LCBP肺癌早診示範中心」,再進一步輻射更多三級、二級醫院和基層醫院,把肺癌早期篩查工作全面推向基層社區和體檢中心,竭力讓每一位肺癌患者獲得早期診斷的機會,同時推動國內肺癌早期診斷更深層次的進步。

圖片說明:雅培診斷副總裁陳健忠(圖左)與中國肺癌防治聯盟主席白春學教授(圖右)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雅培攜手中國肺癌防治聯盟開啟中國肺癌早期診斷新篇章-中新社上海
    雅培的LCBP肺癌風險模型將在智健聯盟的「微醫網際網路肺結節診療中心」和AI智能化管理流程被推薦使用。      據悉,此次合作將使雅培前沿的肺癌診斷產品加速惠及廣大肺癌高危人群和患者,全面開啟中國肺癌早期診斷的新篇章。  肺癌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惡性腫瘤,中國面臨的肺癌負擔尤其嚴重。
  • 早期診斷能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
    原標題:早期診斷能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   肺癌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惡性腫瘤,疾病負擔重。
  • 肺癌早期如何診斷?肺結核與肺癌區別大,可別搞錯了
    有數據表明,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是肺癌的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可以說,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肺癌患者都發生在中國。更加讓人感覺到遺憾的是,80%以上的肺癌患者,在發現疾病的時候已經是肺癌晚期,喪失了絕好的治療機會。因此,肺癌的早期診斷就變得尤為的重要。
  • AI賦能,更快更準篩選出適合免疫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腫瘤細胞的PD-L1蛋白表達水平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的重要標誌物,通過PD-L1檢測,可以篩選出最適合從免疫腫瘤治療中獲益的人群。PD-L1判讀,由國內權威病理專家進行數據標註,算法模型有效解決了因細胞膜破損導致的定位不準確等技術難題,通過一體化分析,無人值守即可獲得全片分析結果,醫生僅需覆核,即可快速、準確完成PD-L1全片判讀,有效節省了醫院病理科的人力、時間成本,提高了病理診斷的質量和效率。
  • 近期肺癌相關研究進展一覽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來自中國兩家機構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回顧性數據,開發出了一種基於18F-FDG PET/CT的深度學習模型,這兩家機構分別是上海肺科醫院和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該模型能通過針對每一位患者產生EGFR深度學習得分來對患者機體的EGFR突變狀態進行分類,一旦創建後,研究者就能利用另外兩家機構患者的數據對該模型進行證實,另外這兩家機構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和
  • 中國肺癌防治觀察
    在日前舉行的中美國際肺癌多學科論壇上,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院士說,肺癌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第一殺手」。其領銜的肺癌診療多學科團隊的最新調查顯示,肺癌發病率在40歲以上人群中急劇上升,在80至84歲年齡段達到峰值。對於中國來說,疫情防控常態化將長遠影響一系列肺部疾病的防治工作。
  • 【衡道丨RET】精準聚焦——非小細胞肺癌融合基因的診斷
    《中國ROS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病理專家共識》指出結合靶向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推薦使用經過驗證的技術進行ROS1融合基因的檢測,首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RT-PCR檢測,其次是經過驗證的FISH檢測平臺,ROS1的IHC結果不能直接指導臨床用藥,需採用其他技術進行確認[15]。
  • 免疫治療時代 肺癌患者如何用得起救命藥|免疫|肺癌|中國醫學科學...
    肺癌是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最為高發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癌症之首。在中國,每年肺癌新發病例達78.1萬例,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上升。由於肺癌早期症狀較為隱匿,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為晚期。對於晚期患者,特別是鱗癌患者而言,目前的治療手段相對有限。
  • 首個針對中國人群的非小細胞肺癌一線免疫聯合化療的III期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卡瑞利珠單抗組中位OS達27.9個月。這是全球首個針對中國人群的非小細胞肺癌一線免疫聯合化療的III期研究,也是第一個公布OS結果的中國自主研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一線治療晚期NSCLC的研究。我們邀請作者團隊對文章進行解讀。
  • 全面解析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群像
    原創:菜菜作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症,肺癌一直是各大藥企研發的重點。從早先的阿法替尼、吉非替尼到現在的奧西替尼、奧美替尼以及大熱的O藥、K藥,可以發現這幾個藥物雖然都獲批肺癌這個適應症,但是具體獲批的肺癌類型卻不同。那麼,作為有著"第一大癌症"之稱的肺癌,到底有哪些分類,治療藥物又有哪些呢?今天,筆者來全面解析一下。
  • 血檢診斷肺癌
    張家偉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近日發布消息說,一種新開發的血液檢測技術在實驗中能實現對肺癌的更高效診斷,且整個檢測過程也比傳統方法更簡單、成本更低廉,未來如投入使用將有助癌症預防和治療。目前診斷癌症的主要方法是活體組織檢查,也就是對患者少量病變組織或細胞材料進行顯微鏡病理形態學檢查,但過程對患者來說比較痛苦,需通過切取、鉗取或刮取等方式來進行,這不但耗時較長,費用也高昂。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領銜開發的這種血檢技術,則通過識別脫氧核糖核酸(DNA)中與癌症相關的基因變異特徵來判斷患者是否患有癌症。由於是初步實驗,研究人員將實驗範圍縮小到肺癌診斷上。
  • 京東大藥房與阿斯利康合作升級上線兩款肺癌特效藥
    靶向藥物的出現和應用,使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生存期跨越5年,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全球首個肺癌原研靶向藥吉非替尼,開啟了肺癌的精準治療時代,為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了顯著的生存獲益。目前,針對EGFR突變NSCLC的EGFR-TKI靶向治療藥物,已經由一代的吉非替尼發展到三代的奧希替尼,為患者進一步延長生存時間。
  • 和瑞基因「早晚」兩款新品問世:肝癌早篩產品落地,肺癌產品還會遠嗎?
    針對特定腫瘤,不局限於臨床指南推薦的生物標記物,而是從全基因組的範圍來尋找特定腫瘤的基因變異特徵,最終搭建不同腫瘤的獨特分類模型。目前該平臺已完成1.0版本。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和瑞基因風頭強勁,已推出多款新品。比如針對腫瘤中晚期檢測的654大Panel產品「和全安」, 為目前國內覆蓋最全面的伴隨診斷測序試劑盒。還有基於NGS技術的肝癌早篩新品「萊思寧」。
  • 京東大藥房與阿斯利康合作升級 上線兩款肺癌特效藥
    在我國,非小細胞肺癌佔所有肺癌的80%~85%,是肺癌最常見的類型。靶向藥物的出現和應用,使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生存期跨越 5 年,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全球首個肺癌原研靶向藥吉非替尼,開啟了肺癌的精準治療時代,為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了顯著的生存獲益。
  • 西安市胸科醫院腫瘤科專家提醒:關注腫瘤中的頭號殺手——肺癌
    近期,江蘇常熟農商銀行職員體檢發現肺結節106人,3人確診為肺癌的一則新聞,讓很多人對環境汙染可能引發肺癌的隱患更加關注。有數據顯示,肺癌早已成為我國第一大癌症:發病率第一、死亡率第一!居各類惡性腫瘤首位,且患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將有接近100萬人死於肺癌。
  • 肺癌公益活動「鼓5人生」創造金氏世界紀錄
    11月17日第20個「國際肺癌日」的當天,金氏世界紀錄在上海宣布這一專屬於肺癌患者群體的世界紀錄稱號創造成功,並錄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今年的「鼓5人生」肺癌患者關愛活動由上海市癌症康復俱樂部協辦,並得到了阿斯利康中國、覓健以及公益媒體合作夥伴新浪公益的支持。
  • 哪類肺癌患者適合單孔胸腔鏡手術?從醫匠到醫師,首個國內專家共識...
    該術式雖然最早由歐洲醫師完成,但目前其應用最廣泛、技術最全面、手術量最大的區域卻在亞洲,尤其在中國。然而長期以來,尚無關於單孔胸腔鏡手術的指南及共識,不同中心對於單孔胸腔鏡的應用也存在著差異。在今日舉行的第5屆瑞金胸外國際論壇上,《單孔胸腔鏡手術用於肺癌微創治療中國專家共識》正式發布,這標誌著肺癌微創精準治療的標準化又進了一步。
  • 直播預告:肺癌,和你想像的可能不太一樣
    近年來,我國肺癌仍呈現出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特點,隨著人們防癌意識的增強、防癌體檢的推廣、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與日益普及,肺部疾病的發現率得以顯著提高。現如今,無論是肺部小結節還是腫塊,臨床所見到的腺癌明顯佔主要地位,且越來越多的患者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症狀和體徵,而是通過體檢發現。
  • 肺部小結節就是肺癌前兆?抽電子菸會不會致癌?
    胸外科醫生也要拿捏好手中的「手術刀」,不要過度診斷,減少過度治療。當然,胸部CT檢查的普及,確實發現有一部分肺部小結節是早期肺癌。在肺癌高發地區,鎖定肺癌高發人群,使用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肺癌。這些年,肺癌的治療進展在實體腫瘤中表現頗為亮眼,新一代靶向藥的研究、新型免疫療法的獲批及臨床運用,大大延長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
  • 全球首個肺癌腫瘤類器官臨床相關性研究多中心臨床實驗正式啟動
    全球首個在Clinical Trials完成註冊的肺癌腫瘤類器官臨床相關性研究多中心啟動會(國際註冊號#NCT03453307)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式召開。從患者腫瘤組織建立遺傳背景以及組織學特徵與原發腫瘤高度類似的個性化類器官模型,用於測試化療藥物及靶向藥物的療效,實現個性化用藥方案篩選,從而提高患者的實際臨床獲益。科途醫學作為國內首家深耕腫瘤類器官技術的高科技生物醫學企業,早在2016年就將腫瘤類器官技術與臨床轉化應用相結合。